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力霉素对大鼠血管钙化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卢海林;蒋汶洪;覃晓

关键词:强力霉素, 血管钙化, 转化生长因子β
摘要:目的 观察强力霉素对大鼠血管钙化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期望为血管钙化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线索.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B组)和药物干预组(C组),均用大剂量维生素D360万U/(kg·d)皮下注射,连续3天,建立血管钙化模型,C组造模同时给予强力霉素60 m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4天.运用Von Kossa染色判断血管钙化程度,采用RT-q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有大量棕黑色颗粒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经强力霉素干预后,血管钙化程度减轻,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强力霉素能抑制血管钙化,其机制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下调有关.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腔内激光与大隐静脉剥脱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腔内激光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在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资料.其中32例(A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治疗+浅表静脉激光治疗术;30例(B组)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浅表静脉切除术.术后对患者每条肢体的切口数量、住院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复发例数和随访1年患者对术后恢复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A组在每条肢体切口数量、平均住院时间、溃疡创面愈合时间、复发例数以及术后1年满意度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中具有微创、安全性高、康复快、瘢痕少的效果,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徐少宏;高伟烨;谭文思;吕少威;叶远坚;郭子诚;刘沛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腔内治疗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

    目的 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腔内治疗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232例IVCS腔内治疗病例,共116例(50%)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穿刺点瘀斑血肿(17例)、腰骶部不适(86例)、髂静脉损伤(4例)、支架移位(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支架闭塞及再狭窄(4例).结果 所有穿刺点瘀斑血肿、腰骶部不适、髂静脉损伤均保守治疗[107例(92.2%)];支架移位1例采用球囊拖回左髂静脉,另1例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2例,保守治疗1例;支架狭窄及闭塞再次介入治疗3例,保守治疗1例.出院时所有穿刺点瘀斑血肿消失、吸收;腰骶部不适患者中79例缓解,6例出院1月内缓解,1例持续疼痛不适2年缓解;支架移位患者中1例导致对侧肢体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随访中支架通畅2例;支架闭塞2例患者残留不同程度下肢肿.结论 腔内治疗IVCS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其引起的并发症大部分属轻微并发症,可以采取保守治疗.

    作者:虞丰;李晓强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解剖变异脾动脉瘤的诊治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是少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因存在瘤体突然破裂,导致大出血、休克、死亡等风险而越来越受到关注.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在VAA中为常见,占VAA的58%~70%[1,2],发生破裂风险为4%~10%[3],部分SAA存在解剖部位变异,因此存在疾病特殊性,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针对解剖变异的迷走SAA的诊治进行探讨.

    作者:周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65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经验

    目的 总结为不适合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建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65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性肾病27例.手术方法是前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和上臂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结果 65例患者共行动静脉内瘘手术71次,全部成功,总体成功率100%.术后有69例次成功用于透析穿刺,内瘘成熟率97%.围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为上肢肿胀(58例),其次为血栓形成(3例),出血(2例),缺血性神经病变(2例),窃血综合征(1例),切口血清肿(1例).结论 对不适合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建立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是可行的,术前予以积极准备及评估血管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作者:刘池拽;师天雄;胡锡祥;缪健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疗策略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ISMA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及中膜破裂,血液通过裂口进入肠系膜上动脉壁内从而形成夹层.这种夹层累及范围仅限于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因此而得名.

    作者:张敏宏;郭伟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进展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是一种发病率低、致死率高的血栓性疾病[1],在住院患者中发病率约为0.02%,在急诊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0.1%[2].AMVT起病隐匿,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困难,不少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探查后才明确诊断,往往失去了治疗的佳时机.

    作者:戈小虎;朱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下)

    3 治疗3.1 针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治疗3.1.1 降脂药物治疗 建议所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1].他汀类药物主要适用于血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增高为主的患者.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为依据,明确他汀类药物治疗可获益的患者包括:①确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者;②原发性LDL-C升高(≥4.9mmol/L)者;③40~75岁、LDL-C为1.8~4.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④无ASCVD与糖尿病,但10年ASCVD风险≥7.5%者.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腔内治疗孤立性巨大髂动脉瘤1例

    患者,男性,56岁.因“发现左下腹搏动性包块1年,增大并出现胀痛2周”于2015年1月6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查体:左腹可摸及搏动性包块15 cm×10 cm×10 cm,位置固定,轻压痛.双下肢皮色、皮温正常.双侧股动脉搏动好.腹主动脉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左髂总动脉巨大动脉瘤,测量瘤体内径67.5 mm×106.5 mm,近端瘤颈10 mm,内径14 mm,左髂内及髂外动脉均位于瘤体上(见图1).

