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磊;张秀军;杨涛;王凯;朱志军
乳腺癌细胞生长、侵袭及转移受多种因子的调控.目前关于膜联蛋白A3(Annexin A3)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及转移是否有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Annexin A3在乳腺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表达的特点及临床病理意义.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期间250例手术病理标本.包括正常乳腺组织60例,良性肿瘤60例,乳腺癌70例及转移淋巴结60例.患者年龄19~81岁,平均年龄(46.3±3.5)岁,均为女性.所有标本均为手术切除标本.
作者:吴志明;邱海江;傅燕萍;方孙阳;陈福森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mieroRNA-217(简称miR-217)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原发灶和相应癌旁正常黏膜组织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miR-217的表达,独立样本均数采用t检验分析miR-217的表达差异,Fisher精确检验分析其与相关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相应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相比,3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7显著低表达(3.3±0.6比5.3±0.7,P=0.029 <0.05),肿瘤直径>2 cm的(17例)患者的miR-217表达明显低于肿瘤<2 cm(13例)患者(P =0.025);TNM分期为Ⅲ~Ⅳ期的(15例)患者的miR-217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Ⅰ~Ⅱ期的(15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有周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的miR-217的表达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33,P=0.026).miR-217低表达结直肠癌患者(17例)平均生存时间明显短于高表达患者(13例)[(12.0±3.3)比(33.0±7.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584,P=0.032).结论 miR-217在结直肠癌中显著低表达,其可能作为一种标志物预测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
作者:王搏;申占龙;叶颖江;姜可伟;王杉;赵刚;王春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 10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术前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组l 105例胃癌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0.3μg/ml)814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0.3 μg/ml)29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和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2%和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39,P<0.05).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和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5年生存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1%比22.2%,x2 =11.178,P<0.05),而在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两组5年生存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4,P=0.469).分层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正常组和血浆D-二聚体升高组仅在T4期患者中的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2%比28.5%,x2=8.110,P<0.05),而在N分期、TNM分期患者中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不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血浆D-二聚体不是胃癌独立的预后因素.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而其水平升高与否对辅助化疗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作者:崔景利;梁寒;邓靖宇;侯丽英;丁学伟;王晓娜;张李;梁月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一、前言术后疼痛是机体受到手术刺激(组织损伤)后出现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一系列反应,也是临床上常见和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疼痛是机体对创伤或疾病的反应,它保护着机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同时给机体带来痛苦,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2].疼痛既是患者的主观症状,也是反映伤病的客观体征;美国疼痛学会在1995年提出,应将疼痛列为与呼吸、脉搏、血压、体温并重的第五大生命体征[2].
作者:冷希圣;韦军民;刘连新;江志伟;吴育连;何裕隆;陈孝平;陈亚进;苗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急性肺动脉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2月间对26例中/高危APE患者行肺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经股总静脉或颈内静脉入路,行肺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导管导丝插入血栓内部,旋转猪尾导管以碎解血栓、同时灌注尿激酶溶栓,必要时可采用球囊辅助碎栓.结果 26例患者肺动脉介入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肺动脉造影显示2例肺动脉主干及13例左或右肺动脉干完全开通,6例大部分开通,5例肺叶动脉部分开通.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由术前(42 ±7) mmHg降至术后(34±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P<0.01);动脉PaO2由术前(61 ±5) mmHg升至术后(89±7)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1,P<0.01).基本治愈14例,显效8例,有效4例.21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0.7%,随访时间(16±3)个月,无死亡及复发病例,3例遗留轻度肺动脉高压,无不良出血事件.结论 应用介入方法治疗中/高危APE可以迅速恢复肺灌注量,纠正低氧血症,改善全身情况,降低死亡率;并可减少出血、肺动脉高压或右心功能不全(right ventricle dysfunction,RVD)等并发症.
