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庐东;郁正亚;陈山;张光银;刘跃新
目的 探讨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的关系,为生态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1990至1992年中国第二次死亡原因调查报告中膀胱癌的死亡资料及各调查地区的经纬度和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数据,统计学分析膀胱癌死亡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膀胱癌死亡率与紫外线照射强度有明显关系,死亡率随年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增高而降低,日平均紫外线照射强度每增加一个单位,死亡率下降0.56%(P=0.0013).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存在相同的负相关,男性和女性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949和0.9934(P值分别为0.0161和0.0239),城市和农村地区分别为0.9945和0.9942(P值分别为0.0332和0.0102).结论 紫外线照射可以降低膀胱癌的死亡率,其机制可能与体内维生素D水平增加有关.
作者:陈万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电刺激联合全程指导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IDO)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为SUI合并IDO女性患者70例.平均年龄(40±7)岁.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每次60 min,每周3次.联合盆底肌训练,每次30 min,每天2次,疗程12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和尿动力学测定,并随访3个月疗效.结果 50例(71%)完成全程治疗.其中尿失禁症状完全消失8例(16%),IDO消失10例(20%),漏尿点压测定无漏尿发生6例(12%).治疗后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ICI-Q-SF评分、大逼尿肌不随意收缩压和持续时间分别为(28±5)次/72 h、(10±5)次/72 h、(10±3)、(18±8)cm H2O和(8±3)s,显著低于治疗前的(43±8)次/72 h、(20±6)次/72 h、(17±3),(27±9)cm H2O和(13±6)s(P<0.01);大排尿量、正常尿意膀胱压测定容量、大膀胱压测定容量、漏尿点压和大尿道闭合压分别为(225±48)、(210±48)、(247±48)ml、(94±11)和(59±8)cm H2O,显著高于治疗前的(159±37)、(141±39)、(178±36)ml、(81±15)和(55±8)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结束时和3个月后有效率为66%和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是一种治疗女性SUI合并IDO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会范;丰贵文;张瑞莉;王庆伟;王晓瑾;文建国;魏金星;宋东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肾盂血管瘤临床罕见,2002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4例.男2例,女2例.年龄29~61岁,平均48岁.右侧2例,左侧2例.临床表现为间断全程肉眼血尿3例,无症状体检时发现左肾盂占位1例.病程5 d~2年.瘤体大小1.2 cm×1.0 cm×0.8 cm~4.6cm×2.2 cm×3.1 cm.CT检查平扫加增强均表现为肾盂占位.1例误诊为左肾盂癌行根治性肾切除术,直视下行肿瘤切除术2例,行单纯右肾切除术1例.
作者:毕建朋;杨锦建;贾占奎;赫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42岁.因尿频、血尿、下腹部肿物1个月于2007年6月17日入院.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下腹部膨隆,可触及20 cm×15 cm×13cm大小肿物,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界清,肿瘤上界达脐上2 cm,不易推动.双侧精索静脉增粗.实验室检查:血t-PSA 0.55 ng/ml,f-PSA 0.13 ng/ml.
作者:成凤韬;苏军;陈予军;马为民;李连鹏;郝青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30岁.久立后突然出现右侧腹股沟及阴囊内肿物7 d,剧痛,伴恶心、无呕吐,于2008年4月12日入院.经卧床休息、局部热敷后疼痛渐缓解,肿物明显缩小.查体:右侧躯干、右上臂皮下见多处蓝色肿块,质软,按压可缩小,颜色变浅.右侧腹股沟区可扪及索条样肿物,沿精索走行,质韧、界限清、轻压痛,外环未扪及.双侧睾丸、附睾、左侧精索未及异常.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正常.
作者:刘奔;陈树鹏;耿聆;林涛;王帅;杨光华;韩力维;高凡;王雪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女,69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1周于2006年12月1日入院.患者无血尿、腰痛.查体未发现异常.B超检查见左肾中部低回声肿块,大小65mm×56 mm,伴左肾盂分离18 mm.CT增强扫描提示左侧肾癌,累及肾蒂.术前诊断左肾癌.全麻下行经腹左肾癌根治术,术中见左肾盂输尿管上段僵硬,快速病理检查示肾盂输尿管肿瘤,遂行左输尿管、膀胱部分切除术.
