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现才;辛群;沈璟;张勤
患者男,24岁,于2014年12月9日入院.入院2h前从1 m高处摔下,撞击右上腹,并出现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无恶心呕吐,无腰背部放射痛,无面色苍白.入院后查血红蛋白111 g/L.查CT示胸腹腔全脏器反位,脾挫裂伤,脾脏包膜下血肿(位于右侧),腹、盆腔中等量积液(血),左肺中叶挫伤(图1).予以保守治疗,血色素平稳,腹痛好转,1周后出院.于2014年12月18日晨起活动后,突觉右上腹痛,并伴有冷汗、头晕,遂至我院急诊就诊.查B超提示腹腔积液,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21.0 g/L,行腹穿检查可抽出不凝血,遂立即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脾脏位于右上腹腔内,上极有一纵形裂伤,深1 cm,长6 cm,周围大量血块积聚,约2000 ml.予以切除脾脏,手术顺利.于2014年12月20日查淀粉酶正常.于2014年12月22日查血小板700×109/L,D-二聚体9.65 mg/L,予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作者:丁蔚;谭玉林;王一波;薛文波;徐逸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腺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有完整病例资料的MBC 112例,纯型(pure MBC,PMBC) 71例,混合型(mixed MBC,MMBC)41例,两者相互比较,并分别与同期1 157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对比.结果 PMBC较IDC肿块小、激素受体表达率高(均P<0.05)、淋巴结转移率低(7.0%比40.6%,X2=32.663,P<0.001);PMBC 5年无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高于IDC(DFS:94.6%±3.0%比81.3%±1.1%,x2=7.265,P =0.007;OS:92.4%±5.3%比88.5%±1.0%,X2=4.059,P=0.044).MMBC较IDC肿块大、激素受体表达率高,但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8%比40.6%,x2=3.417,P=0.332);MMBC 5年DFS及OS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S:79.1%±7.1%比81.3%±1.1%,X2=0.167,P =0.683;OS:84.5%±7.2%比88.5%±1.0%,x2 =0.123,P=0.726).PMBC较MMBC肿块小、淋巴结转移率低,激素受体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BC 5年DFS及OS高于MMBC(DFS:94.6% ±3.0%比79.1%±7.1%,X2=6.772,P=0.009;OS:92.4%±5.3%比84.5%±7.2%,X2=6.401,P=0.036).多因素分析得出淋巴结状态是MBC唯一的预后因素.结论 PMBC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优于MMBC及IDC;MMBC淋巴结转移率高于PMBC,预后与I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陈宏亮;丁昂;王懋莉;张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腹盆腔动脉出血发病突然,死亡率高,部分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手术止血迫于患者本身疾病、出血部位不确切等原因,难度大,风险高,病死率高.介入栓塞治疗集诊断与治疗一体,在对出血部位进行精确定位的同时可以进行即刻的局部血管栓塞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止血效果.首都医科大学平谷教学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0月收治腹、盆腔动脉出血急诊行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1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鑫昌;狄长安;何亮;李林;田国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急性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浙江大学衢州医院收治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MPE)和次大面积肺栓塞(submassive pulmonary embolism,SPE)患者53例,其中MPE 16例,SPE37例,2组患者均在确诊后12h内接受导管碎栓+接触溶栓治疗.观察2组患者介入治疗前后肺动脉压力、心肌标志物、三尖瓣返流、有心室扩张度变化以及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平均随访(6±3.6)个月观察患者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结果 53例患者术后2h内平均肺动脉压明显下降,MPE组术前(47±6) mmHg术后下降到(34±4) mmHg;SPE组由术前(44.2±1.5) mmHg下降到术后(31.4 ±6.2)mmHg,各组手术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有心室功能不全缓解率达78.4%,72 h内大出血发生率1.9%,MPE组:0,SPE组:2.7%;随访6个月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0.结论 早期介入治疗能快速降低大面积和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肺动脉平均压,缓解右心室功能不全,同时降低大出血发生率,并减少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
