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疗效分析

商培洋;王蕾;车凌宾;叶庭均;庄澄宇

关键词:关节镜, 回旋套, 囊, 滑液, 撕裂伤, 缝合技术
摘要:目的:比较并分析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治疗的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患者39例,术中在关节镜下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等情况进行探查评估后选择手术修复的方式:直接修复组( A组)21例,转全层修复组( B组)18例。 A组患者术中保留关节面较正常的肩袖组织,直接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B组患者术中清除关节面质地差的肩袖组织转为肩袖全层撕裂,然后采用缝合桥技术行肩袖修补。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S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肩关节简易评分( SST)评定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2.4个月。末次随访时,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6.1±2.1)、(6.5±1.5)分别改善至(0.8±0.4)、(1.2±1.2),平均ASES评分由术前的(45.8±13.7)、(41.4±12.3)分别增加至(93.3±3.0)、(90.5±7.3),平均CSS评分由术前的(43.1±13.8)、(39.1±8.6)分别增加至(81.6±5.0)、(81.5±7.4),平均UCLA评分由术前的(15.0±4.0)、(14.2±3.6)分别增加至(32.2±2.4)、(31.6±2.1),平均SST评分由术前的(4.8±1.4)、(4.7±1.0)分别增加至(9.1±0.9)、(9.1±1.3)分。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满意度,按UCLA评分评定疗效:直接修复组,优6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0.5%;转全层修复组,优4例、良13例、可1例,优良率94.4%。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在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2015?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将于2015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举行

    由《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承办、《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和“骨科在线”协办的“2015?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定于2015年4月17~18日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南方医科大学枫林堂举行。“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是广东骨科学界重要的年度高端学术活动;自2010年12月10日,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和《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委员会成功举办第一届以“转化医学与人才培养”为主题的“2010?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至今,广东骨科学?院士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该论坛是由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发起,召集广东省内高等医药院校以及附属医院骨科共同参与组织承办、每年邀请国内(部分海外)知名骨科学院士共同参与宣讲交流的学术盛会。

    作者: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表达

    目的:观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组织中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收集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三骨科14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的病例(其中7例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ARCO Ⅳ期的患者入实验组,7例为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入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股骨头标本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骨钙素(BGP)表达水平,采用qPCR检测股骨头标本骨组织中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信号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骨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有股骨头坏死,对照组均未发现股骨头坏死征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实验组股骨头骨组织中TGF-β1、MMP-2、BGP的表达结果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qPCR检测实验组股骨头骨组织中Run X2信号的表达结果较对照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可能与股骨头骨组织中的 TGF-β1、MMP-2、RunX2、BGP表达水平过低相关。

    作者:陈镇秋;何伟;魏秋实;吴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硬骨素与 OPG/RANKL 在注射唑来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浓度的早期表达

    目的:探讨在运用唑来膦酸钠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OP)患者中硬骨素、骨保护素( OPG)及核因子κB受体激活因子配基( RANKL)在治疗前后浓度水平变化,从而探索唑来膦酸钠的药物作用与骨转换表达的关系,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收集本组60~88岁诊断为绝经后OP患者22例,测定静脉注射唑来膦酸钠第0、2、7、30天患者血清中硬骨素、RANKL、OPG、CTX(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及PIN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的浓度,并运用Pearson′s相关性分析,分析硬骨素、RANKL、OPG与CTX、PINP的相关性。结果(1)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骨吸收指标CTX在第2、7、30天明显降低,并与注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骨形成指标PINP在第2、7、30天降低,但只在第7、30天与注射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硬骨素在第2、7天急剧上升并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30天后慢慢下降;硬骨素的变化与CTX的变化在第2天(r=-0.518;P<0.05)、第7天(r=-0.571;P<0.01)、第30天(r=-0.484;P<0.05)呈负性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与PINP变化在第2天(r=-0.927;P<0.01)第7天(r=-0.562;P<0.01)、第30天(r=-0.451;P<0.05)呈负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3)在注射唑来膦酸钠后,RANKL在第2、7天上升,在第30天后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OPG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由实验结果可知,在运用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OP患者中,硬骨素的浓度早期急剧升高,而硬骨素对骨的形成起负性调节作用,因而在临床治疗中,可尝试将硬骨素单克隆抗体与唑来膦酸钠联合用药,增强患者对药物抗骨质疏松的能力,减轻患者病痛,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曹燕明;李兴;陈勇;何敏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及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肩袖撕裂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近年来众多学者围绕肩袖的功能解剖,肩袖撕裂的病因、分类和治疗,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尤其在肩袖撕裂的治疗方面,从过去的开放手术、小切口下缝合到如今全关节镜下修复,甚至许多过去认为不可修复的肩袖撕裂也得到了满意的修复。由于肩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诸多优点,正逐渐成为临床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将围绕关节镜治疗肩袖撕裂的现状以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亮亮;王蕾;卢弘栩;戴永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短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 THA)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HA)治疗老年移位型(即Garden Ⅲ型-Garden Ⅳ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回顾性分析91例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型颈骨折的患者,年龄72~98(76.65±7.35)岁,GardenⅢ型67例,Garden Ⅳ型24例,其中采用THA治疗组为48例,HA治疗组43例。分别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离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进行比较,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本组91例患者中,其中3~5年内通过门诊随访51例,家访及电话进行随访37例,平均随访(4.11±0.73)年,3例失访,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进行评价。 THA组与HA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术中出血量HA组优于THA组,术后髋关节功能,THA组优于HA组。结论 THA和HA在治疗70岁以上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治疗方面各有利弊,对于那些相对年龄较轻(<75岁)或者术后对髋关节功能要求高的老年患者,宜采用THA治疗,对于85岁以上生活质量较差,甚至预期寿命3年内者,宜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

