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太成;冼江;杨传红;王捷;赖晃文;郑文岭
目的 总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非依赖性库兴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 方法对89例ACTH非依赖性库兴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男11例,女78例.年龄13~56岁,平均34岁.其中腺瘤型皮质醇症85例、肾上腺皮质癌2例、大结节样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回顾性总结其临床、生化特征,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法. 结果 85例腺瘤型皮质醇症术后效果良好,库兴综合征症状消失;2例肾上腺皮质癌未能切除者术后分别存活7和9个月;大结节样肾上腺皮质增生2例行双侧肾上腺切除后治愈. 结论 血浆ACTH水平、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及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有利于ACTH非依赖性库兴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手术治疗腺瘤型皮质醇症和大结节肾上腺增生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肾上腺皮质癌预后差.
作者:刘定益;冯永琦;祝宇;陈其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40岁.因头昏心慌1个月余,B超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区肿块入院.查体血压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余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Hb 139 g/L,WBC 11.1×109/L,中性粒细胞0.77,淋巴细胞0.18,血小板146×109/L;尿常规正常;血浆球蛋白33.4 g/L,A/G 1.3,血糖正常;尿VMA正常.B超检查示胰尾后方、左肾内上方可见10.1 cm×7.9 cm低回声区,边界清楚,壁厚.CT示左肾上腺区7.0 cm×9.0 cm×8.0 cm稍高密度软组织块影,边界清楚,略分叶,其内见小片状低密度区,CT值30.1~49.0 HU,增强扫描示病灶大部呈均匀强化,CT值57.8~93.8 HU,左肾受压向后外方移位,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无腹水征.
作者:刘斌;姚干;赵小昆;黄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改良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评分检点并发症和死亡率(POSSUM)评分系统对高龄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并发症评估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80例≥70岁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在生理学指标中以血Cr代替BUN;在手术侵袭度中将腹腔污染及多种手术同时进行这两指标改为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径路,手术侵袭性根据泌尿外科情况分4级)进行评分,并按Copeland并发症发生率计算公式,比较实际并发症发病人数与预测发病数. 结果 有并发症组43例,男40例,女3例.平均年龄(74.9±4.1)岁.平均住院时间(42.1±4.2)d.生理学评分22.0±4.1,手术侵袭度评分11.7±4.3.无并发症组137例,男129例,女8例.平均年龄(74.7±3.6)岁.平均住院时间(28.7±14.2)d.生理学评分20.1±3.9,手术侵袭度评分10.3±3.5.两组间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Copeland公式预测并发症人数65例,实际并发症人数43例,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Copeland公式计算每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结论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中的生理学指标和手术侵袭度指标对预测泌尿外科高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意义.
作者:尹志康;何梓铭;苟欣;肖明朝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 方法 17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均为多发、浸润肿瘤.男14例,女3例.年龄43~66岁,平均54岁.初发6例,复发11例.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后,采用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行可控回肠、回结肠及乙状结肠膀胱术. 结果 全部患者手术顺利.13例随访6~38个月,效果满意,脐部造口隐蔽,14~16 F导管插管排尿顺畅,无尿外溢,2例有轻度肾积水,血Cr、BUN均正常. 结论 带血管蒂游离阑尾倒置与脐吻合作输出道的可控肠膀胱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
作者:王晓雄;薛刚;洪宝发;叶林阳;张磊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作者对早期非转移性前列腺癌行近距离放疗,即放射性种子形小管(籽)置入后的长期症状进行研究.对在一治疗中心接受超声引导下行近距离放射治疗的患者进行了随访,患者治疗时间均在2年9个月以上,中位时间5.2年.有105例患者寄回了完整的问卷表,占随访总例数的80%.其中单独行近距离放射治疗者72例,同时行外放射治疗者33例.治疗时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0岁,随访时为75岁.结果显示:未接受外放射治疗的患者肠道症状并不多见,发生率为4%~9%.45%的患者出现尿失禁,其中滴尿超过数滴、每日均滴尿及需带尿垫者各占11%、11%及16%.曾行经尿道电切术的患者尿失禁发生率达83%,远高于未行此手术者的39%,P=0.005;置入时间<5年者尿失禁发生率33%,低于置入时间>5年者的53%,P=0.04.完全性阳萎发生率50%,勃起功能受损更为常见,可达73%,接受联合放疗的患者更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勃起功能障碍可能与患者本身年龄因素有关.(周利群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肾折叠和肾固定术在治疗巨大肾积水患者中的作用. 方法 对18例巨大肾积水患者在去除梗阻病因的同时,实施肾折叠和肾固定术. 结果 18例患者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个月~3年,患者肾积水程度均显著减轻,患肾均出现不同程度显影. 结论 对尚有功能的积水肾行肾折叠成形和肾下极外展固定,可提高尿液排空能力,促进肾解剖和肾功能的恢复.