作者:王李华;陈梅琴;王丹琼;陆炜;张伟文;罗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C、D级病变可首选腔内治疗[1].然而支架再狭窄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有研究提出,流出道不佳是影响股动脉支架通畅率的重要因素[2].本文收集采用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TASC C、D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膝下血管通畅条数对腔内治疗后支架通畅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闫醒军;贾鑫;刘小平;吴忠隐;刘杰;熊江;贾森皓;葛阳阳;郭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女,67岁,反复右上腹痛7d,伴恶心呕吐、全腹痛2d入院.自述在脐周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活动度大.入院查:腹部未见肠型及蠕动波.有上腹及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可闻及高调肠鸣音,脐下可触及4 cm ×3.5 cm肿块,质硬,活动度大,可从左中下腹推至右下腹.腹部彩超示胆囊结石,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图1).既往有30年胆囊结石病史.诊断:(1)胆囊结石伴胆囊炎;(2)肠梗阻;(3)腹部肿物性质待定.全麻下行腹部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150 cm小肠内有一质硬肿块,近端小肠明显扩张.纵行切开肠管,见一大小约4cm×3.5cm大结石(图2).取出结石横行缝合肠管.探查胆囊见其周大网膜十二指肠球部及胃窦部包囊粘连,分离粘连后,见胆囊底体部与十二指肠相互交通形成内漏.术中明确致小肠梗阻结石为胆囊结石经胆囊十二指肠内漏入肠道所致.切除胆囊.因十二指肠球部炎症明显,再行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图3).术后7d,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赵德芳;董勤;张春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3岁因“体检发现腹腔占位1周”入院,既往有左下肢静脉曲张病史10年;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部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软,全腹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未及腹部肿块,Murphy's征阴性.外院CT:十二指肠降部外侧区软组织密度影,考虑间质瘤可能,建议行MRI.我院MRI显示:十二指肠前外侧肿块(约50 mm×32 mm×25 mm),性质待定;胆囊体积增大.腹部彩超:肝门区实性肿物,腹腔、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门静脉内经约12 mm,血流通畅.实验室检查:生化:总胆红素:39.2 μmol/L,直接胆红素:12.7 μmol/L,间接胆红素:26.5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1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6 U/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0.81 ng/m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21.30 ng/ml,糖蛋白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16.33 U/ml,糖蛋白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1.14 U/ml均在正常范围.
作者:李其云;邹俊;胡继龙;吴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54例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此次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资料.结果 既往手术包括胃切除术后16例,胆囊切除或保胆取石术后19例,胆管切开取石术后19例.与既往手术间隔时间为3d至37年,中位时间为9年.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30例,腹腔镜经胆囊管取石24例,胆总管结石直径为(10-8)mm.手术时间(154 ±41)min,出血量(37±29) ml,术后住院时间(6±2)d.术后胆漏2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中转开腹l例.因结石嵌顿于Odii括约肌结石残留1例.结论 有上腹部手术史的腹腔镜胆总管取石术创伤小、恢复快,对于资深的腹腔镜胆道专业医师安全可行.
作者:李欣;侯纯升;徐智;王立新;凌晓峰;王港;崔龙;修典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家族性甲状腺癌约占甲状腺癌的5%~15%,其中家族性髓样癌约占20% ~25%[1].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同一术者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诊断为微小癌的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病例,就临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作者:刘增光;陈光;苏畅;王培松;孟宪瑛;孟伟;任江;关强;张文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有望成为结肠癌新的手术规范[1].本研究通过对38例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手术路径的总结,探索腹腔镜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的路径.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于2013年5月至2015年4月收治38例右半结肠癌患者,38例均为术前检查或术中探查排除Ⅳ期、急性肠梗阻、肠穿孔或严重腹腔粘连等情况,经充分术前准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CME.
作者:冯士春;唐翀;袁荣华;翟晓峰;曹镇宁;于嘉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常遇不能接受手术的患者,如腹腔肿瘤复发、转移或伴有腹水的肠梗阻患者等,现行的治疗方法难以对这些患者实施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15年7月9日采用磁铁压迫吻合术成功治愈1例肠梗阻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男,75岁.患升结肠癌2年,1d来腹痛、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1d于2015年6月7日入院.给予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静脉支持等治疗.2d后患者肠梗阻不缓解,放置肠梗阻减压管于空肠内,逐渐深入,终到达回肠内.经肠梗阻减压管造影提示:升结肠梗阻、占位(图1).腹部CT:升结肠癌并致肠梗阻.患者有严重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临床有心慌、憋气、下肢浮肿等心力衰竭症状;不能耐受麻醉及开腹手术,在患者及家属要求下行磁铁压迫吻合术.
