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9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分析

鲁敏;秦兴雷;蔡建平;董亚东

关键词:胆管肿瘤, 手术后并发症, 胆漏
摘要: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手术方式:47例根治性切除,其中18例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切除;29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其中联合肝方叶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7例、左半肝切除17例、左三叶切除1例、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行姑息性切除17例.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5例.行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术6例.结果 89例患者术后并发症93例次.胆道并发症22例次(24.7%,22/89),其中胆漏13例次(14.6%),胆道感染7例次,吻合口狭窄2例次.其他并发症:切口感染19例次,肺部感染4例次,腹腔积液30例次,胸腔积液10例次,腹腔出血2例次,肝脓肿、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胆肠吻合盲端肠瘘、肝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各1例次.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MODS,病死率为1.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切除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胆漏是肝门胆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合理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佳方法.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509例回顾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509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病例资料,比较三种方式(经胆囊管、一期缝合和T管引流)的优缺点,以总结临床经验.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0年4月至2014年8月因胆总管结石行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509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者451例.男222例,女287例,年龄范围21~92岁,平均年龄60岁.其中无症状性结石74例,首发症状为胆绞痛136例、梗阻性黄疸159例、急性胆管炎22例、急性胰腺炎38例.合并基础疾病者,高血压135例、糖尿病44例、冠心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脑梗后遗症者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肝硬化36例(其中门脉高压3例).合并既往腹部手术史63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LC)术后1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后27例(其中1例合并胃癌术后)、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后5例(其中1例合并胃癌术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后7例,其余单纯胃癌术后共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检查,其中2例患者术前MRCP可疑胆总管结石,经术中经胆囊管造影明确.

    作者:吕志强;沈根海;邱建平;袁建毛;戴玮;徐键;高泉根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胆囊扭转伴坏死一例

    患者女,86岁,因“突发右上腹痛并进行性加重28 h”入院.患者入院28 h前因餐后外出活动时突发右上腹痛,呈持续性胀痛,进行性加重,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多次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伴有发热.患者既往有便秘病史,无腹部手术史,无胆囊结石、胃病史.患者腹痛12 h后曾至当地医院予以抗感染、解痉等对症治疗,腹痛反而加剧并扩散至整个右侧腹,遂急诊来我院.查体:体温38.2 ℃,脉搏98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70/95 mmHg.发育正常,神志清,体型消瘦,急性痛苦面容,强迫弯腰位,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未及明显异常,右上腹稍隆起,右侧腹普遍压痛伴有肌紧张,以右上腹压痛更明显,Murphy征(-),右上腹肋缘下似可及拳头大小的肿块,肠鸣音3次/min,不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1 ×109/L、中性粒细胞95.2%、血红蛋白140.5 g/L,血淀粉酶、血生化、凝血功能、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入院B超检查示:大胆囊,胆囊炎.

    作者:吴宝强;江勇;刘胜勇;杨雨;来峰;孙冬林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经左纵沟入路解剖性左肝切除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左纵沟入路解剖性左肝切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左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3例,全麻下腹腔镜经左纵沟入路解剖性左肝外叶切除39例,左半肝切除20例,经左肝膈面入路左肝外叶切除29例,经第一肝门入路左半肝切除15例.结果 103例行完全腹腔镜左肝切除,成功101例,2例中转开腹.101例中完全腹腔镜左肝外叶切除(Ⅱ、Ⅲ段)68例,经左纵沟组与经镰状韧带左侧肝膈面入路组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t=-2.723,P=0.008),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t=-5.399,P=0.000),但在术后住院时间(t=-0.168,P=0.867)及术后并发症(x2 =0.664,P=0.41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腹腔镜左半肝切除(Ⅱ、Ⅲ、Ⅳ段)33例,其中经左纵沟组与经第一肝门组相比,手术时间显著缩短(t=-3.144,P=0.004),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9,P=0.302),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4,P=0.439).本组2例中转开腹.全组术后无大出血和顽固性胆漏(需再行手术干预者)及气体栓塞等并发症.术后1 ~4d肛门排气,平均(2.5±1.2)d,术后5~17d痊愈出院,平均(9.98±2.98)d.完全腹腔镜左肝切除101例,随访96例,失访5例.随访3~52 (32.6±5.7)个月,术后复查未发现肝内外胆管结石残留.经第一肝门组术后复查CT提示肝尾状叶萎缩1例.结论 腹腔镜经左纵沟入路解剖性左肝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彻底、便于操作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

