学术投稿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韦峰;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姜亮

关键词:脊柱肿瘤, 全脊椎切除术,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腰椎黄韧带内血肿1例报告

    腰椎黄韧带内血肿较为罕见.笔者在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内科收治1例由腰椎黄韧带内血肿引起的腰部神经根症状和腰椎管狭窄症状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柳根哲;徐林;Munehito Yoshida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探讨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的诊治方法.方法:2003年1月~2006年3月我院收治新鲜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17例.经急诊颈椎正侧位X线片、颅骨牵引后颈椎张口位及侧位X线片、CT冠状面和矢状面平扫加重建,诊断齿状突骨折合并周围骨折.采用谭明生法、Harms法和AO拉力螺钉对本组患者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用自体髂后上棘松质骨行寰枢椎后表面植骨融合,随访观察疗效.结果:17例齿状突骨折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合并齿状突周围骨折20处,术中发现周围骨折5例5处,共25处骨折,平均每例患者1.5处周围骨折.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可疑椎动脉挫伤1例.术后随访3个月~3年,平均1.4年,颈枕部疼痛1例;复查X线片显示齿状突骨折均愈合,畸形愈合3例,合并存在的25处齿状突周围骨折均愈合,无钉棒系统松动、断裂.结论:齿状突合并周围骨折是齿状突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影像学的局限性,术前准确诊断很困难.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融合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清;谭美云;张东辉;唐光才;韩复刚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后跨神经元变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下运动神经元轴突参与组成的周围神经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治疗、康复及预后的判断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方法:48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各组24只,每组均对应分为7d、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时间点,每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大鼠制作T10水平完全性脊髓横断模型.在预定取材时间点处死相应动物,自腓总神经入肌点处向近端切取10mm该神经,分别行天青美-蓝染色光镜观察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假手术组腓总神经光镜下观察,神经纤维排列均匀;轴突外形正常、染色均匀.超微结构观察,髓鞘外形正常,板层清晰;轴索位置正常,轴索内微丝微管正常.完全性脊髓损伤组光镜观察发现腓总神经髓鞘和轴索出现明显退变,且退变随时间推移逐渐加重,同时出现轴突发芽现象.超微结构观察可见轴索内线粒体肿胀,轴浆内微丝、微管溶解,髓鞘板层结构破坏,雪旺氏细胞增生及空泡变性现象.退变的同时,腓总神经出现大量的新生神经纤维即轴突发芽现象.结论:完全性横断性脊髓损伤后周围神经存在退变现象,且退变程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说明大鼠完全横断性脊髓损伤可以导致损伤水平以下周围神经发生跨神经元变性.

    作者:张庆民;关骅;洪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29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探讨狭窄节段范围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91例经手术证实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5例,女166例,年龄28~89岁,平均60.2岁.对其发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狭窄范围,分为2组,单节段狭窄组149例;多节段狭窄组142例.对两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腰椎管狭窄症好发于中老年,慢性起病;首发症状以腰痛常见,间歇性跛行(86.6%)、腰痛(82.8%)、下肢麻木(60.1%)为常见症状;临床体征以腰背部压痛(58.8%)、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58.0%)、腰椎活动受限(43.3%)和下肢肌力减弱(42.3%)多见.大小便功能异常发生率单节段狭窄组为0.67%,多节段狭窄组为5.63%,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肢肌力减弱发生率前者为32.9%,后者为52.1%,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的间歇性跛行、下肢放射痛、下肢麻木、下肢皮肤针刺觉异常等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好发于中老年人,以慢性起病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累及下肢的变化多样的神经症状和体征,多节段狭窄患者更容易引起下肢肌力减弱和马尾神经损害.

