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风飞;魏宁;祖茂衡;徐浩;顾玉明;张庆桥;王文亮;吕墩涛
目的 探讨染色体6p拷贝数变异(CNA)与肝细胞癌(HCC)术后肝内复发的相关性,探讨相关靶基因.方法 采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和表达芯片分别检测CNAs和基因表达.6pCNAs与66例HCC复发的相关性采用生存分析.117例HCC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在66例HCC中,46例(69.7%)呈现6p CNAs.在8个高频(发生率>20%)CNAs中,6p21.1增益是复发(HR =2.3,95% CI=1.1 ~5.1,P<0.05),特别是近期复发(≤1年;HR =3.3,95% CI=1.4~8.2,P<0.05)的独立预后因素.片段内BYSL、RPL7L1等9个基因表达水平在6p21.1增益组高于无增益组(均P<0.05).BYSL高表达与肿瘤直径大于6 cm、血管侵犯和高肿瘤分期有关(均P <0.05);RPL7L1高表达与血管侵犯和高肿瘤分期有关(均P<0.05).结论 6p21.1增益是HCC术后肝内复发特别是近期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BYSL和RPL7L1可能是靶基因.
作者:闻炳基;贺松琴;叶映泉;丛文铭;艾婷婷;余慈波;朱忠政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前对巨块型肝细胞癌(HCC)仍然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因为巨块型肝癌(肿瘤长径≥10 cm)大多均合并卫星灶、脉管浸润,不但手术切除率低且难以达到根治目的.肝癌术后给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门静脉化疗术(PVC)等综合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1-3].虽然门静脉化疗的适应证已从开始时的以门静脉癌栓为主逐渐扩大,但是在巨块型HCC的应用少见报道.本文回顾性分析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65例巨块型HCC患者资料,希望能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杜锡林;谭凯;阴继凯;董瑞;陈安;杨涛;彭书甲;臧莉;鲁建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肝移植术中肝脏缺血再灌注不仅导致肝损伤,还可引起心、肺等远隔器官损伤[1].肝移植术中心脏并发症发生率可达11.7%,是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2].探讨其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表明,乌司他丁可有效减轻心脏手术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3].本研究探讨了乌司他丁对肝移植受者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翁亦齐;喻文立;杜洪印;吕丹;王刚;王永旺;盛明薇;于泳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PEComa)是较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生于肝脏的PEComa较罕见.虽然大多数报道PEComa是起源于血管周细胞的良性肿瘤,但是也有报道少数PEComa会导致局部组织破坏、复发、远处转移和患者死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0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讨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作者:邹晓明;张生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肝叶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PVP)变化与力学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黏着斑激酶(FAK)表达及肝再生的关系.方法 将64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70%肝叶切除术组、50%肝叶切除术组和30%肝叶切除术组.测定术后24 h、48 h、72 h和168 h门静脉压力值(每组每个时点各4只).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组织FAK和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表达,并用Image-pro plus 6.0医学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肝叶切除比例越大,相应时点门静脉血流压力值越大,肝组织FAK和PCNA表达越强.术后24 h、48 h、72 h和168 h各时点PVP、FAK以及PCNA水平三者呈正相关.结论 肝切除术后门静脉压力升高可通过激活力学信号传导通路关键蛋白FAK促进肝细胞增殖和肝组织再生.
作者:马心逸;喻智勇;马铎;刘巧云;邓;高则海;支春平;蔡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肿瘤细胞血行播散或转移为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动物实验证明,手术操作可引起肿瘤细胞播散入血循环,增加术后转移灶的发生[1].为此,肝癌切除手术是否导致肝癌细胞播散入血循环及其对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2-4].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肝癌切除手术对肝癌细胞血液播散及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影响.