作者:黄明;邹晓峰;肖运政;袁源湖;肖日海;李旺林;罗道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辅助生殖技术使男性不育患者可以不经诊断和评估而直接达到生育的目的.但是,不进行泌尿生殖系的评估可能失去了解不育症原因的机会,不能提供特异和正确的治疗.潜在的不育症患者可能有易被忽视的严重疾病或遗传学异常.作者在两个不育症研究机构观察了男性不育患者临床评估中发现有意义的疾病的机会.研究对象为原发和继发男性不育患者,行输精管再通者不包括在内.评估项目包括:完整的病史和体检、精液分析、激素检测、尿液分析、必要时的遗传学检测.结果:536例患者中33例(6%)发现了有意义的疾病,其中前列腺癌1例;睾丸癌1例;糖尿病3例;甲状腺机能减退1例;遗传学异常27例,包括24例囊性纤维化突变和3例核型异常.结论:对男性不育患者的仔细评估可能获得有意义的临床发现,有助于确定不育症的原因并去除威胁患者及其潜在后代健康的疾病状态.(张凯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0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收治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1 442例,有原发性附睾肿瘤10例,其中恶性5例,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5例.年龄18~57岁,平均41岁.从有症状或发现包块至就诊时间5 d至1年,平均4.4个月.3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包块长大不明显,无触痛,表面尚光滑;2例包块进行性增大,触痛,结节状,与睾丸界限不清,伴同侧精索增粗,其中1例伴肝脏转移癌灶.肿瘤位于右侧4例,左侧1例.肿瘤大小1.0 cm×1.0 cm~3.0 cm×2.5 cm.3例因术中探查或冰冻病理检查高度怀疑恶性而行患侧精索高位切断的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术前诊断结核,行单纯附睾包块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后再次行患侧精索高位切断的睾丸附睾切除术;1例术中探查误诊为良性病变仅作单纯包块切除,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术后病理诊断:平滑肌肉瘤、恶性淋巴瘤、腺癌、梭形细胞型横纹肌肉瘤、混合性生殖细胞性肿瘤(主要由不成熟畸胎瘤与胚胎性癌组织组成)各1例.
作者:王莉;莫合塔;石明;王佳;代波;杨宇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在诊断中的意义. 方法 门诊慢性前列腺炎患者75例,测定前列腺按摩液pH(EPS-pH)并送常规检查,膀胱充盈后经腹行前列腺B超检查. 结果 EPS-pH 6.4~7.7,平均6.9±0.4;EPS白细胞数量(EPS-WBC)3~38个/HP,平均(18.2±8.8)个/HP.前列腺B超阳性率60%(45/75).EPS-pH值和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与前列腺EPS-WBC呈正相关(P<0.01),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P>0.05).分组比较显示EPD-pH随EPS-WBC增多而增高(P<0.01),并逐渐接近或稍超过血浆pH.随EPS-WBC增多,B超诊断慢性前列腺炎的阳性率先增加,后维持不变.EPS-WBC与患者年龄、病程无相关性(P>0.05). 结论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WBC计数与前列腺超声异常和EPS-pH升高呈正相关,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蒋照辉;杨金瑞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展示我国实验外科近年来的新进展、新成果,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实验外科学组定于2002年4月26~30日在南京召开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实验外科学术会议,会议将授予会议代表中华医学会Ⅰ类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征文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1)消化系外科(肝、胆、胰、胃、肠、脾、食管等)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2)外科基础(感染、休克、营养、创伤、多系统功能衰竭、移植与免疫、疼痛治疗等)研究;(3)外科临床实验研究的经验和体会;(4)外科新技术、新方法;(5)组织工程、细胞工程研究;(6)其他.2.征文要求:(1)论文请寄全文及800字以内的摘要各一份(自留底稿).摘要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邮编,姓名及论文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无摘要者恕不受理;(2)论文应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具有理论价值或临床实用价值.投稿须由作者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同意,并请在信封正面注明会议征文字样;(3)欢迎在基层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外科医师踊跃投稿,介绍解决临床疑难问题的工作经验;(4)凡在全国性学术会议交流或发表过的论文不予受理;(5)截稿日期:2002年1月30日;(6)来稿请寄:南京市广州路300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病区钱建民或张浩收.邮编:210029.电话:025-3718836转肝脏外科.
