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术

钱锋;余佩武;王自强;唐波;石彦;赵永亮;罗华星;孙刚

关键词:胃肿瘤, 腹腔镜检查, 胃切除术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胃癌全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术的63例胃癌患者的f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方法,观察术后疗效.结果 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52例,姑息性全胃切除5例.前期45例在小切H直视下行食管空肠吻合,后期12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空肠吻合.中转开腹6例.手术用时(312±35)min,术中出血量(190±50)ml,清扫淋巴结(32±7)枚,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4.0 ±1.2)d,进食时间(4.5±1.5)d,下床活动时间(4.0±1.5)d.5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结论 腹腔镜胃癌全胃切除术安全可行,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够达到与开腹手术相当的根治范围.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右半结肠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一例

    患者男,77岁.以间断性腹痛伴稀便3个月入院.3个月前,患者进冷食1 d后腹痛,随后排稀便,排便不规律,1~2次/d.自服药物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作者:王海岭;李胜水;高福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与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

    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居医院感染的第3位.北京协和医院对2001-2005年胰腺SSI的病原菌及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者:马小军;王爱;周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内纱布进入小肠引起肠梗阻一例

    患者女,30岁.因腹痛2 d乡镇医院诊断为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7 d出院.出院后约3个月开始出现腹痛,呈阵发性,无恶心呕吐,有排气、排便,考虑为手术后粘连性不全性肠梗阻.

    作者:李光学;李义;徐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98例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术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36例(7.2%,36/498)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疗密切相关(P<0.05或0.01),而与年龄、糖尿病、高血压病、预防造瘘、脉管癌栓、吻合方式等无明显关系.37例手术同时即行预防性造瘘的患者,仍有3例发生吻合口漏,未经特殊处理后自愈.另外33例吻合口漏的患者中10例经保守治疗痊愈,23例行近端肠造瘘粪便转流术,吻合口漏愈合后二期还纳治愈.结论 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与性别、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疗密切相关;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可以明显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

    作者:李永军;李明;顾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低位结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术后内痔与吻合口漏发生的关系初探

    低位结肠-直肠或结肠-肛管吻合术后,对吻合口漏的发生原因和危险因素研究较多.本研究旨在探讨内痔对低位结肠-直肠或结肠一肛管吻合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陶琦;钱群;江从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一例

    患者男,54岁.因右上腹反复疼痛1年,近2 d加剧住院.疼痛呈持续性,伴阵发性绞痛,并向右侧腰背部放射.伴高热,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腹泻,未停止排气排便.既往体健.体检:T:38.6℃,右上腹压痛、伴反跳痛及肌紧张,莫菲征(+).

    作者:曲鹏飞;崔云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脾动脉结扎脾修补、脾部分切除术在保脾治疗中的应用

    近年来,对于脾脏损伤的外科治疗已形成共识,即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脾脏,或大限度地保留脾组织,以期保留脾功能[1].各种保脾术式纷纷开展.

    作者:徐铁峥;周珉;邱燕军;吴显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慢性下肢缺血搭桥术后再狭窄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下肢缺血患者行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4月收治的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腘动脉搭桥术后再狭窄行二次手术的52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同时随访资料完整的32例搭桥术后人工血管通畅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问伴随疾病及高危因素,检测血脂、纤维蛋白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实验组纤维蛋白原(4.48±1.68)g/L、CRP(9.5±2.6)mg/L、低密度脂蛋白(4.5±1.7)mmol/L高于对照组(3.50±0.72)g/L、(4.0±3.2)mg/L、(2.8±0.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高密度脂蛋白为(1.02±0.32)mmol/L略低于对照组(1.12±0.2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次手术中见吻合口处重度内膜增生并继发血栓形成42例,人工血管内原发血栓形成10例.二次术后人工血管保持通畅28例,截肢10例,人工血管感染取出3例,死亡5例.结论 人工血管搭桥术后再狭窄主要原因是吻合口内膜增生.CRP、纤维蛋白原、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可能是导致吻合口内膜增生、人工血管闭塞的重要高危因素.