    作者:杨飞;韩启明;杨凤明;武永刚;张利辉;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应力丧失对急性肩袖损伤腱骨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应力丧失在急性肩袖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肉毒素组和生理盐水组( n=12)。将冈上肌腱于大结节止点处横断后原位缝合,建立大鼠冈上肌腱损伤模型。肉毒素组于造模后冈上肌肌注肉毒素A,生理盐水组于同侧冈上肌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4周和12周取材,比较两组肌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软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以及破骨细胞特异性的抗酒石酸染色( TRAP)的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周,生理盐水组的肌腱-骨界面的胶原、纤维软骨、TRAP和VEGF的表达优于肉毒素组,其中VEGF的免疫组化评分结果,肉毒素组和生理盐水组的分值分别为(4.2±1.6)和(8.2±2.8)分(t=3.83, P<0.05)。术后12周,因肉毒素组应力逐渐恢复,可见肉毒素组腱骨界面逐渐得到修复。结论应力丧失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局部破骨细胞活动从而抑制肩袖损伤后的肌腱-骨界面的修复。

    作者:车凌宾;周琦;叶庭均;庄澄宇;商培洋;王蕾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血栓弹力图在评价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 TEG )在评价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收集本组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16例,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开始后2h(T1)、术后第1天(T2)和术后第3天(T3)采集患者静脉血进行TEG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各采集点时TEG的R、K、α、MA、G和CI等6个参数值。结果患者在围手术期间均呈现高凝状态,且表现为进行性加重。与各指标正常值比较,膝关节置换术患者TEG指标中R和K缩短,α角、MA以及G值增大,CI增大与麻醉前T0比较,R值逐渐下降,其中T2和T3时的R下降显著;K值也成逐渐下降趋势,但不具统计学差异;α角、MA以及G值则显著性升高;CI无显著性变化。 TEG诊断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准确性为66.67%,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诊断准确性为77.78%,卡方检验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G是判断行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高凝状态的敏感指标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孙辉;臧学慧;高立华;谭永滔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关节镜缝合桥技术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并分析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组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缝合桥技术治疗的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的患者39例,术中在关节镜下对关节面肩袖组织的质地、张力等情况进行探查评估后选择手术修复的方式:直接修复组( A组)21例,转全层修复组( B组)18例。 A组患者术中保留关节面较正常的肩袖组织,直接采用缝合桥技术修复肩袖;B组患者术中清除关节面质地差的肩袖组织转为肩袖全层撕裂,然后采用缝合桥技术行肩袖修补。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两组患者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进行疼痛评估,运用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CSS)、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分(UCLA)及肩关节简易评分( SST)评定患侧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疗效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9例患者均获得成功随访,随访时间24~52个月,平均32.4个月。末次随访时,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6.1±2.1)、(6.5±1.5)分别改善至(0.8±0.4)、(1.2±1.2),平均ASES评分由术前的(45.8±13.7)、(41.4±12.3)分别增加至(93.3±3.0)、(90.5±7.3),平均CSS评分由术前的(43.1±13.8)、(39.1±8.6)分别增加至(81.6±5.0)、(81.5±7.4),平均UCLA评分由术前的(15.0±4.0)、(14.2±3.6)分别增加至(32.2±2.4)、(31.6±2.1),平均SST评分由术前的(4.8±1.4)、(4.7±1.0)分别增加至(9.1±0.9)、(9.1±1.3)分。同一组内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患者满意度,按UCLA评分评定疗效:直接修复组,优6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90.5%;转全层修复组,优4例、良13例、可1例,优良率94.4%。所有患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关节镜下应用缝合桥技术直接修复与转全层修复治疗 Ellman Ⅲ级肩袖滑囊面部分撕裂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优良率可达90%以上。直接修复组和转全层修复组在疗效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商培洋;王蕾;车凌宾;叶庭均;庄澄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多国的纵向前瞻性研究调查膝骨关节炎的当前治疗状况

