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一例报告

祝宇;吴瑜璇

关键词:原发性, 色素性, 结节,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皮质醇增多症, 肾上腺皮质增生, 实验室检查, 尚未见报道, 特殊类型, 非依赖性, 腺瘤, 疾病, 国内, 垂体, 病因, 病理, 报告
摘要:由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primary pigmented nodular adrenocortical disease ,PPNAD)引起的皮质醇增多症是80年代中期以后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种垂体或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疾病,在病因、病理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别于结节状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由腺瘤所致的皮质醇增多症.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兔肾生长刺激物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我们采用盐析透析液相色谱分离等方法对兔胎肾细胞内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并对其生物学效应进行测定.

    作者:刘凡;张运涛;郭立安;刘荣福;程广东;殷金安;汪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双J支架管远端输尿管内异位25例临床分析

    1993~2000年共收治25例双J管远端异位于输尿管内的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林健;陈国福;周利群;那彦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尿道损伤术后局部组织变化的动物实验观察

    目的了解不同手术方式处理尿道损伤后局部组织变化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成年雄性杂种犬20只,每组10只,分为尿道会师和膀胱造瘘两组.术后不同时期取材行HE、电镜、免疫组化及尿道造影,比较两组结果. 结果会师组8周时尿道修复基本完成,32周闭塞段长2.5 cm .造瘘组各时期均未见尿道再生,32周时尿道闭塞长3.8 cm. 结论尿道会师可有效减轻断裂后尿道断端移位及回缩,支架导管在损伤尿道的再生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一期造瘘可使尿道断端间距延长,增加二期手术难度.

    作者:刘流;梁德江;满立波;刘红红;何峰;黄广林;王海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第五届国际良性前列腺增生咨询委员会国际科学委员会推荐意见:老年男性下尿路症状的评估和治疗

    一、定义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为储尿期(刺激性)和(或)排尿期(梗阻性)症状的统称,是老年男性常见的症状.LUTS可能与前列腺增大(enlarged prostate gland,EPG)有关,EPG可能或经尿动力学证实造成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而前列腺基质和(或)腺体增生的特殊病理特征被定义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以上这些疾病的关系并非为因果关系,尽管LUTS可能由增大的前列腺所致,而后者可能与BOO有关.症状、前列腺增大以及梗阻并非为前列腺良性组织的特征,而良性前列腺增大(benign prostatic enlargement,BPE)的定义特用于区别前列腺癌的存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肾脏和膀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附三例报告)

    目的报道3例泌尿系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方法总结2例肾脏、1例膀胱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分别于术后4、7个月死亡,1例现已存活2年6个月. 结论此病诊断困难,术前难与原发性肾癌和膀胱癌相鉴别,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别癌、肾肉瘤样癌或肾母细胞瘤.

    作者:王建文;韩志友;高居忠;欧彤文;唐小奈;管德林;北京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睾丸切除对前列腺血流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前列腺在胚胎发育、出生后的成长及成年后正常状态的维持,均有赖于雄激素.前列腺是严格的雄激素依赖性组织,所以临床上利用其雄激素依赖性特点,采用雄激素去除或抗雄激素以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晚期前列腺癌.雄激素可刺激前列腺上皮细胞生长、分化,同时也是前列腺上皮细胞的存活因子,如果将双侧睾丸切除,则上皮细胞将发生凋亡,前列腺缩小、萎缩.

    作者:鲍镇美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生长调控因子异常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多种生长调控因子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中的发病机制.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5种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生长调控因子,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处理系统进行定量测定;同时对BPH的组织构成中间质、上皮和腺腔各因子所占面积百分比进行图像定量分析测定. 结果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纤维连结蛋白(FN)和Ⅳ型胶原表达与BPH的间质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r=0.323、0.278、0.235、0.241,P<0.05);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神经生长因子(NGF)以及凋亡诱导因子bax和ICE表达与BPH的上皮增生之间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r=0.315、0.277、0.246、-0.294、-0.252,P<0.05). 结论 BPH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长调控因子异常有关,其中bFGF是间质增生的主要作用因子,EGFR和bax是上皮增生的主要作用因子.

    作者:谢庆祥;汪鸿;林福地;缪友仁;福建漳州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经腹膜后小切口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22例报告

    1997年1月~2000年1月,采用经腹膜后小切口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治疗精索内静脉曲张22例,报告如下.

