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胆红素浓度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俞富祥;符竣惠;谢少华;张启瑜

关键词:胆红素, 肝硬化, 肝星状细胞, 活化
摘要:目的 探讨低浓度胆红素( bilirubin)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肝脏分离纯化培养HSCs,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胆红素对HSCs中活性氧的影响.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胆红素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α-肌动蛋白(d-SM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胆红素对HSCs凋亡的影响.PCR检测胆红素对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分离并培养HSCs,低浓度胆红素浓度(0、1、10、20 mg/L)抑制HSCs中活性氧的产生,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0.624±0.092,0.536±0.127,0.407±0.033,0.399±0.022,F=13.454,P<0.05)及α-SMA的表达(339 ±2,336±10,246±7,242±5,3.7±0.3,F=191.107,P<0.05),促进HSCs的凋亡(2.69±0.07%,2.95±0.10%,4.41±0.22%,4.91±0.86%,F=34.731,P<0.05),改变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TIMP-1 mRNA/MMP-2 mRNA的比值呈降低趋势(54±2,65±2,47 ±2,44±2,F=73.400,P<0.05).结论 低浓度胆红素具有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胆红素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功能有关.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肾动脉狭窄16例的治疗

    目的 探讨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特点以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 2011年收治的16例(17处病变)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平均年龄(28±13)岁,其中患高血压16例次,肾功能不全1例次.16例患者共接受外科治疗17次,其中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术2例;肾动脉狭窄段切除吻合2例;球囊扩张10例次;支架成形3例次.结果 16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1例;余15例患者1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9个月,平均(41±38)个月.无死亡病例.平均血压(134±14)/(83 ±8) mm Hg较术前(151 ±17)/(96±16)mm Hg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治愈5例,好转8例,降压有效率为100%.患者肌酐水平(69 ±22) μmol/L,与术前(61±22)μ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改善4例,稳定9例.复查彩超12例患者只有1例再狭窄.结论 肌纤维发育不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多见于儿童和年轻患者,首要表现是顽固性高血压.球囊扩张为首选治疗,降压效果肯定.

    作者:史振宇;符伟国;郭大乔;陈斌;徐欣;蒋俊豪;杨珏;竺挺;董智慧;石赟;王利新;唐骁;王玉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肠盲襻溃疡出血伴原发性小肠结石一例

    患者,男,60岁,因间断便血6个月入院.30年前曾因“肠结核”在外院行小肠部分切除肠吻合术.查体:腹部原切口下方轻压痛,未触及包块.胃镜:胃黏膜光滑,十二指肠球部多发黏膜隆起.结肠镜检:乙状结肠、直肠黏膜点片状充血,未见溃疡和息肉.腹部增强CT扫描示:右中腹小肠内可见多个环状高密度影,大小约1.5 ~2.0 cm,CT值580 ~850 HU.局部小肠呈盲端样改变(图1).血常规:Hb71 g/L,RBC 3.52×1012/L,血小板计数和出、凝血时间均正常.临床诊断:小肠憩室伴结石形成,消化道出血.纠正贫血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50 cm处可见小肠侧侧吻合口,长约10 cm.吻合口远端可见6 cm小肠盲襻,轻度扩张,其内可触及多枚结石.遂行小肠盲襻和吻合口切除,小肠端端吻合术.剖检标本所见:盲襻内黏膜有两处溃疡,分别为2 cm×2 cm和3 cm x3 cm大小,无活动性出血.盲襻内结石11枚(图2~4).病理诊断:小肠慢性溃疡伴肠结石.术后患者顺利出院,随访3个月,血常规Hb和RBC恢复正常,未再出血.

    作者:曹雪源;马洪喜;张路遥;马麟;姜晶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Ghrelin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运动的双相调节

    目的 探讨Ghrelin对大鼠小肠平滑肌舒缩活动的影响和机制.方法 观察不同浓度Ghrelin(0、20、40、80 μg/kg)对迷走神经切断大鼠小肠转运的影响,Ghrelin(0.01、0.1、0.5、1.0 μmol/L)对体外大鼠小肠平滑肌肌条舒缩活动的影响,免疫荧光方法检测Ghrelin受体(GHSR1a)在小肠肌层中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布.结果 Ghrelin在外周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小肠转运率[(25.4±1.0)%、(33.7±1.9)%、(39.3±2.4)%、(44.7±2.1)%],增强卡巴胆碱引起的肌条收缩[(67.0±2.4)%、(149.5±3.3)%、(187.1±4.7)%、(213.5±3.4)%]和舒张[(35.3±1.1)%、(62.9±3.8)%、(79.6±2.7)%、(94.6±2.2)%]效应,Ghrelin受体主要分布在肠内肌层中的神经细胞膜上,平滑肌细胞膜上无分布.结论 Ghrelin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小肠肌层神经丛中的神经细胞而增强胆碱能神经递质引起的小肠平滑肌的舒缩活动.