作者:张豪杰;盛璐;丁海雍;孙忠全;钱伟庆;宋建达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引流管误缝临床处理较棘手.2001年9月至2007年1月,我科采用输尿管镜下钬激光切割处理引流管误缝5例,现报告如下.海医院泌尿外科
作者:高旭;鲁欣;任善成;许传亮;孙颖浩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从基因水平探索特发性高草酸尿症(IH)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导致其发病的相关基因.方法应用含有26 962条大鼠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研究3只IH模型大鼠和3只正常大鼠肝脏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性,同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在IH模型大鼠与正常大鼠肝脏组织之间存在差异表达基因147条,其中上调基因123条,下调基因24条,包括细胞受体、免疫相关、细胞信号和传递蛋白、代谢蛋白、发育相关等多种基因.结论 基因芯片能有效筛选出IH模型大鼠肝脏中的差异基因,显著的基因差异表达与其发病机制可能存在相关性.
作者:夏丁;陈志强;朱旋;叶章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者,男,56岁.因阵发性心慌、出汗2 d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查体: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甲状腺弥漫性肿大,未及结节.空腹血糖2.37mmol/L,血清胰岛素0.2 mU/L.甲状腺功能:TSH 0.31 mU/L,FT3 4.68pmol/L,FT4 14.7 pmol/L.甲状腺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未探及结节及团块回声.CT检查示左肾上腺区及左肾下极2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光滑、有包膜,大小为8 cm×9 cm×7 am、7 cm×7 cm×7 cm,增强后病灶边缘轻度强化,中心不均匀强化.IVU显示左肾上下盏受压变形,未见充盈缺损,双肾功能良好.
作者:李刚;迟玉友;刘少青;尹洪山;张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AP/CPPS)患者前列腺液(EPS)中炎症因子差异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CAP/CPPS诊断标准的患者EPS标本38例(CAP 18例,CPPS 20例),20例健康者EPS标本作对照.应用抗体芯片检测EPS中40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AP患者7种炎症因子包括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 TNF R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白细胞介素(IL)-1β、IL-11、IL-6、MCP-2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CPPS患者5种炎症因子包括MCP-1、PDGF-BB、MCP-2、s TNF RⅡ、IL-11表达增高了1.50倍以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CP-1、PDGF-BB为后聚合的炎症因子,CAP组中分别上调3.47、2.07倍,CPPS组中分别上调2.25、2.19倍;与CPPS组比较,CAP组IL-1β,MCP-1、S TNF RⅡ表达分别上调1.85、1.55、1.67倍.结论 CAP/CPPS发病过程中炎症因子表达明显增高,CAP的炎症反应程度高于CPPS,MCP-1、PIX;F-BB有可能成为CAP/CPPS诊断的炎症标志物.
作者:周青;田雪飞;袁轶峰;袁博;皮硕煌;龚秀英;王述湘;徐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种分化差或未分化的上皮肿瘤,常发生于鼻咽部、唾液腺、软腭、胸腺、肺、胃等部位,发生于膀胱少见.2007年3月我们收治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旭东;颜小平;李志坚;杨少鸿;胡汪;张文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腔内技术治疗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膀胱癌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患者9例,狭窄段长度1~3 cm,均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顺行经皮肾处理8例,逆行输尿管镜处理1例;术中使用高压气囊配合筋膜扩张器扩张,术后留置双J管.结果 随访0.5~5.0年.1例吻合口闭锁患者术后3个月仍为重度积水,患者拒绝开放手术而长期留置肾造瘘管;8例患者肾积水减轻,再次逆行扩张狭窄段并留置双J管,其中5例经2~3次扩张换管,拔除双J管后复查肾积水稳定于轻度状态;3例拔除双J管后腰痛不适,需要长期留置双J管.结论 尿流改道术后输尿管肠代膀胱吻合口狭窄腔内技术治疗效果良好,可避免开放手术的风险.
