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新建;孔瑞;孙备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是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一系列围手术期优化处理措施,控制围手术期病理生理学反应,减少手术创伤和术后应激,实现外科术后充分止痛、早期活动以及促进器官功能恢复,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以及节省医疗费用 [1-2].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学组;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IL-32γ 诱导肝星状细胞LX-2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0、10、20μg/L)的IL-32γ 蛋白与LX-2细胞共培养,RT-PCR检测细胞MMP2 mRNA水平;ELISA检测MMP2蛋白水平,Human Phospho-Akt Immunoassay试剂盒检测活化的Akt水平.不同浓度(0、25、50μg/L)的重组人活化Akt蛋白与LX-2细胞共培养后,ELISA检测MMP2蛋白;不同浓度(0、10、20μmol/L)的Akt抑制剂Perifosine与IL-32γ 和LX-2细胞共培养后,ELISA检测MMP2蛋白.3组Akt、MMP2 mRNA及蛋白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不同浓度的IL-32γ 蛋白与LX-2细胞共培养后,MMP2 mRNA和蛋白水平分别为(0.9±0.4)、(5.5±1.4)、(12.2±2.6)和(53±13)、(234±38)、(523±101)μg/L,呈剂量依赖性升高(LSD-t=5.517,3.952和7.855,4.634;P<0.05).IL-32γ 可诱导LX-2细胞Akt表达,依浓度分别为(86±9)、(287±60)、(650±170)RFUs,呈剂量依赖性升高(LSD-t=5.700,3.489;P<0.05).重组人活化的Akt蛋白可诱导LX-2细胞MMP2表达,依浓度分别为(54±14)、(277±45)、(550±132)μg/L,呈剂量依赖性升高(LSD-t=8.155,3.387;P<0.05).不同浓度的Perifosine可抑制IL-32γ 诱导LX-2细胞的MMP2表达,MMP2蛋白依浓度分别为(553±86)、(233±28)、(89±12)μg/L,呈剂量依赖性降低(LSD-t=6.130,8.083;P<0.05).结论 IL-32γ 可能通过活化Akt通路诱导肝星状LX-2细胞表达MMP2而参与肝纤维化和肝癌的发生、转移.
作者:梁美莲;陈小燕;张凡;潘兴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门静脉高压症因存在致命性消化道大出血而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外科主要术式包括断流术和分流术两类.断流术可切除肿大脾脏,且能离断胃脾区广泛的门体侧支,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和维持有效的门静脉血流向肝脏灌注,但其可加重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增加术后再出血率、门静脉血栓形成率 [1-2].
作者:王瑞涛;刘昌;白纪刚;董顺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延迟显像在原发性肝癌(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诊治的8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8±12)岁.根据肿瘤直径大小分为小肝癌组(30例)、结节肝癌组(23例)和大肝癌组(27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静脉注射18F-FDG造影剂40~60 min后行早期PET/CT显像,2 h后行延迟PET/CT显像,测定两次显像中病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观察并比较小肝癌组、结节型肝癌组、大肝癌组的早期和延迟显像情况及不同时期显像变化.3组SUVmax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χ2 检验.结果 结节型肝癌组的早期像、延迟像SUVmax分别为5.1±1.9、5.5±2.3,明显高于小肝癌组的3.9±1.4、4.3±2.0(LSD-t=2.60,2.03;P<0.05);而低于大肝癌组的6.9±2.6、8.5±2.9(LSD-t=-2.82,-4.08;P<0.05).大肝癌组延迟像SUVmax明显高于早期像组(t=2.05,P<0.05).大肝癌组延迟像SUVmax较早期像明显升高患者百分率为93%(25/27),明显高于小肝癌组、结节型肝癌组的53%(16/30)、61%(14/23)(χ2=10.85,7.28;P<0.05).结论 随肿瘤直径增加,延迟像18F-FDG摄取明显增加,采用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技术可提高肝癌尤其大肝癌的检出率.
作者:张峰;谢良骏;曹素娥;查悦明;程木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管切割闭合器五枪法(五枪法)前入路右半肝切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右半肝切除术的24例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五枪法组和对照组.其中五枪法组11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6±6)岁;采用五枪法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对照组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52±14)岁;采用传统方法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及术后情况.两组手术时间、断肝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五枪法组患者均采用鞘外解剖右侧肝蒂半肝血流阻断方法.对照组采用鞘内解剖离断肝右叶血管及胆管的方法,其中3例采用Pringle法.五枪法组的手术时间、断肝时间分别为(262±49)、(40±8)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5±67)、(92±15)min(t=-2.255,-11.072;P<0.05).五枪法组术中出血量为(227±91)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92±275)ml(t=-8.193,P<0.05).五枪法组未出现术中出血量≥1000 ml患者,无术中输血;而对照组中5例术中出血量≥1000 ml,术中输血4例.五枪法组术后均未入住ICU,对照组术后入住ICU 4例.五枪法组术后住院时间(11±2)d,对照组为(10±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8,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再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采用血管切割闭合器五枪法行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安全、简便、快捷,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该方法手术时间、断肝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不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陈焕伟;邓斐文;胡健垣;王峰杰;李杰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左侧门静脉高压症 , 亦称为区域性或局限性门静脉高压症,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在全部门静脉高压症中其发生率不超过 5%,依据病因可分为胰源性、脾源性和腹膜后源性,其中胰源性因素占 50% 以上,称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PSPH 是由胰腺疾病引起的脾静脉血回流受阻,导致单纯门静脉胃脾区域压力增高,继而引起多种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1].
