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使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肖子范;路小勇

关键词:自体, 松质骨植骨, 寰枢椎, 后路融合术, 愈合率, 失败者, 随访
摘要:从1977年开始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经20年来的观察,随访效果良好,植骨愈合率达100%,无一例失败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硬脊膜内脂肪瘤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硬脊膜内脂肪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8例硬脊膜内脂肪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神经放射学资料.经背正中切口入路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结果:8例中,3例予次全切除,5例予部分切除.术后症状明显好转3例,部分好转2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结论:CT和MRI有助于确诊本病,症状明显者应行显微外科减压.

    作者:杨朋范;卢亦成;梁玉敏;杨中坚;张光霁;朱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椎后结构的影像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其力学强度明显优于传统的颈椎后路钢丝[1],但由于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周围重要结构多,手术有一定的危险性.国内外已有一些下颈椎后结构的解剖学测量[2、3],但影像学测量尚不多见.作者测量了100套正常成人颈椎X线片及CT片,旨在为颈椎后路钢板内固定的设计和手术方式提供参考.

    作者:谢宁;李家顺;贾连顺;贾宁阳;熊林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椎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颈椎椎间盘切除前后颈椎各种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取5具成人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1~C7)先后制成正常颈椎和C5~6椎间盘部分切除模型,观察颈椎在不同运动状态下,C4、C5、C6的应变、轴向位移及颈椎总体位移的变化.结果:正常颈椎C4、C5、C6的应变依次减少,侧弯状态下颈椎总体位移大;椎间盘部分切除后,C4、C5、C6的应变和轴向位移均有明显的增加.结论:下颈椎的稳定性依椎体序列越往下越好,椎间盘部分切除后颈椎稳定性下降.不同运动状态对颈椎稳定性有着不同的影响,颈椎失稳易发生在侧弯状态.颈椎病患者应避免长期使颈椎处于侧弯姿势.

    作者:姜宏;施杞;王以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椎脊髓损伤与脊髓复苏

    颈髓损伤是一种常导致四肢瘫甚至死亡的严重损伤.我们对颈脊髓复苏的可能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作者:叶晓健;贾连顺;李家顺;袁文;倪斌;苟三怀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急性脊髓损伤中脊髓血流量与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SCI)后伤段脊髓血流量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脊髓神经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Allen′s法致伤大鼠脊髓,于伤前和伤后1、4、8、24、72、168h和1个月,采用氢清除法测量脊髓血流量,参照Konrad的方法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斜板试验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结果:SCI后伤段脊髓血流量明显下降(P<0.05或0.01),与脊髓MEP的变化和运动功能的损害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脊髓损伤后缺血在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中有重要意义,可能是SCI后继发性损伤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刘汝落;朱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减压后的功能评价与MR观察

    目的:探讨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压迫程度及MR表现与术后功能恢复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3年中经过减压治疗的颈脊髓病32例,再经过1~3年的临床随访及MR复查,采用JOA评分法进行功能评价,并对MR图像进行测量与观察.结果:(1)减压后椎管截面积增加了99.21%;脊髓截面积增加了63.39%;脊髓矢状径增加了33.87%;JOA评分病残改善率为62.2%.(2)术前脊髓矢状面图像T1WI及T2WI均为正常信号者17例,T1WI正常T2WI可见片状增强信号者15例,术后病残改善率分别为88.68% 和35.78%,两组手术前后评分及病残改善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MR图像显示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脊髓内异常变化可以更直接地判断脊髓功能恢复状况;对有发育性椎管狭窄的颈椎失稳应当早期减压治疗.

    作者:孙立高;杨利民;彭明;张国庆;谢鸣;李维林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妊娠期腰痛157例分析

    妊娠期间的腰痛是孕妇常见的症状,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49%~58%[1],而且10%~25%有腰痛的孕妇在产后仍有持续性腰痛[2].目前,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为了解我国孕妇在妊娠期间的腰痛发病情况,以指导围产期保健工作,我们续贯性地对350名孕妇于产后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作者:王若薇;肖金娥;于红;雷承慧;梁东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电动式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经皮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discectomy)于7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因其满意的疗效而被广泛应用,但用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报道甚少.作者采用电动式经皮颈椎间盘切吸术(APCD),治疗20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临床随访获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玉信;杨安礼;黄强;蔡珉巍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不同方式的脊椎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

    尽可能彻底地对原发性脊柱肿瘤做外科切除是整个治疗的首要环节.颈椎前路椎体切除和后路椎弓切除为治疗颈椎肿瘤的常规手术,但有时肿瘤侵及脊椎范围甚广,需要做全脊椎切除术;有时肿瘤偏向侧方主要侵犯横突、椎弓根及其前后的延伸部、椎间孔区域,无论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都不能达到肿瘤的全部切除.从侧方入路能兼顾前、侧、后三个方面,可较为彻底地切除病灶.1996年至1998年初我院采用全脊椎切除术、矢状向半脊椎切除术和侧方扇形脊椎切除术治疗颈椎肿瘤6例,介绍如下.

