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萍;孟丽红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自1976年Nevin等[1]首次系统地提出了胆囊癌临床分期和分级以来,随着人们对胆囊癌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分期也在不断变化.
作者:卢乐;孙学军;石景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腹腔镜胆道手术是腹腔镜中开展广泛的手术,应用斑马导丝向胆道内放置导管或支架进行检查或治疗是一简单、有效的实用技术.笔者就近年来斑马导丝在腹腔镜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作一总结.
作者:严立俊;汤利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药耐药(MDR)基因产物肺耐药蛋白(LRP)、DNA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在胆囊癌和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 (IHC)检测18例胆囊癌和36例胆管癌的上述两个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胆囊癌LRP、TopoⅡ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7.8%、83.3%,在胆管癌中表达的阳性率为75.0%和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3.1%和30.8%(P<0.05).除LRP、Topo Ⅱ的表达在胆管癌年龄>60岁组显著高于≤60岁组(P<0.05)之外,LRP、TopoⅡ与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 LRP、TopoⅡ在未经化疗的胆囊癌和胆管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表达;胆囊癌和胆管癌的原发性多药耐药与LRP有关,应用TopoⅡ抑制剂治疗可能提高胆道癌的化疗效果.
作者:金赘杰;刘厚宝;沈振斌;童赛雄;王炳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在胆石症病人中80%以上为胆囊结石.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为10%~15%;在我国胆囊结石的平均发病率为5.56%,部分大城市其发病率达10%,且近年来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作者:邹一平;萧荫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胆道损伤经修复手术后发生再次胆道狭窄是外科处理的难点,该文探讨此类病例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自2005年11月至2007年10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胆道损伤经一次或二次修复手术后发生再次胆道狭窄的病例16例,对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胆道损伤绝大多数是由胆囊切除所造成,其中14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为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另1例为腹部外伤.初次胆道损伤按Strasberg分型,E1 1例、E2 7例、E3 5例和E43例,其中2例E4类型的病人合并动脉损伤.末次修复手术方式分别为11例胆肠Roux-en-Y吻合,3例胆总管端端吻合并放置T管,1例左肝管T管引流,另1例胆道外引流术.该次入院12例病人接受了胆肠Roux-en-Y吻合,其中1例接受了二期右半肝切除术(E4类型合并右肝动脉损伤);1例病人接受了胆总管端端吻合;1例病人(E4类型合并肝固有动脉损伤)接受了尸肝移植;1例病人(腹部外伤所致)接受了活体右半肝移植;另1例病人接受了胆道外引流术.经初步随访,病人恢复基本良好.结论 尽管再次手术时因炎症瘢痕等因素使得胆道狭窄平面高于初次损伤平面,但胆肠Roux-en-Y吻合依然是修复胆道损伤的主要治疗方法 .术前评估应尤其重视是否合并血管损伤,并根据情况考虑是否需要行半肝切除或肝移植术;而对于全身条件较差者,可先行胆道外引流治疗.
作者:严佶祺;彭承宏;丁家增;杨卫平;陈拥军;周光文;陶宗元;李宏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EST+ERCP术后并发急性坏疽性胆囊炎(AGC)的外科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468例行EST+ERCP手术病人的资料.结果 16例病人术后并发AGC,发生率为1.09%,主要表现为术后1~3 d突发右上腹疼痛伴局限性腹膜炎和发热.血白细胞总数>15.0×109/L 15例(93.8%).B超呈高张胆囊、双边影征改变等,术前诊断准确率为81.3%.该组行胆囊切除术10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2例,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胆囊造瘘术1例,术后病理报告均为急性坏疽性胆囊炎.结论 术后1~3 d潜伏期、局限性腹膜炎、血白细胞升高及胆囊B超是EST+ERCP术后并发AGC诊断的主要依据,应与乳头区穿孔、重症胰腺炎等仔细鉴别,诊断明确后宜尽早手术.
作者:倪杰;罗中尧;陆贝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胰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确诊的胰腺癌病人5年生存率小于5%.手术切除是惟一有可能获得根治的治疗方式.
作者:严秋亮;朱锦辉;赵明飞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肿瘤干细胞理论已逐步被人接受.胰腺癌干细胞表面分子标志初步确定为CD44+CD24+ESA+,将肿瘤干细胞理论运用于胰腺癌的研究,进一步研究胰腺癌于细胞特异性表面标志物及信号调控机制,可以提供胰腺癌药物作用干预的新靶点,希望能够寻找出一条治疗胰腺癌的新途径.
