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

王宸;李强;吴小涛;齐新生;刘松桥

关键词:髓核, 组织培养,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白细胞介素-1α, 前列腺素E2, 前列腺素F1α, 5-羟色胺
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1α(PGF1α)和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白兔椎间盘髓核,制成匀浆后进行髓核组织的体外培养,观察不同浓度IL-1Ra和同一浓度IL-1Ra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液中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结果:IL-1Ra(100、200、400ng/ml)实验组较对照组培养液中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α(2.0ng/ml)组和IL-1Ra(200ng/ml)组随培养时间延长,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增加,每个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之差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IL-1Ra可以拮抗IL-1α对椎间盘髓核细胞PGE2、PGF1α和5-HT合成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Ra可以较长时间拮抗IL-1α生物学作用,但本实验未能证明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枕颈结合部先天性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枕颈结合部畸形是指由于先天发育因素造成的寰枢椎及其附属结构和与之相连的枕骨及其包含其中的神经组织等的解剖结构异常,有时伴发远部畸形.临床上并非少见.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以往限于影像学检查手段及对胚胎发育研究不够等因素,导致对各种复合畸形认识水平的不足.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该类畸形正逐渐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兹将有关的诊断和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陶春生;倪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病理演变过程的观察

    目的:研究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和Schmorl结节的形成机制.方法:对13例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切除的完整病灶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病变的组织学变化.结果:1例儿童和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短,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明显增厚、变性,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部分坏死区为纤维组织替代,局部出现修复性新生骨.另6例成人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其病灶的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软骨终板下的成熟骨组织.结论:腰椎椎体终板后缘先发生软骨终板下的骨组织坏死,然后出现修复性新生骨,新生的骨组织由于硬度较低,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塌陷,随着爬行替代的完成及骨骼的成熟,逐渐形成凸向椎管内的骨块,表明病变已发展至晚期,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腰椎椎体终板后缘骨坏死的病理演变过程实际上也是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后缘Schmorl结节的形成过程.

    作者:彭宝淦;侯树勋;吴闻文;商卫林;王晓宏;杨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髓肿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颈椎管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显微手术对外科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985~2001年收治的74例颈椎管内肿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X线摄片,12例行椎管碘油造影,17例行CT检查,45例行MRI检查.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颈椎管内肿瘤早期采用椎管碘油造影、CT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诊或误诊,采用MRI检查者均能确定肿瘤的部位和性质.74例中行肿瘤全切除58例(78.4%),次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11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61例,病情加重或无改善10例,死亡3例.结论:MRI对颈椎管内肿瘤有较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对制定手术方案也有指导意义.不同部位和病理类型的颈椎管内肿瘤采用显微手术切除应遵循不同的原则和方法,显微手术具有解剖层次分明、肿瘤切除完全、对脊髓干扰小等优点.

    作者:周政;杨辉;安宁;刘俊;刘海鹏;黄其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进展

    <神经外科聚焦>(Neurosurgical Focus)杂志近期刊出了一期脊柱肿瘤的外科治疗专刊,13位作者分别就脊柱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的诊断、治疗以及各个部位肿瘤切除后脊柱的重建分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海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植骨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定

    目的:探讨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螺钉固定、颗粒状松质骨植骨行寰枢关节融合治疗寰枢关节不稳的效果.方法:自1999年12月~2003年4月对58例因齿状突不连、寰椎横韧带断裂或松弛导致寰枢关节不稳定的病例施行了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的螺钉固定术,然后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术中不用钛缆固定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术后不需任何外固定.结果:无手术中损伤脊髓和椎动脉的病例.49例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10个月,平均20个月,全部获得了骨性融合.结论:当寰枢关节不稳定时用两枚螺钉由后路经C1、C2侧块关节固定即可起到足够的稳定作用;在C1、C2后弓间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可获得很高的融合率.

    作者:王超;阎明;周海涛;党耕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骶骨肿瘤切除术中控制出血量方法探讨

    目的:探讨S3以上骶骨肿瘤切除术中出血量的控制方法.方法:对11例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复习既往81例S3以上骶骨肿瘤行髂内动脉结扎后切除肿瘤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者出血量.结果:腹主动脉暂时阻断组出血量为200~4200ml,平均2 000ml,大量出血发生在松开腹主动脉后;对照组平均出血量4000ml,多超过10000ml.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S3以上骶骨肿瘤先行腹主动脉暂时阻断+髂内动脉结扎后再切除肿瘤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有助于肿瘤切除.

    作者:路小勇;李伟;司兆萍;刘立成;张佐伦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第2、3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

    目的:探讨经C2、C3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应用指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2、C3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1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结果:平均随访23.7个月,7例放射学融合.术前VAS疼痛评分平均为7.4(5.5~9.0)分,术后平均为3.7(2.8~4.9)分,P<0.001.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经C2、C3后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安全、有效,适用于Ⅱ、ⅡA和Ⅲ型Hangman骨折.

    作者:梁裕;龚耀成;郑涛;曹鹏;吴文坚;陈毓;张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对《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一文的一些看法

    曹正霖等在<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年第1期(P35~37)上发表了一文,对其观点及具体治疗我们有不同见解.

