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1例

程灿;刘静雯;胡何节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 内膜剥脱, 术后, 磁共振血管造影, 头晕, 颈动脉彩超, 急性脑梗死, 血流速度, 血管外科, 听力下降, 体力劳动, 四肢肌力, 神经内科, 头颈部, 患者, 放射治疗, 硬化斑, 肌张力, 光反射, 多灶性
摘要:患者,男性,55岁。因“头晕2年,加重2周”于2013年7月15日入院。患者5年前因鼻咽癌行颈部放射治疗,约2年前开始逐渐出现头晕不适,体力劳动后加重,入院2周前晨起头晕症状加重,并出现口齿不清,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及 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提示左额叶多灶性急性脑梗死,双侧颈动脉狭窄(见图1),遂转至血管外科。查体:神清,言语尚清,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右耳听力下降,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行颈动脉彩超提示左侧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狭窄率约为70%,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右侧颈动脉及球部闭塞,血流消失。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征稿启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关于文章中基金项目标注的说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本刊被正式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14年9月,我刊收到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收录证书: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及同行专家评议推荐,贵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委会隆重成立

    2014年7月11日,在“2014国际血管外科协会(ISVS)大会、第五届汪忠镐血管论坛、第八届中国南方血管论坛大会(SEC2014)、第三届海峡血管论坛”召开之际,《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第二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市及香港地区的120余位专家及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张瑜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第一届编委会编辑部主任李晓曦教授主持。

    作者:徐志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征稿、征订启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慢性主动脉夹层在传统意义上是病程超过2周的主动脉夹层,这是根据尸检发现74%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死于初的14天内来确定的急性与慢性的分界[1]。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BAD)与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理过程差异很大,其僵硬的夹层内膜片以及相对固化的真假腔形态,使得其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后的主动脉重塑及假腔血栓化较差,从而影响了TEVAR的疗效。

    作者:戈小虎;方青波;管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国际血管外科协会大会、第五届汪忠镐血管论坛、第八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及第三届海峡血管论坛会议纪要

    由国际血管外科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ISVS)、广东省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医学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浙江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江西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海南省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和台湾静脉学会联合举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和《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承办的2014 ISVS大会、第五届汪忠镐血管论坛、第八届中国南方血管大会(The 8Th China Southern Endovascular Congress, SEC2014)和第三届海峡血管论坛(The 3rd Straits Vascular Forum 2014,SVF2014)于2014年7月10日~13日在广州东方宾馆顺利召开。

    作者:陈章颖;王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3例肢体军训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用CDT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Rutherford分级:Ⅰ级1例,Ⅱa级23例,Ⅱb级15例,Ⅲ级4例。单纯应用CDT 22例,CDT+腔内球囊扩张成形(PTA)17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结果本组导管溶栓时间为1~7天,平均(3±2)天。治愈32例(74.4%),Ⅰ级1例,Ⅱa级21例,Ⅱb级9例,Ⅲ级1例;其中单纯CDT 22例,CDT+PTA 6例,CDT+PTA+支架植入4例。有效11例(25.6%),Ⅱa级2例,Ⅱb级6例,Ⅲ级3例;均施行CDT+PTA治疗。2例(4.7%)溶栓过程中发生二次栓塞予调整导管位置后继续溶栓,5例(11.6%)溶栓过程中发生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行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均保趾、保肢成功。4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08个月,平均(48±19)个月。患者均无症状加重或复发。结论 CDT治疗四肢外伤后继发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作者:赵堂海;郭明金;解远峰;战激光;张杰;逄晓军;秦少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提高,主动脉夹层这一血管外科急危重症的发病率和检测发现率也随之升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1,2]。对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患者处于哪一个分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可以将主动脉夹层起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病例归入为急性期;8~30天为亚急性期;超过30天为慢性期[3]。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亚急性期接受腔内修复术的死亡率较主动脉夹层急性期的患者低[4];进入慢性期的主动脉夹层,往往都会接受内科药物治疗。少部分慢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例假腔可终形成慢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ysm, ADA)。