    作者:杨成广;郑颖;邱文才;常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AFP血清浓度及肝癌组织中Cx43的表达与肝癌根治切除后早期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目的 研究Cx43、CD105、VEGF在不同血清AFP(α-fetoprotein)浓度的乙型肝炎病毒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的关系以及Cx43的表达和RO切除术后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PV-6000两步法检测234例HBV相关HCC组织标本Cx43和CD105、VEGF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20例HBV相关HCC标本Cx43mRNA的表达,并分析在不同血清AFP浓度下与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的关联以及与HCC患者根治切除术后的复发和预后的关系. 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均检测到Cx43在HCC组织中表达,AFP< 400 μg/L的HBV相关HCC组织中Kaplan-Meier分析显示Cx43阳性表达者其1年复发、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Log Rank P =0.001,0.026,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Cx43阳性表达是HCC早期复发和预后(Log Rank P=0.049、0.035)的独立影响因子,Cx43阳性表达者CD105、VEGF低表达(P=0.018、0.023),并与组织分化程度(P =0.002),病灶数(P =0.033)血管癌栓(P =0.029)有关.结论 Cx43的表达与CD105、VEGF的表达相关,在AFP<400 μg/L的HBV相关HCC的患者中Cx43阴性表达预示早期复发和不良预后.

    作者:王祖森;吴力群;李玉军;姚如勇;伊鑫;耿超;胡维昱;韩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TIAP和PICC在肿瘤患者化疗和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并发症比较和临床意义

    临床化疗中使用经外周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目前还有前胸部完全植人式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TIAP)的置管方式.我们通过分析48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的TIAP和经外周静脉的PICC两种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centra venous catheterization,CVC),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作者:覃谦;陈丽菊;文燕舞;黄连涛;庞伟;谭小明;孙治平;彭玉龙;李洪;王力斌;李爱辉;陈思远;梁卓虹;谢书勤;雷伶俐;徐雪平;钟巧弟;蔡越飞;钟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胆红素浓度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浓度胆红素( bilirubin)对活化态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增殖、活化、凋亡的影响.方法 从肝脏分离纯化培养HSCs,DCFH-DA法检测不同浓度胆红素对HSCs中活性氧的影响.通过CCK-8比色法检测胆红素对HSCs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SCsα-肌动蛋白(d-SMA)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胆红素对HSCs凋亡的影响.PCR检测胆红素对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分离并培养HSCs,低浓度胆红素浓度(0、1、10、20 mg/L)抑制HSCs中活性氧的产生,明显抑制HSCs的增殖(0.624±0.092,0.536±0.127,0.407±0.033,0.399±0.022,F=13.454,P<0.05)及α-SMA的表达(339 ±2,336±10,246±7,242±5,3.7±0.3,F=191.107,P<0.05),促进HSCs的凋亡(2.69±0.07%,2.95±0.10%,4.41±0.22%,4.91±0.86%,F=34.731,P<0.05),改变HSCs纤维化相关基因的表达,TIMP-1 mRNA/MMP-2 mRNA的比值呈降低趋势(54±2,65±2,47 ±2,44±2,F=73.400,P<0.05).结论 低浓度胆红素具有抑制HSCs活化增殖,促进凋亡的潜能.胆红素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功能有关.

    作者:俞富祥;符竣惠;谢少华;张启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三阴性乳腺癌常表达基底样表型,临床上预后差,无病生存率低.我们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周晓聪;张筱骅;王瓯晨;叶英海;许践刚;潘峰;李霄阳;方阳;蒋义;潘黎静;缪琪敏;金迪;胡海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甲状腺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分析

    甲状腺术后出血是甲状腺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但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相当少见.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瑞金医院和瑞金医院远洋分院外科治疗的26例发生于术后48 h后的迟发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邵堂雷;吴志浩;丁昊;殷佳晗;王海;汪洋;杨卫平;吴卫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前入路肝左外叶切除术32例分析

