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肛瘘镜治疗肛瘘一例

张玉茹;张秀;何金哲;刘连成;黄斌

关键词:
摘要:患者男,32岁.因肛周反复肿痛、破溃1年入院.入院查体:截石位肛周6点,距肛缘3 cm处可见破溃口,破溃口至截石位6点肛缘可及索条.直肠指诊:截石位6点肛管可及一凹陷,直肠未及肿物,指套染血(-).血常规:WBC4.6×109/L, HGB 156×109/L, PLT 251×109/L.肝功能:ALT 25 U/L、AST 22 U/L、TP 73 g/L、ALB 44 g/L;肾功能:BUN 5.3 mmol/L、CREA 73.90 μmol/L;血糖:4.8 mmol/L.肛门3D超声波检查:截石位6点可见一索条状低回声,约3.0cm ×0.3 cm大,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肛管中段齿线水平,诊断:经括约肌肛瘘.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孤立性肠神经纤维性增生继发肠套叠一例

    患者,女,21岁,主因间断腹痛1个月,加重伴腹泻ld入院.入院后患者出现剧烈腹痛、腹泻,大便颜色深.腹部CT提示右下腹局部靶征、肠壁增厚,末段回肠套入远端肠管中(图1).诊断为肠套叠.患者大便呈果酱样,潜血阳性,遂予手术.术中见末段回肠套入升结肠约25 cm,还纳套入的回肠后发现在距回盲瓣20 cm左右回肠可见多发白色结节,直径0.8~3.0 cm,质地韧.术中冰冻病理报告为梭形细胞肿瘤.行部分回肠、盲肠、部分升结肠切除,回肠升结肠端端吻合术.可见手术标本散在几十枚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直径0.3~3.0 cm.术后病理报告:回肠神经纤维瘤病(图2).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S-100(+).

    作者:禹雪;李杉珊;张铃福;凌晓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直肠间质瘤经后方肛门括约肌入路局部切除术八例

    直肠间质瘤是一种少见的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对于药物治疗后肿瘤未见缩小或肿瘤巨大,位于距肛门5 cm以下者,多采用腹会阴联合根治术,但术后永久性肠造口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采用经后方肛门括约肌入路局部切除手术,使上述直肠间质瘤的治疗达到R0切除和保留肛门功能的效果.

    作者:周振华;宋华羽;倪士昌;徐昶;李激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再切除一例

    患者,男,64岁,因发现腹腔肿物3年半入院.该患者在3年半前发现腹腔肿物,略腹胀,伴胸闷、气短,平卧后明显.在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病理报告为腹膜后脂肪纤维瘤.术后3个月复查提示肿物复发,肿物逐渐增大,出现明显腹胀,进食后明显.近1年体重下降约15 kg.查体:腹部膨隆,左侧腹直肌处可见1条长约15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左上腹可触及1个大小约15 cm×20 cm肿物,质软,无压痛,活动度良好.病理诊断:腹膜后纤维脂肪瘤.

    作者:魏亮;季福建;房学东;曹宏;田晓丰;刘选文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siRNA抑制锌指蛋白139对人胃癌裸鼠原位移植瘤增殖的影响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锌指蛋白139(zinc finger protein 139,ZNF139)在胃癌中表达增高,与胃癌转移及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有关[1].本研究以裸鼠胃癌原位移植模型为研究对象,明确抑制ZNF139基因对肿瘤增殖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探讨.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购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研究所,常规培养;3周龄、雄性裸鼠共40只,18 ~22 g,购于北京华阜康公司,SPF级条件下饲养.重组质粒siRNA-ZNF139、阴性对照质粒siRNA购于天根公司.ZNF139、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引物由上海捷瑞公司合成,RT-PCR试剂购于北京康为公司.

