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郝继辉
患者女,54岁.2017年8月因上腹部胀痛就诊.患者无纳差乏力,皮肤巩膜无黄染,无明显体重下降.上腹部增强CT检查显示:肝左外叶包膜下见结节样稍低密度影,边界欠清晰,范围约14 mm×10 mm.增强后动脉期似见小斑点状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稍低强化表现(图1).上腹部增强MRI显示:肝左外叶包膜下见结节样T1WI低信号、T2WI及FS稍高信号,DWI明显受限,增强后病灶显示欠清(图2).
作者:徐孙旺;陈炜;王坚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脂肪细胞因子resistin与炎症因子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8例胰腺癌患者及3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resistin水平,采用实时PCR(RT-PCR)技术检测胰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的resistin及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2与IL-8的mRNA表达水平,结合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癌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胰腺癌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BMI、术前血糖水平、肿瘤部位、大小、神经侵犯及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胰腺癌组织的resistin mRNA表达水平是正常胰腺组织的3.8倍(P<0.05).胰腺癌组织中促炎因子IL-8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正常胰腺组织的1.9倍和2.1倍(P<0.05),抗炎因子IL-2 mRNA表达水平为正常胰腺组织的20% (P <0.05).结论 胰腺癌患者血清resistin水平升高,且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胰腺癌组织中resistin及促炎因子IL-8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升高,抗炎因子IL-2 mRNA表达降低,提示resistin可能通过介导局部炎症反应参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作者:刘猛;王巍;姜翀弋;何嘉琦;袁祖荣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验,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连续298例同种异体肝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58)和对照组(n=240),分析患者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特点、诊疗经过、预后,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9.5%(59/298);其中8例(13.8%,8/58)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肺部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8.8%、20.0%和13.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比例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病死率高,治疗应选用合理抗生素和加强肺部综合管理.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比例和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可能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吕少诚;王苑;潘冰;郎韧;李立新;李先亮;樊华;贺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炎症型肝细胞腺瘤(Ⅰ-HCA)的MRI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FNH(21个病灶)和10例Ⅰ-HCA(12个病灶)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比较两者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各期的信号特征、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动态增强强化特点.结果 Ⅰ-HC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升高较FNH多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形状、中央瘢痕、坏死囊变、T2WI信号、DWI信号、门静脉期及平衡期信号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WI病灶与肝脏信号比值以及平衡期病灶与肝脏信号比值,FNH明显低于Ⅰ-HCA(P<0.05).诊断Ⅰ-HC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3及0.7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NH多表现为分叶状,可见中央瘢痕,T2WI、DWI及平衡期呈等信号;而Ⅰ-HCA多表现为类圆形,可见坏死囊变,T2WI及DWI呈高信号,元等信号,平衡期多持续强化为高信号,同时结合肝胆特异期为低信号有助于Ⅰ-HCA与FNH的鉴别.
作者:汪禾青;杨春;盛若凡;饶圣祥;曾蒙苏;韩晶;纪元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系统性收集国内外有关个案和系列报道,分析肝细胞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肝外胆管切除和胆管取栓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Pubmed、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中肝癌伴胆管癌栓相关文献.通过纳入、排除标准收集相关文献和病例.对纳入的研究对象根据胆管癌栓切除方式分为“肝外胆管切除组”和“胆管取栓组”,应用SPSS 18.0软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方式和1、3、5年生存率.结果 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170例患者.纳入患者中,Satoh分型Ⅰ型患者45例;Ⅱ型患者107例,Ⅲ型患者18例.在胆管癌栓处理方式上,肝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24例,联合胆道切开取栓146例.所有患者在根治性切除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2.5%、29.2%和13.1%;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4%、41.5%和21.8%.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肝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与肝癌联合胆道切开取栓两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41.7%、12.5%和74.6%、41.3%、2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SatohⅡ、Ⅲ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显示,肝外胆管切除组术后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5.2%、38.0%和13.0%,胆道取栓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39.5%和20.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肝外胆管切除不能提高肝癌伴胆管癌栓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刘爱祥;王海清;薄文滔;冯燮林;田浪;张辉;张明仪;胡勇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及其介导的激活蛋白-1(AP-1)在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在转录组水平,肝癌细胞中使用表达谱芯片和生物信息学分析ASIC1a干扰前后下游信号通路变化.进一步借助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HC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选取63例HCC组织,42例无瘤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ASIC1a、c-Jun、c-Fos在组织中的表达.使用非参数Spearman秩相关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出AP-1(由C-Jun与c-Fos组成).蛋白印迹(Weatern blot)检测ASIC1a干扰后,干扰组c-Jun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在HCC组织中,ASIC1a、c-Jun与c-Fos阳性率高于癌旁组织,68.3%比19.0%,55.6%比11.9%,47.6%比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ASIC1a的表达与c-Jun、c-Fos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4、0.309,P<0.05).ASIC1a、c-Jun和c-Fos的表达与年龄、肿瘤直径大小、性别无关(P>0.05),与肿瘤的临床分期、AFP值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 ASIC1a可能通过下游基因AP-1影响肝细胞肝癌的发生及发展.