    作者:汪岩;汪鑫;贾玉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以问题为中心病例教学法在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 探索以问题为中心(PBL)与病例教学法相结合在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教学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教学对象随机分为传统教学对照组和PBL病例教学研究组,每组73人.比较两组学生的理论测试、临床测试及满意度测评.结果 对照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与临床测试成绩均明显低于研究组[(80.2±4.6 vs 86.8± 3.9)、(80.8±5.2 vs 88.4±4.2),P<0.05].研究组的学生满意度测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PBL病例教学法能明显提高血管外科临床见习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效果.

    作者:冯海;陈学明;李晨宇;张志文;张喆;房杰;连利珊;于宏志;朱仁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方法探讨

    目的 探讨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3例上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11例患者行抗凝、溶栓治疗,2例通过腔内技术行置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球囊扩张成行术后植入支架.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期间症状无加重或复发,上肢肿胀、疼痛等症状均明显缓解.9例(69.2%)患者获得随访10个月以上,2例发展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其余患者症状未复发.结论 继发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溶栓治疗效果较好,腔内支架需慎重.

    作者:邓礼明;熊国祚;颜亚平;戴先鹏;申昕;胡兵兵;毕国善;陈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强力霉素对大鼠血管钙化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强力霉素对大鼠血管钙化形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影响,期望为血管钙化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线索.方法 4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只给予生理盐水皮下注射),模型组(B组)和药物干预组(C组),均用大剂量维生素D360万U/(kg·d)皮下注射,连续3天,建立血管钙化模型,C组造模同时给予强力霉素60 mg/(kg·d)皮下注射,连续给药14天.运用Von Kossa染色判断血管钙化程度,采用RT-qPCR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von Kossa染色有大量棕黑色颗粒沉积,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经强力霉素干预后,血管钙化程度减轻,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和蛋白表达量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强力霉素能抑制血管钙化,其机制可能与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量下调有关.

    作者:卢海林;蒋汶洪;覃晓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血脂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瘤体大径的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血脂水平与腹主动脉瘤(AAA)瘤体大径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本院诊断为AAA的149例患者空腹血脂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AA大径将患者分为A组(大径<5 cm组,n=49)、B组(5 cm≤大径<6 cm组,n=47)和C组(大径≥6 cm组,n=53).测定空腹静脉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结果 A、B、C三组患者血脂指标中HDL-C及ApoA1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DL-C水平(r=-0.390,P<0.01)、ApoA1水平(r=--0.380,P<0.01)均与大径呈负相关,并且两者之间呈强正相关(r=0.855,P<0.001).结论 HDL-C及ApoA1水平与AAA瘤体大径呈负相关,动态监测其变化可能会反映AAA的生长情况,降低HDL-C及ApoA1水平可能有助于延缓AAA的生长速度.

    作者:邓汝淇;胡何节;方征东;王晓天;孙小杰;葛新宝;王佩双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MicroRNA-125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中的表达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miR-125b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ASO)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等技术检测正常动脉(6例)及ASO标本(12例)中的miR-125b表达特征;以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获得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s),分析miR-125b调控细胞增殖、迁移的能力.结果 MiR-125b在ASO病变动脉中下调,其表达主要位于动脉平滑肌层,增殖与迁移能力强的ASMCs中miR-125b表达水平下降(P<0.001),升高miR-125b水平可显著抑制ASMCs增殖与迁移(P<0.01).结论 MiR-125b在ASO病变中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干预其表达可抑制ASMCs增殖、迁移,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作者:陈志波;王冕;常光其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28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闭塞腔内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闭塞腔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本中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自体AVF狭窄闭塞病例,统计分析狭窄闭塞段数目、位置及相应治疗方式,术后即时、6个月、12个月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共28例患者,2例腔内治疗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段而失败,其中吻合口严重成角及内瘘闭塞严重各1例;其余26例患者共38处狭窄闭塞均先采用普通和或高压球囊扩张,4例患者头臂静脉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介入治疗即时开通25例,成功率89.3%,并发症发生率7.1%(外渗及血栓形成各1例);治疗后6个月通畅率85.7%(24/28),12个月通畅率78.6%(22/28).结论 自体AVF狭窄闭塞类型多,治疗应个体化,经腔内治疗即时、6、12个月通畅率高,值得推广.

