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王凯;蒋国民;田丰;李绍钦;贾中芝;顾晓诚

关键词:恩替卡韦, 原发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预后
摘要: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接受TACE治疗的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仅常规保肝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HBV-DNA激活率、肝功能及生存率等.结果 研究共入组64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TACE术后5天两组患者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出现HBV再激活8例(25.0%),治疗组出现HBV再激活2例(6.3%),两组HBV再激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再激活组转氨酶升高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P<0.05).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4.4%,对照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6%和59.4%,两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减少HBV再激活,提高1年生存率.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头癌

    胰头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侵犯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目前联合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PV/SMV)切除的胰头癌根治术已被临床广泛实施,提高了胰头癌的根治率….虽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对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能否达到与血管未受侵犯患者同样的疗效,目前仍有争议.浙江大学金华医院20余年来致力于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受侵胰头癌的相关研究[2-3].本文总结了2009年1月到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行联合静脉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头癌患者的相关资料.

    作者:周海华;俞世安;张家敏;郑樟栋;厉学民;许龙堂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经皮动脉化疗栓塞导致肝动脉损伤的原因及其对经皮动脉化疗栓塞疗效的影响

    经皮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已广泛用于治疗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3].TACE是使用导管经肝动脉途径进入肿瘤动脉进行化疗栓塞的.在导管、导丝进入靶血管进行造影、灌注化疗、栓塞过程中,有时会损伤动脉内膜,导致靶血管损伤,甚至闭塞,从而影响正常的TACE治疗[4].现就我们遇到的125例肝动脉损伤的HCC患者的治疗经验做一简要汇报.临床资料

    作者:贾中芝;黄渊全;王庆庆;王凯;李绍钦;田丰;赵进委;蒋国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2011年8月至2013年9月接受TACE治疗的HBV-DNA阴性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保肝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 mg/d;对照组仅常规保肝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HBV-DNA激活率、肝功能及生存率等.结果 研究共入组64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TACE术后5天两组患者转氨酶、胆红素明显升高(P<0.05),血清白蛋白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对照组出现HBV再激活8例(25.0%),治疗组出现HBV再激活2例(6.3%),两组HBV再激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再激活组转氨酶升高明显高于HBV未激活组(P<0.05).治疗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4.4%,对照组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0.6%和59.4%,两组患者12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阴性HBV相关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联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能有效减少HBV再激活,提高1年生存率.

    作者:王凯;蒋国民;田丰;李绍钦;贾中芝;顾晓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逆行灌注法减轻原位肝移植术中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术中对移植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21例肝病患者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改良逆行灌注法,观察时间点设计为:移植肝开放下腔静脉前即刻(T1)、下腔静脉开放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10 ml即刻(T2)、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50 ml即刻(T3)、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放血200 ml即刻(T4).T1抽取受者下腔静脉血,T2、T3、T4抽取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门静脉逆行灌注血,进行血标本生化检查和血气分析,供肝比较不同时点静脉血pH值、PaCO2、PaO2、BEecf、HCO3-、T-CO2、SaO2、丙氨酸转氨酶(ALT)、谷氨酰转肽酶(GGT)、K+、碱性磷酸酶(AKP)、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变化,以此观察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后的变化.结果 21例患者静脉血血气分析pH值、PaCO2、PaO2、BEecf、HCO[、T-CO2、SaO2于T2、T3时点波动大,与T1、T4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于T4时点恢复趋向T1水平.其中T4时点HCOf、T-CO2恢复至T1水平(P>0.05);pH值、PaO2、BEecf、SaO2高于T1水平(P<0.05);PaCO2低于T1水平(P<0.05).抽取的静脉血生化检查T1~T4时点中ALT、AST、AKP、K+都于T2时点升至高峰,之后逐渐下降,于T4时点下降至低点,仍高于T1时点,T1、T2、T3、T4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GT于T2、T3时点升高,于T4时点回降,低于T1时点,T2、T3时点分别与T1、T4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4时点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典原位肝移植术中下腔静脉血逆行灌注供肝可迅速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稳定内环境.

