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吉英;袁航;屠世良;董全进
目前将人肿瘤细胞系接种到免疫缺陷被小鼠体内构建的CDX(cell-line-derived xenograft)模型已经被广泛用于临床前抗癌药物药效的检测,但CDX模型存在许多缺点,如可用于造模的肿瘤细胞系数量有限、移植成功率低、裸鼠饲养条件高等,并且该模型不能模拟免疫反应对肿瘤的影响.本研究基于微载体复合人胃癌MKN28细胞在正常免疫小鼠体内成功构建了人胃癌移植瘤模型,并对移植瘤的病理特征进行了探讨.
作者:王全义;孙富强;毕研贞;洪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全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相关危险因素.影响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单因素差异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术后第1天PTH水平及其下降比例预测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准确性.结果 200例患者中术后第1天、6个月、1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分别为66.5%、6.5%和3.5%.其中女性(OR=2.966,95%CI:1.480 ~ 5.945,P=0.002)、年龄(OR=0.972,95% CI:0.946~0.999,P=0.039)、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OR=5.508,95% CI:1.693~ 17.923,P=0.005)是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PTH水平(OR=0.738,95% CI:0.556 ~0.979,P=0.035)及术后131I治疗(OR=12.887,95% CI:3.434 ~48.367,P=0.000)是影响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131 I治疗(OR=5.636,95%CI:1.121 ~28.339,P=0.036)同样是术后1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1天PTH<3.05 pg/ml和下降比例>92.5%均可预测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其AUC分别为82.1%和78.2%.结论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及术后131 I治疗是甲状腺全切除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重要影响因素,术后第1天PTH水平及其下降比例可预测术后6个月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
作者:吕春晖;陈海珍;沈晓卉;陈曦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是长期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1].自体AVF优于移植血管搭桥和长期中心静脉插管[2-4].一些患者行常规AVF手术后透析多年,由于反复穿刺导致原标准AVF(前臂远端桡动脉与头静脉吻合)因血栓、狭窄或血管瘤等并发症失去功能,或因前臂桡动脉、尺动脉太细,手术不易成功且不能建立有效血流量,患者自身肥胖致前臂脂肪过厚,穿刺时不易成功.当患者远端动脉血流差而远端静脉管腔粗大、通畅时,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转位,在转位过程中,将静脉浅表化,既有利于血管穿刺,又有效利用了血管资源.我们施行完成前臂静脉(头静脉或贵要静脉)近180°转位与肱动脉吻合建立非常规高位AVF 20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褚志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44岁,因“黑便1d,伴呕吐1次”入院.有糖尿病病史1年.半个月前行“L4-5腰椎间盘突出术”,口服“止痛药”,具体用药不详.查体:脉搏120次/min,血压96/66 mmHg,上腹部局限性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WBC12.19×109/L,RBC 2.43×1012/L,Hb:75 g/L.血糖:16.46 mmol/L.胃镜检查: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Forrest I b).腹腔干动脉造影术未见造影剂外渗.予OTSC吻合夹止血术:胃窦近幽门处见约1 cm×1 cm深凹陷灶,基底白苔,无渗血;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见约1 cm×1cm深凹陷灶,基底白苔,周围活动性渗血.安装1枚OTSC吻合夹(型号11/6t)于内镜头端透明帽外侧,将球部溃疡面完整吸入透明帽中后释放吻合夹夹闭出血病灶,在病灶周围黏膜下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观察5 min未见出血后退镜完成手术.术后第5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7周患者因“解黑便1次”再次入院,胃镜检查示:胃窦近幽门处线状瘢痕,周围黏膜稍充血、水肿;十二指肠球部大量暗红色血凝块,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冲洗后见原小弯侧溃疡处OTSC吻合夹在位,无活动性出血,大弯侧可见1处约8 mm×8 mm深凹陷灶,基底血管裸露,少许渗血(图1).予1枚OTSC吻合夹夹闭球部大弯侧新发溃疡出血病灶(图2).