    作者:刘天锡;方登华;关斌颖;杨国际;王星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妊娠期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管炎的分期治疗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是发生在胆管的一种囊性病变,多数在幼儿期发病,妊娠期发病者很少见.现将我科收治的4例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4例妊娠期胆总管囊肿合并胆管炎患者,年龄20 ~27岁,孕周20~32周.2.诊断方式:4例患者初次入院前,因不同程度的右上腹痛、发热伴或不伴黄疸的临床表现而前来就诊.均在急诊科行腹部超声检查明确提示胆总管囊性扩张,因伴随有胆管炎表现,遂收入我科进一步治疗.

    作者:贾宝兴;谭璐东;陈庆民;金哲;付裕;王英超;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胆管息肉与胆管壁肿瘤的胆道镜下微波切除

    目的 研究探讨胆道镜下微波切除与治疗胆管息肉与胆管壁肿瘤的价值与方法.方法 选择收治的胆管息肉及息肉样变54例,胆管壁乳头状瘤6例及1例胆管癌栓患者,治疗方法:①经胆道镜活检病变组织;②经胆道镜操作孔导入同轴天线;③反复插入病变实质内后接通电源,至整个病变汽化或炭化、缩小直至消失;④如遇到细蒂息肉,可利用胆道镜切除,然后用取石网套取;⑤定期复查,必要时可追加上述治疗.结果 ①胆管息肉及息肉样病变、胆管壁良性肿瘤60例,经术中术后胆道镜微波治疗后,所有上述胆管壁病变均消失或基本消失,1例胆管下端多发乳头状瘤,手术后复发;②1例术中胆道镜探查见右肝管开口处瘤栓,经术中胆道镜直视下微波烧灼,随访72个月无复发;③本组所有患者术后无明显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胆管息肉与胆管壁肿瘤经胆道镜联合微波技术治疗,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作者:马利林;王伟;朱建伟;陆丽萍;秦军;刘建明;夏俊;陶然;王志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瘤一例

    患者女,56岁.因“反复左上腹胀痛2个月”入院查体:腹平软,左上腹压之不适,无明显压痛或包块影像学上腹部CT及上腹部MRI增强提示脾脏占位,性质待定(图1) 实验室检查无特殊异常,CA199,CA125,AFP均正常.临床诊断:脾脏占位:血管瘤?错构瘤?完善术前准备后于2012年5月24 H行腹腔镜下睥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内侧靠近胰腺尾部占位性病变,约5 cm×8 cm大小,边界清,与胰腺尾部黏连,给予胰腺尾部部分切除手术标本剖面结构紊乱,探查腹腔内未及腹水,各脏器表面无转移性结节.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2年,无肿瘤局部复发或转移术后病理:脾脏炎性假瘤样滤泡树突细胞瘤,伴明显肉芽肿反应(经复旦大学附属上海肿瘤医院病理科会诊确认,图2).(1)肿瘤细胞为分布肉芽肿之间的梭形细胞,有梭形或卵圆形空泡状核和居中小核仁,核膜清晰,部分细胞有明显异型性.(2)免疫组化:肿瘤细胞vimentin+,α-SMA+,CD21-/+(局灶弱阳性),CD35-,D240-,fascin3-/+,LMP-1+,CD68-,S-100-,ALK1-,CD30-,AE1/3-,Ki-67+,组织细胞CE68+;(3)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肿瘤细胞EBER+.

    作者:邢人伟;牟永华;聂寒秋;李敏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肝脏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细胞瘤一例

    患者,男,49岁,因体检发现肝脏肿块1个月而入院.既往无化学毒物接触史及其他相关肿瘤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上腹部CT及MRI检查提示左肝内叶异常强化结节,性质待定(图1A ~C).辅助检查未见远处转移.行左肝内叶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肝内叶(Ⅳa与Ⅳb段之间),约3.0 cm×4.5 cm大小,质硬,界限清楚,肝内及腹腔内未见明显转移病灶.