    目的:评估有症状的膝骨关节炎( OA)患者经镇痛治疗后疼痛缓解不充分( IPR)的出现率,并调查这些IPR患者的特点。方法此前瞻性非干预研究在六个欧洲国家进行,纳入了经医生诊断为OA且局部用或口服止痛药物至少14天的50岁及以上患者。使用简易疼痛量表( BPI)和WOMAC对膝盖疼痛和功能进行评估。使用12项的简易表对生活质量( QoL)进行评估。 IPR指在BPI问题5中的10分疼痛评分中平均得分>4的状况。结果共纳入1187名患者,68%为女性,平均年龄(68±9)岁;639名(54%)患者存在IPR。患者对BPI平均疼痛问卷的回答与其对WOMAC疼痛分量表的反应相关性良好(Spearman r =0.64, 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中,女性[校正比值比(adjOR)=1.90,95%CI (1.46,2.48)]、双膝OA[adj OR=1.48,95%CI (1.15,1.90)]、较高BMI、较长的OA病程、抑郁或糖尿病患者有着更高几率的IPR发生率。较之非IPR患者,IPR患者更易出现生活质量恶化、更大幅度膝功能丧失及更多疼痛干预。结论 IPR常见于需要镇痛治疗的膝OA患者,且与大幅度的膝功能丧失和生活质量受损相关。对于本研究中表明的那些有IPR风险的患者,其镇痛治疗尤须注重。试验注册号:https://clinicaltrials.gov/(NCT01294696)。

    作者:Philip G.Conaghan;Paul M.Peloso;Sharlette V.Everett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肩关节镜诊疗痛风性肩关节炎一例报道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囊、软骨、骨质和其他组织中而引起病损及炎性反应,以肩关节病变为首发症状的痛风性关节炎极为少见,既往未见采用肩关节镜诊治痛风性肩关节炎的病例报道。总结对本例痛风性肩关节炎的治疗体会,本研究组认为血尿酸阴性的肩关节病变不能排除痛风性肩关节炎的可能,肩关节镜是诊治痛风性肩关节炎的可靠技术。

    作者:郑凯;于秀淳;付志厚;惠文鹏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膝部疼痛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法

    目的:综述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疼痛的原因、特点及处理办法。方法于CNKI、PubMed等数据库查阅近年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膝部疼痛相关的文献,对初次膝关节置换术后膝部疼痛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回顾及总结其处理方法。结果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后可由手术创伤、感染、关节不稳等多种因素引起,应明确原因后正确处理。结论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原因复杂,应综合分析,及时处理感染,避免原因不明的翻修。

    作者:潘京华;查振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经验与教训

    前言肱骨近端骨折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工作中十分常见。据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4%~6%,在所有累及肱骨的骨折中占到近一半。流行病研究表明:在肱骨近端骨折人群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70%,且该年龄组的发病率在近三十年内增长了近三倍[1]。近年来,随着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技术的成熟和锁定钢板的广泛应用,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也基本趋于稳定[2]。于此,笔者谨以个人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经验与教训成文,希望与读者共勉,精益求精。

    作者:马明太;付中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60例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治

    目的:探讨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诊断及手术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以三种体位X线平片、CT扫描、CT三维图像重建技术诊断髋臼后柱合并后壁骨折42例、横形骨折合并后壁骨折18例。采用俯卧位Kocher-Langenbeck 入路,开放复位髋臼重建接骨板和拉力螺钉固定,治疗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结果按Matta 评定标准,骨折解剖复位率80.49%、满意复位率8.54%、不满意复位率10.97%。术后早期并发症:坐骨神经损伤1例,股神经损伤1例,髂外动脉损伤血栓形成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晚期并发症:异位骨化3例,股骨头坏死1例,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复杂髋臼后壁骨折正确诊断主要依靠骨盆前后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X线平片检查,对于判断髋臼骨折部位、类型非常重要,CT扫描提供髋臼冠状面骨折线、骨折块等清晰图像,为复杂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提供选择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昊;胡亚威;陈少初;菅新民;张弦;周建华;卢学有;钱东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四届全国《髌股关节紊乱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