作者:侯郑生;山内(荣)五郎;刘金玲;赵期康;骆勇;刘京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倒喇叭支架技术(bell-bottom technique,BBT)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总动脉瘤腔内修复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4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双侧髂总动脉瘤16例,单侧髂总动脉瘤l例.对于直径< 25 mm、髂内动脉无瘤样扩张、髂动脉瘤未累及髂外动脉的髂总动脉瘤采用BBT保留同侧髂内动脉.结果 17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70~260 min,平均(156 ±53)min,出血量10 ~ 400 ml,平均(99±126) ml.双侧BBT 3例,单侧BBT 14例.术中发现即刻Ⅰ型内漏3例,均为主体覆膜支架近端内漏,采用大球囊扩张后2例内漏消失,1例内漏明显减少.17例患者随访时间4 ~ 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主动脉瘤及髂动脉瘤无直径增大或破裂,无内漏,所有BBT处理侧髂支支架通畅无血栓形成、无臀部跛行症状,所有患者无臀部、骶尾部坏死表现.结论 对于合并髂总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采用BBT处理髂总动脉瘤可保留同侧髂内动脉并避免相关后遗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蔡煌兴;张小明;李清乐;沈晨阳;李伟;张学民;蒋京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状况,为针对性应用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60例,根据既往是否因腹膜后肿瘤行手术治疗将患者分为初发组(27例)和复发组(33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营养风险筛查评估,并查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术前NRS2002评分显示,复发组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初发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2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下降,复发组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9.174,4.720,10.950,8.772,10.960,均P<0.05).复发组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86±15)h]长于初发组[(61±6)h](=7.903,P<0.05);复发组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15.5±5.6)d]长于初发组[(7.3±0.7)d](t=7.55,P<0.05);复发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5.5±6.0)d]长于初发组[(14.1 ±1.7)d](=9.571,P<0.05);复发组住院费用[(13.2 ±5.6)万元]多于初发组[(6.8±0.9)万元](X2=5.871,P<0.05).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初发组1例次,复发组6例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625,P>0.05).结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患者围手术期存在营养风险,复发组患者较初发组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高,NRS2002评分系统简单易行,可以预测营养风险.
作者:宁宁;邹博远;罗成华;叶颖江;杨晓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5-羟色胺2B受体(5-hydroxytryptamine,5-HT2BR)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血液及胃液中的表达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取胃癌组织石蜡标本30份,胃溃疡石蜡标本10份,胃癌患者的胃液、血液及新鲜瘤组织标本各15份,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5例血液和胃液样本,胃黏膜组织样本5例,分别用ELISA法及PV-9000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测定5-HT2BR的表达量.结果 5-HT2BR在胃良性病变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5-HT2BR在胃癌组织与胃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HT2BR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积分光密度值、阳性面积与高、中分化胃癌组织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中、高分化胃癌组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的肿瘤分期、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5-HT2BR表达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胃癌患者胃液及血液中5-HT2BR表达量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5-HT2BR在胃癌患者血液、胃液及瘤体中表达高于胃良性病变患者,并且在低分化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高分化胃癌组织.
作者:周航宇;姜淮芜;陈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儿男,2岁,9 kg.因腹痛伴呕吐、腹胀8d入院.近期有吃龙眼的病史.腹部立位X线片检查提示:小肠梗阻、空腔脏器穿孔.查体:精神差,急性病容,腹部隆起,未见胃肠型,患儿反应差,腹部压痛、反跳痛触诊不理想,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减弱.急诊行剖腹探查+肠穿孔修补+腹腔引流术.开腹探查见腹膜严重充血、水肿增厚、脓苔附着,腹腔渗液为淡黄色脓性,约150 ml.探查全部小肠,全长约260 cm,小肠肠壁严重水肿,表面见较多弥漫性不规则的结节样组织,伴节段性的狭窄.距回盲部30 cm回肠可见肠管梗阻处,其内为龙眼核.距回盲部约70 cm处可见针眼样大小小肠穿孔,周围附着脓苔.将穿孔周围肠管局部切除送病理检查,从切口取出龙眼核,双层横向吻合肠管壁封闭穿孔肠管.之后患儿反复因肠穿孔连续行5次手术,每次手术与上次手术间隔时间少9d,多181 d,中位数时间94 d.该患儿共行6次手术,病理报告均提示弥漫性小肠节细胞神经瘤病(图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神经纤维S-100阳性(图2)、NSE阳性(图3)、Syn阳性(图4)、GFAP阳性、NeuN阴性、SMA阴性.患儿第6次手术后随访半年余,喂养良好,生长发育可,无不适症状,排气、排便正常.
