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国;童立苗;徐玉良;巢金林
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其突出物位置异常,手术治疗独具特点.我院自1993年6月自行设计了极外侧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改良术式,临床应用26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敬朝;安国民;魏同俊;曾庆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7岁,已婚,渔民.因腰扭伤后疼痛8个月,加重伴双下肢麻木、放射痛6个月,经外院保守治疗无效于1998年11月10日入院.检查:腰部活动部分受限,L4/5棘间两侧旁开2cm处深压痛并向双下肢放射,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40°(+),双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麻木.腰椎CT及腰椎管造影检查均显示L4/5椎间盘后中央型突出、椎管梗阻,L4椎体平面以下椎管狭窄.
作者:黄强;罗志安;沈时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MRI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98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行中立位及屈曲位MRI检查,根据不同节段及不同退变形式,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采用不同方法手术治疗83例.结果: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以L4/5、L5/S1,L3/4、L4/5双间隙多见,分别为43例(43.87%)和21例(21.42%),有6例为L3/4、L5/S1突出(6.1%),3间隙病变者19例(19.38%),4个间隙或5个间隙者9例(9.18%).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5年,优良率93.9%.结论:MRI对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敏感性高,动态MRI能对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主要致病间隙进行准确分型、定位,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欧阳甲;王宏伟;宋兴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常见的原因之一,某些腰椎间盘突症患者在经过保守治疗或手术后症状仍未改善,其中有些可能为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现就近年收治的12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长征医院进修期间所获资料)加以分析讨论.
作者:钱苏林;倪斌;贾连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苏伟;宋英儒;江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髓核摘除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部分患者术后下肢麻木、肌力减退等恢复较慢.我院自1982~1997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行髓核摘除术的同时做腰骶神经根鞘膜切除,并与同期未行神经根鞘膜切除的16例对照.结果发现神经根鞘膜切除者肌力恢复和下肢麻木缓解较快.
作者:曾凯生;丁寿勇;傅祖国;曾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照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情况与术前CT表现,探讨CT诊断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的参考指标.方法:选择28例经手术证实的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术前CT片进行观测,另随机选择28例非游离型患者的术前CT片做对照组.测量大脱出物平面的髓核脱出率及突出物的突出层距.结果:游离型组中髓核脱出率≥40%者共23例,占82.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突出物的突出层距为10.12±1.21m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髓核脱出率>40%,并且突出物的突出层距均数+3mm(即13mm)可做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诊断参考指标.
作者:尹东;韦绍仁;白崇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自1988年以来收治腰椎间盘突出并钙化1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曾荣东;吴家和;曾志远;陈为义;潘文誉;黄伯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对椎间盘退变进行早期精确的评估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由于MRI能反映组织的多个参数,可直接进行矢状位、冠状位及斜位等多平面成像.随着表面线圈技术的应用以及软件的开发,MRI是目前研究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简单、精确的检查手段.
作者:西永明;胡有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的应用解剖及在腰椎间隙感染中的应用.方法:用5具(10侧)成人标本,对髂腰动脉的起始、走行、分支、外径及长度进行观察与测量.设计以此血管为蒂的髂骨瓣转位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隙化脓性感染5例.观察临床疗效及融合时间.结果:髂腰血管走行恒定.血管蒂全长11.5±1.5cm,起始处外径2.5±0.2mm.4例术后3个月,1例术后4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平均随访2年病灶无复发.2例术后3周做ECT检查证实骨瓣血运良好.结论:带髂腰血管蒂髂骨瓣转位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L4/5与L5/S1椎间隙感染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矫晓坤;张丙磊;信效堂;于洪波;张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0岁.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2年加重半月于1996年9月24日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腰部隐痛,向左下肢放射,行走时加重,休息后或骑自行车时明显减轻,同时伴左踝发麻.半月前因抬重物后腰痛及左下肢放射痛加重.
作者:黄志明;李选茂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单纯腰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手术治疗单纯腰痛性腰椎间盘突出症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平均随访4.5年,优良率达96.7%,无差者.结论:对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腰痛者,应高度怀疑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旦诊断明确,应果断治疗,采用改良式全椎板切除,显露充分,减压彻底.