    作者:敖建;肖卫东;李勇;熊欣;黄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巨大的肝内胆管囊腺瘤手术完整切除一例

    患者女,24岁,以“间断性上腹部疼痛不适3年,加重3个月”收住.腹痛以上腹部为著,无放射痛及发热、恶心、呕吐、腹泻、黄疸等.曾在当地医院行CT及B超检查,诊断“肝囊肿”,之后腹痛进行性加重到我院就诊.专科查体:一般情况良好,腹部平软,肝脾肋缘2指可触及,余(-).实验室检查:ALT:13 mmol/L,AST:22 mmol/L,肝炎(-),肿瘤标志物中:CEA、AFP、CA-125、CA-199均为阴性,TSGF:67.18 U/ml(参考值为:0~64U/ml)我院腹部彩超在左内叶可见一无回声结构,大小约为10.4 cm×7.5 cm,边界清,边缘规整,其中未引出明显血流信号,肝内血管及胆道结构清晰.多考虑肝囊肿声像.增强CT提示“肝左内叶见囊性病灶(包虫病不除外)”:大小约8.0cm×6.7 cm ×8.9cm,其内可见分隔,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图1).

    作者:严翔;付必莽;唐波;张捷;唐继红;胡明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主动脉旁嗜铬细胞瘤误诊为肝囊腺瘤一例

    患者女,57岁.因“发现肝占位10d”于2013年12月6日入院.患者于10d前因“心悸、胸痛”到当地医院就诊,行上腹部CT检查示“肝S1段占位,考虑囊腺瘤可能”.无纳差、乏力,无腹痛、腹胀、身目黄染等不适.既往患高血压5年,高190/100 mmHg,口服厄贝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降血压,血压可控制在正常范围.体格检查:T 36.5℃,Bp 148/85 mmHg,一般情况可,皮肤、巩膜无黄染,肝掌征阴性,胸前未见蜘蛛痣,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软,无压痛、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缘下未触及,胆囊无肿大,Murphy's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韦家冬;邢帮荣;叶志强;方和平;潘楚芝;邬杰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人Amyand's疝修补术式的选择

    Amvand's疝是以疝内容物包含阑尾为特点的一类腹股沟疝,此类疝临床上较少见,尤其是疝囊内为炎性水肿或穿孔性阑尾的病例更是十分少见(0.06c%~0.07%).目前,小儿Amyand's疝的手术决策相对容易.然而,成人Amyand's疝因阑尾炎症与否其手术治疗方式存在争议,但国内外文献尚未见规范指南性指导意见现对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1月-2013年1月诊治的2例成人Amyand's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临床对这一少见疾病类型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临床资料

    作者:张春礼;钟燕;孙德利;余江涛;王红山;解寒冰;杨大勇;夏云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头癌扩大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对远期生存影响的荟萃分析

    目的 比较胰头癌扩大根治术与标准根治术的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及远期生存率.方法 检索1990年至2014年PubMed、Web of Science、Springer、万方、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运用Jadad评分评估相关文献的研究质量.治疗组为扩大根治术患者,对照组为标准根治术患者,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符合荟萃分析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篇,纳入病例597例,其中扩大根治组(extendedpancreatoduodenectomy,EPD) 299例,标准根治组(standard pancreatoduodenectomy,SPD) 298例.分析显示EPD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MD =64.36,95% CI 23.88 ~ 104.85,P=0.002),淋巴结清扫数目明显增加(MD=16.45,95% CI9.61 ~ 23.29,P<0.000 01),EPD组较SPD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增高(46.3%比3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6,95% CI0.66 ~4.65,P=0.26).两组术后死亡率(OR=1.31,95% CI0.47 ~ 3.69,P=0.61)、1年生存率(OR=0.70,95% CI0.49~0.99,P=0.05)、3年生存率(OR=0.79,95% CI0.55 ~ 1.15,P=0.22)、5年生存率(OR=-0.02,95% CI-0.17~0.12,P=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标准根治术相比,扩大根治术未能提高患者术后1、3及5年生存率.