    作者:赵克强;张小明;沈晨阳;万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反义整合素αV、β3基因抑制裸鼠种植性肝癌生长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反义整合素αV、β3基因治疗裸鼠皮下种植性人肝细胞肝癌的效果.方法 4周龄雄性裸鼠120只分为4组,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种植瘤肝癌模型.应用电转染方法分别用整合素αV、β3及αVβ3反义基因治疗,观察肿瘤体积及重量,应用免疫组化和TUNEL技术分别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对照组、αV组、β3组及αVβ3组肿瘤重量分别为(1.38±0.92)g、(1.28±0.27)g、(1.30±0.34)g、(1.08±0.16)g,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4.76,q13=3.73,q41=14.28,P<0.05);微血管密度分别是(17.53±1.88)、(16.06±1.92)、(15.83±2.00)、(14.86±1.69),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3.91,q13=4.55,q41=7.13,P<0.01);肿瘤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0.53%±3.29%,19.80%±4.06%,21.93%±3.26%,24.03%±4.4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2=29.41,q13=33.52,q14=39.7,P<0.01).结论 反义整合素αV、β3基因治疗对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联合应用整合素αVβ3反义基因治疗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

    作者:李杰;陈孝平;徐宗珍;时昌文;韩旭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吸虫性阑尾炎825例的临床分析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本院1994-2004年共收治阑尾炎并行阑尾切除术4851例,其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血吸虫性阑尾炎者825例,现对82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孙文;李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一例

    患者女,55岁.因反复大量便血伴全身乏力2年就诊.2年前因大量血便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下消化道出血,接受止血、输血及营养支持治疗.3个月后再次消化道大出血在上海某医院住院治疗,该期间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为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接受保守治疗.

    作者:韩少良;蓝升红;余作黔;张陪趁;周宏众;程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双胆囊切除术一例

    患者女,30岁.反复右上腹痛半年,无黄疸史,胃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B型超声检查示双胆囊可能,每个胆囊内各有1枚息肉(图1),为切除胆囊入院.入院时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全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及,Murphy征阴性.

    作者:秦红波;曹浩强;倪全法;俞清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RNAi沉默STAT3对人胰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沉默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对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STAT3短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SW1990细胞,RT-PCR和Western blot观察STA3Y3 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体外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mRNA和蛋白表达的改变. 结果 STAT3 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SW1990细胞可显著抑制STATB mRNA和蛋白表达;体外侵袭实验显示RNAi沉默STAT3后,SW1990细胞侵袭能力明显下降;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RNAi沉默STAT3后,SW1990细胞中MMP-2和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减低.结论 STAT3 shRNA表达载体能有效抑制STAT3的表达,并通过下调MMP-2和VEGF表达,抑制胰腺癌细胞体外侵袭能力.RNAi沉默STAT3可能为预防和治疗胰腺癌的侵袭转移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作者:黄陈;裘正军;江弢;朱麟;张放;黄克俭;曹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管镜直视下病灶活检在伴乳头溢液乳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的可行性和意义.方法 2006年5月至2007年4月,共51例有乳管内病灶的患者在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了53次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术和随后的开放手术.结果 活检发现29例管内乳头状瘤、15例导管上皮增生、2例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和2例恶性肿瘤.另有5例活检失败.开放手术后病理为12例单发管内乳头状瘤、12例多发性管内乳头状瘤、25例乳腺上皮增生、3例导管内癌、1例浸润性导管癌.结论 乳管镜直视下乳管内病灶活检不仅是微创、安全、方便可行、成功率高的诊断方法,还可部分替代现有开放手术.活检如发现上皮不典型增生或恶性肿瘤,则需进一步手术.