作者:戴守达;栾修荣;郝允河;董小雄;周正开;张洪师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脊柱疾患的诊断技术,同时脊柱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推动脊柱外科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脊柱外科的手术失败率及并发症也随之增多了,尤其是下腰椎手术的失败率和并发症大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已引起国内许多专家的重视,李佛保教授已撰文<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治疗中的误区>,张光铂教授也有述评<走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误区>.本人在几年前就多次撰文讨论关于下腰椎手术问题,不仅与李佛保、张光铂等教授看法一致,更觉有责任在此再次呼吁对下腰椎疾患的诊断及治疗要予以充分重视,减少手术失败和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贾连顺;程黎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术后椎间盘炎(postoperative discitis,POD)的发病因素.方法:对首次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2531例病人的性别、年龄、椎间盘的位置、术前体液免疫水平(血清IgA、IgM、IgG)、手术当日尿中白细胞的数量、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者、术中椎间软骨终板是否破裂以及POD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对POD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处理.结果:POD与尿中白细胞数量、椎间软骨终板破裂(P<0.01)以及IgG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源性感染是POD重要的发病因素,术前控制尿路感染可预防POD,而POD的免疫因素不容忽视.
作者:张立国;童立苗;徐玉良;巢金林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男性,27岁.自觉右手小指有冰凉感1年半,3个月后出现麻木、小指及环指僵硬,7个月后跑步时右腿活动不便,1年后右手手指不能屈伸,右腿抬腿困难.无大、小便功能障碍.查体:右上肢屈肌肌力Ⅲ级,伸肌肌力Ⅱ级,右手屈伸障碍.左上肢屈肌肌力Ⅴ级,伸肌肌力Ⅲ级,手指活动灵活.双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张力增高,踝阵挛阳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未引出,肛门反射存在.双Hoffman′s征及双Babinski′s征阳性.右上肢尺侧痛觉减退.躯干、四肢两点辨别觉减退,位置觉存在.颈部MRI检查:颈髓4~6节段脊髓增粗,
作者:方向义;周劲松;万成茂;贺宝荣;宋宗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分子量透明质酸钠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脊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新西兰兔57只,行L2、L5椎板切除,114个节段分3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组;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术后2、4、6、8周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图像分析和生化定量检查.结果:分子量1.0×106透明质酸钠虽有抗炎和预防粘连的部分作用,但不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和减少瘢痕的形成,而分子量为1.5×106透明质酸钠不仅具有抗炎作用,而且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渗出,促进组织修复,减少瘢痕形成.结论:两种透明质酸钠均具有预防术后硬膜外粘连作用,但以分子量1.5×106透明质酸钠效果更优.
作者:樊天佑;侯筱魁;黄河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年4月至1998年12月,选择性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7例行开放髓核摘除,61例接受内窥镜监测下经皮穿刺切吸术(共69个椎间盘),疗效满意.61例中男37例,女24例,年龄20~65岁.突出节段:L3/4 1例,L4/5 42例,L5/S1 11例,L3/4、L4/5 2例,L4/5、L5/S1 4例,L3/4、L4/5、L5/S1 三节段1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及动态腰椎椎管造影,以确定患病椎间盘以及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弹性是否良好.
作者:李展振;应文世;危立军;刘志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影响腰椎间盘突症(LDH)手术疗效的因素,找出LDH的手术适应证.方法:问卷调查手术治疗的LDH患者108例,完成随访者63例,平均随访时间1年,疗效优良者50例,差者13例.将患者详细的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与随访结果比较;并以多变量判别分析时各变量的赋值为基础制订评分表.结果:疗效优良组与疗效差组患者之间,其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应用评分表对本组患者的术前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分,以20分为临界值可使88.9%的患者得到正确分类.结论:通过详细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及评分表术前就能对LDH患者的手术疗效作出较准确的判断,减少手术失败率.
作者:杨连发;李子荣;岳德波;张念非;吴宇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单次硬膜外阻滞麻醉虽有较好麻醉效果,但存在用药量大、麻醉时间受限、平面相对不易控制、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相对阻滞不全或牵拉神经根刺激症状明显等问题,常需辅以神经安定镇痛药,且术后疼痛出现早而剧烈.为克服上述不足,我院以硬膜外单次及连续阻滞不同给药方法进行临床比较,结果后者临床效果更为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康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为进一步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疗效,1997年我们对患者采用术后直腿抬高运动89例,与1996年126例相比,对术后恢复情况随访分析如下.
作者:张启明;丁少华;姚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