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粤明;陈文忠;胡沁松;向彪;郭曼;余曼红
例1 男,63岁.黑便3 d,晕厥数秒入院.近3 d无明显诱因出现解柏油样大便,1次/d,每次量约300~500 g,伴恶心、呕吐,排便后感头晕、乏力、心慌、出冷汗.无腹痛、无呕血.既往曾因胃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为160/120 mm Hg.胃镜检查:吻合口溃疡(活动期)并出血.入院后患者下床解大便时突发短暂意识不清,后感腹痛,烦躁不安.查体:面色及四肢苍白,皮温低,血压75/40 mm Hg,心率90次/min.Hb由72 g/L降至38 g/L.
作者:钟粤明;陈文忠;胡沁松;向彪;郭曼;余曼红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腹膜后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BT)是指来源于腹膜后间隙和大血管的非器官性肿瘤.肿瘤侵及腹膜后大血管是手术彻底切除的主要障碍.手术能否根治性切除,取决于对被侵及血管的处理[1].我们于2000年9月至2005年4月收治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业伟;严栋梁;卢思聪;薛涣洲;王学浩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近10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逐渐增多,腹主动脉瘤(aorta aneurysm,AAA)的病例数在我院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肾动脉上型腹主动脉瘤(suprarenal aorta aneurysm,SRAA)的患者也较以前明显增多.SRAA如果非手术治疗,2年内患者发生死亡的可能性为76%[1].我院从2004年1月至2008年3月,采取主动脉置换的手术方式治疗SRAA患者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欧阳晨曦;赖传善;金毕;李毅清;王维慈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建立强力霉素诱导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裸鼠肝癌HepG2 Tet-on-HIF-1α 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荷瘤裸鼠口服强力霉素(Dox)后,观察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α对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 荷瘤裸鼠口服强力霉素可以上调裸鼠皮下移植瘤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肿瘤体积Dox(+)组vs.Dox(-)组为(513.545±276.229)mm 3 vs.(166.506±110.142)mm 3 (P<0.05),肿瘤重量(1.251±0.438)g vs.(0.640±0.296)g(P<0.05),肿瘤生长速度Dox(+)组明显超过Dox(-)组,肿瘤内面积坏死率明显小于Dox(-)组(31.360%±2.728%)vs.(36.640±3.804%)(P<0.05);同Dox(-)组相比,Dox(+)组裸鼠体重下降更为明显(P<0.01).两组荷瘤鼠均无肝、肺转移发生.结论 强力霉素可以诱导裸鼠肝癌HepG2 Tet-on-HIF-1α 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中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促进肿瘤的生长.
作者:金炜东;陈孝平;杨盛利;张万广;靖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对1997-2007年间24例胰管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4例胰管结石中行胰管纵行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17例,其中附加主胰管外引流2例,附加胆管空肠吻合3例,附加胰腺囊肿空肠吻合1例,1例术后并发胰肠吻合口出血,1例术后早期出现应激性溃疡,均经保守治疗治愈;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1例并发吻合口出血,经保守治疗治愈;胰体尾切除2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胰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1例,术后均无并发症.全组21例得到随访,17例效果优良.结论 胰管纵行切开取石、胰管空肠Roux-en-Y吻合是治疗胰管结石的合理术式,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和胰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用于治疗胰管结石是可行的.
作者:俞世安;许龙堂;张家敏;毛根军;吴荣进;厉学民;吴晓康;郑樟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治方法 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11例胰腺黏液非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 结果 11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7~76岁,平均60.5岁.8例以上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1例以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2例伴有黄疸.肿瘤标志物CA199均升高,6例超过正常值的5倍.影像学检查表现为胰腺密度不均的实性占位病变,边界不清.肿瘤位于胰头5例,胰体尾6例,直径4~11 cm,平均6.5 cm.11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4例伴肝转移,1例伴腹腔广泛转移,9例行姑息性手术,2例行根治性切除,无围手术期死亡,免疫组化MUC-1均为阴性、MUC-2均为阳性,PCNA和Ki-67均为阳性.术后2例姑息性手术患者失访,其余均于5~22个月内死亡,患者平均生存期10个月.结论 胰腺黏液非囊性癌主要依赖病理学诊断,预后差,其生物学特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曲辉;孙跃民;王成锋;单毅;赵东兵;邓国华;赵平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53岁,因上腹痛伴呕吐8 h入院.查体:T 38.9℃,P 80次/分,R 35次/分,BP 90/65 mm Hg.神清,双下肺叩浊,呼吸促,腹膨隆,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肠鸣音弱.辅助检查:白细胞27×109/L,血淀粉酶1500 U/L,尿淀粉酶2860 U/L;Ca2+1.95 mmol/L;CT示胰腺肿胀,边界模糊,胰周积液(图1).诊断:急性重症胰腺炎.