    作者:侯黎升;谭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和5-羟色胺代谢的影响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兔椎间盘髓核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1α(PGF1α)和5-羟色胺(5-HT)代谢的影响.方法:取日本大白兔椎间盘髓核,制成匀浆后进行髓核组织的体外培养,观察不同浓度IL-1Ra和同一浓度IL-1Ra不同培养时间培养液中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结果:IL-1Ra(100、200、400ng/ml)实验组较对照组培养液中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显著减少(P<0.01),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α(2.0ng/ml)组和IL-1Ra(200ng/ml)组随培养时间延长,PGE2、PGF1α和5-HT的含量增加,每个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浓度之差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IL-1Ra可以拮抗IL-1α对椎间盘髓核细胞PGE2、PGF1α和5-HT合成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IL-1Ra可以较长时间拮抗IL-1α生物学作用,但本实验未能证明此作用具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王宸;李强;吴小涛;齐新生;刘松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诊断

    目的:了解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发病和诊断特点.方法:回顾3例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病例,特别是其诊断过程和影像学资料,了解早期获得正确诊断的思路.结果:3例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的患者均未在急诊得到正确诊断,在观察咽后壁肿胀情况、动态观察X线平片、行CT尤其是三维重建CT检查后得到诊断.结论:平片观察枕颈区椎前软组织肿胀情况,对可疑病例进行CT检查特别是三维重建CT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创伤性寰枕关节脱位.

    作者:周海涛;王超;闫明;党耕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髓核移植治疗椎间盘退变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腿痛为骨科常见病,目前研究日益深入.纤维环及软骨终板的老化变性、髓核细胞的坏死和凋亡、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等)的过度降解和纤维化以及加速退变的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的产生被认为是导致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原因[1].

    作者:廖翔;邵增务;杨述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枕颈钉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行枕颈融合的临床效果,介绍应用方法.方法:利用颈椎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行枕颈融合11例,其中寰枢椎脱位6例(齿状突骨折不愈合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上中段颈椎椎管内肿瘤3例,枕颈部先天性畸形2例.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3个月~2年),所有患者植骨愈合牢固,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无脱钉、断钉等并发症.结论:利用枕颈板钉系统(occipitocervical plate-screws systems)行枕颈融合术固定坚强,临床效果理想,是枕颈融合可选用的内固定方法之一.

    作者:刘景堂;唐天驷;杨惠林;姜为民;王东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后纵韧带起自第2颈椎,沿诸椎体后面抵于骶管.在颈椎,后纵韧带分为两层,其浅层为一坚强韧带,自颅底垂直下行,在侧方延伸达椎间孔;其深层呈齿状,椎体钩椎关节的关节囊一些纤维即始于此层.

    作者:顾宇彤;贾连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应用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8例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5例,Ⅲ型3例.结果:7例获得平均13个月随访,骨折复位满意,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术中、术后并发症,1例遗留颈部僵硬感,但临床检查无活动受限.结论:颈前路双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成人游离粉碎型齿状突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周东生;王鲁博;王伯珉;王先泉;李连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胸椎结核前、后入路手术分析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1986年3月~2000年6月采用手术治疗胸椎结核59例,男33例,女26例,年龄平均44岁.其中后入路手术治疗31例,经胸腔或胸膜外的前入路手术治疗28例.结果:经平均4年4个月随诊,前入路者痊愈23例(85.2%),好转5例(14.8%);后入路者痊愈22例(70.9%),好转6例(19.4%),无变化3例(9.5%).结论:前入路显露清楚,病灶清除彻底,治愈率高,是胸椎结核手术的首选入路.

    作者:张根民;王力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

    目的:探讨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方法:自1997年7月~2003年3月收治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15例,平均年龄53岁.15例中7例分别合并糖尿病、慢性牙周感染、慢性盆腔炎.全组血沉均升高(48~118mm/h).MRI检查可见局部信号改变,采用静脉抗生素治疗至少1个月,同时卧床,使用止痛剂.3例行前路病灶清除术(2例因误诊为腰椎肿瘤或结核,1例因椎旁胀肿形成),术后腰痛立即缓解.结果:平均随访26个月,患者腰部疼痛均无复发,X线片显示脊柱稳定.结论:成人自发性腰椎间盘炎疾病潜伏期较长,临床表现非特异,早期诊断较困难,血沉和MRI是较敏感的诊断指标.治疗以早期应用大剂量抗生素,配合制动及对症处理等非手术疗法为主.

    作者: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朱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后期手部功能重建

    目的:探讨中央型颈脊髓损伤患者后期手部功能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按截瘫手功能国际分类为OCu 4~OCu 5的19例患者共23只手,用多组肌腱移位的方法重建其抓握、对掌功能.结果:共转位肌腱89条.随访12例,9例12只手抓握及对掌功能显著改善,基本恢复生活自理.3例3只手功能有改善,但不满意.结论:多组肌腱移位治疗中央型颈脊髓损伤后期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意义.

    作者:李荣文;郭炜;苏涛;臧洪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与治疗选择

    齿状突骨折是枢椎常见的损伤,早在1910年,Mixter和Osgood就对齿状突骨折进行了外科治疗.目前齿状突骨折的外科治疗方法较多.如何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类型、伴随损伤、骨折移位情况等多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降低不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笔者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张志成;孙天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术

    目的:探讨经口咽前路枢椎体次全切除椎管扩大减压治疗寰枢椎脱位伴以C2后方脊髓受压为主的患者的疗效.方法:对12例先天畸形或外伤(10例先天畸形,2例外伤)引起的寰枢椎脱位伴高位脊髓压迫症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C2椎体次全切除术,11例仅行C2椎体次全切除,1例行C2椎体次全切除同时切除C1前结节和齿突.结果:无术中脊髓损伤、血管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Svmon和Lavender临床评定标准和影像学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临床总有效率100%,显效率42%,术后影像学椎管减压改善率平均为75%.结论:该术式减压充分,是治疗以C2后方受压为主的脊髓压迫症较好的术式.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夏虹;吴增晖;昌耘冰;章凯;艾福志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