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娅雪
目的 评价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并分析术后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 2015年5月期间我科收治的300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置管溶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计算血栓溶解率评价手术早期疗效;通过6~24个月的静脉彩超联合造影术综合随访,分析患肢深静脉通畅率及Villalta评分测定PTS发生率及严重度,评价DVT经CDT治疗后与PTS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患者有效溶解率(≥50%)为88.3%.术后3、6、12及24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5.0%、90.0%、85.0%及82.3%,术后12个月PTS发生率为15.0%.影响PTS发生的因素为DVT分型和分期;DVT中央型(0R=2.98)、混合型(0R=4.13);3天内(OR=3.05)、3天至2周(OR=2.72).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疗效显著且安全,可以显著提高深静脉通畅率并降低PTS发生率;3天内的中央型DVT经CDT治疗疗效好,基本上能够完全避免PTS发生.
作者:魏立春;侯培勇;李祺熠;苏奕明;郑毅;罗长志;许太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在急性下肢静脉血栓治疗中对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o)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双侧股静脉结扎联合后肢石膏固定法造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次给药组、3次给药组,分别用生理盐水和低分子肝素进行干预,后一次干预后3小时处死大鼠并取其股静脉血管及其主要属支,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总RNA,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组织中IL-6 、TNF-α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次给药组和3次给药组深静脉内皮组织中的IL-6 、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给药组和1次给药组比较IL-6 、TNF-α含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血栓模型中IL-6 、TNF-α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陈泉;李安强;史浩;温世奇;董方;牛启兵;孙万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主动脉壁间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近中期随访结果.方法 回顾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本科收治的16例经全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合并壁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1处壁间动脉瘤,分别在发病时和发病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主动脉CTA,观察壁间动脉瘤的变化情况和壁间血肿的吸收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随访3个月时壁间动脉瘤扩大,2例合并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在随访期间壁间血肿无吸收,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后1周壁间动脉瘤血栓化消失.随访3个月时,14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7例患者壁间血肿吸收;6个月时,32处壁间动脉瘤消失或血栓化,13例壁间血肿吸收;1年时,38处壁间动脉瘤消失,3处部分血栓化,14例壁间血肿完全吸收,2例血肿大部分吸收.结论 主动脉壁间动脉瘤大部分随着血肿的吸收能自愈,但临床需要与穿透性主动脉溃疡相鉴别.
作者:李浩;王志伟;化召辉;徐鹏;曹辉;刘仕睿;马珂;张林枫;王煜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Viabahn覆膜支架用于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18例中心静脉狭窄的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和静脉造影检查,18例血液透析患者确诊为中心静脉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后发生弹性回缩或残余狭窄>30%,或伴有PTA术后短期出现再狭窄,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一期植入18枚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二期再狭窄植入2枚.随访2~21个月.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一期支架通畅率为85.2%和75.8%,一期辅助通畅率为100%.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狭窄治疗首选PTA,但PTA和金属裸支架(BMS)通畅率较低,对于中心静脉再狭窄的患者使用新型Viabahn血管内覆膜支架近期通畅率令人满意,远期通畅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谭正力;田然;陈欣;缪鹏;姚辰亮;郁正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股腘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腔内治疗是近年的研究热点,随着腔内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和介入器械的飞速发展,股腘动脉腔内治疗日趋完善.近来由于药物涂层球囊及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困扰临床多年的介入后血管再狭窄、血管闭塞的问题得到了部分解决.药物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进一步展现出股腘动脉腔内治疗的曙光.
作者:张博群;代远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动脉粥样硬化可引发冠心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颈动脉狭窄等严重疾病.在西方国家,约有50%的人死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及其引起的并发症[1].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因影响大脑供血,严重时甚至可导致脑卒中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2].颈动脉狭窄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目前已被证实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蛋白血症及遗传因素等;然而,很多颈动脉狭窄患者并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3].
作者:高斌;秦锋;孙羽东;赵宣凯;周建;赵志青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发育不良的腔内治疗促成熟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本中心收治自体AVF发育不良患者腔内治疗促成熟治疗过程.首先采用体格检查及彩超整体评估发育不良通路口径、流量、狭窄或闭塞主要部位和竞争静脉分支,对患者进行选择性的腔内治疗,观察治疗成功率、严重不良事件并随访内瘘发育及使用结果.结果 16例内瘘发育不良患者中,接受腔内治疗12例,1例治疗失败改为外科造瘘,技术成功率91.7%(11/12),12例患者围术期均无严重不良事件.术后12个月一期与二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50%和83.3%;另2例首选外科重新造瘘,2例结扎近吻合口主要竞争分流静脉.结论 自体AVF发育不良可通过腔内治疗取得良好促成熟效果,但应根据病情具体情况做出个体化决策,选择性进行手术.