    作者:张志栋;李勇;檀碧波;李振兴;赵群;范立侨;刘羽;杨沛刚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调控内皮祖细胞自噬促进其功能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利用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和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lyadenine,3-MA)或渥曼青霉素调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自噬,观察对其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的影响以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Ⅱ,LC3-Ⅱ)、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type 2A,LAMP2A)和热休克蛋白70(heatshock protein 70,HSC70)的水平变化.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MV培养基诱导、培养、扩增骨髓源性EPCs.分为四组,即雷帕霉素组,3-MA组,渥曼青霉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0μg,/L雷帕霉素,5 mmol/L 3-MA,50 nmol/L渥曼青霉素处理EPCs 12 h,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分别用transwell实验及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迁移和成血管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AMP2A和HSC70水平.结果 (1)10 μg/L雷帕霉素抑制EPCs的迁移、成血管和分泌功能;而5 mmol/L 3-MA和50 nmol/L渥曼青霉素促进EPCs功能.(2)Western blotting显示,雷帕霉素组EPCs LC3-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LAMP2A和HSC7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3-MA组和渥曼青霉素组则相反.结论 适度抑制EPCs自噬可促进其增殖、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为下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水平.

    作者:胡楠;钱爱民;孔令尚;李承龙;于小滨;陈弘;杜晓龙;李晓强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肛瘘镜治疗肛瘘一例

    患者男,32岁.因肛周反复肿痛、破溃1年入院.入院查体:截石位肛周6点,距肛缘3 cm处可见破溃口,破溃口至截石位6点肛缘可及索条.直肠指诊:截石位6点肛管可及一凹陷,直肠未及肿物,指套染血(-).血常规:WBC4.6×109/L, HGB 156×109/L, PLT 251×109/L.肝功能:ALT 25 U/L、AST 22 U/L、TP 73 g/L、ALB 44 g/L;肾功能:BUN 5.3 mmol/L、CREA 73.90 μmol/L;血糖:4.8 mmol/L.肛门3D超声波检查:截石位6点可见一索条状低回声,约3.0cm ×0.3 cm大,内口位于截石位6点肛管中段齿线水平,诊断:经括约肌肛瘘.

    作者:张玉茹;张秀;何金哲;刘连成;黄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机器人辅助下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一例

    患者男,58岁,因体检发现胰腺占位入院.血常规及生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肿瘤指标(CA125、CA199、CA242、CEA及CA724)均正常,术前空腹血糖7.1 mmol/L,增强CT(图1,2)及MRCP提示胰腺钩突部及胰腺体尾部多发囊状低密度灶,边界清晰,以钩突部为主,内可见分隔,病灶与主胰管关系密切,胰管扩张.术前诊断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

    作者:秦凯;金佳斌;詹茜;沈柏用;彭承宏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替加环素治疗外科ICU难治性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

    目的 分析总结替加环素治疗重症患者复杂腹腔感染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ICU中复杂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细菌菌株分布情况,使用替加环素前抗菌药物情况、替加环素治疗剂量及疗程,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2011年11月至2014年8月外科ICU收治患者1 862例,复杂腹腔感染患者304例,其中54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50例使用时间超过3d纳入分析.感染致病菌前三位为鲍曼不动杆菌(23.1%)、肺炎克雷白菌(18.5%)、大肠埃希菌(16.9%),其中混合感染41例;合并肺部感染31例,合并血流感染6例;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者41例;患者在使用替加环素前均使用多种抗感染药物,多者达13种;替加环素平均疗程8.9d,治疗总有效率为62%,38%感染治愈转出ICU,24%感染有效控制,72 h内降钙素原下降超过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72 h疗效的因素有疾病严重程度、替加环素剂量.结论 重症患者的腹腔感染复杂难治,经过前期多种抗菌药物治疗仍难以控制者,往往耐药性增加,替加环素可作为这类患者抗感染治疗的有效选择.

