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凯;杨镛;万嘉;马振桓;李国剑;陆平;杨光
所谓内脏动脉,是指供应胃肠道、肝、脾及胰腺的动脉[1].内脏动脉瘤(viseral artery aneurysm,VAA)即为腹腔干、肠系膜上、肠系膜下动脉及各自分支处的动脉瘤.因此,严格地讲,VAA并不包括肾动脉瘤,但因为后者在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上与VAA大体相仿,所以一些文献也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进行分析[2,3].
作者:郭伟;卫任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 一般概述髂动脉扩张性病变直径至少较正常动脉扩大50%即可谓髂动脉瘤,髂总动脉扩张性病变直径大于1.5 cm即可称髂总动脉瘤[1].临床上所见的髂动脉瘤大多数是延续于腹主动脉瘤,位于髂动脉部位包括髂总、髂外和髂内动脉的动脉瘤,而不伴有腹主动脉瘤,称为孤立性髂动脉瘤(isolated iliac artery aneurysm,ⅡAA),临床罕见.
作者:钱水贤;张慈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肾下腹主动脉瘤(AAA)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7月至2011年10月行开腹手术治疗的91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84例接受择期手术,7例行急诊手术.结果 1例AAA破裂急诊手术患者因失血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于术中死亡,1例破裂急诊手术患者术后1周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择期手术患者术后第3日因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而死亡.8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5.1年,术后3年死于心肌梗死及脑梗死各1例;其余患者常规性腹部及血管彩超检查,其中远端吻合口闭塞2例,肠梗阻2例,未发现吻合口假性动脉瘤等其它并发症.结论 开腹手术治疗AAA效果确切,因手术技巧、麻醉及术后监护水平等的提高,死亡率较低.
作者:段红永;管强;杨笑非;韩锋;梁宁;刘增庆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6岁.因左下肢突然肿胀3天于2011年11月28日急诊入院.查体:左下肢高度肿胀,皮肤发绀,左大腿较右大腿增粗6 cm,左小腿较右小腿增粗4cm.入院诊断: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发现左髂股静脉未见显影.
作者:王爱林;徐福军;徐恒;韩圣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内脏动脉瘤为腹主动脉所属各内脏动脉及其分支动脉所产生的动脉瘤.临床上比较少见,但随着近年来影像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症状内脏动脉瘤检出率得以提高.内脏动脉瘤排在腹内动脉瘤发生率的第三位,仅次于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1].内脏动脉瘤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0.01%~10.4%,女性多于男性[2,3].
作者:谷涌泉;郭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相对罕见,因缺乏大宗临床资料,过去对其自然病程和并发症的了解较少.近年来,由于血管影像学和腔内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中涉及VAA的文章数有所增加.有相当比例的VAA因破裂才来就诊,因此,VAA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刘长建;刘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周围血管的缺血缺氧性疾病是血管外科领域的一大类常见病多发病,如动脉闭塞性疾病引起严重肢体缺血、血管炎性疾病及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等.目前很多缺血缺氧性疾病的发病确切病因并不明确,科研人员设计了许多模型模拟研究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特点.下面针对细胞、组织和动物模型等模型结合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谢海亮;杨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血管内球囊阻断和凝血酶注射联合治疗四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方法 8例四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在血管造影基础上,在球囊阻断载瘤动脉并封闭假性动脉瘤漏口的同时,采用头皮针经皮直接穿刺动脉瘤,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及术后造影,漏口闭塞,瘤腔内未见血流;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未见载瘤动脉远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术后3~6个月随访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球囊阻断和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作为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的替代治疗方法.
作者:张文华;檀臻伟;周生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降解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c,ECM)的蛋白水解酶家族,其表达受多种因素调控,且作用底物种类之繁多.MMPs及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通过调节ECM合成与降解的动态平衡,以维持ECM的正常结构与功能[1].
作者:唐金元;张廷国;褚海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本报告统计国内近15年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AA)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以探讨对该病的合理治疗,并了解当前国内RAAA的总体诊治现状和发展趋向,思考对RAAA是否还有腔内治疗的发展空间.
作者:叶建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7例ASO(ASO组)和2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下肢ASO组贫血人数所占比率为43.8%,结甲组为7.1%(P<0.05);下肢ASO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于结甲组(P<0.05);下肢ASO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结甲组(P=0.164).结论 下肢ASO患者中贫血发生率高,血红蛋白相关指标与下肢ASO发生呈负相关,纠正贫血是治疗下肢ASO的重要部分.