作者:司爽;廖泉;赵玉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灭瘤联合瘤内接种树突状细胞(DCs)诱导特异性抗肝癌免疫的效能.方法 采用GM-CSF联合IL-4体外培养C57BL/6小鼠骨髓来源的DCs,于第6天收集使用.建立C57BL/6小鼠皮下Hepa1-6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瘤内接种DCs组(DC组)、肿瘤微波消融组(MWA组)及肿瘤微波消融+瘤内接种DCs组(MWA+DC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组织内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MTT法检测小鼠脾脏细胞对Hepa1-6的特异性杀伤活性,观测各组小鼠肿瘤生长情况.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显示MWA+DC组肿瘤组织内有大量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浸润,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MwA+DC组脾细胞对Hepa1-6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能,在E/T=40和100时,MWA+DC组脾细胞对Hepa1-6细胞的特异性杀伤力显著高于对照组、DC组及MWA组(P<0.05).MWA+DC组小鼠肿瘤完全消退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MWA联合瘤内接种DCs可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是预防MwA治疗后肝瘤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
作者:殷晓煜;王竹;吕明德;侯洵;匡铭;谢晓燕;梁力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HCCA)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59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二维声像表现按团块型、结节型、狭窄型和栓塞型进行超声图像分型;超声显示病变侵犯范围采用Bismuth-Corlette Ⅰ~Ⅳ分型法进行分型;手术方式分为病损切除术与胆道内或外引流术.将声像表现分型与Bismuth-Corlette分型进行比较;观察Bismuth Corlette各型与手术方式的关系;对比不同手术方式与肿瘤大径的关系.结果 59例HCCA的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6.61%(57/59).其中42.37%(25/59)行病损切除术,57.63%(34/59)行胆道内或外引流术.59例中团块型与Bismuth Corlette Ⅳ型所占比例大,分别达64.41%(38/59)和50.85%(30/59).团块型中以Bismuth-CorletteⅣ型所占比例大(60.53%,23/38);而结节型均为Bismuth-CorletteⅡ型(100.00%,9/9).Bismuth Corlette Ⅱ型的病损切除率高,达62.50%(10/16).病损切除术组中肿瘤大径<4 cm的占68.00%(17/25),而胆肠内或外引流术组中肿瘤大径>4 cm的占76.47%(26/34),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诊断HCCA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声像表现为结节型、Bismuth-Corlette Ⅱ型及肿瘤大径<4cm可作为HCCA病损切除的重要指标.
作者:高上达;林礼务;何以敉;吴丽足;王艳;林展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因索在处理胆道损伤时的重要辅助影响.方法 分析收集四川省达州市中心医院自1987-2006年收治处理的66例胆道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随访结果 ,总结非手术因素对处理胆道损伤的重要预后影响.结果 48例经B超、CT、MRCP、ERCP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术中发现胆道损伤经影像学等方法 准确诊断后立即施行修复或吻合手术者44例,9例因损伤后时间较长或病情较重,经有效外引流、支持抗感染等非手术措施治疗在3~6个月后获得二期胆道重建术手术机会,2例死于胆漏所致的全腹膜炎及全身衰竭.1例因十二指肠大小乳头开口于憩室内在切除憩室后致胆胰管损伤行胆肠、胰肠吻合术后死于并发症.3例胆道吻合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经球囊扩张治疗近期症状明显缓解.1例胆肠吻合病人因反复发生胆管炎在多次手术后死于全身衰竭.结论 除了手术治疗之外,胆道损伤后的围手术期处理对于胆道损伤后预后有着重要影响.胆道损伤宜及时发现并处理,术中胆道造影可增加诊断正确率并对选择处理方式有重要指导作用,对于合并有严重腹腔感染者,应在良好引流、全身支持、控制感染后择期手术,支撑管的恰当放置和胆道扩张器对降低狭窄率仍有一定作用.