    作者:曾安军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磁共振尿路成像在泌尿外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对泌尿外科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总结58例泌尿外科患者接受MRU检查的临床资料. 结果肾结核6例,MRU有典型征象;各种先天畸形27例,MRU均清晰显示其尿路形态;肾盂癌2例,MRU不能明确诊断,确诊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输尿管癌10例,9例MRU输尿管梗阻部位有截断影;输尿管息肉2例,MRU显示输尿管梗阻部位可见泡沫样充盈缺损,但其影像不如逆行造影清晰;输尿管结石8例,MRU 5例可见结石影,3例结石被高信号尿液掩盖;医源性输尿管狭窄3例,MRU均可显示梗阻部位及尿路扩张的形态.MRU检查尿路梗阻部位准确率为100%. 结论 MRU用于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应正确合理应用.

    作者:赵耀瑞;孙光;韩悦;王文成;马腾骧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男性不育患者存在可治疗的内分泌异常的证据

    [Pavlovich,et al.J Urol,2001,165∶837]对63例男性不育或高促性腺激素型性腺功能低下患者检测计算血清睾酮/雌二醇比值,与40例年龄配对、已生育男性构成的对照组数值进行比较.63例患者均为睾丸功能障碍,平均FSH 21.2±1.8 U/L,其中43例经睾丸活检证实为非梗阻性无精子症,20例为少精子症.取对照组中低的20%对象数值(0.1)为选择标准,45例患者口服芳香酶抑制剂testolactone 50~100 mg治疗每日2次,平均5个月.治疗期间检测血清睾酮/雌二醇比值并进行精液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本组患者睾酮水平明显减低(328 vs 543 ng/dl,P《0.01),雌二醇水平较高(58.4 vs 43.5 ng/l,P=0.0),导致睾酮/雌二醇比值降低(0.69±0.06 vs 1.45±0.12,P《0.01).45例经testolactone治疗后比值升高至正常范围,从0.50±0.03提高到1.27±0.12,P《0.01.治疗前和治疗中的精液分析发现,12名少精症患者的精子密度从16.1×106/ml显著提高到28.9×106/ml(P=0.03),活动精子比例也从27.1%提高到45.3%(P《0.01).研究表明,睾酮/雌二醇比值降低可以确定严重男性不育的内分泌异常,这一异常可由芳香酶抑制剂加以校正,使少精子症患者的精液参数得以改善.(张凯摘译顾方六校)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精囊肉瘤伴腺癌二例报告

    例1,30岁.因下腹不明原因胀痛,排尿困难1个月,逐日加重且排尿终末有粘液血尿,大便困难入院.B超提示精囊癌,曾有射精痛及前列腺炎病史,否认血精史.体检:腹部可扪及不规则肿块,自下腹部向左上平脐,界限不清,肿块质硬、表面有结节,外生殖器正常.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质硬有结节,其左右上角可扪及不规则较硬肿块,上界不清.精液检查为血样液体,镜检满视野红细胞及少量精子、白细胞.膀胱镜检查示膀胱三角区高度隆起,粘膜水肿充血,输尿管间嵴增厚,双侧输尿管开口呈裂隙状,未见喷射血尿,后退镜检见精阜增生状隆起及后尿道粘膜充血.精囊造影可见右侧输精管僵硬呈鼠尾状,双侧精囊均上移于耻骨联合上方4.0~6.0 cm且伴充盈缺损.CT检查示精囊腺恶性肿瘤.B超检查示精囊肿瘤,

    作者:吕正兴;夏曙霞;曾泉;黄鹏;魏胜宏;付强;蔡军;江西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慢性前列腺炎诊治及疗效评价(附600例报告)