作者:金成;朱茂群;顾元龙;袁凤来;钱毅;高森;何友钊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8例EHE患者MRI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中,男3例,女5例,1例单发,7例多发.162个病灶在肝脏外周分布多见.T1WI:100个(61.7%)病灶表现为略低信号,62个(38.3%)病灶中心表现更低信号,呈“靶征”.T2WI:29个(17.9%)病灶表现为两环样“靶征”,66个(40.7%)病灶表现为三环样“靶征”,67个(41.4%)病灶表现为均匀略高信号.DWI:116个(71.6%)病灶呈晕环样高信号,46个(28.4%)病灶呈均匀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周围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扫描122个(75.3%)病灶中心强化,40个(24.7%)病灶中心未见强化,1例行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扫描,肝胆期病变中心延迟强化;30个病灶见“肝包膜凹陷征”;7个病灶见“棒棒糖征”,16个病灶见病变包绕血管.结论 肝EHE的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具有特征性,术前正确认识其表现有助于诊断.
作者:吴珂;许伟;常瑞萍;张兴华;王海屹;叶慧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RNA-224(miR-224)在人胆管癌(CC)细胞凋亡与增殖中的调控机制以及在胆管癌细胞中是否存在miR-224-HOXD 10-PAK4传导通路.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测定CC和癌旁正常组织中miR-224的表达量.胆管癌QBC939细胞株病毒转染分为两组:细胞转染阴性对照组(NC组),细胞转染目的基因miR-224-down组(DOWN组).记录NC组和DOWN组中QBC939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克隆形成数.利用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NC组和DOWN组QBC939细胞中miR-224、AP15、PAK4、HOXD10的表达.结果 (1) CC组织中miR-224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2)DOWN组QBC939细胞的miR-224表达显著低于NC组.DOWN组QBC939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NC组.DOWN组QBC939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显著低于NC组.(3)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DOWN组QBC939细胞中API5、HOXD10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4)DOWN组QBC939细胞中PAK4的表达显著低于NC组.结论 miR-224有体外抗QBC939细胞凋亡及促进QBC939细胞增殖的作用,是细胞增殖的重要调节因子.QBC939细胞中存在miR-224-HOXD10-PAK4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卢华军;刘小方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多数患者确诊后无法手术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目前中晚期肝癌好的治疗方式之一,但亦存在化疗药靶向性低、治疗不彻底等限制.如何提高TACE的疗效为肝癌介入治疗面临的关键问题.功能纳米级载药微粒研究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为目前肝癌介入靶向治疗研究的热点.现就纳米药物研究现状及其在肝癌介入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袁宏军;刘凤永;李鑫;管阳;王茂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胰肠吻合方式的合理选择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因素之一.术者应该根据胰腺质地、胰腺断端直径、胰管位置、胰管直径、空肠直径等,选择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本文就当前应用广泛采用的胰肠吻合方式结合本中心的经验作一综述.
