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钟芸诗;许剑民;韦烨;任黎;赖衍翰;樊嘉;周俭;钦伦秀;秦新裕

关键词:结肠肿瘤, 直肠肿瘤, 肝转移, 手术, 生存率
摘要: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 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 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一次性大剂量注射二甲基亚硝胺导致大白鼠肝坏死后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

    目的 肝星形细胞(HSC)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二甲基亚硝胺(DMN)的大白鼠肝纤维化动物模型,探讨其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HSC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大白鼠腹腔内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50 mg/kg)后,分别在6、12、24、36 h和第1、2、3、5、7、10、14天,取肝组织进行HE、特殊染色、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注射DMN后36 h肝坏死严重,在坏死区未见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结蛋白(Desmin)阳性的HSC;第5天,位于坏死周围肝实质区的HSC对α-SMA和Desmin表达强阳性,这些细胞依靠残存的网状纤维移动到坏死区;第14天,坏死区被再生的肝细胞和纤维组织来代替.结论 本实验结果证明,在一次性大剂量注射DMN而引起的大片状肝坏死中,包括HSC也发生坏死、脱落,而残存实质区内的HSC活化、增生并移动到坏死区内,参与肝细胞的再生和纤维化的形成.

    作者:金玉兰;梁乐;石少辉;刘红刚;円山英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在成人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

    传统的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需使用常用的静脉静脉血管旁路的腔静脉重建技术.近年来无血管旁路转流的背驮式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成人原位肝移植手术常规运用背驮式技术的效果.美国迈阿密大学Jackson Memorial医学中心对1994年6月到2001年7月完成的成人原位肝移植106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病人的人种、影响因子包括冷缺血时间、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输液量、出血量、以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估.

    作者:Nishida S;Nakamura N;Vaidya A;黄辉;邹一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腹泻的病因及治疗

    腹泻是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肝移植术后腹泻确切发生率仍不清楚,根据其他实质器官移植及骨髓移植的研究资料,其发生率为10%~43%.感染是肝移植术后腹泻的常见病因,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偶有非典型肠道感染.

    作者:张巍;窦科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再次肝移植的胆道重建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附9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再次肝移植(ROLT)的胆道重建方式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1月至2005年11月间99例再次肝移植病人胆道重建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情况.99例病人胆道重建过程中有88例行胆管端端吻合,全部放置T管引流;11例行胆肠Roux-en-Y吻合,5例放置外支撑管引流、5例内支撑管引流、1例未放置支撑管.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B超、T管造影、胆道镜、ERCP、MRCP等检查.结果 99例再次肝移植病人围手术期(术后2个月)平均死亡率20.1%;存活1年病人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5/45),其中2例为术后早期胆漏,1例为拔除T管后胆漏,经非手术治疗治愈;1例为术后6个月吻合口狭窄,经内镜球囊扩张、安放内支架处理后治愈;1例为胆肠吻合口漏,经吻合口周围放置的冲洗套管冲洗、引流1个月后治愈.结论 再次肝移植胆道重建的关键是良好的受体胆道血供、胆道吻合确切、无张力.术后积极控制胆道感染、选择恰当的介入方法是诊断和治疗胆道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作者:张雅敏;朱志军;郑虹;邓永林;潘澄;蒋文涛;张建军;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移植治疗肝硬化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附二例

    肝移植是治疗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手段.我院分别于2001年及2004年对2例肝硬化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病人进行了肝移植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苏铭;黎乐群;肖开银;郭雅;杨定华;彭民浩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预防移植物HBV再感染的系列研究

    肝移植作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已成为一个日渐成熟的技术.在所有肝移植受体的原发病因中80%直接与乙肝病毒的早期感染有关.移植物HBV再感染及其后发生的乙型肝炎复发是影响乙肝相关性终末期良性肝病远期生存的决定因素.

    作者:卢实春;严律南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微透析技术在肝脏移植中的应用

    微透析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取样技术,是将附有半透膜的探针,插入待测组织中,利用透析膜弥散原理,持续地检测细胞外液的生化变化,从而分析组织局部代谢状况.