作者:艾文佳;林少芒;萧剑彬;李强;李阳勇;刘金玲;张智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腘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7例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行手术治疗,后侧入路行腘动脉瘤切除+自体静脉间置术10例,应用人工 血管重建腘动脉1例;内侧入路行股腘动脉或股-胫后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5例,行腘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补片成形术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5±3.3)年,1例术后2个月行截趾术;另1例因自体静脉桥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术后6个月行膝上截肢术.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未发生动脉瘤相关的死亡.结论 腘动脉瘤有症状者或瘤体直径大于2cm者应尽早手术,后侧入路行胴动脉瘤切除及自体静脉重建临床效果满意,应作为胴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高培显;王默;张精勇;何玉祥;王琼;袁海;徐磊;董典宁;张十一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女性,60岁.因慢性肾炎30余年进展至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于2015年9月28日人院急诊行血透治疗.入院4天前于外院行右股静脉临时血透置管,血透后右大腿剧烈肿痛,血红蛋白从穿刺前118g/L下降至59g/L,考虑出血转至本院.患者查体见右股静脉插管中,置管周围轻微渗血,右下肢肿胀,较左侧明显增粗,伴淤血,局部张力高,未及明显搏动.
作者:郭兴友;施娅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男,51岁.因规律透析9年,发现右前臂人工血管震颤消失3小时于2016年2月19日急诊入院.患者于2007年慢性梗阻性肾病、肾功能衰竭入本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每周3次.2015年6月在外院行右前臂人工血管成形术,2015年9月开始使用.本次发现右前臂人工血管震颤消失.查体;血压135/90 mmHg(1 mmHg=0.133 kPa),右前臂人工血管震颤及杂音消失,右侧肱动脉搏动尚可,右上肢皮温不高,局部无肿胀.
作者:黄江燕;廖琪;邹贵勉;郑艺华;蒋秋燕;熊艳;秦秀珍;刘富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动脉管壁增厚或腔内血栓形成.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19条肢体行静脉补片或人工补片成形联合异常肌束切除术,4条肢体行单纯的腘动脉手术松解,另外4条肢体先行插管溶栓术,再行腘动脉松解,5条肢体行病变血管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结果 补片成形术组动脉1年通畅率94.7%;单纯腘动脉松解组1年通畅率75%;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肢体(2条)术后通畅率100%;插管溶栓术肢体(4条)术后通畅率50%;腘动脉松解联合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5条)1年通畅率80%.结论 PAES是血管外科诊疗的一大难点.多种术式中,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联合补片成形术的中长期疗效显著;如病程短、探查腘动脉通畅,单纯肌束切除解压能达到治疗目的;如病变节段过长,仅仅解除腘动脉压迫及内膜剥脱创伤大、效果不显著,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和间位移植术效果较好.
作者:刘端;邵江;陈宇;宋小军;曾嵘;叶炜;倪冷;刘志丽;陈跃鑫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佳的血管通路[1,2],但其建立-维护-修复始终是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定期对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功能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内瘘狭窄、流量不足等相关问题,及时处理上述问题可减少血栓形成及内瘘闭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内瘘失功.物理检查是K-DOQI指南推荐的内瘘功能监测手段之一,其简单易行,准确性高,在明确内瘘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8].
作者:徐元恺;张丽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装置AngioJe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42例急性(病程≤14天)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AngioJet吸栓治疗的临床资料.通过静脉造影计算血栓清除率来评价即时疗效,通过1、6个月随访多普勒超声检查深静脉通畅率来评价早期疗效. 结果 患者平均血栓清除率为(86.4±29.7)%,成功溶解(血栓清除率≥50%)37例(88.1%).l、6个月深静脉通畅率分别为97.6%及80.6%.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使用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而且安全.
作者:王磊;郭松林;阴继凯;王栋;陈亚峰;贺加星;张章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慢性肾脏病患者的重要替代治疗方式,而拥有一条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完成血液透析的前提.目前我国有注册透析患者26万,但考虑到中国慢性肾脏病患者低诊断率、低治疗率、低充分治疗率的特点,实际需透析治疗患者约100万.随着医保支持加强,患者人数增加及透析年限延长,血液透析通路发展需求日益复杂化及多元化,使中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进入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黄金时代.