作者:陆培华;陶国清;毕杰;孙键;吕锡东;马永;时开网 刊期: 2008年第10期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thepancreas,SPTP)是一种少见的良性或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胰腺肿瘤,生长缓慢,预后较好,手术切除往往可达到治愈的目的.本文分析12例SPTP的CT表现,并探讨了图像后处理技术在SPTP外科手术中的价值,旨在提高对这一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保东;刘恩宇;马祥兴;王青;王茜;于永梅;于富华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 ,以及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n=51),B组为术中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组(n=5),C组为未行血管处理组(n=186),比较三个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分析.结果 三个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2.85±102.32)min、(348.62±92.31)min和(315.00±83.43)min,术中平均输血量为(1430.83±1092.43)ml、(1420.22±794.41 ml)和(928.19±571.57)ml,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8.4个月,不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6.1个月,生存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P 0.05).5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患者中,行血管壁部分切除7例,行血管节段切除44例,44例血管节段切除患者中38例行端端吻合,6例行间置移植物,血管切除长度平均(2.92±1.35)cm;5例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血管分别为肝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腹腔干3例,处理方式为4例行端端吻合,1例行局部修补.结论 积极合理的开展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局部的解剖关系复杂,术中较易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应引起术者重视并加以正确处理.
作者:鲁正;彭承宏;陈泉宁;周光文;沈柏用;严佶祺;程东峰;王小明;韩宝三;陶宗元;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后受者早期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并评估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161例成人尸肝肝移植临床资料,观察本组肝移植术后受者1周内血清总胆红素(TB)、凝血酶原时间(P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清肌酐(SCr)的变化趋势;对患者移植术后1 d的各参数进行多因素COX分析.结果 患者肝移植术后1~7 d,TB由116.2 mmol/L降至66.7 mmol/L(Z=5.901,P<0.01),PT由19.4 s降至15.0 s(Z=11.657,P<0.01),ALT由285 U/L降至100 U/L(Z=12.619,P<0.01),AST由264 U/L降至50 U/L(Z=9.776,P<0.01),SCr由103.4 mmol/L降至86.6 mmol/L(Z=1.353,P 0.05).COX分析结果 显示,SCr(RR=3.477,P<0.01)和TB(RR=2.088,P<0.05)为受者预后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由此建立肝移植受者预后评分公式为1.276×lnSCr(mmol/L)+0.730×lnTB(mmol/L).结论 肝移植术后受者肝功能可早期恢复,肝移植术后1 d的SCr与TB水平影响受者预后.
作者:徐骁;吴健;凌琪;高峰;周琳;郑树森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我们采用一种新的手术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5月间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的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同时探讨影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武彪;肖卫东;李勇;李学明;杨兴龙;揭志刚;彭承宏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治疗超低位直肠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26例无外括约肌受侵的低位直肠肿瘤患者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加经肛内括约肌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2 cm者,行内括约肌部分切除;肿瘤下缘距齿状线 1.0 cm、<2.0 cm者,行内括约肌次全切除;肿瘤距齿状线<1.0 cm或侵及齿状线者,行内括约肌全切除,结肠肛管行端端吻合.结果 26例患者肿瘤下缘距齿状线距离为0~3 cm.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6例,中分化腺癌16例.乳头状癌1例,绒毛状腺瘤癌变1例.巨大绒毛状腺瘤2例.病理分期:pTNM Ⅰ期11例,ⅡA期8例,ⅢA期4例,ⅢB期1例;T分级:T1 8例,T2 15例,13 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吻合口狭窄2例.术后早期肛门经常粪污,每日大便3~10次.术后1年控便时间可达5 min以上,患者排便次数减少,少为每日1次,或每日2~4次.但内括约肌全切除者仍偶然粪污.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术后5个月吻合口肿瘤复发1例,术后10个月肝转移1例,术后26个月心源性猝死1例.结论 对于癌灶局限于直肠壁内的超低位直肠癌,采用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可以达到根治效果,并保留肛门功能.
