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SH检测Y染色体探寻诱癌大鼠原位肝移植后肝癌复发来源

李齐根;杨广顺;杨庆;贾凤歧;卫立辛;吴孟超

关键词:癌, 肝细胞, 原位肝移植, 复发转移, 原位杂交
摘要:目的探寻肝细胞癌复发的细胞来源.方法 100 ppm二乙基亚硝胺水溶液饲喂雄性SD大鼠诱发肝癌后,健康雌性SD大鼠作为供体对其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内肝癌复发.大鼠Sry基因序列作模板,PCR方法制备能特异性与大鼠Y染色体结合的地高辛DNA探针,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肝内复发肝癌细胞核中的Y染色体.病肝肝门部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雌性移植肝内复发的肝癌细胞检测到Y染色体. 病肝肝门部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侵犯.结论受体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回巢至移植肝可能肝癌复发的细胞来源;异性个体间肝癌肝移植后可以通过ISH检查复发肝癌细胞中的Y染色体来确定复发肝癌细胞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Neoral吸收期血药浓度和药物暴露量在中国成人肝移植受体中的变异性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成人肝移植受体中Neoral吸收期血药浓度与药物暴露量的变异性,为临床上发展新的Neoral治疗药物监测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定期测定22例中国成人肝移植受体口服Neoral前及服药后1、2、3、4 h的血药浓度,采用个体及群体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计算出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系数(CV).结果 Neoral血药浓度和AUC0~4的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异系数均在服药头2 h达到高峰,此后逐渐下降.术后10~11 d个体间的浓度及AUC变异系数均高.结论 Neoral吸收期的变异性主要集中在服药后头2 h.服药后1 w左右是变异性大的时期.

    作者:陈耿;何宇;王槐志;陈勇川;陈剑鸿;董家鸿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CT诊断(附8例报告)

    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极少见,国内近20年文献上仅报告40余例[1~7],有影像描述仅14例.本组按文献[7]的诊断标准,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予以报告.

    作者:邱乾德;尹京春;陈祈平;虞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NFκB抑制剂对白细胞介导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κB (NFκB)抑制剂对炎性介质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浸润集聚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肝脏部分热缺血模型,实验组于缺血前15 min腹腔注射NFκB抑制剂脯氨酸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roDTC 15 mg/kg体重),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注射.结果再灌注3 h ,对照组NFκB P65达高峰,持续至6 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巨噬细胞炎性蛋白-2(MIP-2)、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明显增强; 再灌注12 h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明显增高.应用ProDTC者,NFκB P65含量、TNF-α、MIP-2、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量、MPO活性均降低(P<0.05).再灌注6 h ProDTC组也显著降低了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W/D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缺血再灌注后NFκB活化上调了炎性介质表达从而增加中性粒细胞浸润,通过ProDTC抑制NFκB活化可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吴刚;赵宁;刘永锋;程颖;杨蕾;何三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快速胰肾联合切取的体会

    尽管同期胰肾联合移植的胰腺一年存活率已提高到了82%[1],但此手术仍充满了与技术有关的高并发症[2].切取高质量的胰腺是胰腺移植获得成功的基础.在美国不稳定供体,整块切取腹腔脏器,也有报道[3].我们都是快速整块切取胰腺和肾脏,然后在体外将胰与肾脏分开.

    作者:马潞林;罗康平;侯小飞;王国良;江华;卢剑;赵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胆石成因关系的探讨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roli, Hp)与胃炎、胃溃疡、胃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性幽门螺杆菌淋巴瘤(MALT)等的关系已经得到公认,但Hp与胆石成因的研究鲜为人知且存在争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我们自2001年6~12月对收治的胆囊结石病人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Hp与胆石成因的关系.

    作者:黄成;吴志棉;余俊峰;陈流华;谭敏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硬化大鼠脑、脊髓运动神经元的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肝硬化状态下,大鼠脑、脊髓运动神经元病理改变.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两组,即:正常对照组(简称: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模型采用四氯化碳制备药物毒性肝硬化模型.实验室检查和一氧化氮合酶示踪,观察其血液成分变化以及脑、脊髓运动神经元病理改变.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ALT和TBIL值及血氨浓度明显升高;端脑、中脑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和形态学改变明显,脊髓运动神经元变化不明显.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伤在肝硬化形成期已经发生了,只是临床表现不突出. 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损伤,与长期的高血氨状态有关.

