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开银;覃晓;陈希纲;彭涛;郭雅;陈滨;卢景宁;彭民浩
胆管损伤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在0.2% ~0.8%[1-3],即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手术成功与预后.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256例,术中处理胆(肝)总管横断伤6例,此间外院转入3例,均即时中转开腹行一期胆管对端吻合,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李秀东;李滨;王双佳;周彦明;许东辉;苏旭;刘育健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据2008年新统计,每年全球新患肝癌人数为74.8万人,因肝癌死亡者高达69.6万人,位居全球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5位和第7位,而死亡原因高居第2位和第6位[1]。全球新发肝癌病例中有50%发生在中国[2],我国的肝癌诊疗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卫生部统计,我国肝癌死亡率在各种癌症死亡率中居第2位。
作者:周逢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在甲状腺全切除术众多的并发症中,术后发生低钙血症常常被医生忽视.而引起术后低血钙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术中对于甲状旁腺的保护没有足够的重视,误切甲状旁腺或误断甲状腺旁腺的血供造成的.现就甲状腺全切除术中的甲状旁腺保护问题综述如下.
作者:王松;代文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62岁,因发现右腋下肿物2年余,进行性增大3个月余就诊于我院普外科.体检:右腋下触及5cm×4cm×4cm肿块,质稍硬,表面光滑,活动差,无压痛.B超:右腋下软组织内探及低回声包块,回声不均、血流较丰富.于门诊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与周围的纤维脂肪组织稍粘连,行局部广泛切除术.术后切开肿物,切面呈灰白、灰红色,局部可见出血,质稍硬.
作者:侯素平;刘洪博;王林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喉返神经损伤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显示解剖暴露喉返神经可降低其损伤概率[1].我们在良性甲状腺疾病的腺叶切除术中,在甲状腺真假被膜间隙内游离腺叶而不刻意解剖喉返神经,未见有神经损伤的情况发生,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檀谊洪;杜国能;肖玉根;严国标;陈庞洲;邱万寿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41岁.因腹部胀痛,伴腹泻2周加重1d入院.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食物过敏史.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阵发性绞痛,并伴恶心,每日腹泻3~4次,为黑色稀便,自行服用利复星、黄连素等药物无明显缓解;2周来每日排黑色稀便3~6次,1d来腹痛加重,呈持续性.2周来体重下降约12 kg.查体:T:37.2 ℃、Bp:130/100 mm Hg.患者急性病容,腹部饱满,腹式呼吸减弱,无胃肠及蠕动波,全腹有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以中上腹及右上腹明显,右上腹扪及15 cm × 10 cm大小肿物,质韧,压痛明显,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6.7×109/L、中性粒细胞:70.4%、嗜酸粒细胞计数3.75×109/L(0.02~0.3×109/L);嗜酸粒细胞百分比:14.1%(0.5%~5.0%).CT:上、中腹肠管管壁水肿、周围渗出.拟诊:弥漫性腹膜炎,结肠穿孔:克隆病穿孔?结肠癌伴穿孔?嗜酸性粒细胞性肠炎伴穿孔?行剖腹探查术.
作者:刘志贤;张宁;董志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RUNX3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发生中作用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分别用免疫组化和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结直肠正常黏膜、腺瘤和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和甲基化状态,分析甲基化状态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统计分析采用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x2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 28例腺瘤和65例癌组织中RUNX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86%( 24/28)、52%( 34/65),明显低于正常组织94%(61/65)(x2=4.328,P=0.037;x2=16.675,P=0.000),腺瘤与癌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66,P=0.071).正常组织RUNX3基因无甲基化,腺瘤和癌组织中RUNX3甲基化率分别为21%(6/28)、35% (23/65),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00),腺瘤与癌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66,P=0.183);腺瘤组织RUNX3基因甲基化者蛋白表达率为67% (4/6),非甲基化者为91%( 2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1);癌组织RUNX3基因甲基化者蛋白表达率为26% (6/23),非甲基化者为88% (28/32),RUNX3基因甲基化与蛋白失表达有关(x2=9.810,P=0.002).甲基化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未甲基化者(x2 =5.87,P=0.016).多因素分析显示,RUNX3基因甲基化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3).结论 RUNX3基因甲基化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重要基因事件和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可能与蛋白失表达有关.
作者:严茂军;陆红梅;孙庆旭;李新爱;周怀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特点,研究妊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生育年龄女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住院患者资料234例,根据妊娠情况将其分为未妊娠组(57例)、妊娠相关组(包括妊娠期间及分娩后1年内确诊患者共47例)、有妊娠生育史组(130例),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评估.结果妊娠相关组患者通过查体发现甲状腺结节比例(78.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2),其确诊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方式、肿瘤病理类型、肿瘤T分期及死亡率与其他两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但妊娠相关组腺体包膜外侵犯(P =0.024)、肿瘤多灶性(P =0.023)、颈部淋巴结大直径平均值(P=0.021)、N分期(P =0.020)、局部复发(P=0.001)均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逐步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妊娠为影响局部复发的因素之一(P =0.045).结论 妊娠不影响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远期死亡率,但妊娠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更易出现包膜外侵犯、多灶性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及局部复发.