作者:刘扬;王跃如;陆崇德;姚乐;丁光辉;王龙;张柏和;吴孟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近年来国内外腹腔镜下手术报道逐渐增多,但多为小儿患者且行Roux-en-Y胆肠吻合[1].我们对13例成人Ⅰ型胆总管囊肿患者开展了完全腹腔镜下改良胆肠襻式吻合手术,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钊;王群;王佳辰;袁甲翔;刘阳;陈洋;司亚卿;王家祥;洪德飞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胆囊癌细胞生长、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 ELISA法检测胆囊癌、慢性胆囊炎组织、正常胆囊组织标本以及细胞培养基中IL-1β的含量;实时-PCR技术检测IL-1β在胆囊癌细胞株(GBC-SD和SGC996)和肝内胆管上皮细胞株HIBEpic中的表达水平;采用WST-1法和动物模型检测IL-1β在体内和体外对胆囊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Transwell试验检测胆囊癌细胞迁移能力改变;实时-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IL-1β作用后Twist基因表达水平,并在沉默Twist基因表达后进一步检测IL-1β对细胞生长和迁移的作用.结果 IL-1β在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组织标本中含量[(616.4±95.7) pg/ml和(422.3±48.9)pg/ml]远远高于胆囊正常组织[(66.4±35.0) pg/ml,P<0.05];IL-1β在GBC-SD和SGC996细胞培养液中的含量[(587.4±99.8)pg/ml和(657.2±76.6)pg/ml]高于HIBEpic[(38.4±12.1)pg/ml,P<0.05];加入外源性重组IL-1β可以显著促进GBC-SD和SGC996细胞的生长和迁移(P<0.05);外源性IL-1β可以诱导Twist表达升高.沉默Twist表达,外源性IL-1β无法促进胆囊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结论 IL-1β通过诱导Twist基因表达促进胆囊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作者:郭润生;史佩东;谢津璧;陈跃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心脏死亡捐献器官(DCD)是扩大供肝池的重要来源.相较于脑死亡捐献器官(DBD),DCD供肝更容易出现长时间缺血缺氧,从而导致严重损伤,这使DCD器官移植受到很大的限制.常温机械灌注可通过持续携氧灌流大程度地模拟离体肝脏的在体生理状态,维持细胞生理代谢和肝脏活性,甚至修复肝脏损伤.本文就DCD肝脏常温机械灌注在临床和实验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明霞;彭贵主;叶啟发;王彦峰;熊艳;李玲;王忍;杨自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布加综合征(BCS)患者介入治疗中对阻塞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6月于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首次诊治的40例BCS患者,所有患者均于3.0T MRV检查后1周内行介入治疗.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RV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观察BCS阻塞血管方面的差异,评估3.0 T MRV在介入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结果 40例患者介入治疗均成功完成.MRV与DSA显示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分别为5例/5例、下腔静脉膜性带孔3例/3例、下腔静脉节段性闭塞25例/24例、肝静脉数量100支/42支、副肝静脉数量21支/7支、下腔静脉伴有血栓6例/5例、下腔静脉闭塞端形态10例/24例、闭塞端伴有危险交通支3例/16例.在观察肝静脉各支、副肝静脉、下腔静脉节段闭塞端形态及危险交通支方面MRV优于DSA (P <0.05);在观察下腔静脉节段狭窄、下腔静脉膜型带孔、下腔静脉闭塞及血栓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MRI扫描中发现肝内结节病灶,术中均行肝动脉造影.其中2例诊断BCS合并肝细胞癌,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1例考虑肝硬化再生结节.结论 3.0 T MRV可为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资料,弥补了DSA造影图像的不足,进一步提高了BCS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夏风飞;魏宁;祖茂衡;徐浩;顾玉明;张庆桥;王文亮;吕墩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原发性肝癌(PLC)包括肝细胞癌(HCC)和肝内胆管细胞癌(CC),近年来全球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趋于多样化,但手术切除仍为肝癌首选的、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生物医学及循证医学、人文医学的兴起,以小创伤获取佳康复已成为现代外科追求的目标,也推动着传统经验外科模式向现代精准外科模式的转变.此外,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围手术期处理的日益成熟以及手术器械的创新,亦促使精准肝切除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得到诸多肝胆外科医师的重视.本文着重从术前评估及术中操作两方面对精准肝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少朋;李晓勇;陈艳军;陈升阳;程冰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分析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的典型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5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33例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用CT后处理技术分析其影像学特征性改变.结果 33例患者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发生部位:十二指肠球部15例(45.5%),十二指肠球降部3例(9.1%),降部10例(30.3%),水平部5例(15.1%).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直接征象:瘘道清楚显示,部分呈哑铃型,共有16例显示了瘘道.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间接征象:2例胆囊显示不清,1例因胆囊癌体积增大,1例因急性胆囊炎胆囊增大;29例胆囊体积明显缩小,体积为6 cm×2 cm~2 cm×1 cm;胆囊壁增厚,平均厚度5 cm;胆囊与十二指肠粘连,分解不清,胆囊周围结构紊乱,可见积液.26例胆道系统积气,其中胆囊积气22例次,胆管积气19例次;胆道系统结石26例次,胆囊结石22例次,胆囊颈部结石6例次,胆总管结石13例次,肝内外胆管结石1例次.十二指肠与胆囊粘连处见憩室样征改变,11例十二指肠出现憩室样征.