作者:舒俊;卞红强;张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口服超声助显剂超声检查(oral ultrasonic contrast agent ultrasonography,OUCAUS)联合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细胞黏附分子1(cell adhesion molecule-1,CAM-1)检测对胃癌术前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胃镜和OUCAUS检查并进行术前分期,同时用ELISA法检测其术前血清MCP-1和CAM-1水平,并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结果 OUCAUS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79.9%、82.9%和88.6%,血清MCP-1和CAM-1表达水平与胃癌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病理分期关系密切(均P <0.05),OUCAUS联合血清MCP-1和CAM-1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总准确率分别为93.0%、93.9%和98.6%,对胃癌侵犯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判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仅依赖OUCAUS分期的准确率.结论 胃癌的病理分期与血清MCP-1和CAM-1表达密切相关,OUCAUS联合术前检测血清MCP-1和CAM-1水平有利于提高对胃癌浸润及转移判断的准确性.
作者:张超贤;秦咏梅;李光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男,57岁.于2015年8月16日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0d,加剧1d”入院,查体:腹平,腹肌紧张,右上腹压痛、反跳痛明显.上腹部CT提示:肝脏右叶实质性占位伴出血.遂在全麻下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约500 ml血性液体,肝周明显,盆腔少量积血,网膜、结肠、小肠未见转移结节,肿瘤位于右肝后下段(Ⅵ),呈外生性,与周围网膜、横结肠系膜及十二指肠粘连,肿瘤外侧见一破口伴出血,同时累及侧腹壁肌肉及部分膈肌(图1).
作者:宋广元;叶再元;石吉;张鸿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心脏死亡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肝移植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实施23例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对该组23例供者受者和此前连续完成23例不可控心脏死亡供肝肝移植供者受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CD供者和对照组供者年龄分别为21 ~ 73岁和22 ~ 4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986,P=0.000).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的年龄、性别、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癌、供受者血型相符、术前MELD(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等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肝移植术后ALT(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峰值分别为(1 360±1 165) U/ml和(613±366) U/ml(t=7.914,P=0.007),AST(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峰值分别为(4 241±3 705) U/ml和(1 235±1 049) U/ml(t=12.86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受者的术中失血量、ICU停留时间和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CD受者和对照组受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69.6%和7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75,P=0.268).结论DCD供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较重,但受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生存率与不可控心脏死亡捐献肝移植相似.
作者:胡志平;冷希圣;黄磊;王东;高杰;李照;高鹏骥;倪彦彬;朱继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由于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在临床诊断及外科处理上均较为困难,是一种虽不多见但很值得关注的疾病.腹腔镜手术切除肿瘤创伤小,安全可靠.本组回顾性分析、总结近年来我院收治的8例腹腔镜治疗盆底腹膜后神经鞘瘤8例的经验,探讨本病的诊断、腹腔镜手术的应用及预后.临床资料
作者:袁航;郑伯安;董全进;戴俏琼;屠世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患者1 女,22岁.主因左侧季肋部并腰背部疼痛3d入院.既往体健,无疫区生活史.查体:全腹触诊软,于左肋下可触及脾下极,质中,无异常包块,无压痛,肝脏未触及,余未触及异常包块,左季肋区叩痛.辅助检查:①腹部彩超:脾上极实质内可见大小约7.4 cm×7.1 cm囊性结构,壁不厚,内透声欠佳,未见异常血流信号.②上腹部CT平扫+强化扫描:脾脏内可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8.4 cm ×7.6 cm,边界尚清,增强后未见确切强化,CT值接近水,考虑囊肿可能性大,肝脏、胰腺、肾脏未见异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影(图1).
作者:魏峰;李永禄;尹文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