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全;毛谅;贾文俊;周铁;仇毓东
目的 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DGE)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查找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期刊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的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运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5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如下:年龄、术前总胆红素水平对DGE发生率无明显影响;术前合并胆管炎(OR =3.39,95% CI:1.97 ~5.82)、低蛋白血症(OR =2.53,95% CI:1.59 ~4.02)、术中出血量大于1L(OR=1.98,95% CI:1.18~3.33)、术后胰漏(OR =3.84,95% CI:2.71 ~5.44)和腹腔感染/脓肿组(OR =3.95,95% CI:2.87 ~5.43)可导致DGE发生率明显增高;切除幽门可降低DGE发生率(RR =2.06,95%CI:1.05~4.05);结肠前吻合比结肠后吻合DGE发生率低(RR =0.74,95% CI:0.56 ~0.99);毕Ⅱ式吻合比Roux-en-Y吻合临床相关DGE发生率低(RR =0.30,95% CI:0.11 ~0.79);布朗吻合可降低临床相关DGE的发生率(OR=0.36,95%CI:0.17 ~0.77).结论 术前低蛋白血症、胆管炎、术中失血量大和术后腹腔并发症是DGE发生的高危因素,而幽门切除、结肠前吻合、毕Ⅱ式吻合和布朗吻合可降低DGE发生率.亚组分析发现DGE定义不同是本研究异质性来源之一.
作者:李小祺;崔培元;鲁正;谈燚;吴维;吴华;吴斌全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胆碱能抗炎通路在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6只,包括正常组(一期术前组,二期术前组)、实验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和对照组(3天组,1周组,2周组,1月组).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天即开始给予胆碱能抗炎通路药物(山莨菪碱25 mg/kg联合新斯的明50 μg/kg)腹腔注射,连续7日;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比较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机体应激指标以及胆管壁HE染色和TGF-β1免疫组化染色情况.结果 顺利完成各组实验手术操作.(1)实验组大鼠在术后第3天、术后1周和术后2周的C反应蛋白(CRP)、TNF-α和IL-1β指标分别为(3.6 ±0.2)mg/L、(2.9 ±0.4)pg/ml、(126.9±19.0)pg/ml;(2.6 ±0.3)mg/L、(2.0 ±0.3)pg/ml、(73.4±8.6)pg/ml和(2.3 ±0.1)mg/L、(1.7±0.4)pg/ml、(53.2±6.5)pg/m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鼠(P<0.05).术后1个月两组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大鼠胆管壁的HE染色所示炎症细胞浸润情况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均比对照组轻,TGF-β1表达也较对照组少.结论术后给予山莨菪碱和新斯的明双向活化胆碱能抗炎通路,能有效降低大鼠胆肠吻合术后全身及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有望为临床防治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炎症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吕少诚;李会星;李文杰;张爱群;李崇辉;葛新兰;顾万清;史宪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胰体尾肿瘤伴胰源性门静脉高压(PSPH)患者根治性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胰体尾肿瘤伴PSP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收治35例伴PSPH的胰腺体尾部肿瘤患者,其中胰体尾癌2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12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1例.术前检查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肿大和胃底静脉曲张,而肝功能正常.Dopple彩超及术中测脾静脉直径为(1.3 ±0.3)cm,平均流速为(8.9±0.8)cm/s,压力为(27.3±3.8)cmH2O(1 cmH2O=0.098 kPa).本组35胰体尾肿瘤伴PSPH均行根治性手术,22例加作PSPH处理.后者22例中13例作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9例加作近端胃或全胃切除.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 (12/35),胰漏5例(14.2%),腹腔感染4例(11.5%),淋巴漏、胃排空延迟和胃穿孔各1例(2.8%).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60个月,随访6个月内无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结论 通过多学科协作(MDT)、完善术前评估、围手术期正确处理和实行个体化治疗方案,伴PSPH的胰体尾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也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作者:张云利;王兵;金望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本文回顾总结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7月至2014年11月完成的97例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肝胆管结石46例,原发性肝癌20例,肝良性肿瘤26例,肝脓肿1例,转移性肝癌4例.手术方式包括左半肝切除16例,左肝外叶切除35例,右半肝切除2例,右肝后叶切除1例,肝脏楔形切除42例,左肝外叶联合第Ⅶ段切除1例,其中有4例联合脏器切除.97例患者中,88例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9例.2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胆漏9例,腹腔感染7例,胸腔积液3例,腹水、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各1例.无围手术期再次手术或死亡.研究显示,腹腔镜肝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作者:杨寿璋;蔡华杰;周振旭;屠金夫;蒋飞照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术前天冬氨酸转氨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部分肝切除的278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APRI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危组(APRI≤0.37)和高危组(APRI >0.37).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PRI及其他临床可能与肝癌切除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因素.结果 159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7.2%.ROC曲线下面积为0.677 (0.615~0.740,P<0.05).以0.37为APRI,预测术后并发症的灵敏度为0.616,特异度为0.697.单因素及二分类多因素分析显示APRI(P<0.05,OR =2.138)、ASA分级(P<0.05,OR=1.864)、预后营养指数(P<0.05,OR =0.354)和术中失血量(P <0.05,OR =2.836)为发生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PRI>0.37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发生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可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预测指标.