作者:王旭;孙建明;唐彤;王翔翔;刘明忠;赵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前期实验发现,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T)作用于胆囊癌细胞株(GBC-SD)后,可显著增强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杀伤能力[1].该实验旨在研究SST对GBC-SD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 GBC-SD细胞分为4组:单独SST作用组、单独DoX作用组、联合用药组(SST预处理24 h后,再加入DOX)和对照组.药物作用24、36、48和60 h后,采用FITC-Annexin V/PI试验分别检测各组GBC-SD细胞的凋亡情况;另外运用Western印迹方法 检测SST作用24 h后,GBC-SD细胞内P53蛋白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SST分别作用24、36、48和60 h后,GBC-SD细胞没有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SST的致凋亡作用仅仅表现出微弱的时间依赖性;而在SST作用24 h后,GBC-SD细胞内的P53蛋白和Bax蛋白的表达都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 SST不能诱导GBC-SD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凋亡,P53蛋白和Bax蛋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秦一雨;李济宇;李松岗;全志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NF-κB圈套技术对小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3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SAP组、NF-κB decoy处理组、错配decoy处理组,每组9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采用雨蛙素联合脂多糖改良法制备小鼠SAP肺损伤模型.制模12 h后处死,采用EMSA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脏NF-κB活性和P65蛋白含量的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法测定肺脏TNF-α、ICAM-1、IL-1 mRNA表达;同时行肺脏病理学损伤评分.结果 12 h后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NF-κB活性较正常对照组和圈套技术处理组显著增高;然而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三组间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含量表达没有显著差异;正常对照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0.362±0.043)、ICAM-1(0.198±0.065)、IL-1 mRNA(0.321±0.089)低表达;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1.131±0.066;1.031±0.058)、ICAM-1(0.365±0.051;0.385±0.050)、IL-1(0.869±0.110;0.961±0.061)mRNA水平升高(P<0.05);圈套技术处理组下游调控因子TNF-α(0.329±0.059)、ICAM-1(0.186±0.086)、IL-1(0.318±0.136)mRNA水平较上述两组降低(P<0.05).急性胰腺炎组和错配decoy处理组,肺脏组织水肿、炎性浸润方面的病理损伤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圈套处理组(P<0.05).结论 应用圈套技术抑制NF-κB的活性及减少下游炎症介质的表达,可减轻SAP并发的肺组织损伤.
作者:张泓;李磊;毛恩强;汤耀卿;张圣道 刊期: 2009年第01期
肝脏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是一种少见的肝细胞源性良性肿瘤,文献报道多见于中青年,罕有小儿FNH报道.近来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一例小儿FN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笔者有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温尔刚;余小炯;许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由于肝外胆管癌和壶腹部癌以局部侵犯为主,故其引起的恶性梗阻性黄疸呈进行性发展,临床处理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该病手术切除率低(10%~20%)[1].
作者:何贵金;鞠光;高沁怡;许书河;高红;姜维国;蒋涛;戴显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γ-氨基丁酸(GABA)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凋亡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观察GABA对人系胆管癌细胞QBC939增殖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GABA对胆管癌细胞QBC939凋亡的影响,PCR-ELISA法观察其对QBC939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cAMP含量.结果 GABA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由2.6%增至26.8%,P<0.05),促进细胞凋亡(凋亡率由4.8%增至28.03%,P<0.05),并且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的活性(0.82±0.048 vs 0.56±0.054,P<0.05),同时促进胆管癌细胞内cAMP含量的增加[(0.59±0.049)nmol/L vs (0.82±0.033)nmol/L,P<0.05].结论 GABA可能通过受体后信息介导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从而抑制胆管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刘臣海;黄强 刊期: 2009年第01期
LC技术自开展以来,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得到一致好评.现将包头市达茂旗蒙医医院自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开展LC术212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乔万江;孙万林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临床资料:病人,女,23岁.因呕吐,右上腹痛,皮肤黄染半月于2007年7月26日入院.
作者:郭亚萍;孟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道手术并发症的同期或再次腹腔镜下处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7例腹腔镜胆道手术并发症经腹腔镜下处理的方法 和结果 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中发现肝总管损伤3例,胆囊床肝中静脉损伤出血3例,胆囊管残端同缩和十二指肠损伤各1例;术后发现胆漏6例,胆囊床和胆囊动脉出血各1例,戳孔疝1例.该组病例均经同期或再次腹腔镜处理治愈,未增加腹部戳孔,术后平均住院3.7 d.胆管修复者平均随访7.7个月,无胆管狭窄发生.结论 腹腔镜胆道手术并发症,对已掌握丰富微创技术者,大多数能在腹腔镜下获得安全、有效处理.
作者:毛根军;吴晓康;陈军强;厉学民;俞世安;许龙堂;张家敏;郑樟栋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