作者:刘昆;辛世杰;张健;段志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滤器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72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然后以CDT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通过电话、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的方法进行随访,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率,有无肺动脉栓塞(PE)发生,滤器内血流通畅情况及滤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3~24个月,平均(8±0.4)个月,2例失访.下肢深静脉通畅率为(60.03±13.48)%,治疗期间有2例发生轻度PE症状,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血管造影发现滤器内拦截血栓者12例,及时予以滤器内置管溶栓及导管吸栓后,血栓基本清除.随访发现滤器内血流通畅率为93.02%.结论 对于急性下肢DVT行CDT治疗的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方法,有效避免了PE的发生,降低溶栓治疗的风险.
作者:姜坤;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盐酸沙格雷酯(安步乐克)在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早期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163例(共219条肢体)患者,口服安步乐克300 mg/日(分3次),共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踝肱指数的变化,以了解安步乐克的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服药前后的跛行距离[(200~300)m vs(500~800)m]、平均透皮组织氧分压(62.5mmHg vs 65.4 mmHg)及踝肱指数(0.7~0.9 vs0.8~0.9)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安步乐克在周围动脉疾病的早期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症状.
作者:张瑞鹏;张卫华;戴毅;龙延滨;都庆国;毛志军;高增战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 ±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 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黄水传;黎思毅;张智;张远起;黄胜超;李建文;陈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1男性,62岁.因左侧间歇性跛行2个月于2010年3月10日入院.查体:左小腿下端及左足皮温较对侧明显降低,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足第一趾末端紫绀.下肢彩超检查诊断:左侧腘动脉瘤并瘤腔栓塞及右侧腘动脉瘤.下肢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右侧腘动脉瘤,而左侧仅显示腘动脉中断、闭塞,未能显示左侧腘动脉瘤瘤体(见图1).
作者:孙春亮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0例腹主动脉瘤合并双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术前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腹主动脉瘤均为肾下型;髂动脉瘤仅累及髂总动脉8例,累及髂内动脉开口处2例.手术先置入带髂内分支的髂动脉带膜支架,再置入腹主动脉瘤的分叉型带膜支架.结果 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无死亡.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患者腹部搏动性肿块均消失,均未出现臀部、骶尾部坏死,无明显性功能障碍,1例出现臀部的轻度间歇性跛行.8例术后3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彩超检查,未见明显内瘘,移植的髂内分支支架血流通畅.3例术后6个月行腹主、双髂动脉CTA检查,未见Ⅰ型、Ⅲ型内瘘,髂内分支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 带髂内分支支架的腔内隔绝技术在腹主动脉瘤伴双髂动脉瘤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有效地保留一侧髂内动脉,减少或避免因髂内动脉封闭而带来的并发症.
作者:李晓强;桑宏飞;孟庆友;段鹏飞;钱爱民;戎建杰;李文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腹腔内脏动脉瘤(VAAs)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12年间随访资料完整的46例VAAs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其治疗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5例,其中肾动脉瘤10例,肠系膜上动脉瘤8例,肝动脉瘤7例,脾动脉瘤16例,胃十二指肠上动脉瘤2例,多发性VAA 3例.37例接受介入治疗,9例接受开放手术,一次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5.9%,二次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1例并发肠瘘、腹腔感染和肾功能损害,经治疗后康复出院.随访5~120(平均47.5)个月,除1例大动脉炎患者因再发肾动脉瘤破裂死亡外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介入治疗及开放手术相结合是治疗VAA的合理手段,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作者:殷恒讳;常光其;贺海朋;李松奇;叶财盛;王劲松;姚陈;李晓曦;王深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对采用股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的26例下肢ASO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ABI)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1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124.6±32.2)m增加到(552.7±137.5)m,ABI由0.62±0.04增加到0.94±0.06,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支架通畅率为100%,2年通畅率为92.3%.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是治疗下肢ASO的有效方法.
作者:杨国凯;杨镛;万嘉;马振桓;李国剑;陆平;杨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有效诊治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6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联合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诊断.经过2周以上Matas训练.结果 6例均接受手术并完整切除肿瘤,其中2例因肿物大,颈内动脉末端难以显露,需行下颌骨旁正中劈开术显露.无病例死亡,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0.5~5年无复发病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检查及准备、合理的手术方法能提高CBT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智;李建文;丁洪飞;黄水传;黄胜超;陈小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患者,男性,33岁.因反复中上腹部疼痛2年,腹痛加剧20天于2011年8月9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痛苦面容;口腔内见黏膜糜烂及多处溃疡;右上腹部稍隆起,局部可触及一个约8 cm×6 cm搏动性肿块,肿块固定,边界欠清、有压痛、表面尚光滑;肠鸣音弱.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37× 109/L,中性粒细胞91.7%,血红蛋白107 g/L,血沉31 mm/h.
作者:王俊;陆华;彭小波;王晓武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