    作者:李斯润;江艺;林邦邦;蔡秋程;杨芳;陈永标;张小进;胡还章;张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成人尼曼-匹克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一例

    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体内酸性神经鞘磷脂酶缺乏、神经鞘磷脂代谢障碍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该病肝、脾受累为常见,可引起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症状.2014年,我院收治1例成人尼曼匹克病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施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志勇;孙中杰;胡海田;刘青光;于咏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轮叶党参总皂苷预处理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目的 探讨轮叶党参总皂苷(CLS)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SO)、HIRI组、CLS组,每组10只.采用Pringle法制备大鼠肝HIRI损伤模型.CLS组术前7d开始经口投予CLS200mg·kg-1 ·d-1,SO组和HIRI组给予水10 ml·kg-1·d-1.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以及肝组织SOD和MDA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和肝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结果 HIRI组血清ALT、AST、MDA、IL-18、TNF-α及肝组织MDA、IL-18水平显著高于SO组(P<0.05),HIRI组血清和肝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HIRI组(P <0.05);CLS组血清ALT、AST、MDA、IL-18、TNF-α及肝组织MDA、IL-18水平显著低于HIRI组(P<0.05),血清和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高于HIRI组(P<0.05).组织切片显示,HIRI组肝组织有明显的细胞坏死灶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CLS组病变明显轻于HIRI组.结论 轮叶党参皂苷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肝脏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及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崔龙海;姜金希;姜国哲;韩春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60例胰管结石患者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的围术期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手术治疗的60例胰管结石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4.1±12.0)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由影像学手段确诊并全部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并发症发生率11.7% (7/60),其中胰漏4例,胃排空延迟、腹腔感染、吻合口出血各1例.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者8例.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4±1.2)d和(10.0±4.0)d.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随访率88.3%(53/60).57例术前腹痛患者中51例获得随访,其中43例(84.3%)在随访期间未出现腹痛症状,7例(13.7%)偶有腹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确诊糖尿病患者15例,随访14例,其中1例症状缓减,2例血糖基本正常,新发2例,均在术后2年.2例术后病理证实胰腺癌变的患者1例失访,1例于术后27个月去世.3例术后病理证实为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复查尚未见明显恶变.结论 胰管结石与慢性胰腺炎多伴行存在,引起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紊乱.外科手术在减缓患者不适症状、延缓胰腺功能损害等方面作用显著.

    作者:李文杰;吕少诚;顾万清;梁雨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糖尿病及术后血糖对胰腺癌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术后血糖控制情况对接受根治手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83例接受胰腺癌根治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根据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28例)和非糖尿病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预后以及术后血糖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血糖控制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71.4%(20/28)和2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11.3%和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血糖控制不良与术后血糖控制良好的胰腺癌患者术后3年生存率分别为8.8%和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腺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根治手术后血糖较难控制,且预后较差;根治术后血糖控制不良的胰腺癌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许崇祥;田伟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原发性肝细胞癌局部微环境中叉头框蛋白P3+ natural T细胞的变化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肿瘤组织局部叉头框蛋白P3+ (FOXP3+)natural T细胞(CD3+ CD56+)数量、表型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表面染色和胞内因子染色检测肝癌组织natural T细胞数量、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分泌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肝癌组织(n=16)局部浸润的natural 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6.32±1.00比17.16±1.80,P<0.05),而与正常志愿者(n=11)相比,肝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的natural T细胞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异(5.95 ±0.91比5.76±1.16,P>0.05).在肝癌组织局部浸润的natural T细胞存在有与传统T细胞(CD3+ CD56-)比例相当的FOXP3表达阳性细胞群(21.96±5.28比15.00±2.22,P>0.05).在细胞表型上,FOXP3阳性natural T细胞主要集中在CD4+ CD8-细胞群,并且高比例表达CD45RO、CD25和CTLA-4等细胞活化标志.在细胞功能上,FOXP3阳性natural T细胞不再表达分泌IFN-γ和perforin等免疫效应分子.结论 肝癌癌组织局部浸润的natural T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并使得natural T获得FOXP3的阳性表达.FOXP3+ natural T细胞具有与调节性T细胞相类似的特异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特性.