    作者:包聚良;朱海波;陈爱民;欧阳强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由于具有优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广泛应用于胸、腰段的脊柱稳定性重建,相关的研究也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技术不断得到改进[1~5].与胸、腰段的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一样,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较其它任何颈椎固定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三维稳定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6~10].但由于颈椎弓根的解剖特点,在颈椎使用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危险性和难度大大增加,经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11~16].

    作者:傅一山;陈正形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介绍一种新的颈椎后路内固定装置--APOFIX系统

    近年来有关颈椎内固定器械的研制及技术发展很快,一些创伤小、可提供稳固固定的内植入物的出现使脊柱外科有了很大进展,如新型的颈椎后路内固定装置--APOFIX内固定系统,为颈椎复杂疾患的后路内固定治疗提供了良好的选择.作者在临床上应用后,认为该内固定装置操作方便,内固定确实,介绍如下.

    作者:金大地;江建明;瞿东滨;王吉兴;张浩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血管脂肪瘤及血管肌肉脂肪瘤主要见于肾脏,发生在椎管内者甚少见.1990年~1997年我们收治7例,经手术彻底切除,疗效满意.

    作者:李放;时述山;朱兵;姚建华;季新民;李自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胸腰椎损伤影像学三维定位综合分类的建议

    目的:探讨胸腰椎损伤后影像学三维定位综合分类的方法.方法:对227例胸腰椎损伤患者的X线片、CT片于矢状面、额状面、水平面上对椎体、椎管、附件结构损伤状况进行测量研究,探讨不同骨折类型与损伤层面、椎管占位状态及三柱损伤的关系,并用一种简明的文字清楚表达其内涵.结果:爆裂损伤以Ⅰ、Ⅱ、Ⅲ层面损伤,中央椎管占位,三柱均损伤为著;压缩骨折以Ⅰ、Ⅱ层面损伤,前柱损伤为著,无明显椎管占位;骨折脱位型以Ⅰ、Ⅱ、Ⅳ层面损伤多,椎管占位指数高.结论:用简明文字表达胸腰椎损伤的三维定位综合分类方法可减少命名的复杂性和混乱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池永龙;毛方敏;林焱;徐华梓;陈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椎前路减压并发脊髓损伤加重的原因分析

    脊髓损伤加重是颈椎前路减压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虽低,但后果严重.我科自1976年~1997年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294例,其中发生脊髓损伤加重11例,占3.7%,经极积治疗,6例基本恢复正常.本文复习了这些病例资料,对颈椎前路减压加重脊髓损伤的原因作了分析.

    作者:姚建华;胥少汀;季新民;时述山;李放;孙天胜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手术治疗椎管内脂肪瘤2例报告

    脂肪瘤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肿瘤,但出现于椎管内则较为少见.我院自1996年来发现2例椎管内脂肪瘤,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展振;刘志安;危立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使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

    从1977年开始采用自体松质骨植骨的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经20年来的观察,随访效果良好,植骨愈合率达100%,无一例失败者.

    作者:肖子范;路小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X线观察及临床处理

    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处理不当可加重损伤.我院自1988年至1998年收治12例,结合X线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宏滨;宋一平;陈启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往复式截瘫步行器在截瘫病人中的应用

    为了减少截瘫病人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种并发症,大限度地恢复肢体残存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重建站立和行走功能已成为截瘫康复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作者参照国外有关资料,自行研制了适合国人应用的往复式截瘫步行器,根据患者体形与截瘫平面,制作出合适的器具,在专业矫形师的指导下,使患者完成步行器的自行穿戴、站立及借助手拐或助行器行走等训练过程.通过胸腰椎骨折截瘫病人的临床初步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侯树勋;陆云;侯惠芳;史亚民;关骅;梁红英;孙彦;唐家广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国际骨科与创伤学会(SICOT)年会(脊柱外科部分)简介

    国际第21届骨科与创伤年会(SICOT)于1999年4月18~2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Thomson教授为大会执行主席,该会议是目前仅次于美国AAOS会议(美国骨科医师学会)的世界性重大骨科会议.本次会议由来自72个国家约2000名骨科医师参加.由于SICOT会议一般均与SIROT会议(国际骨科基础研究学会)同时召开,SICOT会议就以临床为重点.笔者就本次会议的脊柱外科临床内容作一简介.

    作者:邱勇 刊期: 1999年第05期

  • 我国北方地区颈肩痛病人中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发病率调查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838年由Key首先报道,60年代以后,有关本病的研究报告相继发表.日本报告本病的发病率为2%~3%,高于美国、德国、意大利、菲律宾、新加坡和韩国[1~6].1975年被日本厚生省定为特定疾患,从流行病、遗传、病因、生化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工作.本病在我国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1994年1月至1997年10月,我们联合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六家医院的骨科医生,对以颈肩痛为主诉的门诊及住院病人进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实;张光铂;绳厚福;温树正;齐明;朱庆三;孙正义;谭远超;张念非;李子荣 刊期: 1999年第05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