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乐业;阳翎;廖湘玲
目的 探讨国产可膨胀型阴茎假体治疗勃起障碍(ED)的疗效、安全性及可靠性. 方法 使用国产三件套可膨胀型阴茎假体植入治疗20例中重度ED患者,其中血管性ED 6例,神经性ED 2例,混合性ED 12例,阴茎纤维化导致ED 1例,术后随访观察. 结果 20例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30个月.1例(5%)术后30个月发生感染,取出假体;3例(15%)分别于术后5、8、14个月发生阴茎圆柱体经尿道戳出而取出假体.本组未见机械性并发症,总有效率80%. 结论 国产可膨胀型阴茎假体植入治疗难治性ED疗效确切,机械性能安全、可靠.本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与病例选择、应用早期的手术操作技术有关.
作者:朱选文;沈月洪;余家琦;姜海;汪朔;沈柏华;吕柏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前列腺切除术者的连续临床资料.患者共2 370例,平均年龄(58.2±6.6)岁,手术前后未行辅助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平均随访时间6.1年.作者比较了1982年~、1989年~和1992~1998年3个不同阶段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布和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结果:总的生化指标复发率为17%;5、10、15年的无生化指标复发的比例分别为84%、74%和65%.80年代初,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比例<50%,精囊或盆腔淋巴结受累率>15%;到90年代末,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70%,精囊或盆腔淋巴结受累率<5%.1990~1992年,T1c期前列腺癌的比例从不足10%迅速增至50%以上,同时,T1a、T1b、T2的比例逐渐下降.1982~1988年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明显低于1989~1998年,P<0.001.结论:过去20年中,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治有了巨大进步,总的病理分期降低而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增高.变化的原因是PSA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治疗监测.因此,在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时,应当考虑年代这一重要因素.(王刚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因头昏心慌1个月余,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肿块入院.查体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b 139 g/L,WBC 11.1×109/L,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18,血小板146×109/L;尿常规正常;血浆球蛋白33.4 g/L,A/G 1.3,血糖正常;尿VMA正常.B超检查示胰尾后方、左肾内上方可见10.1 cm×7.9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壁厚.CT示左肾上腺区7.0 cm×9.0 cm×8.0 cm稍高密度软组织块影,边界清楚,略分叶,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CT值30.1~49.0 HU,增强扫描示病灶大部呈均匀强化,CT值57.8~93.8 HU,左肾受压向后外方移位,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征.
作者:刘斌;姚干;赵小昆;黄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对囊性肾癌的认识. 方法 总结12例囊性肾癌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资料.术前诊断为复杂性囊肿10例,9例术中行病理检查,8例报告为恶性.12例中行根治性肾切除7例,肾切除3例,部分肾切除和囊肿去顶各1例. 结果 12例术后病理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平均随访39.5个月,无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对可疑囊性肾癌者,术中须行病理检查;确诊者宜行根治性肾切除或部分肾切除.囊性肾癌预后较好.
作者:孙立安;张永康;王国民;徐志兵;刘宇军;郭剑明;唐群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从人尿道鳞癌患者转移性腹水中提取肿瘤细胞培养,3周开始传代,至今稳定培养15个月,已传120代,细胞系定名HUS-98.现就该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肿瘤来源于一男性45岁患者.于1998年6月4日行尿道瘘手术,病理结果为尿道高分化鳞状上皮癌.第一次术后5个月肿瘤转移至腹腔.抽取腹水进行细胞培养.(2)实验动物为无特定病原体级裸小鼠,引种于中山医科大学动物中心,3批18只,7周龄,体重18~22 g,雌雄各半,分开饲养.(3)试剂:生长培养液RPMI 1640,消化液为0.25%胰蛋白酶、0.68mmol/L EDTA.(4)建系过程:取患者腹水,收集细胞接种于50 ml玻璃瓶常规培养,1周后开始1/2换液,第12代后每隔2~3 d传代1次,分种率为1∶2.(5)细胞生物学检测:光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取第108代,常规制作超薄切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取第116代单细胞悬液,按Patterson方法及文献方法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及细胞贴壁率[1].染色体分析取第40、60、80代细胞,常规方法收集细胞制片及G带染色.异种接种取第68、108、120代单细胞悬液0.5×作者单位: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1010/L接种于6只裸鼠左腋皮下,每只注射0.3 ml.PCR方法定性检测第107代细胞的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取第51代细胞裂解液,RIA法检测人类肿瘤相关抗原CEA、AFP.