作者:吕新建;孔瑞;孙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同期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8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66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38~81岁,中位年龄56岁.原发病:直肠癌26例,乙状结肠癌18例,升结肠癌10例,降结肠癌7例,横结肠癌5例.肝转移灶直径≤3 cm,数目≤3,且无其他远处转移.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均在腹腔镜下经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肝转移癌,检查确认无出血及胆漏后转入原发灶的同期腹腔镜手术切除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单次消融时间5~10 min,单次完全消融率97%(64/66).微波消融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未发生肝功能不全、穿刺点出血、胆漏、胆管狭窄等消融相关并发症.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率44%(29/66),其中消融灶局部复发率9%(6/66).8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1、14、15、18、22、25、28、33个月死于全身广泛转移,死亡率12%(8/66).截止至投稿日期58例患者获得生存,其中有37例无瘤生存.结论 对于直径≤3 cm且数目≤3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腹腔镜超声引导下同期微波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刁竞芳;莫嘉强;叶青;刁德昌;何军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1例PB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94例;年龄17~80岁,中位年龄5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总结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体征等一般资料,分析入院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自身抗体等诊断指标,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结果 PBC患者中女性占93.1%(94/101).乏力、黄疸、呕血和黑便、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占52.5%(53/101)、33.7%(34/101)、14.9%(15/101)、12.9%(13/101).脾大、腹腔积液、肝病面容、蜘蛛痣体征分别占73.3%(74/101)、48.5%(49/101)、33.7%(34/101)、5.9%(6/101).患者常出现三系细胞减少,血清ALT、AST、ALP、GGT、TB、DB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DB异常发生率97.0%(98/101).抗线粒体抗体(AMA)、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分别高达81.2%(82/101)、79.2%(80/101).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占69.3%(70/101),肝移植占16.8%(17/101),其余对症治疗措施占13.9%(14/101).结论 掌握PBC的临床特征,有助于其早期诊断及治疗.
作者:毕建斌;李泽宇;顾静娴;苗润晨;张佳;杜肇清;曲凯;刘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在肝移植患者术后液体管理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原位肝移植术的109例患者.根据术后处理措施不同将患者分为GDT组和对照组.其中GDT组51例,男38例,女13例;平均年龄(45±18)岁;采用GDT方案.对照组58例,男43例,女15例;年龄(47±17)岁;采用常规肝移植术后处理措施.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术后ICU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 原位肝移植术后,GDT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ICU住院时间分别为(2.1±0.4)、(3.1±1.3)、(3.5±0.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2±2.1)、(4.9±1.8)、(5.4±1.3)d(t=-3.681,-5.912,-8.753;P<0.05).GDT组术后容量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5/5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15/58)(χ2=4.671,P<0.05).结论 GDT在肝移植术后液体管理中是安全、有效的,可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王文静;郭波;吕毅;刘昌;王博;王铮;张晓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TS)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手术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Elsevier Sciencedirect、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和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收集2016年12月之前公开发表的有关FTS在LC中应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推荐的文献质量评价办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数据.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同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 共纳入19篇RCT文献,总计4454例患者,其中FTS组2228例,对照组22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FTS组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减少住院费用(MD=-0.94,-9.59,-19.46,-2.11,-1462.92;P<0.05).结论 FTS应用于LC围手术期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患者康复及减少住院费用.
作者:梁豪;熊志勇;姚志成;胡昆鹏;李瑞曦;周伯宣;许瑞云;邓美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老年胆囊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45例合并肝硬化老年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60~73岁,中位年龄65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8例,B级7例;合并高血压5例,糖尿病3例,肺气肿1例.结果 围手术期给予加强护肝,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严密控制血压、血糖.1例患者因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行急诊LC,其余均行择期LC.3例中转开腹,中转开腹率7%(3/45),中转开腹原因为出血、胆囊三角解剖不清.1例术后2 d腹腔出血,给予凝血酶+维生素K1治疗4 d后好转;2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腔隙性脑梗死,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无胆漏、胆道损伤、出血及周围器官副损伤等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对于合并肝硬化老年胆囊结石患者,围手术期应加强护肝,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术中精细操作,控制出血,及时中转开腹,尽量避免行急诊LC.
