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肝中静脉辖区体积优化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肝切取手术的规划

冷建军;董家鸿;段伟东;王宏光;叶晟;史宪杰;纪文斌;陈永亮;梁雨荣;余强;张煊;赵莉

关键词:肝移植, 活体供者, 肝中静脉, 肝体积
摘要:目的 通过供者术前影像资料,探讨基于肝中静脉辖区体积的优化活体右半肝移植供肝切取规划.方法 采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影像,按肝中静脉是否包含在右半供肝虚拟设计三种供肝切取的肝实质离断平面,分别计算右半供肝体积、供者剩余肝体积和剩余肝功能性体积,选择能同时满足移植肝受者体重比>0.8%和供者剩余肝功能性体积>35%供者标准肝体积的佳肝实质离断分割平面.结果 本组行活体肝移植71例,其中右半供肝移植(S5-8)65例,包含肝中静脉(in-MHV) 43例(66.2%,43/65),含部分肝中静脉8例(12.3%,8/65),不含肝中静脉14例(21.5%,14/65).供者术后无死亡者,术后并发症率为10.76%( 7/65).受者围手术期死亡率7.69%(5/65);18例受体发生21例次并发症,并发症率为32.31% (21/65).1年累积生存率为86%,2年累积生存率77%,3年为68%.结论 利用供者术前影像基于肝中静脉辖区体积规划右半供肝切取平面可以获得安全可行的佳供肝切取平面方案.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发症、病死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06例AP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胆道疾病以及胃裸区、肾上腺及肾周间隙受累,并分析这些CT表现与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脂肪肝、肾周间隙受浸、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A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3%、89.1%、85.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肾上腺及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4个指标是AP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3.3%、98.6%、96.0%. 结论 腹部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AP患者的组织、器官受累的情况,受累情况与AP的预后有关.

    作者:彭泽华;白林;蒲红;印隆林;陈加源;蒋瑾;安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82例治疗体会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为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对82例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保国;黄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期治疗毒蛇咬伤患者87例体会

    我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达10万余人次,其中致死率5%~10%,致残率25%~30%[1].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治疗87例毒蛇咬伤患,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文;韦林;张权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的Meta分析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胆管癌中为常见的一种,约占50%~ 75%.其早期诊断率低,根治性切除率约为23% ~ 37.6%,远期疗效不佳[1].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术中联合肝叶切除伴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我们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综合分析,旨在评估肝叶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的影响.

    作者:黄龙;黄强;刘臣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甲状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分析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相当少见.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远洋分院外科治疗的26例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迟发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邵堂雷;吴志浩;丁昊;殷佳晗;王海;汪洋;杨卫平;吴卫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离体肝切除/残肝自体移植治疗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

    患者男,41岁.因黄疸、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20 d,于2010年12月24日入住我科.超声显示肝门部有一5cm×5 cm×5 cm大小肿块,侵犯右侧肝管、左肝管、右门静脉、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压迫肝中静脉起始部和右肝静脉,但未压迫肝后下腔静脉.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分别增至575.5 μmol/L、267.2 μmol/L、190.3μmol/L、323 U/L、111 U/L、159 U/L和39.6 g/L.血清CA19-9和CEA浓度分别为1000 ng/L和200 ng/L.腹部增强CT显示肝门部肿块并肝内胆道梗阻,向双侧肝管扩展,侵犯门静脉右支和左门静脉起始部(图1).MRCP图像表现为Ⅳ型肝门部胆管癌.PET确诊无腹膜腔、肺、骨转移.为减轻黄疽和改善肝功能,经皮双侧肝脏胆道引流24 d后,总胆红素降至113.9 mmol/L,肝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前CT容积评估预留肝容积占全肝的43%.