作者:钱建民;张浩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女,29岁.右腰部持续性胀痛20 d,于2001年2月28日入院.疼痛不放射,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肉眼血尿,无发热及外伤史.1年余前左腰部曾出现类似症状,B超诊断为左肾包膜下血肿.经保守治疗症状逐渐缓解.既往无血液系统病史.体检:体温37.2 ℃,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瘀斑,右肾区饱满,触痛.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血小板213×109/L,凝血酶原及凝血酶时间均正常.B超可见右肾周围一半月形液性回声区,宽约27 mm,边界清晰,肾实质回声均匀,形态、大小正常.CT见右肾包膜下环形低密度影,CT值约8 HU,无强化效应;左肾包膜下少量弧形低密度影及一弧形钙化密度影,双肾实质未见异常.诊断:双肾包膜下血肿.于2001年3月5日硬膜外麻醉下行右肾包膜下血肿清除术,引流出约300 ml暗红色血性液体及少量陈旧血块,肾实质表面未见异常.患者术后2周痊愈出院.讨论自发性肾包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发生,双侧先后发生极为罕见.常见的出血原因依次为肾肿瘤、肾血管疾病(以结节性动脉炎、动脉梗塞及静脉栓塞为主)、炎症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文献报道约60%由肾肿瘤引起,不明原因的自发性肾出血隐伏恶性肿瘤的可能性达50%以上[1].本例患者左肾发生自发性包膜下血肿已1年,目前B超、CT检查均未见肾实质占位病变,基本可排除左肾肿瘤引起.此次右肾经B超、CT及术中探查,亦未见肿瘤.
作者:诸明;仇学文;王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评价前列腺全切或次全切后尿失禁患者植入AMS 800型人工括约肌的长期控尿性和满意度,作者对209例植入时间超过20个月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11例(5%)已取出植入装置;34例(16%)已死亡;51例(24%)失访.完成随访者113例,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20~170个月).结果:4例患者获得完全控尿;68例(60%)每日需0~1块尿垫;35例(31%)每日需2~3块尿垫;5例(4%)每日需3块以上尿垫.14例患者曾对装置进行外科矫正.满意度调查显示:31例(28%)非常满意;50例(45%)满意;20例(18%)不肯定;7例(6%)不满意;4例(4%)非常不满意,其中1例术后未使用此装置.作者认为,尽管使用人工尿道括约肌后达到完全控尿的病例数不多,但这种装置为男性前列腺术后尿失禁患者获得长期满意的控尿提供了一个机会.(吴士良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19岁.出生后发现左侧阴囊内睾丸后上方有小指尖大小结节,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近2年阴囊处坠胀,疼痛不适.查体:左侧阴囊较右侧稍饱满,阴茎发育正常,双侧睾丸大小正常.左侧睾丸后上方触及约3.0 cm×3.5 cm大小肿块,质中等,表面光滑,边缘不规则,活动,与周围组织有粘连,肿块周围有波动感.术前B超见左阴囊内相当于左侧附睾头部一2.4 cm×3.4 cm实质光团,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部分呈花条状回声,未见血流信号.右睾丸附睾、左睾丸未见异常,左睾丸周围见直径2.0 cm积液.以左侧阴囊占位性病变行手术探查.行左侧腹股沟疝切口,术中探查左侧腹股沟管及阴囊内容物,外环口处精索稍增粗,切开提睾肌及鞘膜,见少量鞘膜积液,吸净积液,见肿物位于双侧睾丸之间,肿物周围有阔韧带样组织与双侧睾丸附睾相连,形似子宫,双侧连接输卵管,伞端开口处位于双侧睾丸外缘,未见卵巢组织.术中分别切取输卵管伞端、左右睾丸、子宫全层少许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报告:伞端组织太少未见明显上皮,可能为输卵管;双侧睾丸组织正常;子宫组织发育不良,内膜甚薄,腺体极少,为基底层,处于静止期.未见卵巢发育的证据,推测患者的生殖嵴只发育为睾丸.中肾管和苗勒管均未退化.根据病理结果排除卵睾合体,遂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术中见子宫腔约2.0 cm×2.0 cm×2.0 cm,向上连接一深约25.0 cm的腔隙达膀胱下,腔隙内有少量淡黄色粘稠分泌物,送检报告为血性粘液.近端囊腔与双侧输精管紧密粘连,直径约0.8 cm,取少量生理盐水注入输精管内,未见渗漏入囊腔.因囊腔较深,手术未予完全切除.
作者:杨中杰;万小卫;张森;刘磊;杨玉美;杨朝光;刘新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儿,男,3岁.出生后家长即发现患儿尿道外口位置异常.查体:阴茎下弯,尿道外口位于冠状沟腹侧,系带缺如,包皮于背侧堆积,呈头巾状,阴茎头舟状窝处可见皮肤凹陷.阴囊及双侧睾丸发育正常.入院诊断:尿道下裂(冠状沟型).行Duckett尿道成形术.将8 F硅胶尿管自冠状沟腹侧尿道外口置入膀胱,再于阴茎头舟状窝皮肤凹陷处将另一8 F尿管置入2.5 cm受阻.纵行切开阴茎腹侧皮肤向两侧游离皮瓣,探查见8F尿管位于主尿道背侧的窦道内,两者间有一薄膜相隔.确诊为尿道下裂并矢状位不完全性尿道重复.于距冠状沟1.0 cm处环形切开包皮内板,将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剥除腹侧纤维韧带,矫直阴茎,保护主尿道的完整性,切除发育不良的副尿道,横裁包皮内板做岛状皮瓣,做成带蒂包皮管转至腹侧与主尿道外口斜面吻合,尿道成形术后行膀胱造瘘.术后12 d拔造瘘管可自行排尿,尿线粗,无尿瘘.