    作者:翁以炳;王宇;张忠涛;李建设;薛建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移植后血清乙肝表面抗体的来源及临床意义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脏疾病有效的治疗手段.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HBIG)是预防乙肝相关性肝脏疾病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主要药物之一[1],据信与拉米呋啶合用可取得令人满意的预防效果[2].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未使用HBIG的乙肝相关性肝脏疾病肝移植后近期乙肝表面抗体总体阳性率超过三分之二,单独应用拉米呋啶预防乙肝复发者也有73.1%的阳性率.在未使用HBIG预防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发现anti-HBs阳性的现象,近香港大学Lo等[3]曾经报道,但并未对其来源及作用进行深究.本研究将就肝移植术后anti-HBs的来源及动态变化进行追踪分析,以指导肝移植术后HBIG的合理使用.

    作者:卢实春;刘勇;严律南;李波;王兰兰;文天夫;赵纪春;林琦远;刘隽;王晓波;赖威;乌建平;刘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Survivin在肝癌中的表达及与p53表达的关系

    本研究旨在探讨Survivin在肝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突变型p53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明;伊新;林木生;缪辉来;陈念平;包仕廷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ISH检测Y染色体探寻诱癌大鼠原位肝移植后肝癌复发来源

    目的探寻肝细胞癌复发的细胞来源.方法 100 ppm二乙基亚硝胺水溶液饲喂雄性SD大鼠诱发肝癌后,健康雌性SD大鼠作为供体对其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内肝癌复发.大鼠Sry基因序列作模板,PCR方法制备能特异性与大鼠Y染色体结合的地高辛DNA探针,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肝内复发肝癌细胞核中的Y染色体.病肝肝门部作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雌性移植肝内复发的肝癌细胞检测到Y染色体. 病肝肝门部病理检查未发现癌细胞侵犯.结论受体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回巢至移植肝可能肝癌复发的细胞来源;异性个体间肝癌肝移植后可以通过ISH检查复发肝癌细胞中的Y染色体来确定复发肝癌细胞来源.

    作者:李齐根;杨广顺;杨庆;贾凤歧;卫立辛;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去肝脏胆碱能神经与大鼠肝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研究去肝脏胆碱能神经(IHCD)大鼠肝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过程中信号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IHCD对胰岛素信号转导的影响机制.方法选用健康Wistar大鼠30只, 随机分为手术组、术后给药组和假手术组,每组10只.手术组建立IHCD大鼠模型,术后给药组每日每只动物予罗格列酮0.08 mg灌胃一次,假手术对照.4周后处死实验大鼠,留取肝组织标本,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手术组大鼠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葡萄糖载体蛋白2(Glut2)等胰岛素信号蛋白及效应蛋白表达的改变,以及药物处理对这些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Western blot显示手术组大鼠肝组织内IR、IRS-1、Glut2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给药组使用罗格列酮4周后,IR、IRS-1、Glut2蛋白表达较手术组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免疫组化的检查结果基本与之一致.结论 IHCD导致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IR、IRS-1、Glut2等蛋白的表达降低,从而影响葡萄糖代谢过程,罗格列酮可增加它们的表达,肝脏胆碱能神经的完整性对调节和维持葡萄糖代谢的平衡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梁泉;薛承锐;赵战朝;杨春梅;王鹏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非静脉转流法减体积原位肝移植一例

    原位肝移植已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本文就我院施行的1例非静脉转流法减体积原位肝移植作如下报道.

    作者:李建平;胡明华;陈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现状

    1969年Trey等首次提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ture,FHF)的定义,是指在既往无肝病的基础上,起病8周内出现脑病.现在普遍采用的概念是根据Grady等的主张将FHF分为3类:超急性肝功能衰竭是自黄疸的出现到脑病的发生限于7 d内;急性肝功能衰竭是自黄疸的出现到脑病的发生限于8~28 d内;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是自黄疸的出现到脑病的发生限于5~12周内[1].

    作者:肖卫东;吴伟顶;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背驮式同种异体原位全肝移植治疗晚期肝硬化在内蒙古获得成功

    病人,男,44岁,蒙古族,1985~2000年大量饮酒,每周3~4次,每次300~500 ml,酒精度60%~62%(v/v),2000年7月后反复出现腹胀、乏力、呕血、便血、黄疸;2001年10月消化道大出血(约3000 ml)后6 d出现肝昏迷,经治疗24 h后苏醒,该病人近2年出现6次言语失常、精神失常表现,有时达24 h后缓解,有时5~8 min后缓解,多次住院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并门静脉高压、肝性脑病,经内科长期治疗无效,现病人已戒酒3年,决定行全肝移植术.