作者:杨太成;冼江;杨传红;王捷;赖晃文;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7年1月至2000年10月,我们采用双氯灭痛混悬液直肠给药治疗肾绞痛,并与口服双氯灭痛治疗肾绞痛对比观察,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确诊为肾、输尿管结石所致绞痛的患者90例,随机分2组:(1)双氯灭痛直肠给药组(A组)60例,男49例,女11例.年龄17~61岁,平均(39.2±6.4)岁.肾绞痛持续时间20 min~14 h,平均2 h 45 min.均为单侧肾绞痛,其中左侧34例,右侧26例.表现为一侧腰部或腹部绞痛,其中伴恶心或呕吐38例,尿频或尿急17例,肉眼或镜下血尿57例,肾区压痛或叩击痛44例.(2)双氯灭痛口服给药组(B组)30例(不含口服双氯灭痛后1 h内呕吐者),性别、年龄、绞痛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或体征等均与A组相近,有可比性.
作者:刘加升;许正国;张立光;马元华;杨玉国;张雷;王世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对早期非转移性前列腺癌行近距离放疗,即放射性种子形小管(籽)置入后的长期症状进行研究.对在一治疗中心接受超声引导下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患者治疗时间均在2年9个月以上,中位时间5.2年.有105例患者寄回了完整的问卷表,占随访总例数的80%.其中单独行近距离放射治疗者72例,同时行外放射治疗者33例.治疗时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0岁,随访时为75岁.结果显示:未接受外放射治疗的患者肠道症状并不多见,发生率为4%~9%.45%的患者出现尿失禁,其中滴尿超过数滴、每日均滴尿及需带尿垫者各占11%、11%及16%.曾行经尿道电切术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达83%,远高于未行此手术者的39%,P=0.005;置入时间<5年者尿失禁发生率33%,低于置入时间>5年者的53%,P=0.04.完全性阳萎发生率50%,勃起功能受损更为常见,可达73%,接受联合放疗的患者更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可能与患者本身年龄因素有关.(周利群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右腰部持续性胀痛20 d,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疼痛不放射,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发热及外伤史.1年余前左腰部曾出现类似症状,B超诊断为左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既往无血液系统病史.体检:体温37.2 ℃,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右肾区饱满,触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血小板213×109/L,凝血酶原及凝血酶时间均正常.B超可见右肾周围一半月形液性回声区,宽约27 mm,边界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形态、大小正常.CT见右肾包膜下环形低密度影,CT值约8 HU,无强化效应;左肾包膜下少量弧形低密度影及一弧形钙化密度影,双肾实质未见异常.诊断:双肾包膜下血肿.于2001年3月5日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包膜下血肿清除术,引流出约300 ml暗红色血性液体及少量陈旧血块,肾实质表面未见异常.患者术后2周痊愈出院.讨论自发性肾包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发生,双侧先后发生极为罕见.常见的出血原因依次为肾肿瘤、肾血管疾病(以结节性动脉炎、动脉梗塞及静脉栓塞为主)、炎症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文献报道约60%由肾肿瘤引起,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肾出血隐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达50%以上[1].本例患者左肾发生自发性包膜下血肿已1年,目前B超、CT检查均未见肾实质占位病变,基本可排除左肾肿瘤引起.此次右肾经B超、CT及术中探查,亦未见肿瘤.
作者:诸明;仇学文;王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19岁.出生后发现左侧阴囊内睾丸后上方有小指尖大小结节,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近2年阴囊处坠胀,疼痛不适.查体:左侧阴囊较右侧稍饱满,阴茎发育正常,双侧睾丸大小正常.左侧睾丸后上方触及约3.0 cm×3.5 cm大小肿块,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缘不规则,活动,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肿块周围有波动感.术前B超见左阴囊内相当于左侧附睾头部一2.4 cm×3.4 cm实质光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部分呈花条状回声,未见血流信号.右睾丸附睾、左睾丸未见异常,左睾丸周围见直径2.0 cm积液.以左侧阴囊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探查.行左侧腹股沟疝切口,术中探查左侧腹股沟管及阴囊内容物,外环口处精索稍增粗,切开提睾肌及鞘膜,见少量鞘膜积液,吸净积液,见肿物位于双侧睾丸之间,肿物周围有阔韧带样组织与双侧睾丸附睾相连,形似子宫,双侧连接输卵管,伞端开口处位于双侧睾丸外缘,未见卵巢组织.术中分别切取输卵管伞端、左右睾丸、子宫全层少许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伞端组织太少未见明显上皮,可能为输卵管;双侧睾丸组织正常;子宫组织发育不良,内膜甚薄,腺体极少,为基底层,处于静止期.未见卵巢发育的证据,推测患者的生殖嵴只发育为睾丸.中肾管和苗勒管均未退化.根据病理结果排除卵睾合体,遂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腔约2.0 cm×2.0 cm×2.0 cm,向上连接一深约25.0 cm的腔隙达膀胱下,腔隙内有少量淡黄色粘稠分泌物,送检报告为血性粘液.近端囊腔与双侧输精管紧密粘连,直径约0.8 cm,取少量生理盐水注入输精管内,未见渗漏入囊腔.因囊腔较深,手术未予完全切除.