    作者:马进;陈江明;潘树波;谢胜学;耿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对不同严重程度急性阑尾炎的辅助诊断价值

    急性阑尾炎是临床为常见的急腹症,诊断主要依据症状、体征及白细胞计数和影像学改变;但对急性阑尾炎感染程度的评估仍难以鉴别.本文通过对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水平与阑尾炎感染程度的分析,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在重度感染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月急诊行阑尾切除术(不包含儿童、曾有凝血功能异常、曾患肝炎或肝脏疾病、服用抗凝药物及影响凝血功能药物和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患者127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术前发病持续时间、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术中诊断、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等资料.按感染轻重、术中所见是否合并腹膜炎及术后病理学检查分组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或合并局限性腹膜炎共73例为一般感染性阑尾炎组(第1组);合并急性全腹腹膜炎、盆腔炎的化脓性或坏疽性、穿孔性阑尾炎、阑尾脓肿54例为重度感染性阑尾炎(第2组).

    作者:李世红;李云涛;夏乡;侯康;刘展;黄德全;罗丹;任海亮;古建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胃重复畸形误诊为腹膜后囊性肿物一例

    患者女,31岁.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1周”入院.无腹胀,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查体:全腹软,未触及肿物,无压痛、反跳痛.腹部CT:左上腹部可见1个不规则形略低密度影,边缘光滑,约9.1 cm ×6.0 cm,位于胃大弯外侧、脾脏内侧、胰腺体尾部前方,其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未见强化,与胃壁、胰腺紧邻(图1).临床诊断:腹膜后囊肿.遂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腹腔内,胃大弯左后方、脾门右侧、胰体尾上方,囊壁表面色白,被覆血管,类似胃壁结构,细针穿刺囊液为乳白色液体,囊肿与胃共用部分网膜血管,与胃腔不相通(图2).在腹腔镜下将肿物完整切除.术后病理报告囊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平滑肌层组成,内衬胃黏膜上皮及纤毛柱状上皮,诊断为胃重复畸形.患者术后4d康复出院.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肿物复发.

    作者:石小举;林婷婷;孙晓东;肖飞;王广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

    目的 探讨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治疗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采用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治疗13例胆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胆道镜直视下观察及镜下造影证实患者胆肠吻合口狭窄,从胆道镜器械孔插入高频针状电切刀,电切刀头进入吻合口内将吻合口处组织切开.结果 4例患者直接实施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术,6例患者因结石堵塞肝门部胆管致球囊扩张导管置管失败而行电切术,3例患者因球囊扩张后膜状狭窄未解除而行电切术;电切术平均操作时间为13.5 min(5~25 min),切开过程中发生吻合口渗血3例,采取针状刀高频电凝成功止血,未发生肠漏、再出血等并发症;电切术后6例患者因存在胆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再行球囊扩张术;所有患者均取净肝内外胆管结石并放置支撑管.随访13例,时间1~4年,术后吻合口狭窄复发3例,采取经皮肝穿刺后持续性球囊扩张6个月后解除.结论 胆道镜下高频电切术是治疗胆肠吻合口狭窄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球囊导管扩张失败患者.

    作者:张诚;杨玉龙;史力军;吴萍;马跃峰;张洪威;林美举;李婧伊;杨士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trocar孔周围蜂窝织炎六例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已成为治疗阑尾炎的主流手术方式.相关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复杂性阑尾炎,LA在治疗上更具优越性[1].切口感染是LA术后主要并发症,严重的切口感染可同时并发周围软组织蜂窝织炎,病情迁延反复,治疗棘手,目前鲜有报道.我们回顾分析2012-2014年收治的6例蜂窝织炎患者的资料,总结临床经验,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邵惠江;鲁葆春;沈志宏;许焕建;林凌;陈钟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2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9年3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2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 22例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患者均为女性,21例因乳腺肿块就诊,1例因乳头溢液就诊.发病年龄36 ~ 81岁(平均49.9岁).免疫组织化染色结果: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率为40.9%(9/22),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率为45.5%(10/22),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率为13.6%(3/22),P53阳性率为45.5%(10/22).随访时间11 ~ 137个月.22例患者中11例确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患者因多发转移死亡,1例出现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及复发,1例出现胸壁复发,1例出现骨转移,皆带瘤生存,其余17例患者皆无瘤生存.结论 乳腺富糖原透明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标记,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作者:连镇;林秋生;赵晶;李利娟;吴梓政;牛海飞;魏丽娟;刘俊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区域结扎二级脾蒂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术