    作者:赵太茂;邱贵兴;仉建国;王以朋;翁习生;沈建雄;田野;赵宏;胡建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手术治疗仍是其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我院于1999年3月~2002年9月对1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彭云生;王国强;刘聪;包昌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内窥镜技术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手术技巧与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5年3月应用内窥镜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20例颈椎疾患患者,均应用自制不同型号椎间旋转撑开器及特制不同角度、不同大小的圆形与方形刮匙行前路椎间盘切除,单纯PEEK cage植骨融合8例,PEEK cage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2例,单纯钛cage植骨融合3例,钛cage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2例,椎间植骨融合加钛板内固定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7个月.患者症状体征及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术后影像学检查手术部位减压彻底.1例发生钛cage松动,其余椎间高度无丢失,维持颈椎正常生理曲度.结论:通过对椎间盘镜部分器械和技术的改进,将其应用于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彭明;张国庆;谢鸣;马晓程;李维林;曹新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腰椎人工髓核置换术的研究进展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脊柱外科常见病,有关的统计数据表明,该病严重影响劳动力,医疗花费巨大[1].治疗该病的传统方法是腰椎融合术,但术后由于相应节段运动功能丢失以及融合时造成的局部结构损伤,可导致相邻上下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加速,进而产生椎间盘源性腰痛甚至腰椎滑脱、椎管狭窄等改变.腰椎人工髓核置换术(nucleus pulposus replacement,NPR)由于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同时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理论上可以克服腰椎融合术的缺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随访结果显示这种方法的短期临床疗效较好[2].现就腰椎NPR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海涌;李宝俊;周建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陈旧性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多发生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压缩达到或超过椎体高度2/3时,因为穿刺困难,常不主张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是PVP相对禁忌证之一[1].但有学者通过改进操作技术进行治疗,并取得了较好效果[2,3].2001年8月~2005年8月我们对12例陈旧性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蒋国强;欧阳甲;卢斌;罗科峰;曹杰波;郑伟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脊柱外科医师应重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

    老年脊柱疾病患者常伴发骨质疏松症,以进行性低骨量及微构筑损坏为特征,终导致脆性骨折.随年龄增长,骨丢失及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骨折危险性的增加明显与骨质疏松相关.粗略估计,50岁后女性约1/2、男性约1/3会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女性由于峰值骨量较低及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急剧增长,骨质疏松症易患人群也迅速增加.

    作者:郭世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聚磷酸钙纤维/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聚磷酸钙纤维(calcium polyphosphate fiber,CPPF)和磷酸钙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骨修复替代材料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制作骨缺损模型,将CPPF/CPC复合材料植入左侧骨缺损处,右侧骨缺损以自体微小颗粒骨植入作为实验对照,另做不植入任何物质的骨缺损作空白对照.在2、4、8、12周时分别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切片观察,8、12周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骨密度测定,12周时进行力学测试.结果:CPPF/CPC人工骨组与微小颗粒骨组骨缺损均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骨缺损未见修复,CPPF/CPC与微小颗粒骨两组间X线评分、骨密度及力学测试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PPF/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的理想材料.

    作者:周磊;闫景龙;胡春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Smad1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Smad1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中的表达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例12~18岁志愿者分为两组:AIS组20例,同年龄正常对照组10例.分别从髂前上棘处骨穿刺抽取10ml骨髓,肝素抗凝.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Cs,体外培养并传至P2代行表型鉴定,分别采用RT-PCR及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两组患者MSCs中Smad1的表达情况.结果:AIS组与对照组Smad1 mRNA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4.48±0.58和1.03±0.22,蛋白水平的平均表达率分别为2.62±0.55和0.84±0.22.不论是核酸水平还是蛋白水平AIS组Smad1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Smad1在AIS患者MSCs中表达强度异常,可能与AIS发病的分子机制相关.