作者:高学强;石新艳;孔滨;宋冬冬;张建国;王海波;周岩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胆管损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如果一旦发生,可能面临诸多的并发症,并可造成长期的健康损害和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胆管损伤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肖开银;覃晓;陈希纲;彭涛;郭雅;陈滨;卢景宁;彭民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对于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duodenum-preserving panereatic head resection,DPPHR)在围手术期恢复和预防早期并发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我科对从2011年7至11月的3例胰头部良性病变的患者施行了改良的DPPHR,在Beger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同时恰当时机给予肠内营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作者:李良;王新波;戴洪山;韩建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系统评价目标导向治疗( goal-directed therapy,GDT)对外科高风险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通过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生物医学与药理学文摘数据库(EMBASE)、荷兰《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等文献数据库,系统收集全世界范围内外科高风险患者术前予以血流动力学目标指导性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相关文献.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试验、评价质量、提取资料,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合格文献16篇,共计研究对象3309例患者,合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手术前或术中予以GDT可显著降低高风险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 Peto比值比(OR) =0.60,95%可信区间(95% CI)0.46 ~0.77,P<0.001]、肺炎(OR=0.69,95% CI0.53 ~0.90,P=0.007)及泌尿系感染(OR=0.44,95% CI0.22~0.88,P=0.02),各试验组间统计学无异质性(P>0.1,I2< 50%);总感染率显著降低(OR=0.37,95% CI0.22~0.61,P<0.00001).结论 早期应用血流动力学目标指导性治疗能降低外科高风险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作者:王爱田;刘芳;么改琦;朱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监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K19 mRNA表达浓度的临床意义. 方法 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137例乳腺癌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术后18个月及术后24个月等各时间点的外周血中CK19 mRNA的表达,分析CK19浓度变化与乳腺癌复发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7天3个时间点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的CK19 mRNA的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1个月CK19 mRNA水平较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5).未复发组的外周血中CK19 mRNA浓度持续维持在低水平,而复发转移组的CK19 mRNA表达浓度在下降后再次升高(P<0.01).②CK19 mRNA的表达与月经状态、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HER2和Ki67表达无明确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分级、病理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等指标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指标相关,复发转移时其浓度升高,可能成为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指标.
作者:赵亚新;刘洁凡;孙忠敏;江明华;郑志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方式有多种选择.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内镜取石术,包括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乳头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网篮取石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微创、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从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我科采用该方式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30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钟崇;罗琦;苏小康;李惠东;徐发彬;卢传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的医源性损伤是甲状腺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甲状腺再次手术时喉返神经的显露和保护相对困难.自2011年3月来我们尝试在甲状腺再次手术中应用术中神经监测技术(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辅助保护及验证喉返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吕斌;陈波;李鲁传;曾庆东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颅外颈动脉瘤(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aneurysms,ECAA)较罕见,由于对该病的认识不足以及诊断治疗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该病的死亡率较高,未经治疗的ECAA病死率高达70%.随着医学影像技术及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该病的诊治有了较大的提高.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自2008年10月到2011年3月收治11例ECAA患者,应用血管覆膜支架行血管腔内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孙岩;袁海;刘洋;金星;张十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或慢性DVT并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等疾病.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滤器植入术可有效预防肺栓塞,但是少数患者术后会发生IVC滤器内血栓形成.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下肢DVT行IVC滤器植入患者116例,其中滤器内血栓形成患者15例,经腔内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赵彬;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桑宏飞;段鹏飞;戎建杰;朱礼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腹腔镜下结直肠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术可以获得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同的近期疗效[1].本文介绍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全直肠系膜切除,通过自然通道取出标本的(natur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NOSE)直肠癌低位、超低位前切除术的经验.临床资料
作者:韩方海;吴建海;王晧晨;何裕隆;詹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1997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2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4%、76.4%、73.2%;中位生存期为53个月.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的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阳性淋巴结数目≤4个者(77.8%、64.8%、38.9%比90.7%、86.7%、86.7%,P=0.015).乳腺癌根治术后病理切片发现原发灶组3、5、10年总生存率低于未发现原发灶组(60.0%、40.0%、40.0%比92.0%、83.6%、79.2%,P=0.023).有复发转移组总生存率低于无复发转移组(63.5%、28.6%、19.0%比97.1%、97.1%、97.1%,P=0.000).结论 隐匿性乳腺癌预后与阳性淋巴结数、乳腺病理切片能否发现原发灶以及有无复发转移有关.
作者:郭丰丽;林秋生;魏丽娟;赵晶;刘俊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例1 患者,女,56岁,因颈部增粗20年,咳嗽1个月入院.查体:甲状腺左叶可触及一大小约4.0cm×2.0 cm肿物,边界清,质韧,表面光滑,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移动,右叶未触及明显肿物,听诊未闻及血管杂音,颈部未触及明显肿大淋巴结.颈部超声:左叶较大肿物大小约45 mm×20 mm,边界不清,呈略低回声,形状欠规则,内部回声紊乱,内见细点状钙化回声.
作者:华特波;孟宪瑛;李群;张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46例(51条下肢)TASCⅡC型和D型股腘动脉闭塞患者腔内治疗的临床资料.46例中男27例,女19例,年龄52~88岁,平均(70 ±8)岁.术前Rutherford症状分级:3级重度间歇性跛行29条,4级静息痛12条,5级轻微组织缺损6条,6级组织溃疡、坏疽4条.总结分析技术成功率、患肢术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和通畅率.结果 技术成功率90.2% (42/51),治疗成功者共植入支架93枚.术后ABI 0.71 ±0.23,较术前0.42 ±0.13提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81,P<0.01).42例技术成功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4.6±1.2)个月.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81.0%、88.1%、90.5%,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辅助通畅率和累积通畅率分别为66.7%、71.8%、79.5%.结论 TASCⅡC、D型股腘动脉慢性闭塞腔内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邢彤;杨宝钟;宋盛晗;廖传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