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卵巢癌术后孤立性脾转移循证治疗一例

陆培华;纪律;蔡兵;蒋志阳;孙键;刘子君;时开网

关键词:卵巢癌, 孤立性脾转移, 循证治疗
摘要:目的 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为一例临床罕见卵巢癌术后脾转移患者确定治疗目标和方案.方法 充分评估患者情况,提出临床问题,从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检索相关证据,检索时间截至2009年10月.对所获证据进行评价,并结合医生经验及患者愿望制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检索出英文文献15篇,中文文献11篇.Cochrane数据库内尚无卵巢癌术后脾转移治疗方面的RCT,PubMed、Embase和ScienceDirect数据库含5篇综述类文章,CNKI和万方数据库含回顾性队列研究1篇,其余均为个例报道.综合分析检索结果,为患者制订相对合理方案,经20个月随访,该方案适合.结论 本例属罕见病例,虽然循证证据强度偏低,不能充分体现循证治疗的价值,但终治疗结果 满意.本研究可为此类缺乏大型RCT的罕见病例运用循证思维诊治提供参考.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严重梗阻性黄疸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一例

    患者,女,57岁.因无痛性黄疸1个月,于2008年2月15日收住我院.体检:体温37℃,呼吸16次/min,脉博80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患者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面色灰暗.头、颈、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肝肋缘下锁骨中线2横指处触及,肝颈静脉征阴性,脾末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磁共振(MRI)检查诊断报告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总管下段梗阻,考虑胆管癌.

    作者:杨德;赵海;段正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技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探讨

    如何将腹腔镜技术合理地应用到外伤性脾破裂(traumatic spleen rupture,TSR)中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是一值得探讨的课题.我院于2002年6月至2008年6月,应用腹腔镜下黏合止血术、缝合止血术,手助腹腔镜脾切除(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HALS)加自体脾组织移植术、腹腔镜下脾切除术等方法治疗TSR 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严立俊;汤利民;胡志前;王志刚;张贇;张棉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病理生理、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

    肝功能衰竭是肝切除术后严重的致命性并发症.本文主要论述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LF)的发生机理、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肝切除后剩余肝组织数量和功能不足是发生PLF的关键致病机理.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残余肝体积过小、术中失血和输血过多、15分钟吲哚氰绿滞留试验(ICGR15)>20%、肝纤维化程度Metavir评分F4/F3.PLF的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是有限的,因此应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人工肝或联合肝移植对PLF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义涛;江春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维模拟技术在精准肝脏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三维模拟技术在精准肝脏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本院对16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于术前进行了三维模拟成像及模拟手术操作,并对二者切除的肝脏组织在三维径线上的绝对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模拟手术切除的肝脏组织形状及大小与实际手术切除的非常相似,两者肝脏切除边缘长度明显相关,而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两者切除肝脏在长度、宽度和高度上的差值分别为0.6118 cm、0.4490 cm和0.3199 cm.结论 三维模拟技术可以准确预测目标病灶的切除范围,为精准肝脏切除提供术前指导.

    作者:廖雯俊;邬林泉;邵江华;邓军;左敏静;邹书兵;傅华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脾脏外科的沿革与展望

    本文总结脾脏外科的沿革与展望.沿革的动力关键是在临床实践中对多种脾脏功能(抗感染、抗癌及对某些血液的影响)认识的逐渐深入,从而导致脾外伤时各种保脾手术的兴起.但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保脾与切脾各有利弊,孰优尚无定论.腹腔镜切脾是近年的重大技术进展,其标准术式有待进一步探讨.脾移植治疗血友病甲是我国脾外科的特色之一,居国际领先,研究重点是如何防止慢性移植脾失功.展望未来,宜继续上述各方面研究,并加强学术交流,使我国的脾外科进入国际先进学科行列.

