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脏异位甲状腺一例

谢星;谢斌辉;王小农

关键词:
摘要:肝脏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 gland in liver)临床罕见,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9岁.因“反复中上腹痛10余年,加重10天”于2013年2月19日入院.既往无甲状腺疾病、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上腹部MRI提示:肝左叶内侧段及肝门区占位,提示肝癌可能(图1A).乙肝标志物及AFP、CEA结果均正常.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肝纤维化指数与肝癌手术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术前肝纤维化指数与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肝胆外科77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肝纤维化指数将患者分为低指数组(肝纤维化指数≤5.4,n=35)和高指数组(肝纤维化指数>5.4,n =42),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及术后无瘤生存的统计学差异.以Cox回归模型对其术后复发情况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低指数与高指数两组患者性别分布(35/0比29/13)、肝硬化类型(23/12比14/28)、肿瘤数目(35/0比26/16)、大直径(31/4比23/19)、血管侵犯(32/3比26/16)、切缘阳性(35/0比36/6)、肝静脉或门静脉癌栓情况(35/0比29/13)、HBV DNA手术前后数量级变化情况(23/12比15/27)及术后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维化指数>5.4组无瘤生存率(71.4%、33.7%、22.4%)低于肝纤维化指数≤5.4组(94.3%、46.2%、46.2%)(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术前甲胎蛋白异质体L3≥10%、肝纤维化指数>5.4、术前肿瘤数目>3个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术前肝纤维化指数>5.4是影响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预测肝癌肝切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朱耿隆;刘夏磊;李培平;陈东;林志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对残留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无法切除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TACE后残癌细胞转移却严重影响患者生存.本文综述TACE对残癌细胞生物学行为不利影响的研究进展,以便为TACE的临床综合应用提供依据.

    作者:唐旭;和新盈;苟兴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脏异位甲状腺一例

    肝脏异位甲状腺(ectopic thyroid gland in liver)临床罕见,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9岁.因“反复中上腹痛10余年,加重10天”于2013年2月19日入院.既往无甲状腺疾病、肝炎、结核、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未见明显阳性体征.上腹部MRI提示:肝左叶内侧段及肝门区占位,提示肝癌可能(图1A).乙肝标志物及AFP、CEA结果均正常.

    作者:谢星;谢斌辉;王小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纳米刀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分析评估纳米刀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围手术期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经术前影像及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纳米刀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纳米刀消融胰腺癌的安全性;通过随访观察术后CT/MRI、CA19-9以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评估其有效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纳米刀消融,肿瘤平均大小(4.2 ±0.6)cm,平均消融时间(52.0±23.3) min.术中发生纳米刀相关性并发症3例(15.0%),包括一过性高血压和一过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术后发生A级胰漏2例,切口感染1例,门静脉血栓形成1例,消化道出血1例,胃肠道排空障碍1例.术后患者症状有效缓解率为73.7%,出院时血液CA19-9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结论 纳米刀治疗局部进展期胰腺癌安全有效.合理制定纳米刀手术策略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严力;陈永亮;苏明;顾万清;卢实春;徐凯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内镜下射频消融联合全覆膜自扩张金属支架治疗肝移植术后胆管下端癌

    内镜下放置胆道自扩张金属支架(SEMS)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胆道恶性肿瘤所致梗阻性黄疸已成为常规的治疗方式[1-2].但单纯放置支架不能消除肿瘤组织,50%以上的放置SEMS的患者在6~8个月内会出现支架堵塞[3].近期国外文献报道通过射频消融技术联合金属支架治疗胆管恶性肿瘤取得良好效果[4-5].我们收治了2例肝移植术后罹患胆管下端癌的患者,采用经内镜射频消融联合胆道自扩张金属支架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田青;王桂杰;张雅敏;王红岩;孙晓叶;王彩明;沈中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小板低于1×109/L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脾切除术疗效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血小板(PLT)低于1×109/L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脾切除术后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5年收治的13例PLT<1×109/L的IT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6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7例行开腹脾切除术.根据手术指标及血液学指标分析脾切除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185.0±31.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70.4±22.3)ml.术后4例患者出现刀口出血及皮下积液,2例出现腹腔积液,无颅脑出血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8.8±1.7)d,出院时患者平均PLT数量为(60.7±31.2)×109/L.术后第3、6和12个月随访显示有效率为46.2%,平均血小板数量约为(140.0±80.5)×109/L.结论 脾切除术用于治疗PLT<1×109/L的ITP患者是安全、可行、有效的.经常规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应及早考虑手术治疗.