作者:徐建;杨刚;权刚;刘健;张雨顺;李敬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pancreatic sinistral portal hypertension,PSPH) 是 一 种 特 殊 的 肝 外 型 门 静脉高压症,约占全部门静脉高压症的 4%~5%,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门静脉高压症 [1-5].其病因主要由于胰腺疾病及其并发症致使脾静脉受压、扭曲、管壁炎性增厚或脾静脉血栓形成(splenic vein thrombosis,SVT),脾静脉回流障碍压力增高,终导致脾肿大和脾胃区静脉压增高,甚至静脉曲张,是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之一 [6-8].
作者:周尊强;周光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自 1991 年 Delaitre 等完成首例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 报 道 后,LS 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被推广和普及,并日趋成熟,已被视为多种疾病脾切除的金标准 [1-2].与传统手术相比,LS 具有美观、创伤小、视野清晰、局部放大、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诸多优势.
作者:王广义;蒋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对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5年9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6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有否输注FFP将患者分为FFP输注组(FFP组)和FFP未输注组(对照组).其中FFP组383例,男303例,女80例;平均年龄(53.0±1.0)岁.对照组230例,男173例,女57例;年龄(53.0±1.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将患者临床参数纳入影响FFP输注的影响因素,相关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经过PSM之后共获得147对匹配患者,匹配后FFP组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5.6%(67/1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49/147)(χ2=4.61,P<0.05).其中FFP组的术后腹腔积液发生率为31.3%(46/1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6%(23/147)(χ2=10.0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18.5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Ⅲ~Ⅳ级、ALB≤40 g/L、Plt≤100×109/L、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量>500 ml、有第一肝门阻断、半肝及半肝以上切除均为围手术期FFP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OR=3.14,2.01,1.76,1.65,1.85,3.16,1.62,1.68;P<0.05).结论 围手术期FFP输注可增加肝切除术后腹腔积液的发生率,消瘦、麻醉耐受力差、手术范围大、术中出血量多为决定患者FFP输注的关键因素.
作者:卢强;李青山;张静;任一凡;张谞丰;吕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慢性炎症损伤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大鼠肝细胞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亚硝胺组(32只)及对照组(8只).亚硝胺组腹腔注射DEN 60 mg/kg,1次/周,连续8周;对照组不给药.亚硝胺组于第4、8、12、16周随机取8只大鼠的肝组织行病理学切片,预留门静脉血,第16周处死所有大鼠.HE染色观察肝组织炎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DNA修复蛋白 γH2AX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IL-6、VEGF、TNF-α 的表达水平.3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两组γH2AX阳性率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亚硝胺组大鼠第4、8、12、16周肝组织病理炎症损伤逐渐加重,并终发展为肝癌;对照组未见异常.亚硝胺组大鼠第4、8、12、16周肝组织 γH2AX阳性率分别为(0.3±0.1)%、(3.1±0.6)%、(7.8±2.8)%、(11.4±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Z=2.34,2.84,4.11,5.31;P<0.05).亚硝胺组第4、8、12、16周血清IL-6水平分别为(104±7)、(117±10)、(168±16)、(181±1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53)ng/L(LSD-t=5.19,8.41,21.03,24.25;P<0.05).亚硝胺组第4、8、12、16周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257±16)、(302±21)、(387±36)、(439±26)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4±15)ng/L(LSD-t=10.17,15.04,24.39,29.18;P<0.05).亚硝胺组第4、8、12、16周血清TNF-α水平分别为(108±5)、(125±11)、(156±17)、(181±1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ng/L(LSD-t=7.30,11.59,19.39,25.70;P<0.05).结论 肝脏慢性炎症损伤在DEN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此过程伴随着高水平的炎症因子和持续的DNA损伤.
作者:张昊;李文;陈署贤;潘楚芝;王楚斯;潘卫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多模式体温干预对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影响.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至2016年10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原位肝移植术的120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93例,女27例;年龄31~70岁,中位年龄55岁.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随机分为多模式体温干预组(多模式组,63例)和常规体温组(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两组围手术期体温、肝肾功能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多模式组患者无肝期、新肝期4 h、术后72 h体温分别为(34.5±0.7)℃、(35.6±0.7)℃、(36.2±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6±0.4)℃、(34.7±0.3)℃、(35.6±0.6)℃(t=6.60,7.24,18.68;P<0.05).多模式组术后8、16、24 h尿量分别为(72±16)、(77±20)、(77±22)ml/h,明显多于对照组的(50±14)、(52±17)、(60±17)ml/h(t=9.24,13.37,16.79;P<0.05).多模式组术后8、16、24 h血Scr和PT分别为(80±19)、(92±20)、(115±21)μmol/L和(17.1±2.5)、(17.1±4.0)、(17.1±1.5)s,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9±29)、(105±24)、(130±25)μmol/L和(22.6±2.8)、(21.4±3.2)、(19.5±2.3)s(t=-7.29,-11.97,-15.58和-23.21,-11.26,-9.83;P<0.05).结论 多模式体温干预能降低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加速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恢复.