    作者:常光其;招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腔静脉滤器的进展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血栓形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其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DVT与PE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冠状动脉疾病与脑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PE致死率较高,在美国每年约5万人死于PE,其被列为第三位致死因素[1]。PE的主要病因是由于肢体或盆腔静脉血栓形成后脱落所致,如何减少或预防PE的发生一直是血管外科医师关注的问题,既往曾出现过多种手术方式预防PE,但均因诸多缺陷而限制其应用,直到1967年,Mobin-Uddin伞的出现标志着腔内阻断技术的开始[2]。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断改进和发展,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逐渐成为预防PE安全有效的方法[3,4],目前临床上使用VCF的种类有多达十余种,其使用数量也逐步增加[5,6]。现就VCF的新进展做一论述。

    作者:郭修海;金辉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第十二届全国血管外科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

    作者:张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EDVT)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11例UEDVT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CT静脉造影确诊,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在2.0~3.0。结果治疗后患肢肿胀消退,肢体功能改善,彩超检查示静脉功能不同程度恢复。患者均获得随访,8例无复发,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抗凝治疗UEDVT的效果较好。

    作者:许荐军;庄永青;钟时汝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断和处理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内漏是EVAR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内漏[3]。White等[4]于1997年早提出“内漏”术语,描述为动脉血流持续进入支架人工血管(stent graft,SG)外的动脉瘤腔内。内漏是大多数EVAR术后动脉瘤破裂的重要原因,每年发生率为0.5%~1%,可以发生在术后随访的早期和晚期,甚至在初次手术许多年后[5]。Bobadilla等[6]一项研究发现用华法林等药物抗凝,可能与EVAR术后内漏危险性增加有相关性。

    作者:刘长建;刘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胸腹主动脉瘤的治疗

    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是一种累及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动脉瘤样变,因其死亡率高及手术难度大而成为血管外科治疗难点之一,其与降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主要区别为TAAA累及内脏动脉,手术治疗需要胸腹联合切口,介入手术也不能简单使用直型覆膜支架治疗,因而,治疗的手术方式及技巧与降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截然不同。TAAA自然病程死亡率高,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放手术。而杂交手术,开窗支架、分支型支架及多层裸支架等介入治疗方法的应用使更微创的方式治疗TAAA成为可能。

    作者:张小明;张永保;李清乐;蒋京军;焦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人民卫生出版社再创辉煌

    2014年9月26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隆重发布了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本次发布会公布了自2004~2014年,我国科技论文发表状况和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在专利、科技期刊、学术图书等领域产出情况的统计分析。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术后中远期并发症的治疗

    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严重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经验。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4年3月本院治疗的4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EVAR术后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主要并发症包括内漏、支架远端内膜撕裂、逆行夹层、脑梗死、支架移位、支架植入假腔、下肢缺血以及支架断裂。治疗方法为再次TEVAR治疗或开放手术治疗。34例患者痊愈,10例患者未愈。术后30天死亡率为2.3%(1/44)。随访时间2~45个月,平均23.5个月,并发症的总死亡率为6.8%(3/44)。死亡原因为脑梗死及主动脉瘤破裂。结论 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导致的并发症有不同的后续治疗问题。严格的术前评估,合适的支架选择及专业化的腔内手术技术能够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昭;刘长建;刘晨;乔彤;黄佃;周敏;张明;冉峰;王炜;商弢;于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本刊加入“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安步乐克/诺保思泰有奖征文活动评选结果公布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或介入治疗后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因子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SO)是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狭窄、闭塞,从而导致肢体慢性缺血。美国70岁以上年龄人群周围动脉疾病发病率从以前的3%~10%升高至近年的15%~20%;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LEASO患病率可达15.91%[1]。

    作者:史作磊;王坤;于振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利伐沙班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合并肝素过敏1例

    患者,男性,62岁。因“右下肢肿胀1天”于2011年4月30日入院。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现规律血液透析;同时患者有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过敏史,应用后数分钟内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适症状。患者曾于2010年10月在外院行“左上肢动静脉瘘成形术”,2011年4月12日于本院行“右股静脉置管术”。查体:右下肢重度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张力及皮温略高,右腹股沟区见股静脉置管。彩超示:右侧髂外、股、腘静脉完全型血栓形成。

    作者:单鹏;刘冰;王海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国血管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