    作者:孟兴凯;彭淑牖;彭承宏;张瑞;岳根全;宝力道;欧阳晓辉;杨成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脾脏平滑肌肉瘤并脾静脉瘤栓一例

    病人,男,40岁.因左上腹痛2个月,左上腹包块1个月入院.病人于2002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无发热、畏寒,无恶心、呕吐,在当地乡镇医院抗炎治疗,腹痛有所减轻.9月下旬病人自己摸到左上腹一拳头大小包块,质硬,按之不痛.发病后包块无明显增大,仅感左上腹持续性隐痛不适,无纳差、消瘦,无黑便.

    作者:孙力勇;范西红;张小化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香港肝移植的经验与发展

    香港首例肝移植于1991年在玛丽医院成功开展.病人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移植后存活5年,死于心肌梗死.到目前为止,玛丽医院已完成肝移植术279例,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达到87%和83%.

    作者: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卡培他滨抑制肝细胞癌肺转移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对肝细胞癌(HCC)肺转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例HCC及其肺转移灶组织中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的表达;3例肝癌切除术后复查发现肝癌肺转移的病人采用PD-ECGF相关的卡培他滨化疗(剂量为1250 mg/m2,2次/d,口服持续14 d,再停止7 d,21 d为一个化疗周期);每例病人5~6个周期.结果 10例HCC组织中有7例表达PD-ECGF,癌周正常肝组织中表达率仅30%(3/10),而其肺转移灶组织中有8例表达.3例病人均能耐受卡培他滨治疗,未见严重的化疗并发症.1例口服卡培他滨疗程结束后复查发现肿瘤完全缓解,肺转移灶消失;1例肺转移灶稳定无进展;1例肺转移灶进展并转移至脑部.3例病人发现肝癌肺转移后生存分别已达18、13和5个月.结论 PD-ECGF在HCC肺转移灶组织中高表达,卡培他滨口服化疗可作为治疗肝癌肺转移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

    作者:周俭;樊嘉;吴志全;汤钊猷;邱双健;肖永胜;孙绮蛮;史颖弘;叶胜龙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原位肝移植后初期肝功能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后导致初期肝功能不良(IPGF)发生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分析36次原位肝移植.肝移植术后72 h内ALT和(或)AST>1500 IU/L作为IPGF组,<1500 IU/L作为非IPGF组.受体肝移植前分析指标为:年龄、原发疾病、Child分级;供肝分析指标为:热缺血时间、冷保存时间、冷保存末期肝活检;手术分析指标为:受体手术时间、无肝期时间.结果供肝热缺血时间IPGF组显著高于非IPGF组(P=0.04),IPGF组受体肝功能Child C者、供肝冷保存时间均高于非IPGF组,但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其余因素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供肝热缺血时间是引起IPGF的危险因素,肝移植前肝功能Child C级、供肝冷保存时间可能是潜在危险因素.

    作者:陈皓;彭承宏;沈柏用;邓侠兴;于颖彦;尹路;李宏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七例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疾病.因为脾脏是ITP产生血小板抗体和破坏血小板的重要场所,因此切除脾脏可使血小板数量得以提高,是治疗ITP的主要手段之一[1].截至目前为止,我院共施行7例电视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全部病例均一次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晓风;蒋飞照;张启瑜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两种不同方法的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的比较

    目的探索一种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简单有效的建立方法.方法选取体重相近的SD大鼠作为供受体,采用体外和体外两种方法切除部分肝叶以获取小体积供肝,按Kamada两套管法做供肝植入.比较两种方法的技术并发症.结果体外法在术后肝断面出血、渗血,肝后下腔静脉狭窄和继发血栓,术中因出血引起的低血压休克,相近肝叶静脉误扎引起的回流障碍等并发症发生方面较体内法多.两者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6/16)和5%(4/78)(P<0.05),而两种方法在无肝期,冷缺血时间及总的手术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选取体重相近的供受体进行体内切除减体积是大鼠小体积肝移植模型建立的可行有效方法.

    作者:梁廷波;郑树森;徐骁;范上达 刊期: 2004年第05期

  • 肝脏移植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其处理

    随着肝移植技术的提高、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器官保存方法的改进,其疗效已有明显提高.然而,术后的各种并发症仍然是阻碍移植肝和受体病人存活率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原因.其中血管并发症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术后受体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江春平;丁义涛;朱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