    作者:江智毅;陈敏英;刘宁;郭耸;陈娟;欧阳彬;管向东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内质网应激诱导钙网蛋白膜转位促进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

    目的 观察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对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衣霉素刺激肝癌细胞SMMC-7721、HepG2建立内质网应激模型,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nding immunoglobulin protein,BIP)及钙网蛋白、MMP-9的表达,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肝癌细胞转移和侵袭能力,并用小干扰RNA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处理后观察肝癌细胞转移、侵袭能力及MMP-9的表达.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衣霉素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后BIP、细胞膜上钙网蛋白、MMP-9表达量增加,且转移和侵袭能力增加(P<0.05);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处理后,与衣霉素单独处理相比,沉默钙网蛋白联合衣霉素组肝癌细胞SMMC-7721及HepG2 MMP-9表达量降低,且转移和侵袭能力降低(P<0.05).结论 内质网应激诱导钙网蛋白发生膜转位增强肝癌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

    作者:翟文龙;叶健文;梁志伟;阎冰;杨佳;李仁锋;周闯;冯若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提高下肢动脉长段闭塞腔内治疗术后一期通畅率的临床观察

    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常规治疗方法[1],但对于术后一期通畅率介入治疗并无明显优势,特别是长段闭塞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2].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首次确诊下肢动脉硬化长段闭塞患者384例,抗凝联合抗血小板聚集与双抗血小板聚集两种方案给药,现报道如下.

    作者:程国兵;王李华;陆炜;吕杨波;廖圣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甲状腺髓样癌的围手术期处理

    目的 探讨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后,再次行甲状腺髓样癌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7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来自3个家系,术前通过化验和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甲状腺髓样癌合并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既往均有甲状腺髓样癌和对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史.所有患者均接受RET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患者先接受腹腔镜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经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继而行甲状腺全切加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 3个家系中一个家系是RET基因C634Y/D707E联合突变;另外两个家系分别是C634Y和C634R位点突变.患者因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曾行手术治疗,术后合并肾上腺功能不全.经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严密监测,患者均顺利度过甲状腺全切加颈淋巴结清扫术围手术期,未发生肾上腺危象及相关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中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具有RET基因突变,其中D707E为一个新发现的突变位点.肾上腺功能不全患者手术可能诱发肾上腺危象,危及生命.正确的围手术期监测和处理可避免相关并发症.

    作者:陈笑;郁正亚;肖晖;陈山;陆凡倩;陈晓红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进展期胃癌的手助腹腔镜全胃切除及D2淋巴结清扫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手助腹腔镜下全胃切除及D2淋巴结清扫术的7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77例患者以手助腹腔镜方式均获得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295±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10±17)ml,术后平均进食时间(3.6±0.4)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7±0.6)d,平均检出淋巴结(49.2±1.3)枚.术后11例患者出现近期并发症,均经内科治疗治愈.随访4 ~16个月,未见切口种植及吻合口复发,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 手助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张广坛;张学东;薛焕洲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主-双髂动脉全闭塞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主-双髂动脉全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和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采用介入治疗主-双髂动脉全闭塞性疾病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疗效.结果 本组35例,男33例,女2例,平均年龄(67 ±6)岁.手术成功率100%,共置入裸支架129枚,覆膜支架4枚.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下肢踝肱指数(ABI)0.86 ±0.18,较术前0.28 ±0.17明显改善(P<0.001).围手术期并发症2例,肱动脉血栓和髂动脉扩张后破裂各1例,发生率为5.7%.术后随访2 ~ 28个月,平均随访(16.5±2.3)个月,2例(5.7%)失访,3例(8.6%)术后发生支架内再闭塞行二次介入治疗.全组总体通畅率91% (30/33).结论 介入治疗对于主双髂全闭塞性病变成功率高、中期结果较为满意.

    作者:王雪平;叶炜;马亮亮;赫建平;刘昌伟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断流术加脾大部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于都县人民医院普外科33例行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34例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加全脾切除的病例(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治疗组72 h胃液总引流量为(1 525±30)ml,对照组为(2 130 ±40)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为15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发生腹水3例,对照组8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治疗组体重增加8例,对照组3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年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率为15%,对照组为2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5年上消化道出血率为28%,对照组为30%,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5年生存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迷走神经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大部切除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近期并发症少、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患者的生存质量好.