    作者:艾文佳;张智辉;萧剑彬;李强;李阳勇;刘金玲;林少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名称之我见——与曲乐丰医生商榷

    拜读了曲乐丰医生在《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年第2期发表的《关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名称的商榷》一文[1],令人精神一振,颇有同感.曲乐丰医生致力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普及,并为此做了许多工作,笔者非常赞赏和肯定.自CEA开展以来,欧美国家方兴未艾,而中国一直不温不火,迄今国内手术例数并不多.笔者以为,手术名称固然重要,也确与医生和患者对这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有关,但手术名称并不是CEA在我国未能广泛开展与普及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俊海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与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成分与患者术前脑缺血症状的相关性,并探讨与临床症状较为密切的组织学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间4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侧狭窄率数据、术前相关脑缺血症状以及经颈动脉内膜剥脱得到的颈动脉斑块的病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具体的脑缺血症状进行分组,分析临床判断的脑缺血症状与斑块成分的相关性.结果 48例患者有脑缺血症状组30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斑块成分中出现薄纤维帽和不完整纤维帽的频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66.7% vs 33.3%,P<0.05),语言障碍组的斑块出现血栓形成的比例更高(80,0%vs 279%,P<0.05),有一过性瘫痪组斑块更容易出现纤维帽不完整、血栓形成和溃疡(P<0.05),脑梗死组斑块更易出现血栓形成和明显出血(88.9% vs 38.5%,P<0.05).血栓形成、溃疡形成、明显出血分别对一过性语言障碍[比值比(OR)=10.333]、一过性瘫痪(OR=7.000)和脑梗死(OR=12.800)影响明显.结论 患者的临床脑缺血症状,可以提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成分的存在;没有症状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在评价斑块性质时其他检查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王艳阳;陈忠;杨耀国;唐小斌;刘晖;王盛;吴章敏;寇镭;何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置管溶栓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目的 观察置管溶栓辅助空气波压力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57例DVT患者均经置管溶栓术后,随机分为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7例)在术后仅予抗凝、抬高患肢、穿弹力袜;辅助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辅助治疗(30 min/次,2次/日,疗程为15天),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溶栓结束后1、7、15天健、患侧肢体膝上15 cm周径差,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术前及术后1天,两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15天辅助治疗组患者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明显比对照组小(P<0.05);辅助治疗组患者显效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74.1%)(P<0.05).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DVT溶栓术后具有辅助治疗的作用,能够有效缩短患肢消肿时间和提高疗效.

    作者:胡伟;彭翼;陈茂明;刘源;何春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电话督导弹力袜治疗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腔内激光闭合术后随访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电话督导弹力袜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激光闭合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的246例静脉曲张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话督导弹力袜治疗127例(实验组)及出院宣教弹力袜治疗的119例(对照组).术后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弹力袜治疗的依从性、静脉曲张复发率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弹力袜治疗的依从性分别为80.3%及51.3%(P<0.01),术后1周实验组患者术肢疼痛、肿胀等严重程度要低于对照组(P<0.05),1个月及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13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6%及1.7%(P=-0.66).结论 电话督导弹力袜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静脉曲张患者激光闭合术后依从性,早期可以改善患者静脉疾病严重度和生活质量,但对术后静脉曲张复发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倪燕;卞薇薇;成咏;葛伶俐;黄斯旖;叶开创;蒋米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泡沫硬化剂注射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目的 观察泡沫硬化剂注射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66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泡沫硬化剂注射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30例(研究组),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36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泡沫硬化剂注射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可靠等优点.

    作者:叶绍光;卢舜彬;柯映平;谢昭雄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一类因肠系膜血运障碍所致的急危重症.15世纪,意大利医生Antonio Benivieni首次通过尸检发现并载录于《隐藏的病因》一书.此后历经4个世纪人们才逐渐有了系统认识,按病因将其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以及其他少见病因.然而,由于该病起病隐匿、发展迅速、临床诊治方面始终无突破性进展,其预后极差,至今AMI患者总体病死率仍然超过50%.本文拟就AMI病因、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进行阐述,以求使该类患者获得更好的预后.

    作者:李宇罡;辛世杰 刊期: 2015年第04期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