作者:宋华羽;李激;左志贵;徐昶;倪士昌;陈绍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作者:李宇;周岩冰;李玉军;刘相萍;孙琦;李世宽;徐克锋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例1 男性,73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5年,加重1个月入院.5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疼痛间断发作,无放射性,休息后疼痛可自行缓解.入院前1个月,自觉疼痛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压痛.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均正常.乙肝系列阴性.甲胎蛋白、癌胚抗原、CA199、CA125、CA153、CA50、CA242均正常.超声示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壶腹部胆管末端见1.3 cm稍强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外形不规则,考虑为胆管末端癌可能性大.CT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稍大,胆总管全程扩张,大截面直径2.3 cm,下端胆管管壁增厚,十二指肠降部近胆总管开口处见一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稍高强化(图1-2).
作者:高君;张延峰;王保强;丁雪梅;柯山;孙文兵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例1 女,2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20 h急诊入院.疼痛时伴恶心、呕吐,伴有便意.既往有脂肪肝病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在用雌激素治疗期间.查体:T 36.8℃,P 80次/min,R 18次/min,BP 110/70 mm Hg.腹部微隆起.右上腹部轻度压痛,右下腹肌紧张,麦氏点压痛明显,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右侧肾区叩痛(+),下腹部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妇科检查:宫体后位,轮廓清楚,双侧附件无压痛.B超:肝胆脾无异常,胰腺无肿大,胰周积液;右上腹肝肾隐窝少量积液,右下腹部及盆腔积液较多,双侧卵巢均有大小不等的多个囊肿,未发现囊肿扭转.腹部平片检查无异常.
作者:任培土;陈志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例1 女,35岁,因发现右乳肿物半年入院.查体:右乳头内陷,表皮糜烂结痂,外上及中央区可触及数个大小不等的肿物融合成团,不规则,约有6.0 cm×4.0 cm×3.0 cm大小.质地硬,边界不清楚,活动度不大,无明显触痛.右腋下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融合,较为固定.乳腺彩超检查示右乳腺恶性肿瘤,血流信号丰富,左乳腺增生.
作者:曲建军;王会东;王福茹;穆国存;庄文贞 刊期: 200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隐性胰胆反流的发生率及其对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择期行胆道手术或行ERCP检查的956例患者常规作胆汁淀粉酶测定,对手术切除胆囊标本行病理检查,观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率.结果 754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胰胆反流75例,发生率为9.9%.反流组和对照组胆汁淀粉酶分别为(7701±20 378)IU/L和(16±51)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组中胆囊癌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4%(2/58)和31.0%(18/5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流组中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病例的胆汁淀粉酶值高于不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9194±10 399 IU/L vs.2388±2745 IU/L,P<0.01).结论 在胆胰管汇合正常者中隐性胰胆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它促进了胆囊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
作者:钟征翔;邬万新;赵凤庆;邹洪兴;俞方荣;周俊;许浏;徐鹿平;孙建良 刊期: 2008年第10期
患者,女,59岁,因乏力伴双下肢酸胀及腰背部疼痛2月入院.腹部超声检查提示:上腹部腹膜后低回声包块,大小7.6 cm×6.4 cm×4.9 cm,外形不规整,呈分叶状,包绕右肾动脉、腹主动脉前壁及内侧壁,彩色多普勒超声于包块内可探及少量动静脉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I)0.75~0.79.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CT检查:腹膜后见高低不等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欠清;中腹小肠炎性病变、慢性胆囊炎.超声引导下穿刺病理:腹主动脉旁肿物穿刺少许组织,富于粘液性、胶原性间质,细胞组分少,呈梭形,轻度异型.个别细胞呈空泡性胞浆,脂母细胞样.
作者:王白石 刊期: 200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