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娟;王焕民;秦红;赵正;李军
目的 探索在正常及高胆红素血症情况下,大鼠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对肝功能、肝细胞能量代谢以及肝再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雄性成年SD大鼠133只,将其中40只分为2组,每组20只,均行胆总管-十二指肠插管桥接,同时行70%肝切除或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另87只行胆总管结扎制备梗阻性黄疸模型.5 d后手术分为70%联合肝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组,及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胆肠再通内引流2组.动态观察术后24 h、72 h、7 d肝功能和肝细胞能量代谢、肝组织HGF和bcl-2 mRNA含量及其蛋白表达、肝细胞增殖指数和凋亡指数的变化,并统计各组死亡率.另取6只作为假手术组,测定术后0 h肝功能和肝细胞能量指标.结果 正常大鼠能够耐受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肝细胞能量代谢和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肝再生良好.高胆红素血症时,大鼠术后肝再生受抑制,细胞凋亡增多.较之70%肝切除组,70%肝切除联合肝固有动脉切除组对肝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术后肝功能恶化,肝组织HGF和Bcl-2 mRNA含量显著减少,肝再生明显受抑制,细胞凋亡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P<0.05).结论 正常大鼠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术后肝再生不受影响,高胆红素血症时,70%肝切除联合肝动脉切除的大鼠死亡率高,因此术前引流减黄应是必要的措施.
作者:李斌;张友磊;李东;章意亮;高春芳;许强芝;倪灿荣;侯元凯;王义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前对血栓病的溶栓治疗尚有争议[1].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我们应用重组链激酶(recombinant-streptokine,r-SK)治疗周围血管血栓形成患者24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唐军建;李晓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Vater壶腹腺癌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存活的101例Vater壶腹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TNM分期Ⅰ期42例(41.6%),Ⅱ期32例(31.7%),Ⅲ期27例(26.7%).中位随访时间为46(2~192)个月,25例(24.8%)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20(2~93)个月.局部复发11例(10.8%),远处转移20例(19.6%),其中6例同时出现局部复发与远处转移.复发转移的25例患者与未复发转移的76例患者的肿瘤大直径>2 cm(64%比39%,X2=4.56,P=0.033)、淋巴结阳性率(52%比17%,X2=11.98,P=0.001)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51%比20%,X2=7.50,P=0.006)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sitic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淋巴结转移(0R=5.14,P=0.0037)是复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未出现淋巴结转移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为49(2~192)个月,淋巴结转移患者为32(12~152)个月,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3,P=0.0198).结论 Vater壶腹腺癌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后复发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是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吴铁成;邵永孚;单毅;吴健雄;徐立斌;赵平 刊期: 2008年第11期
预测并积极干预迟发性出血,有助于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死亡率.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重视哨兵出血[1],有助于在致命性迟发性大出血发生前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致命性大出血的发生,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楼文晖;王单松;匡天涛;许雪峰;靳大勇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术后胰岛素抵抗被证实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独立因素[1].本研究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围术期胰岛素敏感性变化及其与IL-1β、TNF-α的相关性,并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可能的抗炎机制.
作者:曹守根;周岩冰;李世宽;陈栋;牛兆建;王东升;吕亮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替加环素是新一代广谱活性的静脉注射用四环素类抗生素.由于在中央骨架侧链上第9位以D环甘氨酰环代替N-烷基-甘氨酰氨基的独特结构,目前已知可引起耐药的机制如β-内酰胺酶[包括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靶位修饰、四环素类抗生素相关外排以及核糖体保护作用等均对其无影响,因此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广的抗菌谱.该药于2005年6月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杂腹内感染(cIAI)和复杂皮肤和皮肤软组织感染(cSSSI)的治疗.
作者:张旻;周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选择性阻断或结扎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干、及患侧肝静脉并在肝后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进行肝切除术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3月至2008年2月,对14例肝肿瘤患者采取预先将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阻断或结扎并在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完成肝切除术.结果 全组14例患者在分离肝右静脉过程发生小破裂口2例,缝合后出血停止.本组患者无下腔静脉或肝短静脉意外损伤.在切肝过程中出血少100 ml,多600 ml,平均出血量280ml.并发少胸腔积液4例,1例通过胸穿抽液治愈,其余3例自行吸收.无肝功能严重损害、胆瘘和腹腔感染以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预先进行患侧肝动脉、门静脉干、及肝静脉阻断或结扎方法 以及利用肝后隧道放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进行肝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对侧肝再灌注损伤.