    以往脾脏肿瘤的治疗一般以完整切除脾脏为主,随着人们对脾脏功能的认识逐渐提升,尽可能保留脾脏的观点越来越引起大家重视.脾脏部分切除用以治疗脾脏良性肿瘤的报道也逐渐出现,但因手术难度较大将腹腔镜应用于脾脏部分切除的报道仍极为少见,我们采用腹腔镜下脾脏部分切除,尤其是术中应用了二级脾蒂区域结扎的方法,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张威;刘松阳;刘凯;王英超;纪柏;刘亚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89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式、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手术方式:47例根治性切除,其中18例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切除;29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其中联合肝方叶切除3例、右半肝切除7例、左半肝切除17例、左三叶切除1例、左半肝+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行姑息性切除17例.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5例.行门静脉部分切除重建术6例.结果 89例患者术后并发症93例次.胆道并发症22例次(24.7%,22/89),其中胆漏13例次(14.6%),胆道感染7例次,吻合口狭窄2例次.其他并发症:切口感染19例次,肺部感染4例次,腹腔积液30例次,胸腔积液10例次,腹腔出血2例次,肝脓肿、术后上消化道出血、胆肠吻合盲端肠瘘、肝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各1例次.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MODS,病死率为1.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联合肝切除和血管切除重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胆漏是肝门胆管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合理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佳方法.

    作者:鲁敏;秦兴雷;蔡建平;董亚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成人钝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成人钝性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以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41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2000年中华外科学分会脾脏外科学组推出“脾脏损伤程度分级”标准,按伤后6h内的治疗方案,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结果 非手术比例达69.5%(98/141),成功率达89.8%(88/98).手术治疗43例:Ⅲ级34例、Ⅳ级9例,死亡3例.非手术治疗98例:Ⅰ级32例、Ⅱ级50例、Ⅲ级15例、Ⅳ级1例.非手术治疗失败10例,包括:Ⅰ级1例,因合并胰腺及小肠损伤,观察期间出现腹膜炎体征而中转手术;Ⅱ级1例,合并肝挫伤等损伤,保守治疗3d后出现肺部并发症、剧烈咳嗽导致再出血而中转手术;Ⅲ级7例,多因肺部并发症导致再出血而中转手术;Ⅳ级1例,合并多器官损伤,入院检查过程中出现休克后急诊手术.非手术治疗死亡2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 选择性非手术治疗Ⅱ级及以下钝性脾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谢方亮;李伟;葛夏青;刘胜利;葛旭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再次肝移植38例经验

    目的 总结再次肝移植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5月至2014年3月实施1 246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中38例再次肝移植患者的诊治情况.结果 再次肝移植患者38例,发生率为3.0%,其中2007年以前再次肝移植发生率为4.2%,2007年以后为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9,P=0.034).再次肝移植的原因主要是:胆道并发症(63.2%)、肝动脉血栓形成(10.5%)、原发病(肿瘤)复发(10.5%).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 、59.8%和59.8%,根据首次肝移植和再次肝移植的间隔时间分组,30d内再移植组和30d后再移植组的术后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x2=0.125,P=0.724).再移植的术后并发症主要是感染(44.7%)、急性排斥反应(26.3%)、胆道并发症(18.4%)、腹腔内出血(10.5%)、肝动脉栓塞(5.3%)和慢性排斥反应(5.3%).围术期并发症主要是腹腔内出血和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再次肝移植能有效挽救首次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衰竭患者的生命.

    作者:金磊;殷浩;傅宏;倪之嘉;马钧;郭闻渊;施晓敏;高小刚;张玉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