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斌;李晓曦
血管外科是跨学科的新颖的医学科学,它不仅对血管疾病的诊治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推动整个外科学科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胜任一名承担重任的外科医师,或经常涉足血管外科的相关学科医师,掌握血管外科的基本技能,在实践中遵循其基本原则诚属必要.
作者:汪忠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患者成功行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2例由于动脉管腔完全硬化闭塞而无法行介入手术,成功率为92.3%.有3例同时行对侧髂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患者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或消失,围手术期无死亡.踝肱指数(ABI)平均增加0.52.随访时间4~30(平均22)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25天、40天及12个月、21个月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动脉取栓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长段髂动脉闭塞安全、疗效肯定,但应掌握其适应证,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庆峰;姜维良;李宪伟;张英男;王桂梅;王海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高危因素及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腹腔镜术后深静脉血栓占同期收治血栓患者7.3%(12/164),均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4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无肺栓塞发生.随访3~15个月,无复发.结论 腹腔镜围手术期体位、麻醉等应激状态及患者高危因素均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甚至肺栓塞.围手术期应积极应对,仔细观察处理高危因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作者:杨林;祁光裕;禄韶英;李艳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肢体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的严重合并症.Bell等[1]报道46%~60%PE与DVT有关.竹中[2]统计935例PE,因DVT所致为72%.
作者:牛鹿原;张福先;梁刚柱;张欢;温志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异构体的表达差异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和动脉硬化闭塞症(ASO)血管壁改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分析TAO、ASO以及正常对照的血管标本中3种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TAO和ASO动脉内膜的eNOS表达较正常对照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TAO动脉内膜的eNOS表达较ASO中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比较,TAO和ASO中膜的iNOS表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TAO、ASO动脉与正常对照动脉的各层组织中的nNOS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eNOS蛋白表达在TAO和ASO的内膜减少可能是动脉闭塞性疾病发生的因素之一.TAO动脉内膜中eNOS蛋白的表达较ASO更少,可能是TAO患者的年龄较ASO患者更年轻,是TAO血管壁的炎症性变化更严重的影响因素之一.
作者:周文斌;李晓曦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颈动脉狭窄解除以后,同侧脑血流大量增加,超过了脑组织代谢需要或脑血流增加超过术前100%,出现脑部过度灌注而表现出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脑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fusion syndrome,CHS).
作者:刘军乐;张福先;梁钢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CP-1小干扰RNA(siRNA)转染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局部MCP-1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用大白兔建立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模型分为3组:RNAi组12只,AS模型组8只,空质粒组8只.观察3组血管壁中泡沫细胞浸润及内膜/中膜厚度(I:M)比值及局部MCP-1表达情况.结果 MCP-1 siRNA转染后,发现RNAi组的I:M(1.46±0.23)较AS模型组(5.55±0.30)和空质粒组(5.27±0.31)显著降低(P<0.01);MCP-1 si RNA表达载体转染使局部MCP-1表达降低;RNAi组的m RNA表达水平较AS模型组和空质粒组下降.结论 MCP-1 siRNA转染抑制了局部MCP-1表达,延缓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减轻了病变程度.
作者:廖艺;吕伟明;胡作军;李杰;胡玲玉;林勇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胸腔腹膜后联合入路(TTPI)治疗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SRAA)的疗效.方法 6例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患者,5例行TTPI手术,1例瘤体破裂者急诊经正中剖腹手术.结果 1例急诊正中开腹手术者术后6小时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采用TTPI术者均存活,但2例术后出现较严重肺部感染;1例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无截瘫、脑卒中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日(16.2±2.5)天,ICU平均住院天数(1.4±0.7)天.结论 对于SRAA,不论破裂与否,术前需通过B超或动脉造影以明确瘤体的范围和分型,通过胸腔腹膜后入路,TTPI能更好的暴露腹主动脉全程,利于控制出血和内脏血管的重建,手术安全性明显提高.
作者:欧阳晨曦;金毕;赖传善;裘法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2岁.因左上肢疼痛20天伴肿胀4天于2007年12月18日入院.患者2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疼痛,运动时加重.4天前突然出现左上肢肿胀、疼痛加重、皮色发绀,于外院诊断左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转入本院就诊.