作者:覃谦;李洪;王力斌;欧阳杰;梁卓虹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男性,48岁,因间断黑便6个月入院.胃镜检查:胃底体交界大弯侧可见直径2.5mm溃疡型肿物,周围呈环堤状隆起,诊断为胃癌(Borrmann Ⅲ型).
作者:张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胰腺类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我院从2006年5月到2008年3月间共收治胰腺类癌患者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覃谦;王力斌;李爱辉;欧阳杰;李洪;陈昌伟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我院1997-2006年实施胆道手术逾2000例,43例术后出现黄疸,其中有3例为胆道结石并发壶腹癌,且在初次手术时漏诊,现就其漏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作者:王红专;钟法明 刊期: 2008年第11期
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占甲状腺癌的大多数,且有20%~50%伴淋巴结转移.因残留的转移淋巴结(metastatic lymph node,MLN)占颈部复发的大多数,所以手术彻底切除原发病灶和MLN是重要的影响预后因素[1].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检查发现的颈部淋巴结特征与原发性DTC伴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提高MLN的发现和清除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王宁;王延海;龙锦;许元鸿;郭仁宣;张浩;郭克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门静脉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原位肝移植术后有6例门静脉并发症(3.5%),门静脉狭窄发生率为1.2%,门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3%,且术前3例有门静脉血栓,3例有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史.2例患者成功放置血管内支架,3例患者行套扎术或硬化剂治疗后好转出院,6例中无1例死亡.结论 术前存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史和门静脉血栓是门静脉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监测门静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确诊门静脉并发症则要依据门静脉CT血管成像.晚期门静脉血栓溶栓治疗效果不佳,对单纯性门静脉狭窄行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蒋水明;周光文;申川;彭承宏;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前国外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外科治疗已进入肝移植时代,治疗策略已变为非手术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肝移植.肝移植不仅解决了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这一严重并发症,而且去除了引起门静脉高压的病因.然而在原位肝移植术后,该类患者术前存在的全身和内脏高血流动力学能否恢复正常以及何时恢复正常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议[1].
作者:蒋水明;周光文;李宏为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原发于腹壁或侵犯腹壁的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巨大腹壁缺损的修复方法 .方法 本组20例,腹壁恶性肿瘤12例,其中腹壁横纹肌肉瘤9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3例;腹膜后及腹腔恶性肿瘤侵犯腹壁8例,其中腹膜后恶性肿瘤3例、横结肠癌1例、升结肠癌右半结肠切除术后2~3年局部复发3例、肾癌术后5年腹壁种植复发1例.采用自膨式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行修复手术.观察术后并发症、修复成功率.结果 术后一期愈合20例,无皮下积液,无切口感染、裂开和切口疝发生,未见修补材料与肠管粘连,修复成功率100%.随访20例,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9.3±3.4)个月.补片与腹壁相容性良好,无局部炎症反应;均未发现材料与肠管粘连,无切口疝形成,腹壁修补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自膨式聚丙烯和膨化聚四氟乙烯复合补片具有抗张力强度大、良好的组织相容性、修补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肿瘤切除后腹壁缺损修复材料.