    作者:刘蕾;朱志军;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性肺炎的治疗策略

    探讨肝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性肺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03年10月至2005年6月所行的451例肝移植病人的临床资料.发生CMV肺炎的共7例.采用更昔洛韦联合磷甲酸钠联合抗CMV,结合停用免疫抑制剂、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适量的胸腺肽等免疫增强剂的个体化免疫调节方案,同时采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和其他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方法.结果 发生CMV感染共86例,感染率为19.1%.其中CMV肺炎7例,发生率为1. 66%.治愈6例,治愈率为85.7%:结论采取联合抗病毒和个体化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措施效果确切.

    作者:陆敏强;蔡常洁;杨扬;易慧敏;许赤;李华;易述红;汪根树;陈规划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141例肝叶活检结果的临床资料分析

    从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对入院的胆囊结石做B超发现肝组织回声异常的141例病人,手术中(征得病人同意)常规做了肝叶活检,针对B超,实验室检查,结合术中肉眼观察与病理结果,发现了不同的肝组织病变,现将资料汇报如下.

    作者:薛冰川;吴红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切除一例

    病人,男,42岁.突发性上腹痛24 h入院,呈持续性钝痛,局限在上腹部,6年前曾有左侧眼睑黑色素瘤,已手术切除.体检: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稳定,心肺正常,腹肌紧张,以右上腹为著.彩超显示:肝左外叶前缘和右叶内各见一占位性病变.

    作者:程学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外科手术治疗

    目的 评价手术治疗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363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人,其中91例为手术病例,评价手术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 160例同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22例(13.8%),203例延时性肝转移病人中手术切除肝转移灶69例(34.0%),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同时性肝转移组手术死亡率(4.5%,1/22)高于延时性肝转移组(2.8%,2/6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005年6月31日为随访终点,91例病人随访率100%,手术病人中同时性肝转移组1、3、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延时性肝转移组相似(P>0.05),但术后复发率较高(36.4%vs 21.7%,P=0.03).363例病人中有36例具有手术指征而未手术病例,其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9%、5.34%和0,明显低于91例手术病例(80.5%、33.0%和22.7%),(P=0.0034).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所有91例手术病人影响生存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得出手术切缘达1 cm(β=-0.8351,P=0.0363)和复发后再次手术(β=-0.9428,P=0.0411)是生存的保护性因素,而术后复发(β=0.6471,P=0.0226)是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首选治疗措施,可以明显提高病人的术后生存.

    作者:钟芸诗;许剑民;韦烨;任黎;赖衍翰;樊嘉;周俭;钦伦秀;秦新裕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漫谈我国肝癌肝移植的特点

    临床肝移植是指经手术切取一个功能良好的供肝,替代已患有恶性肿瘤或良性不可逆性终末期功能衰竭的病肝,以期术后重获一个正常肝及肝功能,恢复健康和正常人的自然生涯;供肝取自人的新鲜尸体或活体.病肝如系肝癌,则为肝癌肝移植.

    作者:夏穗生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性脊髓病的研究进展

    肝性脊髓病(hepatic myelopathy)是一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自然形成的广泛的门体静脉侧支循环或门体静脉分流术后出现的,以脊髓病变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隐袭起病的双侧对称性下肢痉挛性瘫痪,进行性加重.

    作者:翁以炳;李建设;王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活体右半肝供体面临的风险

    目的 探讨右半肝供体面临的风险及降低风险的措施.方法 我们回顾性研究了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施行的16例活体右半肝移植中供体的资料.运用CT和术中胆道造影等对肝体积、肝血管系统和胆管系统进行术前评估.不阻断入肝血流,在肝中静脉右侧,用超声刀离断肝组织而得到右半肝.通过计算得到标准肝体积及残余左半肝的比例.结果 右半供肝切取平均失血491 ml,平均输血407 ml,切除右半肝体积占39.7%~69.5%,残余左肝体积在30.5%~60.3%.3例供体门静脉分为3支,5例伴粗大(5 mm)的右后下静脉,3例伴粗大Ⅴ段静脉,3例伴粗大Ⅷ段静脉,5例右肝管变异,术中特别注意了对它们的处理.术后第1天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但术后1周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腹腔内出血,1例乳糜漏,1例术后门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所有供体恢复好并回到原工作岗位.结论 活体右半肝供体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只要保证残余肝体积在30%以上,残余肝的血流与胆汁引流能保持通畅,手术损害不大,风险是极低的.