作者:孙蓬;章希炜;杨宏宇;邹君杰;董剑;梁海滨;陈国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搭桥术后血栓形成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从1998年7月到2006年5月,本院治疗了下肢人工血管血栓形成患者45例共50条下肢.41例(46条下肢,92%)接受了手术治疗,人工血管搭桥后血栓形成,单纯采取人工血管切开取栓手术15条(30%),取栓加向远端血管搭桥手术13条(26%),取栓加介入治疗4条(8%),重新人工血管搭桥4条(8%),截肢10条(20%);4例(4条下肢,8%)采用保守治疗.结果 50条肢体中,终截肢21条,其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2条下肢).总保肢率为60.4%.结论 通过取栓、取栓加向远端血管搭桥、取栓加介入治疗或重新用人工血管搭桥手术治疗下肢人工血管搭桥后血栓形成,可以使大多数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从而达到挽救肢体的目的.
作者:崔世军;张建;谷涌泉;俞恒锡;齐立行;李建新;李学锋;郭连瑞;汪忠镐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急性下肢缺血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6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在取栓术后行术中DSA.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给患者行再次取栓操作或介入治疗,治疗结束后行再次血管造影以证实疗效.结果 20例(76.9%)患者造影后再次取栓或介入治疗,其中18例接受介入治疗,2例分别行髂股动脉移行部补片扩大成型术及股总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随访时间2~24个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第9个月出现跛行,其他24例未再发生急性肢体缺血、间歇性跛行和肢体麻木等.结论 急性下肢缺血术中DSA检查操作简单、快捷,可对手术疗效进行即时评价,同时为手术加介入的联合治疗提供条件.
作者:吴章敏;陈忠;唐晓斌;寇镭;刘晖;罗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血管外科是外科学领域相对年轻的一门学科,也是近年来发展快的外科学科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陆续有学者涉足血管外科研究,但一直依附于胸心外科或普通外科等专业.
作者:王深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常见的颅外脑血管病变.1951年DeBakey成功施行了第1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治疗此病打开了希望之门.目前,此手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常用的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一直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作者:陈学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及外科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行腔内及手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症共69例患者,其中腔内治疗44例,包括单纯球囊扩张3例,同时行支架植入者41例,植入支架43枚;手术治疗25例.结果 均顺利完成手术或腔内治疗.腔内治疗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6±0.14提高至术后0.96±0.13(P<0.001);手术组患/健侧血压比值由术前0.63±0.16提高至术后0.95±0.18(P<0.001).61例患者随访时问2~49(平均16.7)个月,治疗组有1例术后1年出现支架结合部位狭窄,手术组随访人工血管均保持通畅,无人工血管相关并发症.结论 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均是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腔内治疗因具有微创的特点,应作为治疗的首选方法.
作者:王盛;陈忠;唐小斌;吴章敏;寇镭;刘晖;韩延民;李庆;吴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腔内激光治疗和电凝术在静脉曲张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1月~2006年5月采用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及电凝术治疗的484例(578条肢体)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42例(7.2%)肢体静脉曲张复发,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浅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感染12例,皮神经损伤局部感觉异常7例,溃疡延迟愈合17例,皮下硬结45例.结论 大隐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与电凝术是静脉曲张治疗的微创化手术.严格掌握适应证,熟悉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是防止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裴永彬;赵增仁;吴焕波;张峰;王园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穿刺所致急性末梢肢体缺血的效果.方法 对6例因穿刺或注射导致的肢体末梢急性缺血的患者,采用动脉置管溶栓治疗.结果 患者均在用药后第2天感患肢疼痛及麻木显著减轻,活动障碍缓解,用药3~5天后肢体温度显著改善,1~2周后出现局部皮肤痂壳样脱皮,肢体功能逐渐恢复.结论 早期明确诊断,早期用药,必要时局部插管持续用药可明显增加溶栓成功率,大限度的保留肢体及利于功能恢复.
作者:赵渝;何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患者 男,78岁,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2年伴左足静息痛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6个月前曾分别行药物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无明显效果,后因左足第四趾坏疽行末节截趾术.既往高血压、糖尿病史15年;吸烟史40年,30支/天.
作者:韩伟;张强;孟路阳;王林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23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及随访中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生存质量以及与住院相关的费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SF-36量表评估显示术后6个月开放手术组生活质量优于腔内治疗组,两组术后2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腔内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术后6个月健康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作者:唐小斌;陈忠;王盛;吴章敏;寇镭;刘晖;李庆;吴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