    作者:刘建诚;曾渊平;赖剑;邱建华;华海峰;肖敏;刘小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鉴定及验证

    目的 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进行筛选和验证.方法 应用Agilent Array平台对3例胃癌阳性淋巴结和1例正常淋巴结行lncRNA芯片,聚类分析lncRNA和mRNA表达水平检测,筛选胃癌转移淋巴结中异常表达的lncRNA.随机选取15个高表达和15个低表达的lncRNAs,应用RT-PCR验证这些lncRNAs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淋巴结相比,将胃癌转移淋巴结中表达变化6倍以上者确定为差异表达者,其中353个lncRNAs表达上调和464个lncRNAs下调,547个mRNAs上调和562个mRNAs下调.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淋巴结相比,lncRNA OR3A4、LOC84740、FCGR1C和C21orf96在胃癌阳性淋巴结中表达上调,lncRNA MSTO2P、LOC344595、TUG1,TYW3和KRT8P10在胃癌阳性淋巴结中表达下调.结论 lncRNAs在胃癌淋巴结转移中存在异常表达.

    作者:杨自国;郭晓波;石玉龙;靖昌庆;李乐平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快速康复外科在胃癌手术中应用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在胃癌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1994年1月至2014年3月Pubmed、Medline、Cochrane library、Web ofscience数据库关于FTS在胃癌切除术中应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或临床对照实验(CCT),并辅用Google进行手工检索,对符合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组RCT和2组CCT纳入研究,共有636例患者,其中FTS组309例,对照组32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FTS组较对照组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提前[WMD=-18.74,95% CI(-34.31,-3.17),P<0.05]、住院时间减少[WMD=-2.46,95% CI(-3.75,-1.17),P=0.000 2]、住院费用减少[SMD=-0.67,95% CI(-1.00,-0.34),P<0.000 1],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导尿管拔除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FTS在胃癌切除术中应用能够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住院费用,从而加速患者康复出院.

    作者:丁杰;汪灏;管文贤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脂肪肉瘤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脂肪肉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myxoid liposarcoma,PRMLS)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多呈隐匿性生长,且发病位置位于腹膜后,间隙较大,较隐蔽,多数患者早期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就诊时肿瘤往往已较大,并且压迫侵犯了周围的器官组织,给手术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因为术前穿刺活检可能引起肿瘤播散、转移,故不为临床所采用.手术完整切除仍是PRMLS的标准治疗方式.术前和术后的辅助性放疗和化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的效果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作者:杨朝纲;杨帅龙;熊斌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癌组织中CAP70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FTR相关蛋白70(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associated protein,CAP70)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β,PDGFR-β)在胃癌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AP70和PDGFR-β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并分析两种蛋白之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00例胃癌组织及正常胃组织(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来源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标本,其中男80例,女20例;年龄40 ~81岁,中位年龄59岁.所有患者均为初诊病例,手术标本病理组织学均确诊为胃癌,术前均未进行化学治疗及放射治疗.组织标本的使用已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

    作者:徐衍杰;郑智;刘鹏;贺俊崎;张忠涛;张军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腋窝反向淋巴制图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现状

    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已跃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迄今为止,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 ALND)是临床腋窝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但术中损伤上肢引流至腋窝的淋巴管道系统也是引起术后上肢水肿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腋窝反向淋巴制图(axillay reverse lymphatic mapping,ARM)技术成为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研究热点,可望为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

    作者:朱中建;赵凌凌;左怀全 刊期: 2015年第10期

  • 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13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 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3例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3例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中男7例,女6例,中位年龄为62岁.肿瘤位于贲门2例,胃窦8例,胃体3例.肿瘤直径1 ~ 19 c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个月.术前血清AFP升高10例.组织学检查提示肿瘤由肝细胞癌样分化、腺癌分化、神经内分泌分化3种结构构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区域组织AFP、Syn、CgA、Ki-67、P53均呈阳性表达.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因肝转移复发死亡2例,吻合口复发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无复发并且存活.结论 胃肝样腺癌伴神经内分泌肿瘤在结构形态上具有肝细胞样分化、腺癌样分化及神经内分泌分化3种结构,其确诊依赖于免疫组化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患者的预后较差.

    作者:魏建明;沈艳莹;沈丹平;倪醒之 刊期: 2015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