作者:杨中杰;万小卫;张森;刘磊;杨玉美;杨朝光;刘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8年9月至2000年8月,我们采用软性镜引导经尿道内切开治疗尿道闭锁患者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5例均为男性.年龄26~76岁,平均42岁.前后尿道闭锁1例,后尿道闭锁4例.1例后尿道闭锁者闭锁段>1 cm,余4例闭锁段均为0.5 cm左右.2例曾行尿道开放手术.硬膜外麻醉后取截石位,拔除膀胱造瘘管,助手用软性膀胱镜或软性输尿管镜经膀胱造瘘口进入膀胱,直视下进入后尿道至尿道闭锁近端并保持高压冲洗状态.术者经尿道外口插入尿道内切开镜至闭锁远端.无论闭锁近、远端,镜前视野不清时应设法于尿道内留置1~2条输尿管导管,以保证冲洗液回流通畅和视野清晰.关闭尿道内切开镜照明光源,可见闭锁近端软性镜的照明透射光亮,于亮处用冷尖刀向前慢进刺切,同时软性镜一侧直视下边退镜边引导冷尖刀刺入,避免损伤软性镜.闭锁切开后,留置一导丝,拔除软性镜后再以导丝作引导继续切开直至手术完成.术后尿道扩张2~6个月.
作者:吴斌;潘春雨;闻宁;卜仁戈;霍军;宋永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模型中研究射频技术治疗小肾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7头猪的正常肾中产生22处病变.通过开放暴露肾脏或超声引导下经皮应用射频能量.以灰阶和能量超声检测病变的变化.在肾与肾周筋膜之间注入盐水(水间隔)或CO2(气间隔)避免周围组织的热损伤.超声和病理检查评价病变大小和性质.结果:探针的置入和拔除未引起合并症,病变周围组织无热损伤.病变的大小可用灰阶超声于第7天准确测定.能量超声证实在消融范围内无血流灌注.病变呈楔形,推测是加热对局部血流分布的影响所致.病理学检查发现与热损伤和缺血性梗塞相应的改变.结论:射频热疗是对猪肾组织进行消融的有效方法.这项技术可通过超声引导下经皮途径得以安全应用.作为治疗小肾癌的有效方法而应用于人体尚待进一步研究.(张民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辅助生殖技术使男性不育患者可以不经诊断和评估而直接达到生育的目的.但是,不进行泌尿生殖系的评估可能失去了解不育症原因的机会,不能提供特异和正确的治疗.潜在的不育症患者可能有易被忽视的严重疾病或遗传学异常.作者在两个不育症研究机构观察了男性不育患者临床评估中发现有意义的疾病的机会.研究对象为原发和继发男性不育患者,行输精管再通者不包括在内.评估项目包括:完整的病史和体检、精液分析、激素检测、尿液分析、必要时的遗传学检测.结果:536例患者中33例(6%)发现了有意义的疾病,其中前列腺癌1例;睾丸癌1例;糖尿病3例;甲状腺机能减退1例;遗传学异常27例,包括24例囊性纤维化突变和3例核型异常.结论:对男性不育患者的仔细评估可能获得有意义的临床发现,有助于确定不育症的原因并去除威胁患者及其潜在后代健康的疾病状态.(张凯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提高前列腺肉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7例前列腺肉瘤患者,2例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1例行前列腺摘除术,术后辅以化疗;3例行放疗;1例仅行前列腺穿刺活检. 结果 2例行全膀胱前列腺切除者,1例存活5年至今,1例术后9个月死于肿瘤肺转移;余5例均在13个月内死亡. 结论 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切除术可提高前列腺肉瘤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齐桓;郑少斌;谭万龙;付晓幼;毛向明;陈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选择性α1A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哈乐)治疗伴高血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时是否影响原有抗高血压药物对血压的控制. 方法 采用临床多中心开放试验,给187例经常规抗高血压药治疗后血压已稳定控制的BPH患者服用哈乐,根据所用抗高血压药的不同,分6组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明显下降,由21.25±5.83降至11.86±5.01,平均下降10.11±5.25(P<0.001);大尿流率由(10.25±3.55)ml/s升至(13.58±3.61)ml/s,平均增加(3.21±2.74)ml/s(P<0.001);剩余尿由(37.67±56.96)ml降至(16.77±34.12)ml,平均下降(25.79±34.23)ml(P<0.001).2例因严重血压下降而退出试验,2例出现心悸、心慌,其余患者血压和心率无明显改变(P>0.05);29例患者出现副反应30例次,副反应发生率15.5%. 结论 哈乐治疗伴有高血压的BPH患者时与常规抗高血压药合用安全、有效,不影响抗高血压药对血压的控制,抗高血压药无需进行剂量调整.