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并发症:5例胆石性肠梗阻,2例肝多发脓肿.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不但可有效显示胆源性胆囊-十二指肠瘘的部位、有无瘘道及形态、胆囊形态、胆囊及胆管积气、结石及周围情况,还可充分显示其并发症,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指导意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均庆;陆风旗;张雷;张追阳;丁忠;余迅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肝癌术中输血风险评分(TRS)模型,预测术中输血概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52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对输血组和未输血组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因子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多因素分析P<0.05的因子构建肝癌TRS模型,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 352例肝癌患者术中输血92例,输血率为26.1%.单因素分析显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基转移酶、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肿瘤分期、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侵犯或紧邻大血管、切肝段数和手术时长对术中输血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AST>40 U/L、Alb< 35 g/L、肿瘤≥5 cm、肿瘤位于右叶、侵犯或紧邻大血管、手术时长>3h是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设定Alb< 35 g/L为2分,其他因子均为1分,计算每例患者的总分值即为TRS.TRS在0~6分范围对应的输血概率依次为0、3.8%、20.0%、35.7%、53.3%、84.6%、100%,人均输血量依次为0、0.2、0.8、1.7、3.7、5.7、8.0U,TRS与输血概率和人均输血量显著正相关(P<0.05).TRS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以3分为是否输血的临界值,敏感度73.9%,特异度70.4%.结论 TRS模型对肝癌术中输血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为肝癌手术合理备血提供指导.
作者:彭涛;吴健雄;王黎明;刘敏;李喜莹;荣维淇;吴凡;赵维齐;赵国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建立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期肝切除术(ALPPS)大鼠模型并观察术后肝功能变化.方法 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LPPS组)和对照组(PVL组).对照组单纯行大鼠肝左叶、左中叶、乳突叶、右叶门静脉分支结扎,保留肝右中叶分支;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行左右中叶肝实质离断.分别于术后1、3、7、10、14天处死5只大鼠,称取大鼠体重及肝右叶重量,收集外周血及肝脏标本,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清白蛋白(Alb)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肝叶病理损伤程度.结果 两组大鼠术后体重均出现先递减后递增趋势,术后第1天开始降低,第3天达到低值.PVL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至术前体重,ALPPS组仍低于术前体重,分别为(3.7±2.7)%和(-3.0±1.9)%(P<0.05).术后第3、7、10、14天,ALPPS组右叶增生明显快于PVL组(P<0.05).术后第1天,两组大鼠血清ALT、AST均急剧升高,且ALPPS组明显高于PVL组(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其他时间点两组大鼠肝功能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3天,ALPPS组血清白蛋白明显低于PVL组,分别为(25.4±1.7) g/L比(31.4±1.5)g/L(P <0.05)和(25.0±2.0)g/L比(31.8±1.5) g/L(P <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肝脏病理表现:ALPPS组术后第1天左中叶出现大量灶状坏死,明显多于PVL组.结论 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ALPPS术式模型,且证实ALPPS术后剩余肝体积(FLR)快速增生及术后早期肝细胞损伤加重.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ALPPS术后增生机制、肿瘤复发以及探讨ALPPS术后不同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推动ALPPS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顾向前;张鲁洲;曹顺琪;郑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结节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692例HC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多结节的判定依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和术中所见.结果 692例患者中有126例为多结节HCC(18.2%,多结节组),566例为单结节HCC(71.8%,单结节组).多结节组l、2、5和10年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86.5%、72.2%、38.1%和23.2%,单结节组分别为93.8%、82.7%、58.2%和35.7%,log-rank检验P<0.05.多结节组1、2、5和10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68.6%、46.8%、27.2%和19.8%,单结节组分别为80.2%、62.1%、42.0%和34.6% (P <0.05).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大结节直径>5 cm是影响多结节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多结节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结节HCC组.大结节直径是影响多结节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大结节直径>5 cm时,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是影响多结节HCC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大结节直径>5 cm的多结节HCC患者,应更加重视围手术期管理和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治疗.
作者:徐林;张斌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