    作者:凌泓;柳光宇;陆劲松;徐晓莉;徐维萍;沈坤炜;沈镇宙;邵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胃癌MG7单链抗体与重组超抗原SEB融合蛋白在体内外对胃癌细胞的杀伤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SEB-scFv融合蛋白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方法 在体外通过MTT法观察SEB-scFv融合蛋白对人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DNA ladder法观察融合蛋白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融合蛋白处理后胃癌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胃癌细胞凋亡率.采用胃癌动物模型观察治疗后肿瘤重量和存活时间.结果 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随SEB-scFv融合蛋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且对不表达MG7相关抗原的肿瘤细胞不表现杀伤效应;1.0μg/ml和10μg/ml高浓度融合蛋白组DNA凝胶电泳呈现明显的梯状条带;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被融合蛋白活化的免疫效应细胞攻击后的胃癌细胞表现出典型的凋亡特征性变化;融合蛋白0.1μg/ml、1.0μg/ml、10μg/ml组细胞G0/G1期前有明显的凋亡峰出现,三者的凋亡率分别达到51.62%、54.21%和61.55%,而生理盐水组凋亡率仅为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蛋白治疗组大鼠移植瘤的瘤重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抑瘤率高达61.3%,其生存时间为(31.7±2.1)d,存活时间延长达54.6%.结论 SEB-scFv融合蛋白作为一种新的抗肿瘤生物制剂有明显的抑癌效应.

    作者:童强;刘科;舒晓刚;卢晓明;陶凯雄;王国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友病A并发肠壁内出血致急性肠梗阻一例

    患者男,42岁.因腹痛、腹胀伴停止排气、排便5 d急诊入院.近期无外伤史.既往史:自幼即确诊为血友病A,间断鼻衄、牙龈出血,以及关节肿胀,治疗间断输注新鲜血浆.

    作者:王会元;方育;李昂;李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

    目的 探讨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在临床上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体会及治疗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近6年来开展的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临床资料86例,并与随机抽样的90例传统内囊摘除手术病例加以比较,观察其术后住院天数、腹腔引流天数、残腔置管天数、残腔积液、残腔感染、胆汁漏,原位复发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治疗肝囊性包虫病,其手术彻底、安全,平均住院天数及腹腔引流天数明显少于传统内囊摘除术组(分别t=7.9915,59.86,均P<0.001),且术后无胆漏、残腔积液、残腔感染、原位复发率等并发症发生,疗效显著.结论 根治性全囊肿切除手术其术后无残腔并发症、原位复发率发生,术后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是目前治疗肝囊性包虫病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新的根治方法.

    作者:叶谢智华;吴纲;辛维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乌司他丁对大鼠梗阻性黄疸血浆D-乳酸水平及内毒素血症的影响

    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可引起全身内毒素血症,而肠黏膜屏障功能损害是其发生的关键.研究发现,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可作为肠黏膜屏障受损的标记[1].

    作者:田延锋;李勇;赵群;赵增仁;范立侨;宋振川;张峰;王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膜后及腹腔多发脂肪肉瘤一例

    患者男,65岁,因腹部包块反复手术后复发12年并腹胀、恶心呕吐半月余入院,患者既往于1996年4月在外院行腹腔包块切除术,此后于2001年7月、2003年8月、2004年6月、2005年1月、2006年4月多次因肿瘤复发在北京市多个医院行肿瘤切除术,2006年12月4日在我院肝胆外科行腹腔多发巨大脂肪肉瘤切除术,共切除腹膜后、肠系膜等部位40个大小不等的肿瘤,术后出现肠瘘,经积极治疗后痊愈.

    作者:刘承利;张洪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经验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间17例ITP病例行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失血少,术后无出血、无消化道瘘及腹腔感染.术后血小板均有明显上升,停用激素药后1个月复查,除2例(2/17,11.8%)部分有效外,其余15例(15/17,88.2%)为完全缓解.随访3~43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 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王继亮;陶凯雄;王国斌;蔡开琳;韩高雄;帅晓明;夏泽锋;郭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