    作者:孙强;邱勇;刘臻;吴洁;陈军浩;陈蕾蕾;马薇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以减少相关手术并发症.方法:3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术前均对畸形脊柱进行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测量进钉点至椎体前缘的深度、进针角度、椎弓根直径和椎体的旋转角度,根据测得数据确定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深度和方向,置入螺钉后再行脊柱全长X线片及CT扫描评价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32例共置入226枚胸椎椎弓根螺钉,术后CT加密和X线片观察到205枚螺钉(90.7%)完全在椎弓根皮质骨内.10例21枚螺钉(9.3%)发生错置,7枚螺钉(3.1%)偏外,5枚螺钉(2.2%)偏前外侧(其中2枚螺钉靠近节段血管),4枚螺钉(1.8%)偏下,4枚螺钉(1.8%)直径过大导致椎弓根内壁膨胀内移,1枚螺钉(0.4%)误入椎管导致完全性脊髓损伤.T1~T4错置12枚(18.2%),T5~T12错置9枚(6.1%);凸侧椎根螺钉置入的准确率为93.8%,凹侧为83.1%.结论:脊柱畸形患者术前应常规采用标准俯卧位CT加密扫描,根据扫描图像测得的相关数据可为术中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一定的误置率,螺钉发生错置多见于上胸椎和凹侧,术中应高度重视.

    作者:胡勇;谢辉;徐荣明;贾连顺;阮永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步行矫形器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脊髓损伤所致截瘫是人体严重的残疾之一.近年来,脊髓损伤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完全性脊髓损伤仍难以恢复.

    作者:唐丹;石芝喜;刘四文;刘浩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单独及联合应用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并观察其量效和时效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髓核细胞,将传2代细胞种于96孔板,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观察TGF-β1和IGF-1在1%和10%血清浓度下对人髓核细胞体外增殖的调节作用及其剂量、时间与作用效果的关系.结果:在1%血清条件下,IGF-1的作用不显著,TGF-β1具有促增殖作用.在10%血清条件下,TGF-β1和IGF-1均能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并且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TGF-β1的作用强于IGF-1.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显著.结论:TGF-β1和IGF-1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人髓核细胞的体外增殖,其效应在一定范围内与剂量和时间呈正相关,联合应用促进增殖作用更显著.

    作者:张荣峰;阮狄克;张超;辛洪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腰椎椎间小关节退行性变的研究进展

    虽然腰椎退行性变的始动因素来源于椎间盘,但当发展至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时,腰椎椎间小关节承受的压力显著递增,将产生异常应力和异常运动,随之而来的是腰椎椎间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代偿性增生肥厚,而这些又是椎间小关节源性腰痛产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单纯行腰椎椎间小关节融合或破坏椎间小关节会引起一些远期并发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腰椎椎间小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重建的研究.基于此,笔者将从流行病学、生物力学以及外科治疗等方面对腰椎椎间小关节退形性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蒋欣;谭明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的重建方式

    目的:探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后脊柱稳定性的重建方式.方法:1993~2003年我院治疗各类胸腰椎(T5~L5)肿瘤患者72例,其中全脊椎切除、随访2年以上、没有肿瘤复发和转移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者12例,骨巨细胞瘤9例,单发浆细胞性骨髓瘤2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1例.一期前后路联合全脊椎切除11例,次全脊椎切除1例,以5种不同方式重建,分别为前路内固定加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ASP)5例、前路内固定加后路多节段Luque环内固定(AMP)4例、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SP)1例、单纯后路多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MP)1例、单纯前路内固定(A)1例.观察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植骨融合情况、有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等并发症.结果:随访2.5~13年,平均6.6年.ASP方式重建的5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7°,平均2.4°,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1例因术中损伤终板而出现人工椎体轻度下沉.AMP方式重建的4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丢失0°~9°,平均5°,植骨全部融合,无植骨骨折或下沉;其中1例术后1.5年植骨融合后取出后方固定,仅保留前方固定,出现植骨骨折及后凸畸形.SP或MP方式重建的2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分别丢失12°和13°,植骨块均骨折.次全脊椎切除A方式重建的1例患者矢状面Cobb角无丢失,植骨融合且无植骨骨折及下沉.结论:本组病例较少,但初步可以看出ASP和AMP是全脊椎切除后坚强的重建方式,能够使植骨顺利融合,防止Cobb角度丢失.但ASP能够减少固定节段、保留运动单元,是更好的固定方式.SP和A不宜单独应用于全脊椎切除后稳定性重建.