    作者:李小凤;徐文贵;戴东;宋秀宇;朱磊;刘建井;朱湘;马文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改良腹腔镜肝右后叶血管瘤切除35例报告

    目的 探讨改良腹腔镜肝右后叶血管瘤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2012年11月至2015年3月35例肝右后叶血管瘤患者行改良腹腔镜肝切除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术前均经影像学(腹部超声、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及强化CT、核磁共振显像)诊断为肝右后叶血管瘤,所有患者凝血功能、肝功能及AFP均正常.结果 35例肝切除手术全部在腹腔镜下完成,无一中转开腹.术中28例需要阻断肝门,平均阻断时间为(21.26.2)min.手术平均时间为(143.4 ±24.0)min,术中出血平均为(168.0±143.2)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10.4 ±2.2)d,引流管平均留置时间为(5.4±1.1)d.术后无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30及90天病死率为0.结论 肝右后叶血管瘤位置靠后,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切除术较困难.采用我科改良的腹腔镜方法行腹腔镜肝右后叶血管瘤切除术安全、可行.

    作者:靳斌;周兵海;杜刚;刘炎锋;唐振宇;黄国振;韩立涛;刘泽阳;李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射频消融、无水乙醇注射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 比较经皮射频消融(RFA)、无水乙醇注射(PEI)与手术切除(SR)治疗小肝癌(SHCC)的临床疗效.方法 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BM、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RFA或PEI与SR治疗SHCC效果的临床研究,应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研究.其中14篇为RFA与SR治疗研究,共1 959例患者;4篇为PEI与SR治疗研究,共12 038例患者.结果显示:术后1年生存率SR与RFA和PE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生存率SR优于RFA(RR3年=0.87,95% CI:0.78 ~0.98,P<0.05),而SR与P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生存率SR优于RFA(RR5年=0.71,95% CI:0.51~0.98,P<0.05)和PEI(RR5年=0.72,95% CI:0.62~0.85,P<0.05).术后1年无瘤生存时间SR与PFA和P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年无瘤生存时间SR优于PEI(RR3年=0.66,95% CI:0.44 ~0.97,P<0.05),而SR与RF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5年无瘤生存时间SR优于RFA(RR5年=0.63,95% CI:0.49~0.80,P<0.05)和PEI(RR5年=0.67,95% CI:0.44 ~0.98,P<0.05).结论 SR治疗SHCC的远期总体疗效明显优于RFA和PEI,而近期疗效三种方法差异不明显.SR应该成为治疗SHCC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彪;关连越;付佩尧;李波;刘宏宇;罗强;叶研硕;王展鹏;孙雅轩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评估

    肝门部胆管癌(HCC)因其解剖位置特殊,手术难度大且并发症多,术前详尽的评估十分重要.B超、CT、MRI可以提供肿瘤的位置、血管侵犯及远处转移的相关情况,为手术切除提供重要信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经皮肝胆管造影术(PTC)在评估肿瘤位置、长度的同时,还可行治疗性胆汁引流.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辨别肿瘤范围上,与PTC及ERCP具有相同的准确性,且并发症较少.外科手术的主要目的是获得R0切除,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主要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肿瘤侵犯肝门区血管情况、肝叶萎缩程度、淋巴转移和神经丛浸润情况.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往往需要联合大范围的肝切除,精确评估剩余肝功能储备对于手术策略和规划非常重要.术前胆管引流适用于胆管炎、长期持续性黄疸(直接胆红素水平> 200 μmol/L)、营养不良、肝容积<全部肝容积40%的患者.门静脉栓塞术减少了HCC扩大肝切除术后的远期并发症,当残肝容积< 30% ~ 40%,可考虑行门静脉栓塞术.

    作者:张辉;王孟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对成人肝血管瘤自然发展进程及生长方式的新认识:队列研究

    目的 探索成人肝血管瘤的自然发展进程和生长方式.方法 从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236例未接受过治疗的肝血管瘤成人患者纳入本研究.随访观察肝血管瘤的自然发展进程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 236例肝血管瘤直径0.6~19.2 cm不等,中位大小4.5 cm.在3~266个月的随访期间(中位时间为48个月),61%的患者肝血管瘤增大,23.7%的血管瘤大小无变化,8.5%的肝血管瘤缩小.30岁前为肝血管瘤患者肿瘤生长高峰(0.46±0.41 cm/年),50岁以后肿瘤生长速度明显降低(0.21±0.40 cm/年).小于2.0cm的肝血管瘤生长速度慢(0.16 ±0.42 cm/年),8.0~10.0 cm的肝血管瘤生长快(0.80±0.62 cm/年),大于10.0 cm的肝血管瘤生长速度则明显变缓(0.47 ±0.91 cm/年).随访显示9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与肿瘤相关的症状,没有发现肿瘤相关并发症.结论 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均有增大发展趋势,但极少引起并发症.所有肝血管瘤患者均可安全地进行随访.对于症状明显的肝血管瘤患者,手术是佳治疗方案.