作者:王健;郝继辉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应用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胰腺切除术后患者使用奥曲肽预防胰瘘及相关并发症的疗效.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等数据库及相关参考文献,纳入1990年1月至2017年6月有关胰腺切除术后应用奥曲肽预防胰瘘效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行分析.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完成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2 108例患者.其中奥曲肽组1 057例,对照组1 0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应用奥曲肽组患者总体胰瘘(A、B、C级胰瘘)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7%比21.6%,RR =0.67,95% CI:0.56~0.81,P<0.05;25.7%比35.7%,RR =0.71,95% CI:0.58 ~0.87,P<0.05).但是奥曲肽组与对照组在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病死率、胃排空延迟、出血、腹腔内感染、术后胰腺炎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手术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胰腺切除术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可有效降低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但是无法减少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胰瘘)的发生,不能使患者围手术期病死率降低.
作者:张鼎;侍书成;高运;杨波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移植是根治原发性肝癌的重要方法,但术后高复发转移率严重影响了其治疗效果.其中肝外转移以肺转移为多见.目前仍缺少行之有效的预防术后复发、转移的手段.因而,如何防止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移植前、移植中、移植后三个方面论述了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治与评估.
作者:刘子荣;张雅敏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微小RNA-122(miR-122)在肝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细胞、肝癌细胞系中miR-122的表达,通过转染升高或抑制肝癌细胞系中miR-122的表达,Transwell实验分析其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的影响,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机制蛋白表达量,包括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 R)、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结果 肝癌组织中miR-122表达水平低于癌旁组织[(20.5±4.2)×10-4比(30.3 ±5.6) ×10-4];与HBV(-)组比较,HBV(+)组肝癌组织miR-122表达降低更为明显[(25.6±3.5)×10-4比(19.1±3.2)×10-4].几种肝癌细胞系中,MHCC-97H的miR-122表达降低为明显[(33.7±1.3)×10-3],SMMC-7721表达相对较高[(65.3±1.3)×10-3].与各自阴性对照比较,过表达miR-122抑制MHCC-97H侵袭与迁移[(218.7±24.O)个比(418.0±23.4)个,(392.7±12.8)个比(706.6±19.8)个];抑制miR-122表达促进SMMC-7721侵袭和转移[(233.0±14.4)个比(145.0±8.0)个,(561.3±9.6)个比(218.0±11.3)个].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升高miR-122表达抑制IGF-1R、Vimentin表达,促进E-cadherin表达.结论 miR-122在肝癌组织中表达降低,HBV(+)肝癌组织中降低更为明显,miR-122可通过IGF-1 R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抑制肝癌的侵袭与迁移,miR-122可能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作者:王静;周永平;华志元;戴途 刊期: 2018年第06期
肝血管瘤临床常见,发病率5%~7%,约占肝脏肿瘤的73%左右.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发病比约为1∶5.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医学影像学诊断技术的成熟,近年来肝血管瘤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由于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肿瘤生长缓慢,自发破裂的发生率不足0.4%[1].因此,大部分研究人员不建议实施预防性肝切除[2].我院近期收治2例肝血管瘤自发破裂出血患者,血管瘤直径均小于10 cm,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潘冰;吕少诚;李立新;贺强 刊期: 2018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胰腺切除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1995年1月至2017年8月万方、CNKI、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数据库有关胰腺切除围手术期实施ERAS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采用RevMan5.3.5对术后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分析共纳入4项随机对照试验和21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分析的4 063例患者中ERAS组2 05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围手术期管理)2 01 1例.与对照组相比,ERA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OR=0.57,95% CI:0.45 ~0.71,JD<0.05),术后胃排空障碍(DGE)发生率降低(OR=0.46,95%CI:0.37 ~0.59,P<0.05),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降低(OR=0.68,95% CI:0.53~0.88,P<0.05)、术后住院时间缩短(WMD=-4.86,95%CI:-6.10~-3.62,P<0.05),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缩短(WMD=-1.04,95% CI:-2.01 ~-0.08,P<0.05).两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POPF,OR=0.89,95% CI:0.74 ~ 1.04,P>0.05)、再入院率(OR=1.04,95% CI:0.83 ~ 1.30,P>0.05)和术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 CI:0.53 ~1.33,P>0.05).结论 胰腺切除围手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措施是安全可行的,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作者:冀海斌;王霄霄;朱文涛;魏强;王海滨;陈强谱 刊期: 201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