作者:关富;刘文平;陈钟;钟玲;吕新芝;韩忠政;肖尧生;张鸣青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临床生物学特性,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LNM)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信息完整准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男女性别比约1:4.4;TNM分期中,非Ⅰ期PTMC为366例(18.4%);LNM率为36.4%.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年龄<45岁(P <0.001)、男性(P<0.001)、癌灶数目≥3(P=0.008)、肿瘤直径>5 mm(P <0.001)、包膜外侵犯(P =0.005)、包膜浸润(P =0.035)是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位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结论 男性PTMC患者年龄<45岁、癌灶数目≥3、肿瘤直径>5 mm、包膜外侵犯、包膜浸润时,更易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
作者:李晓京;郑玉梅;马斌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69岁,因“吞咽困难1个月”入院.30年前曾因“胃溃疡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查体:腹部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 113 g/L,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及CA199均正常.胃镜检查示:残胃癌(B-Ⅰ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毕Ⅱ式).病理报告:残胃恶性肿瘤.全腹部CT示:胃体部大弯侧占位,向胃腔内突出,恶性占位可能(图1).初步诊断:残胃癌.行根治性残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残胃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ixed adeno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ANEC),侵出浆膜,隆起型,胃断端、肠管断端、网膜均未见癌累及.肠旁淋巴结6枚,未见癌转移(图2).免疫组化染色示:CD56 (2+)、Syn(2+)(图3)、CgA(2+)、CK(3+)、EMA(+)(图4).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至今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
作者:杨勇;李卫平;吴沪赣;熊辉;张江南;王益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51岁,因体检发现“胃底肿块1周”入院.超声胃镜检查示: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底隆起病变(考虑间质瘤).行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胃底)黏膜下层与肌层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瘤体大小约3.5 cm×3 cm×3 cm.脉管内未见肿瘤浸润,神经纤维束未见肿瘤侵犯.两端手术切缘(分别距离肿瘤约3 cm和3.2 cm处)均未见肿瘤累及.胃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免疫组化染色:CD117(-)、CD34(血管+)、S-100(+++)、SMA(灶+)、Desmin(-)、DOG-1(-)、Ki-67(约8%+).诊断为胃底富细胞性神经鞘膜瘤(图1).
作者:陈光彬;刘昌阔;刘丹峰;章新桥;孙礼侠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应用缝匠肌与股薄肌肌皮瓣修复下腹壁缺损的方法.方法 本组7例患者中腹壁恶性肿瘤切除术后5例,腹壁感染创面不愈合2例.采用缝匠肌与股薄肌联合肌皮瓣修复下腹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结果 术后一期愈合6例,无切口裂开和切口疝形成,1例转位皮瓣有局部皮肤尖端坏死,经负压封闭引流、局部植皮处理后创面愈合.随访7例患者9 ~18个月,局部未见膨隆,无腹壁疝形成.结论 缝匠肌与股薄肌联合肌皮瓣是修复下腹壁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作者:周益;胡祥;谭金海;谢联广;陶圣祥 刊期: 2017年第10期
近年来,根据术中监测门静脉血流动力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是门静脉高压症手术的研究热点.本研究通过术中门静脉联合动态测压个体化手术方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收到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5年9月甘肃省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共9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肝炎后肝硬化8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胆汁性肝硬化5例.将患者分为断流手术组、联合手术组、个体化手术组.3组的性别、年龄、肝功能、出血史、腹水、静脉曲张程度、内镜止血史、是否急诊手术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作者:郭进;李渊;史浩;陈晓昌;车杨;苏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30岁,因“左上腹痛3d,加重15 h”入院.查体: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16.41×109/L、中性粒细胞14.06×109/L.腹部强化CT:未见明显异常、双肾副动脉.入院2d后出现排尿、便困难、双下肢麻木、剑突以下束带感,双下肢肌力Ⅰ级,巴氏征阳性,考虑脊髓压迫的可能.MRI平扫示:T6-7椎体水平脊髓背侧髓外硬膜下可见梭形混杂信号影,大小约3.4cm×1.3 cm×1.7 cm,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低信号,T2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邻近胸髓呈受压改变(图1).考虑为椎管内脊髓肿瘤.急诊手术探查见肿瘤组织,主要位于T6-7椎体水平椎管内髓外硬脊膜下,质脆,黄白色,血运丰富,边界清楚,1根脊神经从肿瘤中穿过,脊髓受压菲薄,向右前方移位,肿瘤与周围神经及脊髓粘连严重.仔细分离,将肿瘤及病变神经一并切除.病理报告:神经鞘瘤伴广泛出血(图2).术后3d后患者腹痛症状消失,左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Ⅲ级,巴氏征阴性.
作者:徐敏;杨涛;孟珂伟;王翀;姜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女,60岁,因“黑便1周”就诊.大便隐血:4+.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静脉曲张.CT示: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呈“双腔征”.DSA检查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胃十二指肠动脉与SMV形成的假性静脉瘤相通,诊断为胃十二指肠动脉/SMA-SMV瘘.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与动静脉瘘(artery-vein fistula,AVF)导致的门静脉系统高压有关.行介入栓塞治疗(图1).患者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黑便,造影检查证实AVF复发,再次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后SMA造影证实仍有少量微小动脉与假性静脉瘤和SMV相通,由于动脉细小,无法进行弹簧罔栓塞,遂结束手术.第2次栓塞术后3个月复查CT,证实AVF复发.