    作者:夏穗生;张伟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成人胆管囊性扩张症的外科诊治

    目前大多数成人胆管囊性扩张症(adult choledochal cyst,ACC)均能获得根治性的治疗.然而,由于对此病的诊断和治疗缺乏认识导致误诊、误治及致患者接受多次手术仍较常见.为此,特将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2003-2008年收治的68例ACC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玉苏甫·依米提;吐尔洪江·吐逊;排祖拉;温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体内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肝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分离、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SCs),研究其在体内外向类肝样细胞转化的能力.方法 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皮下脂肪,贴壁分选去除造血细胞的方法获得较纯的干细胞.通过对形态观察、表面分子鉴定、透射电镜内部结构扫描以及成脂、成骨定向诱导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用EGF、FGF、OSM、HGF、TSA细胞因子体外诱导hADSCs向肝样细胞分化.尾静脉输注hADSCs至急性肝损伤裸鼠,观察hADSCs在裸鼠肝脏内定植、向肝样细胞分化情况,以及hADSCs对裸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分离获得的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低表达CD34、CD45,高表达CD73、CD90、CD105,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诱导细胞表现出肝样细胞形态,表达AFP、alb,并且和肝细胞一样具有吸脂性.体内诱导:移植细胞在裸鼠体内生存、分布,并且细胞表达人alb,细胞体积较裸鼠肝脏细胞大,形态不均一,与人肝脏细胞形态有差异.同时研究发现hADSCs可改善急性肝损伤裸鼠肝功能,降低转氨酶.结论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内外向肝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具有肝细胞样生物学性状.hADSCs对裸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作者:殷莉波;赵文秀;尹震宇;杨中萌;张琼;王效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乙酰肝素酶、MMP-9在胰腺癌中的联合表达及临床意义

    胰腺癌恶性度高、病情隐匿及预后差,是危害人类健康为严重的恶性肿瘤[1].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是一类与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的蛋白水解酶.研究表明MMP-9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增加[2].笔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癌、慢性胰腺炎和正常胰腺组织中的HPA和MMP-9的联合表达,以探讨二者在胰腺癌中的表达特点、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江海;李丽;宋慧琴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脾动脉栓塞后脾亢复发再行脾切除术1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术的效果以及脾动脉栓塞术后脾切除的手术方法及经验.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51例脾动脉栓塞术后12例脾亢复发再行脾切除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12例脾切除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90~240 min,平均输血810ml,1例术后胰漏,引流4周后治愈,1例术后14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行肠腔分流.结论 脾动脉栓塞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栓塞术后再行脾切除术难度大.

    作者:姚惠明;陆松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腺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肝内胆管腺瘤在临床上比较罕见,国内文献仅见3例报道.本文报告1例肝内胆管腺瘤,复习文献并对其做初步分析.临床资料:患者男,51岁.因肺部感染、脑出血后遗症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期间行胸部CT检查时发现左肝顶低密度结节而转入外科治疗.体检: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未发现阳性体征.

    作者:陈雷;张丽敏;殷禹;金肖丹;陈海川;潘步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的脾动脉瘤四例报告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约占全部内脏动脉瘤的60%,仅次于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位于腹部动脉瘤第3位[1].脾动脉起源变异合并脾动脉瘤甚罕见.自2002年9月至2009年9月我们共收治脾动脉瘤13例,其中有4例脾动脉瘤的脾动脉异位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幼伟;梅志军;景在平;包俊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NRF2与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核因子E2 p45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2 p45-related factor 2,NRF2)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2,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胆囊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NRF2和MRP2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原发胆囊癌组织中NRF2和MRP2表达的强阳性率分别为76.3%和74.6%.随着转移程度、Nevin分级以及病理分级的增加,NRF2和MRP2的强阳性表达率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的强阳性表达与年龄、性别等临床特征无相关性;NRF2和MRP2表达之间具有相关性(r=0.589,P<0.05).结论 NRF2和MRP2在原发性胆囊癌组织存在高表达且具有相关性,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明鑫;蔡惠;王健生;叶尔买克;张佳;段小艺;石景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PDGF-B表达及血清PDGF-BB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脾切除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PDGF-B表达和血清PDGF-BB水平的影响,探讨脾切除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大鼠皮下注射CCl4,建立65只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于建模开始、肝纤维化期以及肝硬化期三组切除大鼠睥脏,并设立同期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第一、二组及其对照组于建模后第10周,第三组及其对照组于建模后12周分别取大鼠肝脏和血液标本.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肝脏PIGF-B的表达.HE染色检测肝纤维化,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PIGF-BB水平.结果 各切脾组PDGF-B阳性细胞A值(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其对照组;各切脾组血清PDGF-BB含量明显低于其对照组.根据HE染色,建模开始时切脾再行肝纤维化诱导,肝纤维化进程缓慢;建模第5周切脾后,肝脏病理状态比对照组明显缓解;肝硬化期切脾后,肝脏炎性改变和纤维化程度有一定减轻.结论 早期脾脏切除对实验性肝纤维化有一定延缓作用.脾切除后PDGF水平的下降可能是造成该延缓的机制之一.

    作者:曾虎;聂晚频;刘海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肝内胆管黏液性囊腺瘤三例

    自2004年7月6日到2009年11月4日我科共收治肝内胆管黏液性囊腺瘤(癌)3例.年龄50~78岁,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胆系梗阻所致发热、黄疸、腹胀腹痛.本组病例胆系梗阻病史长达10年.由于该病发病率极低,不为临床医师熟悉,故发生误诊的概率较大.