作者:曾国华;钟文;杨后猛;桂志明;陈文忠;袁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高流量型阴茎异常勃起是一种少见病,2000年至2007年我院共收治6例,
作者:彭靖;袁亦铭;张志超;高冰;辛钟成;金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2008年9月至12月,我们采用微创经皮肾镜治疗小儿三聚氰胺源性上尿路结石23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本组23例.男13例,女10例.平均年龄3.3(2~5)岁.结石大径1.0~3.2 cm.双侧输尿管上段结石1例;肾结石22例,其中单发16例,多发6例.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哭闹、呕吐、反复发热、腰痛.发病前均有添加三聚氰胺奶粉喂养史.术前尿常规检查WBC(++)2例,(+)1例.术前X线检查阳性结石16例、阴性结石7例,阴性结石均行CT检查确诊.有发热、尿常规检查异常患儿先予抗生素治疗,体温正常3 d后手术.
作者:曹国灿;李晓刚;胡少群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PCa)患者外周血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因-17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在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提取259例PCa、301例非肿瘤非前列腺疾病患者外周血中基因组DNA,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MIF基因-173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并分析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的关系.结果 PCa患者中携带*C等位基因比例为3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为G/G基因型的2.96倍(OR=2.96,95%CI:1.92~4.57);年龄>70岁、浅吸烟、有肿瘤家族史人群携带MIF-173*C等位基因的个体PCa发病风险显著高于G/G基因型个体,校正OR值分别为3.66(95%CI:2.02~6.62),2.83(95%CI:1.07~7.45)和3.26(95%CI:1.24~8.55).结论 MIF-173*C等位基因可能与PCa发生有关,年龄、吸烟情况、肿瘤家族史是PCa发病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丁冠雄;华立新;徐郑;冯宁翰;宋宁宏;张炜;吴宏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为探讨上尿路结石住院患者发病情况及治疗方式,我们对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第七人民医院、浦南医院、东方医院等5家综合性医院1995、1997、1999,2001、2003和2005年度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中1387例上尿路结石患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宁;章璟;王国增;盛畅;周磐石;王健;王跃闽;杨佳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患儿,男,8岁.因发现双侧睾丸肿块2周于2006年1月入院.患儿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5.4 kg,身高51cm.患儿4岁时较同龄儿童生长快,智力发育欠佳.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查体:血压148/100mm Hg(1mm Hg=0.133 kPa),身高150 cm,体质量39 kg.全身皮肤色素沉着,第二性征发育,有胡须和喉结,会阴部呈男性阴毛分布,阴茎成人型.双侧睾丸质地硬,结节感,可触及实性肿块,右侧约2.5 cm×2.0 cm,左侧约2.0 cm×1.5 cm,无压痛.
作者:隋蕾;李素梅;叶山东;周林玉;孙致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前认为,基因改变如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前列腺癌(PCa)恶性转化和进展的2大机制,其中表观遗传学机制如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PCa发生发展以及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AIPC)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1-2],并且由于其改变的可逆性,可能成为PCa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现就:PCa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小海;夏术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上尿路结石患者368例,平均年龄57岁.其中输尿管上段结石116例,结石大小(2.1±0.8)cm;肾结石252例,结石大小(4.6±1.4)cm,其中非鹿角形结石190例,结石大小(3.2±1.1)cm,鹿角形结石62例,结石大小(7.6±1.6)cm.均采用微创经皮肾穿刺,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或联合钬激光碎石治疗,对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8例患者中单通道取石356例(96.7%),双通道12例(3.3%).一期取石344例(93.5%),二期取石24例(6.5%).总结石取净率为88.6%(326/368).平均手术时间73 min.一期取净结石者住院时间4~8 d,平均6 d.术后发热14例(3.8%);输血5例(1.4%);2例肾结石术后出血严重者经输血及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结论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损伤小、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及并发症少、结石清除率高、可重复取石,是治疗上尿路结石有效的微创手段.
作者:王大伟;鲁军;文伟;张琦;张捷;夏术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又名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少数患者可累及尿路系统引起严重血尿,临床罕见.我院收治1例KTS累及膀胱引起血尿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庐东;郁正亚;陈山;张光银;刘跃新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