作者:韩淑玉;王克来;谭国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验证泌尿系上皮移行细胞癌单克隆起源学说.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10例22块多发性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p53蛋白的表达,以此判断多发肿瘤灶基因的突变, 比较多发肿瘤灶的基因型. 结果 同一患者不同部位肿瘤标本p53染色阳性细胞的比例和染色强度完全一致,因此,肿瘤多克隆起源的可能性为0.51×0.51×0.52×0.51×0.52×0.51×0.51×0.51×0.51×0.51 =0.512=0.000122(<10-3),即同一患者多个肿瘤灶的基因型相同. 结论 多发性尿路上皮肿瘤为单克隆起源.
作者:高江平;王悦增;许勇;宋涛;洪宝发;王晓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前列腺切除术者的连续临床资料.患者共2 370例,平均年龄(58.2±6.6)岁,手术前后未行辅助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平均随访时间6.1年.作者比较了1982年~、1989年~和1992~1998年3个不同阶段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布和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结果:总的生化指标复发率为17%;5、10、15年的无生化指标复发的比例分别为84%、74%和65%.80年代初,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比例<50%,精囊或盆腔淋巴结受累率>15%;到90年代末,器官局限性前列腺癌>70%,精囊或盆腔淋巴结受累率<5%.1990~1992年,T1c期前列腺癌的比例从不足10%迅速增至50%以上,同时,T1a、T1b、T2的比例逐渐下降.1982~1988年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明显低于1989~1998年,P<0.001.结论:过去20年中,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诊治有了巨大进步,总的病理分期降低而无生化指标复发的生存率增高.变化的原因是PSA广泛用于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治疗监测.因此,在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治疗作用时,应当考虑年代这一重要因素.(王刚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吡柔比星诱导膀胱癌细胞凋亡的机制和膀胱内灌注预防术后复发的效果. 方法 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不同浓度的吡柔比星对人膀胱癌细胞株T24的抑制作用.对60例经尿道电切术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以30~40 mg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观察预防复发的效果. 结果 吡柔比星浓度为10 mg/L和100 mg/L时,对T24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0%和94%,G1期前出现明显的凋亡峰,可见胞浆内空泡形成、核染色质凝聚等典型细胞凋亡特征.当浓度为1 000 mg/L时,细胞出现坏死特征.共58例完成1个以上疗程,平均随访18.8个月,复发5例(8.6%). 结论 抑制癌细胞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甚至死亡是吡柔比星抗肿瘤的机制之一.用吡柔比星进行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安全、有效.
作者:叶敏;舒畅;马邦一;陈建华;张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们从人尿道鳞癌患者转移性腹水中提取肿瘤细胞培养,3周开始传代,至今稳定培养15个月,已传120代,细胞系定名HUS-98.现就该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肿瘤来源于一男性45岁患者.于1998年6月4日行尿道瘘手术,病理结果为尿道高分化鳞状上皮癌.第一次术后5个月肿瘤转移至腹腔.抽取腹水进行细胞培养.(2)实验动物为无特定病原体级裸小鼠,引种于中山医科大学动物中心,3批18只,7周龄,体重18~22 g,雌雄各半,分开饲养.(3)试剂:生长培养液RPMI 1640,消化液为0.25%胰蛋白酶、0.68mmol/L EDTA.(4)建系过程:取患者腹水,收集细胞接种于50 ml玻璃瓶常规培养,1周后开始1/2换液,第12代后每隔2~3 d传代1次,分种率为1∶2.(5)细胞生物学检测:光镜下观察活细胞形态结构及生长特点.取第108代,常规制作超薄切片,用日立H-600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取第116代单细胞悬液,按Patterson方法及文献方法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及细胞贴壁率[1].染色体分析取第40、60、80代细胞,常规方法收集细胞制片及G带染色.异种接种取第68、108、120代单细胞悬液0.5×作者单位:510010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所1010/L接种于6只裸鼠左腋皮下,每只注射0.3 ml.PCR方法定性检测第107代细胞的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取第51代细胞裂解液,RIA法检测人类肿瘤相关抗原CEA、AFP.
作者:杨太成;冼江;杨传红;王捷;赖晃文;郑文岭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