作者:王越;刘学民;王博;张晓刚;田敏;刘正稳;吕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一种肝细胞损伤不断加重的连续性过程,在临床上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早期由它引起的器官衰竭达到10%,并且容易引发急或慢性肝移植排斥.研究IRI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减少IRI的不利效应可以明显增加肝移植成功率.本文主要探讨了肝脏IRI的预处理方法.
作者:彭娜;王彦峰;何维阳;李明霞;胡晓燕;叶啟发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淋巴结转移为重要的影响ICC患者生存率的因素之一.但是,对于淋巴结切除的指征以及淋巴结切除在手术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莫衷一是.一些学者认为,针对ICC的标准外科治疗就是肝切除术联合扩大淋巴结切除术.但是,不是所有的中心都认可常规的淋巴结切除.一些中心已经报道了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术和常规淋巴结切除术的限制性使用.本文就ICC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切除问题进行了综述.
作者:荀晓冬;李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腹腔镜技术在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系统检索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CNKI等数据库中关于腹腔镜技术与传统开腹方法用于活体肝移植供肝切除的对照研究.提取的目标数据采用软件RevMan 5.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项研究共计1 059例活体供肝切除术纳入此次分析.结果显示:(1)供者围手术期情况:与传统开腹比较,腹腔镜组供体术中出血显著减少[SMD=-0.39,95% CI(-0.73,-0.05),P<0.05],术后总胆红素峰值水平显著降低[SMD=-0.24,95% CI(-0.47,-0.01),P<0.05].供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SMD=0.50,95% CI (0.04,0.96),P<0.05].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显示完全腹腔镜亚组和左肝外叶亚组供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2)供肝质量:两组在供肝大小和供肝冷热缺血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受者预后:两组在术后肝功能峰值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技术用于活体肝移植供肝获取手术安全,对供肝质量以及受者预后无明显影响,而且具有供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低、住院时间短等潜在优势.
作者:李宁;林帆;温敏杰;朱光辉;古维立;曹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行肝部分切除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与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行肝部分切除术的71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2h内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将患者分为低血小板计数(PLT< 100×109/L)组(n=24,33.8%)和正常血小板计数(PLT≥100×109/L)组(n=47,66.2%).分析患者术后早期血小板计数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以及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71例患者中25例(35.2%)患者术后出现Ⅰ~Ⅲ级并发症.其中8例(11.3%)出现A级肝功能衰竭,但无再次手术及死亡病例.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血小板计数组比较,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组发生A级肝功能衰竭比例(29.2%比2.1%,X2=11.618,P<0.05)以及ALT、AST、TBil等峰值[(462.5±135.7) U/L比(307.9±192.6)U/L,(440.0±163.3) U/L比(265.8±155.8) U/L,(29.5±9.1)μmol/L比(17.9±8.8) μmol/L,t=3.507、4.385、5.129,P<0.05]明显增高,且术后肝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更长.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是肝细胞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与肝细胞癌肝部分切除术后肝脏再生有关.术后早期低血小板计数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风险增加,肝功能恢复延迟.
作者:孙士全;毛谅;贾文俊;周铁;仇毓东 刊期: 2016年第05期
胆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对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传统的治疗为开腹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微创治疗胆管结石日趋成熟[1].现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收治的68例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资料及治疗结果,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手术适应证.