    作者:文天夫;严律南;李波;曾勇;赵纪春;王文涛;杨家印;徐明清;马玉奎;陈哲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活体肝移植供体的安全性

    早期活体肝移植主要应用于儿童受体,供肝切取量较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供体安全性很快得到确认.此后,有学者[1]总结了活体肝移植的经验,建立了开展活体肝移植的三条基本原则,即波士顿标准:(1)对于受者具有显著的成功率;(2)对于供者低风险;(3)供者的知情同意.迄今为止,波士顿标准仍然是指导活体肝脏移植开展的基本原则,促使活体肝移植在充分保障供体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应用于成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

    作者:王学浩;李国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诊治:附一例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多见于骨髓移植和小肠移植术后,肝移植术后少见.我院自2004年3月至2005年11月共完成22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出现aGVHD 1例.本文对我院该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探讨如何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肝移植术后aGVHD的发生.

    作者:吴烈;孙宁东;陈小平;陈世洪;张永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改良腔门静脉半转位肝移植术:附二例

    门静脉系统广泛栓塞曾被认为是肝移植的绝对禁忌证,近年来国外陆续有报道对此类病人采用门腔静脉吻合术获得成功.我中心于2005年成功对2例门静脉系统广泛栓塞病人采用改良半转位肝移植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正昕;傅志仁;丁国善;马钧;郭闻渊;宋少华;李卫东;石学银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对肝移植术后肺损伤换气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对肝移植术后ALI或ARDS早期换气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肝移植术后合并ALI者18例,其中6例发展为ARDS,给予25 cm H2O气道压力及PEEP 17 cmH2O通气2 min,扩张已萎陷实变的肺泡,并用适当的PEEP预防肺泡闭塞,保持肺泡复张.结果 18例病人肺复张后氧分压、氧饱和度及吸氧分数均有明显改善,除1例肺部严重感染病人肺复张后吸氧分数仅上升40%,余17例均对肺复张反应良好.复张后平均氧分压上升68 mm Hg,平均氧饱和度上升9.5%,平均吸氧分数上升104.66%,改善的氧合可维持2~24 h.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纠正低氧血症的有效率为94.4%.病人对肺复张的耐受性佳,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肺复张结合肺保护通气策略是治疗肝移植术后ALI或ARDS的安全有效措施.

    作者:易慧敏;蔡常洁;陈规划;陆敏强;汪根树;易述红;杨扬;许赤;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200例尸体供肝快速切取技术要点分析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和外科技术的进步,原位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佳疗法.供肝质量是影响肝移植术后肝功恢复和胆道并发症的因素之一.现回顾性分析2003年9月至2005年11月200例供肝切取的资料,对供肝的灌注、切取、保存、修整加以总结.

    作者:淮明生;朱志军;高伟;张威;蔡金贞;冯钢;沈中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高海拔地区胆心反射致术中心跳骤停的防治探讨:附三例

    我科近2年里胆囊切除术中发生3例由于胆心反射致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例,现报告如下.病例1.女,40岁,藏族.以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5年余,加重1周,伴恶心、呕吐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一),莫非氏征阳性.B超报告: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血常规WBC 1.2×109/L.抗炎,对症治疗3 d.术前阿托品,鲁米钠肌注,在连硬麻下常规开腹,在暴露手术野的过程中,由于牵拉胆囊,病人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随即呼吸、心跳骤停.

    作者:敏志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