    作者:李扬;李灏;王磊;李峰;刘晗;杨洲;陈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高龄患者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

    目的 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治疗高龄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的疗效.方法 研究纳入46例ERCP诊断为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的高龄患者.先于内镜下置入一体式鼻胆管及胰管支架,再行ESWL.待结石破碎后,行二次ERCP取净胆总管结石.结果 胆总管结石平均数目为1.8枚(1~4枚),直径为2.6 cm(2.0~3.2 cm).首次ERCP操作成功率100%,未出现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相关性并发症.ESWL平均震波能量为24.2 J(20.0 ~45.0 J),震波次数为4 348次(3000 ~5000次),疗程为3.2次(1~7次),碎石成功率为100%(大碎石直径<1.0 cm).ESWL术后发生急性胆管炎4例,急性胆囊炎、胆道出血各2例.其中1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囊炎,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其他患者采取经鼻胆管冲洗及药物对症治疗后缓解.二次ERCP结石取净率为100%,术后未发生呼衰、心衰、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ERCP联合ESWL是治疗高龄患者难取性胆总管巨大结石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诚;杨玉龙;吴非;史力军;林美举;马跃峰;姜书山;张洪威;李婧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公民捐献供肝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中国公民逝世后捐献(CDCD)始于2010年,已与国际器官移植同步.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硬化、肝脏恶性肿瘤、肝脏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唯一有效手段.尽管如此,迄今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肝移植的临床发展.本文重点探讨了脑死亡捐献(DBD)影响供肝质量的四个因素,包括在体损伤、切取灌注损伤、保贮损伤以及再灌注损伤.

    作者:彭娜;范林;王彦峰;李玲;叶啟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肝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P38 MAPK通路在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肝细胞释放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与HMGB1释放抑制剂组(G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ALT、TNF-α和HMGB1变化,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TUNEL法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法检测HMGB1、p-P38、P38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在IR组可见ALT(423.4 ±99.6)、TNF-α(84.3 ±21.4)和HMGB1 (0.79 ±0.04)表达增高,而GA组则较IR组降低(P<0.05).病理学检查可见IR组肝细胞肿胀、肝窦变窄和灶状坏死等变化,而GA组肝组织病理改变较IR组明显改善.与Sham和GA组相比,IR组HMGB1从细胞核向核外释放增加,并且IR组的细胞凋亡率[(59.3±9.1)%]、肝组织HMGB1、p-P38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高(P<0.05).结论 缺血再灌注诱导小鼠肝细胞释放HMGB1导致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可能与通过释放HMGB1而激活P38 MAPK通路有关.

    作者:李世朋;何金丹;于瑶;王振;张海明;崔子林;张建军;朱志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移植中逆灌注条件下经门静脉血浆冲洗的佳灌洗量

    目的 探讨肝移植时逆灌注条件下,经门静脉插管灌注冲洗所需血浆的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下腔静脉逆灌注法的50例经典原位肝移植患者的病例资料.依据经门静脉灌注血浆量的不同分为两组:组1共27例,经门静脉灌注400 ml血浆;组2共23例,经门静脉灌注1 200 ml血浆.比较两组术前、术中一般情况,动态监测移植过程中不同时间点血清钾、钠、钙浓度、平均动脉压、pH值等指标.记录组2冲洗200 ml、400 ml、600 ml、800 ml、1000 ml、1200 ml时供肝肝下下腔静脉吻合口流出液钾、钠、钙离子浓度.结果 两组术前及术中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门静脉开放后1 min血浆钾离子浓度明显高于组2[(4.31±0.54) mmol/L比(3.96±0.58) mmol/L,P<0.05],而pH值较组2明显减小(7.26±0.02比7.30±0.04,P<0.05);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钠、钙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2在冲洗血浆量超过200 ml后,流出液的钙离子浓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超过400 ml时,流出液的钠离子浓度两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钾离子浓度在冲洗至800ml后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逆灌注条件下,经门静脉低温血浆冲洗量800 ml,可使门静脉开放后瞬间循环中的电解质、血压、pH更接近正常,减少灌注性损伤,为有效、经济的灌洗量.