作者:曾昭凡;陈浩;戚悠飞;李振振;岳劼;刘飒华;吴鸿飞;肖占祥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术前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我科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胰瘘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胰瘘的评分系统.应用ROC曲线分析评分系统预测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共有1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39例患者发生A级胰瘘(28.5%),15例为B级胰瘘(10.8%),6例为C级胰瘘(4.3%).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减黄(wald x2=5.515,P =0.019)、超重(wald x2=6.233,P=0.013)、胰管直径<3 mm(wald x2=10.392,P=0.001)与术后胰瘘发生密切相关.根据回归系数建立术后胰瘘风险评分系统,评分越高患者发生胰瘘风险越高,0分患者胰瘘发生率为9.9%,而4分患者胰瘘发生率为92.9%,评分系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 (95% CI:0.694~0.849).结论 术前减黄、超重、胰管直径<3 mm与术后胰瘘发生密切相关,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术前风险评分系统能够比较有效的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胃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
作者:王宏伟;王崑;包全;孙谊;金克敏;闫晓峦;刘铭;邢宝才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前我国血源十分短缺,血源供不应求,医院用血供求矛盾特别突出.术中自体血回输不但可以缓解这一矛盾,减少血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避免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中采用血液回收机行患者自体血回输,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中哪类患者自体血回输量大,哪类患者更适合应用自体血回输.
作者:郭国校;李全营;许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后患者并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及会诊的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合并PE的11例患者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该组11例PE患者有6例患者经过心肺复苏、抗凝溶栓等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54.5%.5例患者经过早期的抗凝、溶栓等治疗后康复,在溶栓过程中,2例患者因彩超发现股静脉内漂浮血栓选择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对5例患者经过8 ~ 25个月随访,均无呼吸困难、胸闷、胸痛等症状.患者发病时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为常见(90.9%),有胸痛症状3例(27.3%),出现晕厥2例(18.2%),猝死2例(18.2%),均无典型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三联征.结论 PE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能降低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后PE患者的死亡率.
作者:王晓天;胡何节;方征东;孙小杰;葛新宝;刘振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癌变问题是近年的一个研究热点,其手术方式仍有争议.如确定为HT多灶性癌变应行甲状腺全切,但目前尚缺乏能有效预判HT多灶癌的手段,我们回顾性分析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与HT患者术后病理的相关性,探讨其在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手术方式选择中的作用.
作者:董帅;邬一军;李甫强;杨自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 CD25+ Foxp3+ regulatory T cell,Treg)对同种反应性T淋巴细胞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在诱导和维持移植术后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抗原特异性Treg因其针对特定的抗原,故而免疫抑制作用更强,因此利用供者抗原特异性Treg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已成为一种新的策略[1-2].本研究旨在利用小鼠脾细胞培养抗原特异性Treg细胞,并鉴定其免疫抑制功能.
作者:王永磊;张秀军;杨涛;王凯;朱志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1],其发展缓慢,生存期长,死亡率低.多发病灶是PTC的临床特征之一,据国外学者报道高可达80%,双侧癌比例达60%[2].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3 169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灶性PTC的生物学特性及外科治疗方式.
作者:逄仁柱;孟宪瑛;孙雪;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单独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与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再出血率.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间77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行TIPS手术治疗的患者,全部应用8 mm直径金属裸支架配合8 mm直径覆膜支架.24例患者单独行TIPS治疗,53例患者行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TIPS手术操作均成功完成.栓塞组与非栓塞组门静脉压力分别下降l0 mmHg和11 mmHg,两组门体压力梯度变化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栓塞组24例患者中5例发生再出血(21%),栓塞组53例患者中3例发生再出血(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85,P=0.043;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4,P=0.659.结论 TIPS联合胃冠状静脉栓塞较单独行TIPS可降低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术后再出血率.