    作者:冯新富;范伟;石承先;张莹;李俊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经胸腔内镜下肝癌切除三例

    目的 探讨经胸腔内镜下肝脏肿瘤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2007-2011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3例经胸腔内镜下肝脏单发肿瘤切除术.其中1例为原发性肝癌,2例为肝脏转移癌.术前通过影像检查对肿物进行三维定位,以确定术中套管的位置.患者置于左侧卧位,在肿瘤周围的胸壁放置3个套管.内镜超声确认肿物位置后打开膈肌,在肝脏表面内镜超声再次明确肿物边界并标记切除线.依照标记逐步切开肝脏组织,切除过程中反复行内镜超声确认肿瘤位置和切除深度,以保证肿瘤的完整切除.创面止血满意后关闭膈肌,放置胸腔引流.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0~210min,平均150 min,术中出血量130~600 ml,平均297 ml.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无并发症.术后分别随访9~42个月,1例死于其他疾病,所有患者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对于特定的病例,经胸腔内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在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作者:蒋斌;修典荣;沈祯云;马朝来;原春辉;李磊;孙涛;王行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三阴性乳腺癌常表达基底样表型,临床上预后差,无病生存率低.我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周晓聪;张筱骅;王瓯晨;叶英海;许践刚;潘峰;李霄阳;方阳;蒋义;潘黎静;缪琪敏;金迪;胡海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FK506对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IL-10 mRNA表达的影响

    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我们建立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观察肝脏保存再灌注中IL-10 mRNA表达变化和FK506对IL-10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围手术期供肝保护探讨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作者:苏志良;赵浩亮;陈文斌;赵华;刘燕;房树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肾病综合征致反复下肢动脉栓塞一例

    患者男,47岁,因左下肢发凉10 d伴疼痛7d入院.查体:全身浮肿,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多发斑丘疹.左髋关节强迫屈曲位,大腿中段以下皮温低,小腿皮肤花斑样变,足青紫,足踝浅感觉丧失,踝及足趾运动不能,大腿及小腿肌群挤压痛,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扪及.既往有牛皮癣病史20余年;发现肾病综合征3个月.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47×109/L,血小板220×109/L、白蛋白14 g/L、总胆固醇8.0 mmol/L、甘油三酯2.32/L、尿蛋白3+.彩超示左髂总、髂外、股总、股浅动脉内呈实性回声;髂内、腘、胫前、胫后、足背动脉走形区未测及血流信号;股总、股浅静脉血流速度极低并呈高凝状态;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走形区未测及明显血流信号.关节外科以“左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并小腿坏疽”行左髋关节离断术,术中可见股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给予抗炎等治疗.术后16d突然出现右下肢麻木、发凉,膝下10 cm以下皮温低,足背动脉未扪及,ABI(踝肱指数)为0,彩超检查示右腘动脉、胫后动脉栓塞.遂转入我血管外科行股动脉切开取栓术,术中取出混合血栓长约30 cm,术后给予抗凝、祛聚、溶栓、降脂、激素等治疗,右下肢皮温恢复正常,ABI=1.1.第2次术后9d再次复发右下肢动脉栓塞,再次行动脉取栓术,术中取出混合血栓长约15 cm,术后积极治疗.第3次术后4d再次复发右下肢动脉栓塞,转肾内科治疗原发病,同时积极抗凝、溶栓治疗.经治疗,尿蛋白转阴,白蛋白升至33 g/L、24 h尿蛋白定量0.77 g/24 h,右下肢皮温逐渐恢复,足趾活动自如.住院54 d,出院.

    作者:曹广信;张杰峰;王乃霞;段素梅;孙波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的防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接受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165例)及开腹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93例)共3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腹腔镜组中位手术时间为225( 195~340) min,开腹组为230(195~300) min,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开腹组为(27±4)枚,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位术中失血量为160(80~600) ml,显著低于开腹组的270(150~600)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11.4±2.6)d,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3.7±2.4)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共18例,开腹组共30例,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地防治手术的并发症,更能体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蒋国庆;陈平;柏斗胜;钱建军;姚捷;王小东;鱼海峰;王道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与内镜取石的疗效对比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手术与内镜取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近远期疗效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1-2008年收治的254例接受手术或内镜取石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89例患者得到完整随访,手术组127例,内镜取石组6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同门分析影响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相关因素. 结果 手术治疗(包括肝切除)肝内胆管结石的清除率为85.0%(108/127),内镜取石的为61.3%(38/62);平均随访时间6.0(2.5~10.5)年,总体复发率(结石复发或反复发作胆管炎症状)为32.8% (62/189),出现胆汁性肝硬化的为7.4% (14/189),发展为胆管癌的为3.7%(7/189);7例均死亡.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管狭窄、结石分布在双侧肝内胆管和内镜取石是结石残留的独立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7.522(95%CI:2.642~21.415),11.630(95% CI:3.989~33.912),21.374(95%CI:6.713~68.056);结石残留、胆管狭窄、内镜取石是结石复发或反复发作胆管炎的独立高危因素,OR值分别为3.059(95% CI:1.307~7.159),3.702(95% CI:1.567~8.745),4.841 (95%CI:1.946~12.043).结论 胆管狭窄、结石分布在双侧肝内胆管和内镜取石是结石残留的独立高危因素;结石残留、胆管狭窄及内镜取石治疗是胆管炎发作的独立高危因素.