作者:张献玲;张政;罗刚健;罗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RFA)和手术切除(SR)治疗早期肝细胞癌(肝癌)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2004年1月至2017年2月在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公开发表的有关RFA和SR治疗早期肝癌的文献.英文检索词包括:hepatocellular carcinoma、liver cancer、hepatic carcinoma、liver neoplasms、HCC、radiofrequency ablation、ablative therapy、RFA、surgical resection、hepatectomy.中文检索词包括:肝细胞癌、肝癌、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手术切除.对符合米兰标准的早期肝癌患者提取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同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共纳入20篇文献,其中4篇为随机对照试验研究,16篇为回顾性研究.共包括3849例早期肝癌患者,其中1946例行SR治疗,1903例行RFA治疗.SR患者术后3、5年总体生存率较RFA患者明显升高(OR=1.09,1.58;P<0.05).SR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较RFA患者明显升高(OR=1.88,2.31,2.14;P<0.05).SR患者术后1、3、5年肿瘤复发率较RFA患者明显降低(OR=0.57,0.18,0.46;P<0.05).SR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RFA患者明显升高(OR=3.84,P<0.05).SR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时间较RFA患者明显延长(WMD=7.08,P<0.05).结论 对于符合米兰标准的早期肝癌患者,SR长期生存及复发方面明显优于RFA,但RFA具有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崔瑞文;朱曙光;范磊;郑世杨;李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CD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6年10月之前PubMed、万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UDCA治疗PBC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英文检索词:ursodeoxycholic acid、ursodiol、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random clinical trials.中文检索词:熊去氧胆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肝功能指标、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病死率等临床数据进行Meta分析.异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同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总计86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UCDA能明显改善患者ALT、AST、ALP、GGT、TB水平(SMD=-0.73,-0.87,-1.22,-1.58,-0.32;P<0.05).UCDA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瘙痒和疲劳症状,未明显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OR=1.03,P>0.05),且不能明显降低患者肝移植率、病死率及肝病相关病死率(OR=0.50,0.79,0.75;P>0.05).结论 UCDA能明显改善PBC患者肝功能,但不能阻止PBC向终末期肝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或改善临床症状.
作者:顾静娴;曲凯;刘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改良脾-肺固定术与断流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改良脾-肺固定组和脾切除+断流术组(断流组).其中改良脾-肺固定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平均年龄(41±9)岁;断流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44±8)岁.两组患者术后血细胞、门静脉压力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 χ2检验.结果 改良脾-肺固定组术后1年自由门静脉压力为(32.6±1.8)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高于断流组的(29.9±2.3)cmH2O(t=4.963,P<0.05);WBC、Hb、Plt分别为(4.1±1.5)×109/L、(101±18)g/L、(102±40)×109/L,明显低于断流组的(5.8±1.9)×109/L、(113±16)g/L、(220±70)×109/L(t=-3.798,-2.588,-8.218;P<0.05);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8%(2/26),明显低于断流组的29%(10/34)(χ2=4.344,P<0.05).改良脾-肺固定组和断流组的上消化道出血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5%(4/26)、4%(1/26)和9%(3/34)、9%(3/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43,0.059;P>0.05).结论 与断流术相比,改良脾-肺固定术防治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疗效相似,且具有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较低、保留部分脾脏功能和较高的门静脉压力利于肝脏灌注的优势.
作者:李路豪;党晓卫;李林;刘优优;付坤坤;牛光辉;李松;许培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出血的防治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切除术且术后出血的1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2~68岁,中位年龄48岁.接受腹腔镜肝中叶部分肝段切除术5例,开腹右半肝切除术2例,腹腔镜肝Ⅴ、Ⅷ段及部分Ⅳ段切除术1例,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2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分析术后出血的原因及其治疗方法.结果 术后48 h内出血9例.其中5例为肝创面出血,1例肝短静脉出血,1例肝右静脉出血,1例肝静脉出血,1例胆囊动脉出血,患者均经手术探查后找到出血点,予以确切缝扎止血.1例术后10余天突发出血,该患者为胃右动脉根部出血,无法行栓塞止血,经手术探查,修补肝总动脉出血点及肝创面胆漏处.所有患者随访两个月无再次出血或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癌肝切除术后出血重在预防,术前行严格评估、术中精细且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的外科干预可降低术后死亡率.
作者:李清汉;甄作均;陈应军;何尹韬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