作者:吴仕和;王育红;陈学东;李荣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儿童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表现及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1年3月-2007年3月期间收治的1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中女7例,男5例.平均年龄13.6岁.主要症状为腹痛和腹部包块.4例位于胰头,8例位于胰体尾部.12例均手术切除.5例行肿瘤摘除术,1例行中段胰腺切除术,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1例为肿瘤摘除术后5年复发,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及脾切除术.随访时间6个月-6年.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术及脾切除术患者手术后6个月失访,1例患者术后1年发现肝脏肿瘤,放弃治疗后失访,余均无瘤存活.结论 本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多为年长儿童,多见于女孩,为一种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会娟;王焕民;秦红;赵正;李军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治疗方式与时机的选择.方法 总结2003年10月至2007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移植中心25例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资料,分析介入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支架植入和再次肝移植对肝动脉并发症预后的影响.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hepatic artery thrombosis,HAT)5例,2例患者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治疗,术后均存活;3例接受介入溶栓治疗后,1例肝功能恢复正常,1例死亡,1例再次出现HAT,并再次移植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术后1个月内出现肝动脉狭窄(hepatic arterystenosis,HAS)者12例,因肝功能衰竭行再移植2例;支架植入10例(治疗后因胆道缺血性改变行再移植4例);6例再移植患者存活4例,因颅内出血和感染死亡2例.术后1个月后出现HAS者8例,行肝动脉支架植入5例,肝功能好转.因胆道缺血性改变接受再移植1例.另外2例行保守治疗,情况稳定未作处理.结论 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治疗应根据并发症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HAT的治疗以再次肝移植为主,HAS以介入治疗为主,一旦出现胆道缺血性改变,应及时行再次肝移植.
作者:杨扬;许赤;傅斌生;李华;陆敏强;蔡常洁;汪根树;易述红;张剑;张俊峰;姜楠;姜华;姜在波;单鸿;陈规划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经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5-2007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42例分为A、B两组:A组20例,通过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以尿激酶1000 U?kg-1?h-1持续注入,维持3~6 d血栓溶解后改为低分子肝素100 AxaIU/kg,每12小时1次,持续7~10 d;B组22例,通过外周静脉溶栓,尿激酶剂量加倍,其他同A组.比较完全溶栓率、有效溶栓率、溶栓时间、远期再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A组血栓完全溶解率为75%,有效溶栓率为90%;B组血栓完全溶解率为41%,有效溶栓率为59%.两组之间血栓完全溶解率、有效溶栓率、溶栓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复发率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门静脉导管-皮下药盒系统溶栓治疗门静脉血栓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溶栓方法 .
作者:方和平;陈署贤;邓美海;潘卫东;凌云彪;许瑞云 刊期: 2008年第11期
患者,女,66岁.解黑便4 d伴头晕、心悸于2006年12月18日入院.既往有胃淡疡病史10年.查体:贫血貌,腹部平坦,无压痛及反跳痛.血常规:Hb 38 g/L.胃镜检查:胃底后壁有1个直径0.3 cm溃疡灶伴出血.予内镜下止血.另见十二指肠球部巨大球状肿块填塞整个肠腔,表面充血.CT提示十二指肠降部软组织肿块,局部同心圆对结构.可能为重复畸形或间质瘤(图1).胃肠造影提示十二指肠套叠.
作者:陆贝;罗中尧;倪杰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NOD2和TLR9蛋白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C13呼气试验和快速尿素酶试验确定感染情况,用免疫组化法测定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胃溃疡,80例胃腺癌组织中NOD2和TLR9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腺癌中NOD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21%、33%、40%.TLR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12%、21%、22%.在同一病变中Hp阳性组NOD2及TLPO表达强于Hp阴性组,其中Hp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胃溃疡、肠上皮化生、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NOD2表达与Hp阴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腺癌、癌前病变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能增强胃上皮细胞中NOD2和TLPO蛋白的表达,提示二者在胃黏膜天然免疫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魏柏;朱尤庆;汤晓燕;侯炜;赵颖岚 刊期: 2008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表现、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年至2007年我院收治的14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patic angiomyolipoma,H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男4例,女10例,中位年龄41岁.肿瘤位于肝左叶者6例,右叶8例.术前行B超检查者12例,CT枪查8例,MRI检查7例,血管造影2例,5例影像学检查后考虑HAML.1例术前行细针穿刺活检,未能确诊.14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明确,HMB-45检测14例,S-100检测7例,SMA检测6例,检测结果 均为阳性.术后随访6个月至18年(中位随访时间3年),除1例术后因DIC及心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13例无病生存.结论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影像学检奁有助于建立术前诊断,但确诊率不高.免疫组化HMB-45阳性是重要的病理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有效手段.
作者:钟宇新;裴炜;王黎明;吴凡;荣维淇;吴健雄;邵永孚 刊期: 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