    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关节镜外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髌股关节紊乱诊治进展》学习班将于2015年4月24日(周五)至4月25日(周六)举行。本次学习班主要内容包括髌股关节的解剖,髌股关节疾患影像学诊断,髌股关节不稳定的治疗,髌股关节炎的处理以及髌股关节术后的康复,有国际前沿学者讲授有关髌股关节紊乱治疗的新理念与手术技巧。具体内容包括理论授课、尸体模拟操作与手术示教。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运动医学/关节镜外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第六届全国人工关节置换技术规范与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将于2015年4月21日至26日举办第一届上海中山骨科论坛学术周,本次学术周设立脊柱、关节、创伤、关节镜四个学习班。4月22日由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教授担任论坛主席,将邀请脊柱、关节、创伤和关节镜领域的大师级权威人士做总论坛讲演。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皮下或关节腔内引流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留置皮下或关节腔内引流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2011年10月至2012年9月,把本组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 TKA)手术的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留置皮下引流组)16例,在缝合深筋膜后皮下留置引流管,接真空负压瓶引流;B组(留置关节腔内引流组)16例,在缝合前将引流管留置在关节腔内,接真空负压瓶,夹闭3 h后开放引流。各组采用相同的手术技术和术后处理,观察记录术后失血情况(引流量、血红蛋白值下降值、需要输血情况等)、局部伤口问题(伤口渗血、皮下瘀斑、肢体肿胀、伤口愈合不良、感染等)和术后关节功能(KSS)评分。结果 A组平均24 h内引流量为(142.5±140.3) ml,明显少于B组(421.2±231.7)ml (t=4.116,P<0.05)。 A组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下降量为(31.2±12.1)g/L,B组为(32.1±14.7)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05)。 A组有1例患者(6.25%)术后接受异体血输注,明显少于B组(7例,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5)。术后局部伤口问题出现的例数相同。术后关节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03,P>0.05)。结论在缝合深筋膜后皮下留置引流管,接真空负压引流的方法可以减少术后显性失血,降低异体血输注率,与常规将引流管留置在关节腔内,接真空负压引流方法比较,带来更大的临床收益,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作者:陈东峰;卢伟杰;李之琛;余楠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与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单次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膝关节镜手术镇痛的效果,为日间手术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2年05月至2013年06月期间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手术、年龄2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Ⅰ-Ⅱ级、择期行单膝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组及腰硬联合麻醉组各30例。动态监测术中心率、血压,记录术中大心率变化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率及术后48 h内高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两组间术中大心率变化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率及48 h内高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单侧关节镜手术中,股神经阻滞联合塞来昔布可提供与腰硬联合麻醉同样的镇痛效果,是日间手术的一种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作者:蔺超;王雅宁;刘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人工踝关节外科学(第二版)出版讯

    《人工踝关节外科学》由毛宾尧、庞清江、戴尅戎领衔,在18位足踝外科专业博士、教授和主任医师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全新的视界,涉及踝关节解剖、生物力学、物理检查、影像学和踝关节镜应用等为基础;在创伤、踝关节发育不良、类风关、退变关节炎、踝关节融合后等的人工踝关节置换,对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及新工具( SBi )支持下的全踝置换术都有详细阐述,对踝关节畸形和肿瘤的全踝置换也作了专章阐释。对胫骨恶性肿瘤切除全胫骨置换+全膝+全踝关节置换,以及距骨肿瘤或缺血坏死全距骨摘除行全距骨置换,另外,陶瓷踝关节和陶瓷全距骨置换也有专章叙述。此外,对并发症、疗效评价方法、术后步态、人工踝关节翻修技术、骨密度和术后随访也作了详尽分析。本书的出版将大大推动人工踝关节外科学的发展。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活化 T细胞核转录因子 c4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核转录因子c4( NFATc4)在类风湿关节炎( RA)滑膜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单染及双染检测11例RA滑膜NFATc4、CD31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并与32例非RA滑膜组织(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及正常滑膜)对照,以滑膜微血管计数( MVC)及VEGF标志血管生成,并以DAS28-ESR表示RA病情活动度,评估NFATc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滑膜血管生成及病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 RA滑膜衬里层及衬里下层均有NFATc4表达,尤其血管内皮细胞呈丰富表达;RA滑膜衬里层NFATc4表达高于正常滑膜衬里层( P<0.05 ),而与其他两组滑膜衬里层无统计学差异(P>0.05),RA滑膜衬里下层NFATc4的表达高于各组非RA滑膜衬里下层( P<0.05);RA滑膜衬里层、衬里下层NFATc4的表达与衬里下层MVC及VEGF表达呈正相关;RA滑膜血管内皮细胞NFATc4的表达与MVC呈正相关,但与衬里下层VEGF表达无明显相关;RA滑膜NFATc4衬里下层的表达与DAS28-ESR呈正相关。结论 NFATc4在RA滑膜表达上调,不仅与滑膜血管生成呈正相关,还与DAS28-ESR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参与RA滑膜血管生成过程。

    作者:刘海俊;马剑达;郑东辉;莫颖倩;戴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掌腱膜挛缩症一例报道

    掌腱膜挛缩症又称Dupuytren′s disease,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掌腱膜增厚导致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甚至远端指间关节挛缩而不能伸直影响手部功能。合并类风湿关节炎罕见,易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所致关节畸形。本文在此报道1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掌腱膜挛缩症的病例。

    作者:李谦华;马剑达;戴冽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中华关节外科(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