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是导致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1]。肩袖是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的肌腱在肱骨头前、上、后方形成的袖套样肌腱结构。肩袖的功能是在任何运动或静止状态使肱骨头与肩盂保持稳定,维持上臂各种姿势,完成各种运动功能。冈上肌、冈下肌肌腱在止点近侧1~1.5 cm范围内是乏血管区,是肌腱近侧端滋养血管的终末端与肌腱大结节止点部来自骨膜滋养血管的交界区域,此处是血供薄弱部位,也是肌腱退化变性和断裂的好发部位。在美国每年大约有450万人因为肩袖损伤而就医,其中超过7万5千人选择了手术治疗[2]。许多国内、外专家对肩袖损伤的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目前对于其手术适应证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因此,肩袖损伤仍是目前骨科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对肩袖损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闵楠;薛庆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近年来,随着对肩关节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手术器械的改进,详尽的术前计划和手术中较为精确的定位使得肱骨假体的高度和后倾角的确定有了质的改变。但大小结节术中复位不良,术后移位,畸形愈合或吸收坏死仍然存在巨大的风险。在2010年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学术会议上,各国专家讨论认为:结节愈合仍然是肩关节置换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瓶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提高。本讲座向同道推荐一种作者认为较有效的肩关节置换手术中大小结节复位固定的方法:Nice Knot 结固定法。Nice Knot结的方法与特点。
作者:付中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比较肩关节术前 MRI检查与关节镜下肩袖所见的异同,了解 MRI 对肩袖损伤诊断的准确性,并进一步明确肩袖损伤关节镜治疗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行关节镜检查或治疗患者的59例肩部疾病患者,将MRI表现与关节镜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9例患者中,术前 MRI 检查明确诊断肩袖损伤36例,经关节镜证实肩袖撕裂35例,肩袖组织关节镜下结果完整,未见明显撕裂者1例;术前 MRI 检查未发现肩袖撕裂而关节镜下见撕裂7例,MRI检查与关节镜均未见肩袖撕裂者16例。MRI 对肩袖损伤诊断的敏感度为88.3%,特异度为94.1%,阳性预测值97.2%,阴性预测值69.6%。结论 MRI 是诊断肩袖损伤的有效辅助检查,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关节镜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为可靠的辅助检查手段。
作者:刘佳超;陈建海;黄伟;王天兵;姜保国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系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医学科技期刊。为了保护作者和杂志的合法权益,避免引起著作权纠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相关法规,遵照中华医学会相关规定,在本刊刊登文章的作者(著作权人)必须在文章刊登前签署中华医学会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否则不能采用。特此声明。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刊每篇文章作者超过1位时,都需注明通讯作者及其 Email,通讯作者由作者投稿时自行指定,且只有1位,稿件投出后不应再做改动。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常见的肩部损伤,占肩部损伤的9%~16%,多见于活动量大的年轻患者,且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5:1)。有文献[1]报道,在运动员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91%,其中89%为 RockwoodⅠ型和Ⅱ型损伤,这也是临床上易被忽略和漏诊的原因之一。对于Rockwood Ⅰ、Ⅱ型损伤,多数学者认为应采取保守治疗,而Ⅳ、Ⅴ及Ⅵ型损伤则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目前仍缺乏充分的循证依据,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在Ⅲ型损伤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不同肩锁关节重建方法的选择方面仍存在较大争议。
作者:董启榕;陈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肘关节僵硬是各种原因造成肘关节活动功能丧失的总称[1],肘关节僵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仍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难题,大程度恢复肘关节功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彻底松解[2]。肘关节僵硬的原因复杂多变[3-4],根据病因可分为创伤性和非创伤性两类。创伤性肘关节面破坏可以引起肘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同时肘关节外的创伤或关节长期制动也可引起肘关节囊及肘关节周围韧带组织粘连挛缩而限制肘关节活动[5];非创伤性因素包括滑膜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作者:刘璠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成人肱骨上段是原发恶性骨肿瘤好发的部位之一,也是转移癌的好发部位[1-3]。约95%的肩胛带肿瘤可以施行保肢术,用假体重建肱骨上段的骨缺损[4-6]。恶性骨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新辅助化疗及广泛性切除的理念已得到广泛推广。保肢手术已成为治疗肢体恶性骨肿瘤的经典方法。新辅助化疗能早期消灭微小转移灶并能缩小原发肿瘤,有利于随后的保肢治疗,还可能通过评估肿瘤对化疗的反应,提供体内化疗敏感性试验的信息。
