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发;李子荣;岳德波;张念非;吴宇光
目的:探讨白介素-1(IL-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发生中可能起到的作用.方法:对2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取出的髓核组织以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测定髓核中IL-1α和IL-1β.以5例因腰椎骨折手术患者术中所取髓核组织作为正常对照.此外,对患者坐骨神经疼痛程度以Dallas疼痛调查表作评分.结果:在髓核组织中测得IL-1α与IL-1β的存在.患者髓核中IL-1α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而在不同突出类型之间IL-1α无显著性差异.IL-1α的含量与疼痛程度有相关性.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的发生中,细胞因子尤其是IL-1α可能起到某种重要作用.
作者:赵剑;赵敦炎;张明;姚登福;陆建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单次硬膜外阻滞麻醉虽有较好麻醉效果,但存在用药量大、麻醉时间受限、平面相对不易控制、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相对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等问题,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且术后疼痛出现早而剧烈.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以硬膜外单次及连续阻滞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后者临床效果更为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7岁,已婚,渔民.因腰扭伤后疼痛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放射痛6个月,经外院保守治疗无效于1998年11月10日入院.检查:腰部活动部分受限,L4/5棘间两侧旁开2cm处深压痛并向双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双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腰椎CT及腰椎管造影检查均显示L4/5椎间盘后中央型突出、椎管梗阻,L4椎体平面以下椎管狭窄.
作者:黄强;罗志安;沈时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提出预防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措施.方法:对近年来遇到的10例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原因作了分析总结.结果:1例因腰骶神经根解剖异常而误切神经;1例切除黄韧带时损伤神经根;2例咬骨钳撕裂硬脊膜;2例切椎间盘时,部分切断神经根;髓核钳误伤2例;2例因静脉丛出血而误伤神经.结论:熟悉腰骶神经根异常解剖,避免手术操作过程中失误,是预防腰椎间盘手术并发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锦波;沈铁成;徐晓峰;袁盛茂;狄东华;王国正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MRI能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随着表面线圈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是目前研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简单、精确的检查手段.
作者:西永明;胡有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其突出物位置异常,手术治疗独具特点.我院自1993年6月自行设计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改良术式,临床应用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敬朝;安国民;魏同俊;曾庆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我院采用保留棘突、腰椎板部分切除腰椎管扩大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平生;何向阳;阮雄星;谢晓勇;黄波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椎前大血管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髓核摘除术时严重、危险的并发症,轻者术后出现腹膜后血肿,重者当即死亡.我们于1998年10月收治1例,术中损伤髂内动脉,现报告如下.
作者:段延民;吕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苏伟;宋英儒;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间孔型与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3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椎间孔型或椎间孔外型腰椎间盘突出,占同期手术治疗病例的3.9%.9例采用椎板间入路,2例采用椎板侧方入路,2例采用椎板间和椎板侧方联合入路.结果:本症常累及同序数神经根,且突出间隙以L4/5、L3/4居多.CT、MRI检查与手术所见一致.经4个月~3年随访,疗效优10例,良2例,可1例.结论:薄层高分辨率CT是目前诊断本症的好方法.手术入路应依突出间盘组织占位、病理类型及是否合并椎管内病变而定.
作者:汤逊;周中英;翁龙江;林月秋;阮默;李主一;黄云江;潘险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的CT表现.方法:对50例54个突出椎间盘在完成横断位扫描后进行矢状位图像重建.结果:椎间盘突出在矢状位上表现为突入椎管的软组织密度阴影.在所有病例中突出椎间盘的纵径长度都大于椎间隙高度,根据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可分为:(1)铆钉形(40个);(2)水滴状(6个);(3)游离型(8个).结论:矢状位重建对于椎间盘突出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提供平片和横断位不易得到的解剖学信息.结合横断位可清晰地显示突出椎间盘的位置、形态以及病理类型,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孔庆奎;唐秀贞;崔群生;葛东;韩明山;吴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情况与术前CT表现,探讨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8例经手术证实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CT片进行观测,另随机选择28例非游离型患者的术前CT片做对照组.测量大脱出物平面的髓核脱出率及突出物的突出层距.结果:游离型组中髓核脱出率≥40%者共23例,占82.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突出物的突出层距为10.12±1.21m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髓核脱出率>40%,并且突出物的突出层距均数+3mm(即13mm)可做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参考指标.
作者:尹东;韦绍仁;白崇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两组:非手术治疗组44例,疼痛缓解后,进行腰背肌锻炼;手术组50例,确诊后3d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5~7d开始进行腰背肌锻炼.两组腰背肌锻炼均在6个月以上,且不进行重体力劳动.平均随访2年9个月.结果:非手术治疗组治愈率为90.9%,手术组治愈率为94.0%,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并非所有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都需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首次出现腰腿痛症状,病程在3个月以内,无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侧隐窝狭窄;为非游离型、脱出型、梗阻型和极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病程长、年龄大是保守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作者:张年春;周军海;梅芳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1997年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后直腿抬高运动89例,与1996年126例相比,对术后恢复情况随访分析如下.
作者:张启明;丁少华;姚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兔57只,行L2、L5椎板切除,114个节段分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组;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图像分析和生化定量检查.结果: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虽有抗炎和预防粘连的部分作用,但不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和减少瘢痕的形成,而分子量为1.5×106透明质酸钠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瘢痕形成.结论:两种透明质酸钠均具有预防术后硬膜外粘连作用,但以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效果更优.
作者:樊天佑;侯筱魁;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髓核部分切除(PN)与髓核全切除(TN)对椎间盘组织学及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对犬腰椎间盘行PN与TN两种手术,在术后不同时间行光镜、电镜检查;术后3个月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术后椎间盘退变在TN组比PN组更明显,腰椎节段活动在TN组明显增加(P<0.01),而PN组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PN较之TN相对好地保存了椎间盘的生理功能,延缓了术后椎间盘退变的进程.
作者:陈文红;李稔生;韩一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等恢复较慢.我院自1982~1997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髓核摘除术的同时做腰骶神经根鞘膜切除,并与同期未行神经根鞘膜切除的16例对照.结果发现神经根鞘膜切除者肌力恢复和下肢麻木缓解较快.
作者:曾凯生;丁寿勇;傅祖国;曾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的应用解剖及在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用5具(10侧)成人标本,对髂腰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外径及长度进行观察与测量.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髂骨瓣转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隙化脓性感染5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时间.结果:髂腰血管走行恒定.血管蒂全长11.5±1.5cm,起始处外径2.5±0.2mm.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平均随访2年病灶无复发.2例术后3周做ECT检查证实骨瓣血运良好.结论: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L4/5与L5/S1椎间隙感染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矫晓坤;张丙磊;信效堂;于洪波;张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自1988年以来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1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曾荣东;吴家和;曾志远;陈为义;潘文誉;黄伯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某些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后症状仍未改善,其中有些可能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现就近年收治的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长征医院进修期间所获资料)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钱苏林;倪斌;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