    作者:杨芳;朱絮;江艺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对存在早期复发危险肝癌患者的必要性

    目的 评价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预防、监测、治疗肝癌复发的效果.方法 纳入166例肝癌手术后辅助TACE和190例单纯肝癌手术患者,采用多因素分析评估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复发危险因素做亚组分析,比较患者术后复发率及复发患者的总生存率.通过比较复发患者CT/MRI结果评估术后TACE增强CT/MRI检测复发肿瘤的敏感性.结果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包膜侵犯、肝内血管侵犯、多结节是早期复发危险因素(均P <0.05),复发高峰期均为术后4~6个月;HBsAg是晚期复发危险因素.手术+TACE患者与单纯手术患者第6、12、18、24个月复发率在包膜侵犯亚组中分别为23.2%比59.4%、68.4%比72.5%、83.1%比89.2%、90.1%比91.3%;肝内大血管侵犯亚组分别为26.3%比64.5%、69.8%比78.4%、87.4%比97.2%、88.6%比98.1%;多结节亚组分别为12.5%比31.2%、36.4%比47.4%、50.3%比60.1%、56.8%比65.3%.单纯手术组患者仅第6和12个月复发率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5.3和20.5个月,第1、2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8.5%比50.3%、49.3%比31.2%、27.6%比20.3%(均P<0.05).术后TACE可增加CT/MRI检测直径<1 cm复发灶的敏感性.结论 术后TACE不但可降低肝癌患者早期复发率,还可用于监测和治疗术后复发病灶.

    作者:叶甲舟;谢志波;白涛;陈洁;龚文峰;齐鲁楠;钟鉴宏;马良;向邦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接种肝泡状棘球蚴沙鼠体内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CD34在接种肝泡状棘球蚴(HAE)沙鼠体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将60只健康长爪沙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即模型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沙鼠采用开腹肝穿刺法,每只鼠接种泡球蚴原头节混悬液0.1 ml.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接种等量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假手术组开腹肝穿后直接缝合.接种后120天,眼球取血.模型组取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和远端肝组织,剩余两组取肝组织,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蛋白印迹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析VEGF及CD34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肝脏中可见大小不等的囊泡组织,部分播散至腹腔.阳性VEGF呈黄色或棕黄色颗粒,主要存在于胞质,偶见于包膜.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和远端肝组织以及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肝组织VEGF评分和VEGF/β-肌动蛋白比值分别为5.13±1.81和1.12 ±0.05、4.20±1.52和0.91 ±0.02、2.46±1.06和0.28±0.02、2.20±0.77和0.30±0.02、2.13±1.72和0.25±0.01.VEGF的表达随组织部位的不同呈梯度改变,在泡球蚴组织中表达高(P<0.05).阳性CD34颗粒呈黄褐色,主要位于内皮细胞的细胞膜.泡球蚴组织、泡球蚴周围肝组织CD34计数和CD34/β-actin比值分别为:5.06±2.46、0.66±0.01和2.43±1.26、0.58±0.02,以泡球蚴组织中表达高(P<0.05),其余部位未检测到CD34阳性表达.模型组、对照组、假手术组沙鼠血清VEGF和CD34的表达分别为(106.17±14.17) pg/ml和(1.47±0.28) ng/ml、(38.13±21.36) pg/ml和(0.82±0.12) ng/ml、(42.88±17.25) pg/ml和(0.72±0.16) ng/ml.模型组沙鼠血清VEGF和CD3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假手术组(P<0.05).结论 沙鼠HAE组织存在血管新生迹象,而血管新生则可能是泡状棘球蚴浸润性生长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李琪;金亮;蔡飞;陈骞;张怀;张示杰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体积测量在肝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肝脏体积(LV)可以反映肝脏实质细胞容量的变化和肝脏储备功能.肝体积测量多通过影像学手段如B超、CT、MRI等检查来实现.临床上以CT测量肝脏体积为常用.肝脏体积测量作为肝切除术前及术后评估肝脏储备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相关进展颇多.本文就肝体积测量方法的选择及其在肝脏切除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珂;吴胜东;陆才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陈氏胆肠吻合术治疗围胆肠吻合口肿瘤