作者:郭卫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肩关节前脱位是临床上多见的一类关节脱位,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各不相同,普通人群中每年约为8.2~23.9/100000人[1-3],而在特定人群如军人中每年可高达2.8%[4]。前脱位一旦发生,很容易反复发作。研究显示,患者在20岁以前出现初次脱位,则其复发率超过90%。如20~40岁之间出现初次脱位,则复发率亦高达74%[5]。由此可见,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好发于年轻人群,这正是人们活动水平高的年龄阶段,因此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于特定人群如运动员或军人来说,这种影响更是十分显著。患者如不及时治疗,往往出现多次复发脱位导致严重的肩关节周围软组织、软骨及骨性结构损伤,从而出现复发脱位后关节炎,使患者长期忍受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症状[6]。故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是临床上重要的课题。
作者:姜春岩;朱以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由于肘部重要的解剖结构密集,切除肘关节会导致肘、腕及手部关节功能丧失,因此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较为困难。以往常用的方法包括关节融合术或切除成形术,但存在导致肘关节运动受限、关节不稳定等问题。本文回顾在肘关节周围肿瘤切除术后行全肘关节成型假体重建的病例,明确这种手术的疗效、功能及并发症。方法1998年至2010年,共有24例高度或低度恶性肿瘤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了肿瘤切除后全肘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6岁。病理诊断包括,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骨巨细胞瘤2例,淋巴瘤、滑膜肉瘤、骨的硬纤维瘤各1例,转移癌6例。肿瘤累及肱骨远端12例,累及尺骨近端7例,肱骨远端及尺骨近端均受累5例。骨缺损重建采用定制型绞链式人工肘关节。术后鼓励患者主动活动手部,肘关节制动至伤口愈合后。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确定外科边界,15例广泛切除、9例边缘性切除。对所有患者进行规律随访,记录生存、转移、复发、功能及假体并发症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ce,MEPS)及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功能评分系统来评估患者的术后功能。结果1例患者失随访,其余23例患者均至少随访1年或随访至死亡(平均随访37个月)。在随访期间,11例患者无瘤生存;4例转移癌、1例骨肉瘤及1例尤文肉瘤患者分别死于术后2年内;2例尤文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骨肉瘤发生肺转移以及2例转移瘤患者带瘤生存。6例骨肉瘤中,失随访、死亡、肺转移带瘤生存各1例,其余3例无瘤存活;4例尤文肉瘤中,1例死于肿瘤转移,2例肺转移带瘤生存,其余1例无瘤存活。肿瘤局部复发3例(13%)。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26.1%,包括桡神经牵拉伤1例,伤口不愈合2例,无菌性松动及假体柄穿出骨皮质共3例。术后 MSTS评分:5例关节外肿瘤切除患者平均25分,18例关节内切除患者平均25.9分。MEPS评分平均80分。肘关节的平均屈伸范围73°(范围:55°~105°)。结论对于适当的患者进行肘部肿瘤切除、人工关节假体重建可以提供良好的肿瘤学结果、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获得良好的术后功能。
作者:郭卫;汤小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介绍一种以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为分型依据的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新分型,探讨及评价该新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式选择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25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采用孟氏骨折新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分型,各分型内患者按门诊号或住院号的单双进行分组:单号为 A组,患者先接受闭合手法复位进行治疗,若闭合手法复位失败则转为手术治疗;双号为 B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属于新分型中Ⅰ型的患者共66例,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37例(Ⅰ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31例(ⅠB组,包括ⅠA组中2例闭合手法复位失败者);属于新分型中Ⅱ型的患者共55例,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26例(Ⅱ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44例(ⅡB 组,包括ⅡA 组中15例闭合手法复位失败者);属于新分型中Ⅲ型的患者共4例,接受闭合手法复位治疗的共2例(ⅢA组),接受手术治疗的共4例(ⅢB组,包括ⅢA组中2例闭合手法复位失败者)。