    作者:朱成林;黄强;刘臣海;谢放;姚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胆红素浓度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浓度胆红素( bilirubin)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肝脏分离纯化培养HSCs,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胆红素对HSCs中活性氧的影响.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胆红素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α-肌动蛋白(d-SM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胆红素对HSCs凋亡的影响.PCR检测胆红素对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分离并培养HSCs,低浓度胆红素浓度(0、1、10、20 mg/L)抑制HSCs中活性氧的产生,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0.624±0.092,0.536±0.127,0.407±0.033,0.399±0.022,F=13.454,P<0.05)及α-SMA的表达(339 ±2,336±10,246±7,242±5,3.7±0.3,F=191.107,P<0.05),促进HSCs的凋亡(2.69±0.07%,2.95±0.10%,4.41±0.22%,4.91±0.86%,F=34.731,P<0.05),改变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TIMP-1 mRNA/MMP-2 mRNA的比值呈降低趋势(54±2,65±2,47 ±2,44±2,F=73.400,P<0.05).结论 低浓度胆红素具有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胆红素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功能有关.

    作者:俞富祥;符竣惠;谢少华;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在骨盆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相关血管问题的处理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在骨盆肿瘤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围手术期相关血管问题的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0年4月期间265例骨盆肿瘤患者的资料.在行骨盆肿瘤手术前运用Seldinger法行股动脉置管,在肾下腹主动脉内留置球囊导管,肿瘤切除过程中,球囊完全阻断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主干血供,术后撤除球囊导管,保留股动脉鞘管6h.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应用腹主动脉阻断球囊,球囊阻断时间平均(66 ±4) min,未出现腹主动脉破裂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并发症.6例术后引流出血多,重新进手术窒进行术野造影诊断,其中3例行髂内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1例行腰动脉弹簧圈栓塞止血,2例髂总动脉主干管壁破损出血,应用小覆膜支架封堵破口;6例术后出现穿刺侧股动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双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予以股动脉切开取栓恢复血运.2例出现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予以缝合修补治疗,愈合良好. 结论 腹主动脉阻断球囊对于减少骨盆肿瘤手术出血是有效的,使用过程应规范.对于围手术期出血和动脉血栓形成应有认识,及时处理.

    作者:蒋京军;张小明;张学民;李伟;沈晨阳;焦洋;赵俊来;张韬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肠盲襻溃疡出血伴原发性小肠结石一例

    患者,男,60岁,因间断便血6个月入院.30年前曾因“肠结核”在外院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查体:腹部原切口下方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胃镜:胃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黏膜隆起.结肠镜检: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点片状充血,未见溃疡和息肉.腹部增强CT扫描示:右中腹小肠内可见多个环状高密度影,大小约1.5 ~2.0 cm,CT值580 ~850 HU.局部小肠呈盲端样改变(图1).血常规:Hb71 g/L,RBC 3.52×1012/L,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临床诊断:小肠憩室伴结石形成,消化道出血.纠正贫血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50 cm处可见小肠侧侧吻合口,长约10 cm.吻合口远端可见6 cm小肠盲襻,轻度扩张,其内可触及多枚结石.遂行小肠盲襻和吻合口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剖检标本所见:盲襻内黏膜有两处溃疡,分别为2 cm×2 cm和3 cm x3 cm大小,无活动性出血.盲襻内结石11枚(图2~4).病理诊断:小肠慢性溃疡伴肠结石.术后患者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血常规Hb和RBC恢复正常,未再出血.