    目的 探讨陈氏胆肠吻合术治疗围胆肠吻合口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1例接受陈氏胆肠吻合术治疗的围胆肠吻合口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黄疸症状均完全消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182.0±110.6)U/L比(68.3±33.3)U/L,TBil(316.9±153.9)μmol/L比(60.3±25.8)μmol/L,DBil(184.1±89.6) μmol/L比(28.6±12.4) μmol/L,P<0.01;AST(195.5±206.9)U/L比(48.6±21.2) U/L,GT (806.7±480.0)U/L比(204.0±99.1)U/L,ALP (612.8±424.6) U/L比(277.5±68.7) U/L,P<0.05].术后CA19-9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369.8±1 812.2)kU/L比(71.0±46.5)kU/L,P<0.05],CA125、CA15-3、CEA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125 (35.3±26.0)kU/L比(29.4±23.5) kU/L,CA15-3(19.4±12.3)kU/L比(17.9±10.7) kU/L,CEA(8.4±7.7) μg/L比(7.8±6.6) μg/L,P>0.05].无手术死亡及肿瘤复发转移,胆瘘1例,偶发胆管炎1例.结论 陈氏胆肠吻合术可有效治疗围胆肠吻合口肿瘤导致的胆道梗阻.

    作者:田广金;李德宇;余海波;董亚东;彭亚南;曹源;刘鹏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真核起始因子3d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真核起始因子3d(eIF3d)的表达与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200例经手术切除的肝癌及其周围正常组织标本制备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IF3d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EIF3d在周围正常组织中的表达较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为高(64%及24%,P<0.05).eIF3d高表达及较早的TNM分期是较高的无瘤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15和0.028).eIF3d高表达及较早的TNM分期是较高的总体生存率的独立预测因素(P值分别为0.025和0.034).结论 eIF3d与肝细胞癌的复发有关,可作为肝细胞癌预后的标志物.

    作者:马孝明;陈超;谢佳明;杜鹏;陈伟;李伟;危少华;吴浩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完全腹腔镜下复发性肝癌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完全腹腔镜下复发肝癌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纳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科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手术治疗的25例复发性肝癌患者,其中腔镜切除术12例(腹腔镜组),开腹手术切除术为13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疼痛评分等指标.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117.7±39.5) min比(149.2±49.7)min,P<0.05]、术中失血量[(117.5±39.5)ml比(276.9±170.3)ml,P<0.05]以及视觉疼痛评分(3.2±1.4比5.9±0.8,P<0.05)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复发率和无复发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腔镜组患者,原手术部位对侧复发与同侧复发肝癌患者的术中失血量[(51.7±16.0) ml比(183.3±136.6)ml,P<0.05]和住院时间[(4.6±0.7)d比(6.2±1.6)d,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开腹切除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二次手术采用完全腹腔镜切除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腹腔镜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尤其是对于原手术病灶对侧复发的患者更有优势.

    作者:张杰;张耀军;陈敏山;黄仲禧;陈健聪;陈锦滨;徐立;周仲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肝切除术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及治疗策略

    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出血(PHH)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肝切除手术后发生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0年,共有1 548例患者接受了肝切除手术,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为1.6% (25/1 548).在发生出血的25例患者中,76%(19/25)有肝脏基础疾病.主要的肝切除手术方式为:右半肝切除44%(11/25),肝Ⅶ、Ⅷ段切除32%(8/25).发生出血的中位时间为术后27 h,发生出血至二次手术或介入止血的中位时间为3.5h.依据国际肝脏手术协作组肝切除术后出血标准,A级1例,B级16例,C级8例.保守治疗17例,二次手术或介入治疗8例.术后出血患者死亡2例,病死率8% (2/25).常见出血部位为肝动脉.结论 PHH是肝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大部分PHH为早期出血,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生命体征不稳者需二次手术止血.术前仔细评估、术中严格止血、术后严密监控、出血后积极治疗可以大程度降低肝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作者:徐达;王崑;包全;孙谊;王宏伟;金克敏;邢宝才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