作者:刘仕睿;丁鹏绪;化召辉;吴智慧;黄必润;徐鹏;王志伟;张文广;李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男,39岁.主因间断腹痛1个月于2014年6月9日入院.1个月前出现上腹疼痛不适,无恶心、呕吐,自觉腹胀,排气、排便正常.行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腹小肠局限性套叠、淋巴结肿大(图1).患者1年前曾因“贫血、黑便”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胃镜、结肠镜、全消化道胶囊内镜检查均未见异常.查体:腹部稍饱满,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于左侧腹可触及肿物,直径约10 cm,活动度较小,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
作者:靳小石;矫政洧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患者女,67岁.因“结肠造口20年,要求还纳”收入院.患者自诉约20年前,因“结肠肿物”于外院行“肿物切除术及结肠造口术”治疗,病理诊断为:“结肠炎性病变”,术后未行还纳手术治疗.6年前,因“胃溃疡伴幽门梗阻”再次行手术治疗,术中探查见胃幽门处组织增厚,原造口位于升结肠,近脐部位见远端横结肠断端,远端结肠萎缩明显,肠管薄,内可见灰黑色宿便(图1),考虑患者为良性病变且术前有造口还纳意愿,遂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远端结肠与造口处升结肠端侧吻合术(图2),距造口升结肠肠管约15 cm处,将远端结肠与升结肠端侧吻合.
作者:崔海滨;白希永;葛怀娥;张维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吻合口瘘是直肠癌保肛术后常见的严重的并发症,而糖尿病是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1].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能反映人体近8~12周总的血糖水平,且不受血糖临时变动及急性改变影响,是监测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本组探讨HbA1c对糖尿病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影响,报道如下.
作者:郑学聪;苏劲波;苏志明;王长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施行62例改良联合断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患者的疗效.结果 本组62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1/62),食管吻合口漏发生率为2%(1/62),吻合口狭窄发生率为5%(3/62).术后12个月复查,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为79%(48/61),改善率为18%(11/61),有3%(2/61)的患者食管曲张静脉无变化;胃底曲张静脉消失率为98% (60/61),改善率为2%(1/62).术后3年和5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率分别为3% (2/61)和8%(5/61).结论 改良联合断流术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其;刘飞龙;张志伟;梅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患者需依赖血液透析通路维持生命,而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行自体动静脉内瘘及上肢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均不断增多.本院血管外科于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对16例慢性肾衰患者行股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大隐静脉内瘘术用于长期血液透析,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杰;孙缙红;吴丹;王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差异,为胃癌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基础.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2011年行胃癌根治术和淋巴结清扫术的病例共942例,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pTNM分期和预后等各项因素.结果 本组中胃食管交界癌208例(22.1%),胃底体癌261例(27.7%),胃窦癌445例(47.2%),全胃癌28例(3.0%).与胃底体癌和胃窦癌比较,胃食管交界癌中男性患者比例较高,且年龄偏大,老年人居多,而且初诊时肿瘤平均直径也较大,浸润更深,临床分期更晚,5年无瘤生存率也较低(P<0.05).胃底体癌和胃窦癌在发病年龄、性别等特征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期和预后上,胃底体癌介于胃食管交界癌和胃窦癌之间.全胃癌中女性患者比例较高,且年轻患者较多,肿瘤大,浸润深,分期晚,5年无瘤生存率低(P<0.05).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胃食管交界癌具有较为独立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全胃癌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彭建军;吴恺明;袁玉杰;吴晖;蔡世荣;何裕隆 刊期: 2015年第02期
创伤性假性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瘘一直是临床上治疗的难点,动静脉瘘口难以自行愈合,原则上均需手术治疗.因病变局部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大量侧支循环开放及微循环扩张以及病变组织慢性增生,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出血量大,手术难度极高,危险及并发症发生率高.我院采取血管腔内技术修复瘘口,二期血肿清除,成功治疗本病,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彭明生;郭曙光;苏宏斌;邱天;方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20世纪90年代,多数日本学者[1-2]及西方学者[3]认为对于进展期胃癌患者,为提高5年生存率需进行扩大切除手术,包括大范围淋巴结清扫、胃、脾脏及胰腺体尾,但近年来多个医疗研究机构关于胃癌联合脾切除存在不同的处理意见.胃癌联合脾切除是否带来较多的术后并发症,脾脏在胃癌中的免疫作用如何,以及脾切除在胃癌患者中的手术指征均未达成一致.基于上述争论,我们结合有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
作者:达布西力特;周家瑜;王隽婕;韩承新;贾元利;郑皓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