作者:梁鸿;张辉;张超;田鹏;郑伟;谢毅;王志凯;白军伟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TLPD)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13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接受TLPD手术的19例患者纳入实验组,筛选同时期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麻醉指数及肿瘤位置匹配的19例OPD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患者围手术期的各项临床数据,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总结TLPD手术经验.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407.8±146.5)min比(263.3 ± 65.3) min,P<0.05];术中出血量[(309.7±151.2)ml比(509.4 ±309.9)ml]、术后重症监护时间[(47.5±16.8)h比(68.1 ±19.1)h]、术后恢复排气时间[(3.5±1.1)d比(4.3±1.1)d]、术后住院天数[(8.8±2.1)d比(10.8 ±2.3)d]及切口长度[(5.1±0.9)cm比(14.4±1.3)cm]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两者术中切缘R0切除率、术中病理结果、肿瘤大小[(20.6±9.6)mm比(25.9±10.2)mm]、淋巴结清扫数目[(17.7±6.5)枚比(19.4±5.6)枚]、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PD不但具有与OPD相同的安全性和根治效果,而且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势.但是TLPD操作复杂,对器械设备、术者经验及肿瘤位置等均有较高要求.
作者:魏秋亚;刘永永;闫卫峰;樊勇;王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胆石症患者胆道手术后局部感染(SSIs)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长沙医学院附属浏阳医院肝胆外科共有712例胆石症患者行胆道手术,术后发生SSIs共计106例.对SSIs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分析各因素对SSIs的三种类别(浅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腔隙感染)的影响.对SSIs患者与非SSIs患者住院费用、总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超过30 d的感染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再次胆探、术中行肝切除术、术中胆汁培养阳性、术中阻断第一肝门、Ⅱ~Ⅳ期肝内胆管结石、ASA评分3级、BMI> 30、肝功能B级和入院时白蛋白<30 g/L与SSIs密切相关(P<0.05).急诊手术、再次胆探、术中行肝切除术、手术时间超过3h、术中阻断第一肝门、ASA评分、吸烟以及入院时白蛋白水平对SSIs的三种分类具有差异性影响(P<0.05).发生SSIs患者的总住院费用、总住院天数以及超过30 d的患者例数,较非SSIs患者明显升高(均P<0.05).对发生SSIs的患者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行肝切除术、术中胆汁培养阳性、Ⅱ~Ⅳ期肝内胆管结石和再次胆道探查是胆石症术后SS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石症患者术后发生SSIs是围手术期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行肝切除术、术中胆汁培养阳性、Ⅱ~Ⅳ期肝内胆管结石和再次胆道探查是胆石症术后SS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宏;吴小荣;李虎山;肖怀忠;杨明;罗建管;周健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型胰腺炎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手术时机及早期行LC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至2014年8月75例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在发病48 h内行LC(早期组),43例延期行LC(延期组).结果 两组LC均由经验丰富的医师完成.早期组与延期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腹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淀粉酶手术前后变化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延迟组住院总时间明显延长[(10.7±1.3)比(17.1±1.8),P<0.05];且延迟组再发率高达30.2% (13/43),主要集中在胰腺炎治愈2~4周内.早期手术组1例患者因进展为坏死性胰腺炎,发生感染性休克死亡,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胆囊结石合并轻中型胰腺炎在发病48 h内行LC是安全可行且十分必要的;胆囊结石合并胰腺炎患者有较高的复发率,如果需延迟手术,手术时机好在胰腺炎治愈2~4周内.
作者:魏勇;朱立新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患者女,48岁.生活在牧区.因右上腹部隐痛伴乏力20天就诊.自发病以来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查体: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肝区扣击痛(±).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3.45×109/L,中性粒细胞45.5%.ALT 20 U/L,总胆红素8.3 μmol/L,总蛋白70.5 g/L,白蛋白39.5 g/L,ALP 64 U/L,HBsAg阴性,HCVIgG阴性.AFP 1.63 μg/L,CA-199 9.96 kU/L,CA72-4 1.82 kU/L,CEA 2.3μg/L.包虫病血清抗体阳性(可出现假阳性).B超肝左叶内可见数无回声团块融合,大小约7.8 cm ×5 cm.可见多个强回声,后方伴弱声影.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不明显,提示肝内囊性肿物.CT左内叶镰状韧带旁可见不规则液性密度影,其内可见分隔多房,大小约7.8cm×4.4cm,周边似见条片状脂肪密度影.提示肝内囊性肿物,考虑良性(图1).术前诊断:肝脏囊性肿物,肝包虫病?