作者:哈乐临床观察协作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检点并发症和死亡率(POSSUM)评分系统对高龄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70岁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在生理学指标中以血Cr代替BUN;在手术侵袭度中将腹腔污染及多种手术同时进行这两指标改为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径路,手术侵袭性根据泌尿外科情况分4级)进行评分,并按Copeland并发症发生率计算公式,比较实际并发症发病人数与预测发病数. 结果 有并发症组43例,男40例,女3例.平均年龄(74.9±4.1)岁.平均住院时间(42.1±4.2)d.生理学评分22.0±4.1,手术侵袭度评分11.7±4.3.无并发症组137例,男129例,女8例.平均年龄(74.7±3.6)岁.平均住院时间(28.7±14.2)d.生理学评分20.1±3.9,手术侵袭度评分10.3±3.5.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Copeland公式预测并发症人数65例,实际并发症人数43例,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Copeland公式计算每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结论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中的生理学指标和手术侵袭度指标对预测泌尿外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意义.
作者:尹志康;何梓铭;苟欣;肖明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验证泌尿系上皮移行细胞癌单克隆起源学说.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10例22块多发性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p53蛋白的表达,以此判断多发肿瘤灶基因的突变, 比较多发肿瘤灶的基因型. 结果 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肿瘤标本p53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和染色强度完全一致,因此,肿瘤多克隆起源的可能性为0.51×0.51×0.52×0.51×0.52×0.51×0.51×0.51×0.51×0.51 =0.512=0.000122(<10-3),即同一患者多个肿瘤灶的基因型相同. 结论 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为单克隆起源.
作者:高江平;王悦增;许勇;宋涛;洪宝发;王晓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端粒酶反义RNA对膀胱癌T24细胞恶性表型的抑制及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方法 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转录出端粒酶反义RNA质粒导入膀胱癌T24细胞.应用PCR-ELISA法测定转染后T24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光镜、电镜、MTT及流式细胞术(FCM)等方法 观察端粒酶反义RNA对T24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 结果 端粒酶反义RNA能显著抑制T24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转染T24细胞后使其生长受到抑制.形态学观察,转染后T24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现象.FCM检测发现G1期前出现凋亡峰. 结论 转染端粒酶反义RNA能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恶性表型,促进其凋亡.
作者:符伟军;黄君健;邵国兴;徐兵;王禾;黄翠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双氢睾酮(DHT)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体外培养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及前列腺基质增生的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前列腺基质细胞,加入DHT和TGF-β1,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免疫组化、RT-PCR方法 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 结果 对平顶期的前列腺基质细胞,单独应用DHT或TGF-β1无显著刺激增殖作用(P>0.05);DHT和TGF-β1联合应用时,可显著刺激基质细胞增殖(P<0.01).TGF-β1可使前列腺基质细胞中平滑肌细胞特异性标记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与DHT联合应用时这种作用更强. 结论 DHT和TGF-β1具有协同促进前列腺基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TGF-β1和雄激素可能是前列腺基质增生和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的重要诱因.
作者:牛远杰;马腾骧;徐勇;张琚;韩瑞发;姚庆祥;孙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5例,测定前列腺按摩液pH(EPS-pH)并送常规检查,膀胱充盈后经腹行前列腺B超检查. 结果 EPS-pH 6.4~7.7,平均6.9±0.4;EPS白细胞数量(EPS-WBC)3~38个/HP,平均(18.2±8.8)个/HP.前列腺B超阳性率60%(45/75).EPS-pH值和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与前列腺EPS-WBC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P>0.05).分组比较显示EPD-pH随EPS-WBC增多而增高(P<0.01),并逐渐接近或稍超过血浆pH.随EPS-WBC增多,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先增加,后维持不变.EPS-WBC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P>0.05). 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WBC计数与前列腺超声异常和EPS-pH升高呈正相关,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蒋照辉;杨金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