    作者:王铁功;刘如海;张秋学;李学峰;李风山;张磊;雷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雷公藤甲素预处理诱导Tregs细胞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雷公藤甲素(TPT)预处理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15只/组):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雷公藤甲素组;实验对照组;雷公藤甲素实验组.两个雷公藤甲素组小鼠术前1周每天给予雷公藤甲素0.1 mg/kg腹腔注射,术前1h加用一次,而两对照组同期仅给予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肝脏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后分别采集各组小鼠的血液和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T)水平.以及肝脏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组织中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Foxp3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IL-10、IL-6、IL-1β和TNF-α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雷公藤甲素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明显升高,且雷公藤甲素实验组水平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假手术雷公藤甲素组和雷公藤甲素实验组与相应假手术和实验对照组相比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两假手术组肝组织结构正常,实验对照组可见明显的肝组织片状坏死,雷公藤甲素实验组肝小叶结构基本正常.假手术对照组、假手术雷公藤甲素组、实验对照组和雷公藤甲素实验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7.55±1.87)%、(12.59±3.87)%、(7.85±1.07)%和(12.02±3.16)%.假手术雷公藤甲素组和雷公藤甲素实验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雷公藤甲素实验组较实验对照组相比有升高血清IL-10,降低IL-6、IL-1β和TNF-α细胞因子的含量的作用.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减轻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诱导上调体内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比例及增加IL-10分泌,抑制IL-6、IL-1p和TNF-α炎症细胞因子有关.

    作者:武传星;张传永;王学浩;张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手助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继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患者行手助腹腔镜(hand-assisted laparoscopic surgery,HALS)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开腹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open splenectomy,OS)的肝功能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施行脾切除责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94例,其中手助腹腔镜手术(HALS组)38例,开腹手术(OS组)56例.术前按Child法进行肝功能分级,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损害和病死率.结果 手助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两组手术用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6%和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第5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ALT、AST术后均较术前升高,但只有AST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OS组ALT、AST术后均比术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B术后均比术前降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LS组仅第1、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肠道和肝功能影响较开腹组小,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刘昶;许军;纪艳超;孙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腔镜技术在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技术在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手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收治的胰腺假性囊肿患者4例,实施完全腹腔镜下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观察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时间、排气排便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约90 min,出血量约40 ml,术后约1.5 d下床,2.3 d排气或排便.患者均顺利恢复,无胰漏等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时间为7d.术后随访2年,无发热腹痛、无胰腺炎和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无复发.结论 完全腹腔镜胰腺假性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安全可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其中掌握精湛的腹腔镜技术和娴熟的打结技巧至关重要.

    作者:蔡辉华;孙跃明;白剑峰;傅赞;赵翰林;苗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梗阻性黄疸时脾切除对肠黏膜屏障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脾脏在梗阻性黄疸(阻黄)中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组,阻黄组开腹结扎胆总管;阻黄+脾切除组,同时切除脾脏.术后7d观察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用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检测肠黏膜通透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印迹检测末端回肠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1(ZO-1)、闭锁蛋白的表达,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对Western印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阻黄+脾切除后L/M的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较阻黄组明显下降(均P=0.001).与阻黄组相比,阻黄+脾切除组的平均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有所上升(P=0.019、0.001).免疫组化显示术后7 d阻黄组ZO-1蛋白强阳性表达数(6/18)下降明显(P=0.021),阻黄+脾切除组(8/17)染色较阻黄组变化不大;闭锁蛋白的染色阻黄+脾切除组强阳性表达(7/17)高于阻黄组(4/18)(P=0.026).通过对Western印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结论 阻黄后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黏膜屏障受损.同时切除脾脏,肠紧密连接蛋白成分的数量和分布改变,肠黏膜屏障的损害减轻.

    作者:陈振勇;冯贤松;杨鹏;周有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手术治疗闭合性脾破裂38例体会

    在腹部外伤中,脾破裂居于首位,占20%~40%.剖腹探查切除脾脏为传统的处理原则.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从2004年4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08例,其中38例采取非手术治疗,36例获得成功,约占94.9%,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传庆;吴波;吴保安;胡继东;李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门静脉动脉化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自首次将门静脉动脉化(PVA)用于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治疗以来,PVA的概念一直受到关注.在某种特殊形式下,PVA技术在肝胆外科中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PVA毕竟改变了正常的人体生理解剖关系,对于它在肝胆外科中应用也存在较多争议.文中综述门静脉动脉化在肝动脉切除和(或)损伤、急性肝功能衰竭以及肝移植中的应用现状,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初步的展望.

    作者:张俊晶;孟兴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