    作者:朱倩;乔国梁;晏建军;严以群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超声内镜与术中胆道造影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比较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和术中胆道造影(IOC)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绍兴市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可疑胆总管结石324例,全部行IOC或术前EUS检查.回顾性分析两种诊断方法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IOC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0.6%、98.4%、93.5%、97.7%、96.9%.EUS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7.1%、100%、100%、99.1%、99.3%.结论 EUS对可疑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IOC.与IOC相比,EUS对隐匿胆总管结石更加敏感,EUS阴性患者术后残留胆总管结石的可能性较小,同时也能使一部分患者避免不必要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或胆道探查.

    作者:朱欣;杨建辉;鲁葆春;孙学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原发性布加综合征漫长病程的合并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尚无有关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统一诊疗规范.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癌的相关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作者:刘超;张庆辉;吴刚;周朋利;韩新巍;任建庄;徐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治疗严重胰头损伤

    严重胰头损伤往往合并十二指肠损伤.其诊断、处理比较复杂,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腹部外科的难点.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治疗严重胰头损伤12例并直接修补十二指肠损伤,明显简化了手术,减少了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临床资料

    作者:马进;戴灵波;郑志坚;徐洪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趋化因子CCL15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我们的前期研究显示,趋化因子CCL15在未经治疗的肝癌(HCC)患者血清中高表达,在经介入治疗的HCC患者低表达,在正常人血清中几乎不表达.这提示CCL15与HCC密切相关.鉴于目前国内外尚无有关HCC患者血清CCL15表达的文献报道.我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进一步研究HCC血清中CCL15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周伟;李悦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小鼠70%肝脏切除模型的改良

    目的 建立一种简易、高效的小鼠70%肝切除模型,为研究肝脏再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病理学意义提供技术平台.方法 8 ~ 12周C57/BI6小鼠(20~25 g)随机分为经典组(不阻断入肝血流组)和改良组(阻断入肝血流组).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建立小鼠70%肝切除模型.观察术后小鼠的生存率和肝再生情况.结果 改良组存活率(97.3%)高于经典组(86.7%),术后出血、胆漏和腔静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经典组;术后肝再生情况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结扎血管阻断入肝血流,然后行肝叶切除法建立小鼠70%肝脏切除模型,可准确量化肝脏切除程度.该法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肝再生的机理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

    作者:刘子荣;张雅敏;田英华;杨超;王金伟;史源;崔子林;沈中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人肝癌CD133+细胞亚群的分离及致瘤性

    目的 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CD133+细胞亚群并探讨其致瘤能力.方法 将人肝癌组织种植于裸鼠皮下形成移植瘤,将移植瘤标本消化制成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CD133+的表达.免疫磁珠分选法进一步分离纯化CD133+细胞.免疫荧光检测CD133+细胞亚群的组织表型.对不同亚群细胞进行体外克隆形成实验和裸鼠体内移植瘤形成实验.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肝癌组织中(4.1±0.6)%的细胞为CD133+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分离纯化的细胞中,CD133+细胞占(86.8±7.5)%.体外培养显示CD133+亚群比CD133-亚群具有更强的克隆球形成能力,在裸鼠体内具有更强的肿瘤形成能力(P<0.05).结论 从人肝癌组织中分离的CD133+细胞亚群具有高致瘤性,可能为肝癌干细胞.

    作者:李时兵;郑进方;张震生;陈劲松;孙启刚 刊期: 2015年第1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损伤的影响

    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1].肠道是SAP患者容易受累的胰外脏器之一.SAP时患者肠壁水肿、黏膜坏死、肠功能障碍、肠损伤.毛细血管渗漏及损伤是SAP微循环障碍及MOF的基础.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基底膜降解的主要酶之一[2],血管基底膜降解可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SAP肠损伤的机制尚不清楚.本实验通过观察SAP大鼠模型肠损伤情况,检测肠道MMP-9与毛细血管的改变,探索了MMP-9与SAP肠损伤关系.

    作者:王锋;陆逢春;陈志耀;陈燕昌;黄鹤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