作者:宝森格;阿民布和 刊期: 2016年第05期
我院近期成功收治2例肝外胆道嵌顿结石致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患者,现将诊治经验报道如下.例1,患者女性,72岁.因“上腹痛3天,黑便半天”入院.既往有胆囊结石病史.入院查体:体温:36.6℃,血压:155/77 mmHg(1 mmHg =0.133 kPa),痛苦貌,皮肤巩膜无黄染,腹软,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阴性.入院血常规:WBC12.34×109/L,中性粒细胞90.8%,Hb 117 g/L;肝功能:ALT421 U/L,AST 490 U/L,总胆红素50 μmol/L,直接胆红素30 μmol/L;大便隐血3±;超声:肝内外胆管扩张伴细光点沉积,胆囊轮廓不清,胆囊结石;胃镜:球部有一凹陷伴周围充血水肿,未见活动性出血,考虑球部溃疡伴出血;CT: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萎缩伴颈部结石,可见右肝动脉畸形,起始于腹腔干根部,穿过胆囊结石后方(图1).入院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胆囊结石伴感染.入院第5天患者突感上腹剧烈绞痛,伴呕血,同时解黑便,量多.血压下降为75/44 mmHg,心率100次/min,急查血常规:Hb 66.2 g/L.
作者:鲁葆春;朱志扬;杨健辉;傅宏;陈志良;方剑锋;唐海军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IgG4-S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72例IgG4-SC患者以及32例PSC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32例PSC患者中男女各16例.72例IgG4-SC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11例,男女比例为5.5∶1.就诊时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4.9岁(11~77岁)和59.8岁(28~83岁,P<0.05).PSC和IgG4-SC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腹痛(50.0%比68.1%)和黄疸(78.1%比81.9%).IgG4-SC患者血清IgG4水平显著高于PSC患者(P<0.05).IgG4-SC患者血清总蛋白水平高于PSC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G4-SC患者超声内镜发现52例(52/57,91.2%)胆管增厚,其检出率明显高于腹部超声(7/61,11.5%)和腹部CT(24/72,33.3%)(P<0.05).PSC患者随访超过2年的有12例,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选择肝移植,5例死于肝衰竭及感染,3例病情稳定.随访超过2年的IgG4-SC患者共43例,其中16例复发,复发率为37.2%(16/43),胆管外受累器官较多或胆管受累节段较多患者复发率较高.结论 PSC和IgG4-SC皆属胆汁淤积性肝病.二者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虽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仍有着各自独特的临床特点.因IgG4-SC患者对激素治疗敏感,故预后良好.因此,PSC与IgG4-SC两者的鉴别十分重要.
作者:王鹏辉;何小东;曹建中;刘卫;张太平;洪涛;曲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神经内分泌肿瘤肝转移(NETLM)临床少见、预后差,不可切除的NETLM更为临床治疗的难点.钇90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的NETLM安全有效,中位肿瘤控制率为87.1% (64.7% ~ 100%),患者中位生存期为34.4个月,1、2、3年中位生存率分别为79.8% (63% ~ 100%)、62%(57% ~62.5%)、45.5% (45% ~46%).虽然钇90微球栓塞治疗不可切除的NETLM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仍需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及安全性.
作者:李绍钦;顾晓诚;贾中芝 刊期: 2016年第05期
叉头框蛋白Q1(FoxQ1)是一种转录因子蛋白质,具有调节细胞分化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FoxQ1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明显相关.本文系统介绍了FoxQ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FOXQ1有可能成为消化系统肿瘤治疗的新的靶基因.
作者:李杨;徐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自制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在预防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研究入选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胆管结石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ERCP+ EST+ 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内引流;对照组为ERCP+EST+ENBD.观察ERCP术后胰腺炎(PEP)和胆管炎发生情况;记录实验组支架排出情况.结果 实验组PEP发生率为6.4%(5/78),对照组PEP发生率为7.5% (3/4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见急性胆管炎的发生.实验组有2例术后第1天支架从胆道排出,1例术后3个月支架未排除,后经十二指肠镜成功取出.其余75例患者于术后9 ~14 d支架脱落并经消化道自行排出体外,平均为11.4 d,均无消化道梗阻、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C/S-J型胆道自行脱落支架可用于ERCP术后内引流,能够安全且有效地预防ERCP术后急性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
作者:杨勇;田明国;张多强;丁洋;辛国军;王立云 刊期: 201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