    传统肝左外叶切除术强调离断肝实质前需尽可能游离肝叶,然而,对于左外叶巨大肝肿瘤,左外叶的游离常常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特别是肿瘤与周围组织严重粘连、侵犯膈肌或已发生破裂,游离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强行游离或者翻转肝叶可能导致肿瘤血性播散、破裂或损伤脾上极,从而造成医源性肿瘤播散或者难以控制的出血.为克服传统手术模式的缺陷,我们自2008年9月至2012年4月采用前入路技术成功治疗32例难切的肝左外叶巨大肝癌,效果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曦;周存才;张长和;涂强;杨兴业;李小军;周红兵;姜家宝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脾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观察乌司他丁(Ulinastatin UTI)预处理脓毒症大鼠脾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假手术组、脓毒症组和UTI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UTI组于制模前1 h肌肉注射UTI10万单位/kg;脓毒症组及假手术组肌注平衡液5 ml/kg.采用RatRef-12大鼠表达谱基因芯片进行检测,用计算机软件筛选并分析比较脓毒症组、UTI组与假手术组大鼠脾组织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分析脓毒症组和UTI组表达基因的差异.结果 在22 523个基因中,与假手术组比较,脓毒症组大鼠脾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205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910%;其中表达上调者98个,已知功能基因48个,仅在脓毒症组出现32个;表达下调者107个,已知功能基因64个,仅在脓毒症组出现34个.与假手术组比较,UTI组大鼠脾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共197个,占基因芯片总点数的0.875%.其中表达上调者114个,已知功能基因35个,仅在UTI组出现19个;表达下调者83个,已知功能基因49个,仅在UTI组出现19个.结论 UTI预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部分脓毒症大鼠过度炎症反应及免疫抑制所致脾组织基因表达异常,在基因水平上对脾组织有保护作用.

    作者:林建东;林名瑞;肖雄箭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巨大肝血管瘤外科切除方法的选择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目前手术切除仍是肝血管瘤彻底、有效的治疗方式.国外学者认为瘤体直径>4 cm或5 cm的血管瘤为巨大肝血管瘤[1-2],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其标准应该定为10 cm以上[3].巨大肝血管瘤进行外科手术切除的指征为:(1)有十分明确的症状;(2)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如自发性破裂及Kasabach-Merritt综合征;(3)不能排除肝脏恶性肿瘤;(4)瘤体直径>10 cm或者进行性增大[4-5].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6],针对不同情况的巨大肝血管瘤,选择何种术式,存在较多争议.

    作者:吴若林;耿小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在小儿腹股沟疝疝囊中的表达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公认的发病原因是鞘状突未闭,研究表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鞘状突间皮细胞转化和迁移,终导致鞘状突融合[1-2],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腹膜及疝囊上HGF受体、CGRP受体的密度,来探讨HGF、CGRP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

    作者:席红卫;王峰;崔彦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的防治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并发症的防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同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分别接受腹腔镜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腹腔镜组165例)及开腹全胃切除胃癌D2根治术(开腹组193例)共3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 腹腔镜组中位手术时间为225( 195~340) min,开腹组为230(195~300) min,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6±4)枚,开腹组为(27±4)枚,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中位术中失血量为160(80~600) ml,显著低于开腹组的270(150~600)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术后平均住院(11.4±2.6)d,显著低于开腹组的(13.7±2.4)d,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共18例,开腹组共30例,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 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并能有效地防治手术的并发症,更能体现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蒋国庆;陈平;柏斗胜;钱建军;姚捷;王小东;鱼海峰;王道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82例治疗体会

    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为探讨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 totally extraperitoneal,TEP)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2009年3月至2011年6月对82例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TEP),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保国;黄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早期治疗毒蛇咬伤患者87例体会

    我国每年毒蛇咬伤患者达10万余人次,其中致死率5%~10%,致残率25%~30%[1].但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更新,特别是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及病残率.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治疗87例毒蛇咬伤患,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学文;韦林;张权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FK506对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IL-10 mRNA表达的影响

    IL-10是一种抗炎细胞因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多的引起重视.我们建立大鼠离体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观察肝脏保存再灌注中IL-10 mRNA表达变化和FK506对IL-10 mRNA表达的影响,为临床肝移植围手术期供肝保护探讨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作者:苏志良;赵浩亮;陈文斌;赵华;刘燕;房树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并发症的价值

    目的 探讨腹部CT扫描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并发症、病死率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606例AP患者的临床病史及CT表现.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胆道疾病以及胃裸区、肾上腺及肾周间隙受累,并分析这些CT表现与AP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系.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脂肪肝、肾周间隙受浸、肾上腺受浸、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是AP并发症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并发症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1.3%、89.1%、85.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肾上腺及胃裸区受浸、肝上间隙积液4个指标是AP死亡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AP死亡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33.3%、98.6%、96.0%. 结论 腹部CT扫描可以清楚显示AP患者的组织、器官受累的情况,受累情况与AP的预后有关.