    作者:韦峰;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姜亮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压迫及非压迫因素在实验性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取大鼠自体脊椎关节突修剪后放置在L5神经根下,造成对L5神经根的直接压迫(压迫组);取大鼠自体尾椎椎间盘组织无压迫下放置在L5神经根表面(非压迫组);同时设立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后足底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变化.结果:压迫组与非压迫组大鼠后足底均产生了一个长时程机械刺激疼痛阈值的降低;与压迫组相比,非压迫组大鼠术后1天就开始出现了疼痛阈值降低(P<0.05),明显早于压迫组大鼠,并且疼痛阈值降低更加显著;而压迫组大鼠术后l周时才出现明显的疼痛阈值降低(P<0.05).对照组大鼠疼痛阈值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尽管压迫和非压迫因素都参与椎间盘源性神经根性疼痛的发生,但二者作用的时间不同,在椎间盘突出的早期阶段非压迫因素可能在疼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后压迫因素可能逐渐成为致痛的主因.

    作者:唐家广;袁文;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双后肢大鼠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双后肢大鼠模型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实验组从造模当天即予腹腔注射IL-1Ra(50ng/kg),隔天重复注射至处死,对照组18只不予任何处理.于造模后1、3、6个月每组分别处死6只大鼠,完整取出L4/5椎间盘固定、切片,予S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使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纤维环中Ⅱ型胶原染色进行灰度值扫描,同理取出L5/6椎间盘,使用间苯三酚法测量蛋白多糖含量.结果:术后第1个月,实验组椎间盘髓核中Ⅱ型胶原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83.67±7.97和2.376±0.161,对照组分别为87.25±8.70和2.297±0.101,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3个月时实验组Ⅱ型胶原染色的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107.42±6.50和2.093±0.131,对照组分别为145.91±7.42和1.039±0.092,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6个月时实验组Ⅱ型胶原染色的灰度值及蛋白多糖含量分别为129.83±4.03和1.796±0.065,对照组分别为203.76±5.98和0.654±0.048,两组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L-1Ra对双后肢大鼠椎间盘基质降解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李强;王宸;崔海勇;陶钧;赵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成年大鼠SCI后神经生长导向因子Netrin和Slit的表达及定位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不同时点Netrin和Slit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再生轴突的导向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SCI后2、4、7、14d组和对照组共5组,每组8只,SCI组采用Allen's法制作SCI模型,按时间点顺序取材,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检查Netrin-1和Slit2蛋白在损伤脊髓局部的表达及定位.结果:SCI后2d,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即出现Netrin-1和Slit2的同步表达上调,而后均迅速增强并于1周时达到峰值,且二者在轴突胞膜上均有表达,之后缓慢下调;SCI后同一时点Netrin-1在脊髓中均匀表达,而Slit2则在脊髓前、后角及中央管等不同部位存在表达差异.结论:成年大鼠SCI后脊髓中枢存在吸引因子Netrin-1和排斥因子Slit2的同步高表达及轴突胞膜上共同表达,这可能是SCI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一种表现,可能对轴突导向性再生起关键性作用.

    作者:肖卫东;易成腊;陈安民;陈娟;廖光军;周海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现状与展望

    胸腰椎爆裂骨折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患,占脊柱外伤的10%~20%[1].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SSPI)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但存在较高的内固定失败率[2].利用SSPI复位固定后实施椎体成形术是近年来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新进展.一些椎体成形术用于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后显示出良好的近期疗效.现就椎体成形术与SSPI相结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姜星杰;张绍东;吴小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