按 H SS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对各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进行统计分析。对于闭合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视为差。结果9例患者失去随访,11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92.8%),随访时间9~31个月(平均18.9个月),其中属于新分型Ⅰ型的共61例,新分型Ⅱ型的共51例,新分型Ⅲ型的共4例,接受闭合手法整复的共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共75例(包括闭合手法复位失败的19例)。12例合并桡神经损伤的患者,在桡骨头复位后8~12周均开始恢复。ⅠA组中优28例,良2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8.2%;ⅠB组中优25例,良2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3.1%;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ⅡA组中优1例,良3例,可5例,差15例,优良率16.7%;ⅡB 组中优34例,良2例,可6例,差0例,优良率85.7%;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ⅢA组中优0例,良0例,可0例,差2例,优良率0.0%;ⅢB组中优2例,良1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75.0%;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0)。结论以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为分型依据的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新分型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能取得不错的临床疗效,其中属于新分型Ⅰ型者应首选闭合手法复位治疗,属于新分型Ⅱ型及Ⅲ型者,应首选手术治疗。
作者:连鸿凯;黄金承;张景义;白玉;程富礼;宋相建;景小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缝线钢板增强喙锁韧带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在关节镜下使用膝关节韧带重建技术的缝线钢板(德国 ASCULAP 公司, B′BRAUN)增强重建喙锁韧带(三角韧带与斜方韧带),治疗 Rockwood Ⅲ型9例、Ⅴ型3例新鲜肩锁关节脱位。行 X线片、美国肩肘关节外科医师(America Shoulder Elbow Surgeons,ASES)评分和 Constant 评分,随访12~18个月。结果 ASES 评分:术前28.7分,术后86.9分;Constant 评分:术前24分,术后91分。治疗组 X线片显示,肩锁关节复位良好。术后1年,91.7%(11/12)病例获得满意治疗效果,83.3%(10/12)恢复到术前运动水平,仅有1例出现肩锁关节半脱位。结论关节镜下缝线钢板喙锁韧带增强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早期可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复位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皇甫小桥;赵金忠;何耀华;杨星光;刘旭东;刘闻欣;王海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肱骨近端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4%,在肩部骨折中发生率仅低于锁骨骨折。保守治疗适用于大多数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患者,但可能会带来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等后遗症。近年来随着各种新型内固定材料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率呈上升趋势,然而后遗症并未显著减少。一项系统回顾研究显示,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后内翻畸形愈合和肱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6.3%和10.8%,骨不连为3.4%[1]。后遗症的发生率不低于保守治疗。这些后遗症会导致严重的肩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通常需要再次手术矫正以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张长青;黄轶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原创性一次文献电子版系列杂志刊登的文本文件或视频数据均为一次文献,不同于业界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和清华同方出版的科技期刊网络检索数据库或 CD-ROM光盘(即纸版杂志的合订本年刊)。这些科技期刊检索数据库是对传统纸质期刊数据进行二次加工后,再上传到网络或制成光盘,方便读者在线阅读、检索及下载。
作者:鲁玉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肱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所有骨折的1%~3%[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人肱骨干骨折的发生率为平均每年14.5/10万人,且从50岁以后开始增加,在90岁时发生率达到平均每年60/10万人[1]。肱骨干骨折在老年人中多以摔倒所致,在年轻人中多为高能量创伤或穿透伤[1]。
作者:尹鹏;唐佩福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