    作者:曹雪源;马洪喜;张路遥;马麟;姜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鼠半肝移植后早期T细胞激活基因-3的变化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小鼠半肝移植后早期肝内趋化因子T细胞激活基因-3(T cell activation gene-3,TCA-3)的变化. 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全肝和部分肝脏移植模型,分为全肝对照组和半肝移植实验组.冷保存时间分为冷缺血1、4和8h.术后4、24 h收集标本,核糖核酸酶保护试验评估各组移植术后TCA-3的mRNA表达水平.组织病理学观察肝脏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共行小鼠半肝移植45只,全肝移植30只.2组小鼠术后7d的存活率均为100%.定量分析证实:全肝移植术后4h,冷缺血1、4、8h组TCA-3的表达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明显升高(F=7.41,P<0.05).术后24 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均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半肝移植物表现为更严重的冷缺血损伤. 结论 TCA-3在半肝移植术后早期明显升高,在冷缺血损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CA-3可能是减轻半肝移植物冷缺血损伤的早期治疗靶点.

    作者:卢冰;王国栋;郑学典;李军;邰强;马毅;胡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TIAP和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并发症比较和临床意义

    临床化疗中使用经外周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目前还有前胸部完全植人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TIAP)的置管方式.我们通过分析48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TIAP和经外周静脉的PICC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centra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作者:覃谦;陈丽菊;文燕舞;黄连涛;庞伟;谭小明;孙治平;彭玉龙;李洪;王力斌;李爱辉;陈思远;梁卓虹;谢书勤;雷伶俐;徐雪平;钟巧弟;蔡越飞;钟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狭窄16例的治疗

    目的 探讨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 2011年收治的16例(17处病变)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平均年龄(28±13)岁,其中患高血压16例次,肾功能不全1例次.16例患者共接受外科治疗17次,其中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2例;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2例;球囊扩张10例次;支架成形3例次.结果 16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15例患者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9个月,平均(41±38)个月.无死亡病例.平均血压(134±14)/(83 ±8) mm Hg较术前(151 ±17)/(96±16)mm Hg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治愈5例,好转8例,降压有效率为100%.患者肌酐水平(69 ±22) μmol/L,与术前(61±2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4例,稳定9例.复查彩超12例患者只有1例再狭窄.结论 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儿童和年轻患者,首要表现是顽固性高血压.球囊扩张为首选治疗,降压效果肯定.

    作者:史振宇;符伟国;郭大乔;陈斌;徐欣;蒋俊豪;杨珏;竺挺;董智慧;石赟;王利新;唐骁;王玉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AFP血清浓度及肝癌组织中Cx43的表达与肝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Cx43、CD105、VEGF在不同血清AFP(α-fetoprotein)浓度的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的关系以及Cx43的表达和RO切除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检测234例HBV相关HCC组织标本Cx43和CD105、VEGF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20例HBV相关HCC标本Cx43mRNA的表达,并分析在不同血清AFP浓度下与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的关联以及与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的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均检测到Cx43在HCC组织中表达,AFP< 400 μg/L的HBV相关HCC组织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Cx43阳性表达者其1年复发、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Log Rank P =0.001,0.026,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Cx43阳性表达是HCC早期复发和预后(Log Rank P=0.049、0.035)的独立影响因子,Cx43阳性表达者CD105、VEGF低表达(P=0.018、0.023),并与组织分化程度(P =0.002),病灶数(P =0.033)血管癌栓(P =0.029)有关.结论 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相关,在AFP<400 μg/L的HBV相关HCC的患者中Cx43阴性表达预示早期复发和不良预后.

    作者:王祖森;吴力群;李玉军;姚如勇;伊鑫;耿超;胡维昱;韩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BARD1剪切变异体在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探讨乳腺癌基因1相关环指结构域蛋白1 (BRCA1 associated RING domain 1,BARD1)剪切变异体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北京医院乳腺中心液氮冷冻储存的39例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12例癌旁乳腺组织和7例正常汉族女性乳腺组织提取目的基因,检测BARD1剪切变异体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分析剪切变异体在不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在各种组织中共发现4种BARD1基因的转录产物,分别为全长基因、剪切变异体γ、剪切变异体δ、剪切变异体ε.全长BARD1基因在所有组织中均有表达;剪切变异体γ、δ在乳腺癌组织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组织中,剪切变异体的表达种类明显增多,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5).剪切变异体ε在组织分级3级、HER2阳性表达、肿瘤直径大的乳腺癌组织和预后较差的病理类型中表达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RD1剪切变异体在汉族女性散发性乳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汉族女性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肿瘤组织中检测到剪切变异体ε的表达的患者预后可能较差.

    作者:华彬;肖文政;李波;陆旭;李尧;修典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