作者:贾中芝;蒋国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s-1α,HIF-1α)和M2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type M2,PKM2)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组织癌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5例胃癌组织中HIF-1 d和PKM2 mRNA表达,分析Hp(+)胃癌组织中CagA基因表达.结果 随着肿瘤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和肿瘤临床分期的增加,HIF-1 α和PKM2的阳性表达率均增高,并且二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83,P<0.01).HIF-1α的阳性表达(73%)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x2=4.204,P=0.041),PKM2的阳性表达(85%)与肿瘤直径呈正相关.HIF-1α和PKM2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75%和85%)均高于对照组(x2=6.486,P=0.010;x2 =7.341,P=0.009),并且在CagA+者中,二者的表达阳性率(83%和92%)的升高更为显著.结论 HIF-1α和PKM2介导的通路可能在Hp感染胃组织癌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嘉炜;陈博;胡孔旺;熊茂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20岁,因发现“腹膜后肿物”半个月入院.查体:腹部膨隆,触软,全腹无腹压痛及反跳痛,无肌紧张,左上腹部触及边界不清肿块,无压痛.血清肿瘤标志物正常.上腹部CT示:腹膜后区(以两肾区内上间隙区为中心)巨大占位,以脂肪成分为主,并可见团片状软组织密度影及斑片状钙化影,符合畸胎瘤的改变(图1).术中见肿块位于后腹膜,左、右肿块均为脂肪囊样组织,呈分叶状,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粘连,大小分别为25 cm×18 cm、15 cm×10 cm.左侧肿块与腰大肌粘连,内侧与腹主动脉鞘粘连;右侧肿块位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肿块下缘与右肾上腺及肾脂肪囊粘连,上缘与肝S5、8段邻近.左、右肿块连接呈哑铃状,哑铃柄部在腹主动脉前方、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间穿过,柄部可触及骨质类结构,质地坚硬.术后病理报告:畸胎瘤伴继发性恶性变,恶性成分为前列腺腺泡腺癌,gleason评分6分,直径0.5 cm,癌组织占前列腺腺体积比5%,畸胎瘤中前列腺组织范围1.5 cm×1.5 cm(图2).
作者:刘小雷;王宇翔;华杰;詹志林;宋振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脉管癌栓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 482例行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评价脉管癌栓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1 482例胃癌患者中有606例(40.9%)存在脉管癌栓,脉管癌栓与肿瘤大小、肿瘤位置、Borrmann分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方式、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有关(均P<0.05).脉管癌栓阳性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55.0%比73.1%,=45.15,P=0.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是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1.592,95% CI:1.329 ~1.907,P=0.00).结论 脉管癌栓是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脉管癌栓阳性的胃癌患者预后更差.
作者:叶再生;魏晟宏;林振孟;王益;曾奕;李阳明;肖军;陈路川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对比内镜下支架置入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胃癌引起幽门梗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2年6月至2012年6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治疗的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患者133例,其中支架组63例,手术组70例.结果 支架组和手术组的手术成功和临床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恢复经口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短[(2.5±3.1)d比(6.6±3.5)d,t=-7.0,P<0.001;(6.7±5.9)d比(11.1±10.1)d,t=-3.0,P<0.01].手术组早期并发症多,晚期并发症少(P<0.05).手术组的通畅持续时间[(295.8 d,95% CI:260.7 ~ 330.8 d)比(168.2 d,95% CI:134.7 ~201.7 d),P<0.001]和生存时间[(307.6 d,95%CI:272.4~ 342.8 d)比(229.6 d,95% CI:195.1 ~264.3 d),P=0.003]长于支架组.在ECOG评分为0~2分患者,支架组的通畅持续时间短于手术组(P =0.001),支架组的生存时间与手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4).结论 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和外科手术均能有效解决幽门梗阻.内镜下支架置入术后短期效果更好,外科手术解除梗阻后持续通畅时间更长.
作者:黄天臣;肖建安;王青兵;王雁军;张勇;白东晓;冯留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导致慢性血栓性髂股静脉闭塞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阻塞的常见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 2006年3月至2014年12月4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慢性髂股静脉闭塞患者(44条患肢)在我科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本研究对该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血管多普勒超声及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评估术后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本组37例患者成功接受了血管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90.2%.5例患者(13.5%)在随访中发现髂静脉再阻塞:2例为支架近端进入下腔静脉不充分,开口受压回缩所致;2例存在高凝因素患者因自行停用华法林致支架血栓形成;1例原因不明.9例腔内治疗失败患者中2例患者术后症状加重,出现小腿溃疡复发,行局部交通支结扎加曲张静脉灼闭术.结论 支架未充分覆盖髂股静脉病变,因担心影响对侧髂静脉血流支架近端深入下腔静脉过少,术后抗凝不合理是影响慢性髂静脉闭塞腔内治疗术后支架通畅率的重要原因.