    作者:彭泽华;白林;蒲红;印隆林;陈加源;蒋瑾;安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晚期高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一例

    患者男,79岁,因“大便频数伴血便半年余”人院.肛门指诊:左侧卧位,距齿状线约3.5 cm直肠左侧壁可触及一菜花状肿物,直径约3.0 cm,凹凸不平,触痛明显,环肠腔1/3周,指套染血,肛门括约肌功能可.肠镜检查:进镜4~6 cm直肠左壁见溃疡侵润性病变.病理:溃疡性中低分化腺癌.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T2加权成像肿瘤信号超出肌层,深入肠周脂肪,肠周脂肪可见3枚椭圆形结节,约5~7 mm.术前诊断:直肠腺癌(T3N1M0,ⅢA期).于放疗科行短程强化新辅助放疗,1周完成,休息1周后,再次住院收住普外科.完善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经腹腔直肠癌Dixon前切除术.手术以TME原则操作,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80 ml.术后病理:溃疡性中低分化腺癌,侵及外膜,淋巴结0/12;术后分期T3N0M0,ⅡA期.患者术后前两灭常规给予肠外营养,第3天开始给予部分肠内营养(瑞能200ml并稀释).患者术后第4天体温升高,高为39.0℃,出现腹泻,为黄褐色水样便.血常规:白细胞11.3 × 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2.5%,给予抗炎治疗及思密达止泻治疗,术后第5天发现腹腔引流管内出现粪便样物伴臭味,量约20 ml.

    作者:付强;谢建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肝癌家族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肝癌家族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后复发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79例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家族发病情况、术后复发率、1、2、5年的生存率,按有无家族肝癌史分为2组:有家族肝癌史的原发性肝癌组为FH组,34例;无家族肝癌史的原发性肝癌组为NH组,45例.对所有患者行术后随访,随访周期为3个月至10年,中位随访时间48.5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比较2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和复发率. 结果 FH组34例肝癌来自33个家族,共计104例肝癌,平均3.2例/家族;单个家族中发生3个或者3个以上肝癌的有6例(17.6%);家族中父亲和(或)母亲患肝癌的有13例(39.4%).FH组术后半年、1年、2年复发率为15.1%,22.3%,40.1%,与NH组的10.3%,17.4%,25.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5.762,6.434,5.987,均P<0.05);FH组1、2、5年生存率为57%、46%、40.3%,与NH组的85.3%、75.2%及61.5%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x2=8.986,9.765,7.634,均P<0.05).结论 肝癌家族史影响HCC患者手术预后,有家族肝癌史的肝癌患者比没有家族肝癌史的肝癌患者术后复发率高,预后差.

    作者:颜见;潘楚芝;姚志成;钟跃思;李明亮;许瑞云;邓美海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小鼠半肝移植后早期T细胞激活基因-3的变化

    目的 研究不同冷缺血损伤条件下,小鼠半肝移植后早期肝内趋化因子T细胞激活基因-3(T cell activation gene-3,TCA-3)的变化. 方法 建立C57BL/6小鼠全肝和部分肝脏移植模型,分为全肝对照组和半肝移植实验组.冷保存时间分为冷缺血1、4和8h.术后4、24 h收集标本,核糖核酸酶保护试验评估各组移植术后TCA-3的mRNA表达水平.组织病理学观察肝脏移植物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情况.结果 共行小鼠半肝移植45只,全肝移植30只.2组小鼠术后7d的存活率均为100%.定量分析证实:全肝移植术后4h,冷缺血1、4、8h组TCA-3的表达保持在较低水平,但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明显升高(F=7.41,P<0.05).术后24 h,全肝移植组和半肝移植组TCA-3的表达均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发现半肝移植物表现为更严重的冷缺血损伤. 结论 TCA-3在半肝移植术后早期明显升高,在冷缺血损伤机制中起重要作用,TCA-3可能是减轻半肝移植物冷缺血损伤的早期治疗靶点.

    作者:卢冰;王国栋;郑学典;李军;邰强;马毅;胡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