    目的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诊疗标准. 方法调查600例慢性前列腺炎病例的实验室诊断结果,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制定的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标准,进行NIH分类和疗效的判定.应用喹诺酮类抗生素4~12周,根据病情适当应用α受体阻滞剂、热疗或前列腺按摩疗法. 结果按NIH分类,本组Ⅱ型80例(13.3%),Ⅲ A型335例(55.8%),Ⅲ B型185例(30.9%).治疗6周前后CPSI症状评分判定:临床治愈138例(23%),显效(CPSI减少>15)372例(62%),有效(CPSI减少<15)60例(10%).无效30例(5%). 结论两杯判定试验(PPMT法)进行前列腺炎的诊断分类简单易行.CPSI是一种较好的疗效评价方法.喹诺酮类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和止痛剂等药物的联合应用对慢性前列腺炎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王平;王侠;刘屹立;刘同才;孙志熙;佟咸利;沈阳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tadenan对实验兔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目的观察tadenan(太得恩,原名通尿灵)对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所致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 20只新西兰雄性白兔分4组每组5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A组行手术但不造成梗阻,B、C、D组手术造成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术后两周,B组予太得恩100 mg*kg-1*d-1口服,C组予花生油(太得恩赋形剂),A、D组不给任何药物.饲养后解剖膀胱,取逼尿肌束标本于不同溶液中行电生理刺激观察其收缩功能,并以电子显微镜观察逼尿肌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太得恩对膀胱出口部分梗阻所致的膀胱容量缩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A组膀胱逼尿肌的收缩性明显优于D组及C组;D组和C组膀胱逼尿肌细胞中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水肿明显;而太得恩对逼尿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具有保护作用. 结论太得恩可保护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对BPH有良好疗效.

    作者:王国民;王杭;张永康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碎石钳经肾盂及肾后唇切开治疗肾巨大鹿角形结石

    自1998年开始应用膀胱碎石钳经肾盂及肾后唇切开治疗肾巨大鹿角形结石9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韦躜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内窥镜手术治疗后尿道狭窄和闭锁16例报告

    自1996年2月始,我们采用尿道内切开及瘢痕电切术治疗创伤性后尿道狭窄和闭锁患者16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志亮;陈彤;蓝文纲;尹朝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一例报告

    由原发性色素性结节状肾上腺皮质病(primary pigmented nodular adrenocortical disease ,PPNAD)引起的皮质醇增多症是80年代中期以后发现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种垂体或ACTH非依赖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疾病,在病因、病理和实验室检查方面均有别于结节状肾上腺皮质增生和由腺瘤所致的皮质醇增多症.国内尚未见报道,我们收治1例,报告如下.

    作者:祝宇;吴瑜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集束血管钳在根治性前列腺或膀胱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集束血管钳在根治性前列腺与膀胱切除术中控制背静脉丛出血与减少尿道括约肌损伤的作用. 方法对14例前列腺癌、膀胱癌患者在行根治性前列腺或膀胱切除术中应用集束血管钳完成背静脉丛的结扎切断. 结果 1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来自背静脉丛的出血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出血量明显减少;不必对尿道与周围支持组织做过多游离,因而使尿道括约肌功能得到保护. 结论集束血管钳对术中控制背静脉丛出血与减少尿道括约肌损伤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徐勇;牛远杰;方平;汤洋;王建民;张卫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肾皮质脓肿15例报告

    我们自1984~1998年收治肾皮质脓肿15例,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全好;刘仁滨;李世良;李秀辉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六例报告(附编者按)

    目的探讨尿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回顾总结6例尿路EMS的诊疗经过,并复习国内30例文献. 结果 6例中膀胱EMS 2例,输尿管EMS 4例.均经病理证实.5例以EMS手术,术前忽视了尿路病变;1例以输尿管狭窄行探查术,术中疑为结肠肿瘤.治疗采用同侧附件及病灶切除、输尿管松解、端端吻合. 结论对行经期妇女有周期性膀胱症状或非结石引起的低位输尿管梗阻,尤其有盆腔手术史者要高度怀疑EMS,采用手术切除病灶并行尿路重建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马胜利;王怀鹏;胡礼泉;郑新民;李世文 刊期: 2001年第09期

  • 30岁以下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

    目的探讨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 方法对22例30岁以下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间断全程无痛肉眼血尿17例(77.3%),术前均经B超、膀胱镜活检及尿细胞学检查确诊.22例均行手术治疗,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8例,膀胱部分切除术4例.17例术后随访6~107个月,5例复发. 结论 30岁以下青少年膀胱移行细胞癌具有分化好、分期早、复发率低及预后好等特点,经尿道电切术及术后定期复查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李昕;顾方六;张廷继;那彦群 刊期: 2001年第09期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