作者:叶猛;黄晓钟;薛冠华;郝长宁;张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气囊鼻胆管引流术(laparoscopic balloon nasobiliary drainage,LBNBD)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下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胆总管内径0.3 ~0.8 cm)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6年11月期间,符合入选标准的“同期”三镜联合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患者102例,其中术中运用气囊鼻胆管引流50例,输尿管导管引流52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和血淀粉酶指标,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消化道症状和电解质情况、术后住院时间及胆管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而术后前3d胆汁引流量两组均为200~400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胰腺炎、胆漏、胆道出血等合并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均各出现1例胆漏,但无胆管出血及胰腺炎发作)(P>0.05).结论 运用LBNBD术在腹腔镜下“同期”治疗细径胆总结石是安全、有效的,该术式扩大了细经胆总管结石清除后一期缝合的适应范围.
作者:周华波;陈安平;何伊嘉;高原;李华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目的 构建miR-34a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转染后对肝癌细胞活力、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转染后对阿霉素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 构建含miR-34a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肝癌细胞并阿霉素干预后,测定细胞活性、检测细胞周期、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miR-34a的重组慢病毒载体LV-hsa-mir-34a(元件顺序:Ubi-MCS-SV40-EGFP-IRES-puromycin),经质粒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与对照组比较,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肝癌细胞后miR-34a表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epG2:t=15.36,P<0.01;Hep3B:t=36.75,P<0.01;Bel-7402:t =24.17,P<0.01).与对照组比较,miR-34a表达上调并阿霉素干预后肝癌细胞活力下降(HepG2:t=7.12,P<0.01;Hep3B:t=8.89,P<0.01;Bel-7402:t=13.62,P<0.01),G1期细胞显著增多(HepG2:F=137.65,P<0.01;Hep3B:F=143.39,P<0.01;Bel-7402:F=1 306.47,P<0.01),细胞凋亡增加(HepG2:F=386.14,P<0.01;Hep3B:F=881.94,P<0.01;Bel-7402:F=885.89,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蛋白和凋亡蛋白发生相应改变.结论 构建miR-34a重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肝癌细胞后可高效表达miR-34a,miR-34a高表达可以降低肝癌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miR-34a重组慢病毒载体感染肝癌细胞后,阿霉素对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
作者:郑顺贞;孔俊杰;贺竞毅;杨凤辉;刘军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44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2d“入院.查体:腹略膨隆,右下腹有压痛,轻度反跳痛,无肌紧张,未触及包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无亢进.血常规:WBC 15.5×109/L,N 0.84.B超检查提示:阑尾显示不清,右下腹大网膜包裹.门诊以“急性阑尾炎”收治.行腹部增强CT示:轴位见右中下腹大网膜血管明显增粗、聚拢并沿同一轴心螺旋状扭转,边缘模糊,伴周围网膜脂肪广泛斑点状致密浑浊改变,构成典型“台风云图”样外观(图1).增强CT扫描上述聚拢、旋转血管有轻度强化表现.冠状和矢状重建图像示:旋转轴心自横结肠下缘水平一直向下延伸直达腹股沟管入口处,腹股沟管和阴囊内见多量浑浊脂肪组织与腹腔内网膜相连续(图2).CT诊断:右侧腹股沟大网膜疝并大网膜扭转,部分网膜坏死.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中下腹大网膜扭转约1 080°,范围约30 cm×20 cm,其内广泛瘀血水肿并部分出血、坏死改变,大网膜下端疝入腹股沟管和阴囊内并部分粘连.回复疝内容物,切除扭转和坏死的大网膜,修补疝囊颈部,小肠及结肠未见异常.阑尾增粗伴充血水肿,约5.0 cm ×0.9 cm大小,同时行阑尾切除术.病理报告:(1)大网膜出血变性坏死;(2)慢性阑尾炎.
作者:苗世嵩;何聪;徐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0期
患者男,47岁,因“咽部疼痛1个月”入院.曾在当地医院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诊断为“胃腺癌”.行“奥沙利铂+替吉奥”化疗1个疗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探查肿块位于贲门胃底处,表面粗糙不平,糜烂,触之易出血.肿块累及食管下段腹侧,质硬,无外侵,胃浆膜层与膈肌无粘连.贲门旁见肿大的淋巴结2枚.行贲门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胃贲门处有1个溃疡型肿块,大小4.0 cm×3.5 cm×2.0 cm,切面呈灰白色,部分区暗褐色,质硬,灰白色组织浸润胃壁全层并累及食管.光镜下可见肿瘤位于胃黏膜下,向胃壁内弥漫性浸润,瘤细胞呈实性片状、腺泡状、腺样或巢状排列,细胞形态亦多样,可见梭形、圆形、多边形细胞,胞质丰富,嗜伊红染色,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图1).部分区域可见透明细胞,胞质内含有黑色素颗粒.
作者:廖谦和;张立飞;徐丹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