作者:赵渝;傅麒宁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裸支架与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瘘(AVG)静脉端吻合口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上肢AVG患者因静脉端吻合口狭窄及血栓形成而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共40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男性16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术后6、9、12个月的动静脉瘘初级通畅率、累积次级通畅率.结果 32例患者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裸支架植入术(裸支架组),8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球囊扩张+覆膜支架植入术(覆膜支架组).临床成功率和技术成功率均为100%.围术期死亡率为0.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为与覆膜支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8.8%、59.4%、56.3%与75.0%、75.0%、62.3%,P=0.209);而裸支架植入后6、9、12个月的的累积次级通畅率为87.5%、84.3%、78.1%,覆膜支架为87.5%、87.5%、87.5%;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42).结论 对于AVG术后血栓性静脉端吻合口狭窄患者,裸支架和覆膜支架植入后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及累积次级通畅率无明显差异.需要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以及新的治疗手段提高移植物内瘘的通畅率.
作者:李金勇;樊雪强;马博;刘鹏;叶志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终末期肾病患者大多依靠透析维持生命,功能良好的血液透析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而第一条血液透析通路的设计和建立尤为关键.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以创伤小、通畅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首选的血透通路方式,自体AVF保持十多年、二十多年通畅的病例不在少数,并且其基本技术已为我国广大的通路医师掌握.但仍有部分病例建立AVF后未达到成熟的标准,无法使用.因此如何做好术前评估、提升术中技术、完善术后维护,以提高自体AVF的成熟,对维持患者的透析通路、延长患者的透析龄有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施娅雪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血液透析通路被誉为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由于其远期通畅率高、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的优点而被推荐为首选的血液透析通路.但随着透析患者透析时间的延长以及老龄化,其可利用之血管资源也越来越少.使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的比例也将随之增加.聚四氟乙烯膨体(expanded polytetrafluoroethylene,ePTFE)为目前常使用的AVG移植血管.AVG并发症中,感染发生率仅次于狭窄及血栓形成,也是AVG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将面临危及生命的出血、脓毒症等风险,手术也十分具有挑战性.
作者:郁正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透析通路(AVG)闭塞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本中心应用置管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或覆膜支架植入技术治疗AVG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共16例患者行置管溶栓及PTA治疗,15例手术成功(93.8%).15例患者中,7例患者(A组)行覆膜支架植入术,8例患者(B组)未行覆膜支架植入术.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7.5±3.4)个月.随访期内,A组患者中5例保持通畅,通畅率为71.4%.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均予PTA治疗后血流通畅;B组患者均再闭塞,平均通畅时间为5.1个月.两组一期通畅率比较,A组优于B组(P=0.001).结论 腔内治疗AVG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手段,覆膜支架植入可以提高一期通畅率.
作者:朱峥嵘;罗灿华;邹岚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 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65例(71例次)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随访病例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失访14例,死亡9例.余42例随访时间为6~66个月,一期内瘘通畅时间1~51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期间内,38例出现内瘘堵塞或流量不足,其中30例患者行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术,手术成功率86.7% (26/30),8例患者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1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其中1例未处理,2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修补术,3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皮瓣转移修复术,6例行假性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术.1例反复穿刺部位的人工血管失功,1例动脉吻合口严重狭窄,均予以再次造瘘. 3例发生人工血管感染,均行人工血管取出术.结论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中远期的并发症主要为内瘘堵塞和假性动脉瘤形成,利用手术和介入的方法可处理人工血管的并发症,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干预可提高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
作者:刘池拽;胡锡祥;缪健航;师天雄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凝血指标在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中的改变并分析其可能原因.方法 分析比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4月71例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与同期56例甲状腺和胆系疾病两组住院患者术前凝血功能及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11.70±0.95)秒vs (12.34±1.18)秒]、国际标准化比值[(1.07±0.09) vs (1.12±0.11)]和TEG R值[(4.98±0.99)分钟vs(6.20±1.13)分钟]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意义(P<0.05),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指标无明显差异[(31.90±3.03)秒vs(32.04±3.20)秒,P>0.05].结论 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存在外源性凝血异常,其可能由血管内皮受损同一系列炎症因子共同参与所导致.
作者:崔君鹏;葛洋;刘宝林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