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勇;梁道明;甘平;林劼;林丰;张毅
患者女, 28岁.腹胀、便秘、腹痛20余年.排便后症状缓解.经常大量服用泻剂,明显消瘦,体重44 kg.体格检查示腹部平软,肠鸣音活跃.钡灌肠显示乙状结肠、降结肠远端明显扩张,乙状结肠冗长.入院诊断:先天性巨结肠,乙状结肠冗长症不能排除.小儿外科与普外科合作,行腹腔镜辅助经肛门拖出术,切除直肠黏膜及乙状结肠.
作者:张文同;胡三元;刘风军;谭国华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儿女,10个月.主因间断呕吐5个月,加重2 d入院.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偶含胆汁,非喷射性.查体:上腹膨隆,可见胃型.立位腹部X线平片示右上腹两个液气平面.上消化道X线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部明显扩张,水平部肠管狭窄.入院诊断:十二指肠梗阻.行腹腔镜辅助下十二指肠隔膜切除吻合术.
作者:仲智勇;李索林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乳腺癌激素治疗耐受产生中相关基因群的表达及其功能.方法用8000种人类基因PCR产物制成BioDoor8000型表达谱芯片,分离纯化乳腺癌激素耐受细胞系LCC2和乳腺癌细胞系MCF-7 mRNA,制备表达谱探针,用ScanArray3000荧光扫描仪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利用计算机分析MCF-7细胞系和乳腺癌激素耐受细胞系LCC2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在8 000种基因中,MCF-7细胞和乳腺癌激素耐受细胞系LCC2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有1 892条(23.6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可能与乳腺癌激素治疗耐受的产生有相关性.结论对于乳腺癌相关基因群的研究有助于认识肿瘤发病机制和激素治疗耐受机制.
作者:陈剑英;张波;王国斌;陈道达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来探讨贲门癌的术式选择. 方法将84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全胃切除术(TG),另一组行近侧胃大部切除术(STG),分别于术后1个月, 3个月,12个月进行随访,要求患者根据随访表并测定相应指标.结果 84例患者中,术前和术后1个月两组间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术后3、12个月,在食量、灼心感、体重减轻等方面,TG组优于STG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症状与Spitze评分中,TG组与ST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G组与STG组的营养指标在术后均有下降,但随时间延长都逐渐上升,TG组与STG组在术后1个月的比较,差异无显著,在3、12个月,TG组的营养指标比STG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TG组手术时间比STG组要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出血量相仿,TG组术后出现并发症与ST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贲门癌的基本术式应该是全胃切除术,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营养状态、临床疗效均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石铮;何庆良;翁山耕;陈有挺;林永堃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对31例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患者术前均有出血史,术前均经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经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确诊.12例行脾动脉结扎、胃冠状静脉及分支结扎、肠-腔C型架桥术,1例行脾-肾静脉架桥术.8例已切脾断流后再出血患者,结扎冠状静脉主干后,6例行肠-腔C型架桥术,1例行肠系膜下静脉-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 1例因静脉曲张和出血部位在空肠上段而行空肠节段切除术.6例行脾-腔架桥术,2例行改良脾-肺固定术,脾-肾架桥术和门静脉-下腔静脉架桥术各1例,1例行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后随访6个月~4年(随访率100%),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均减轻或消失,无再出血和肝性脑病发生.结论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是诊断本病的理想方法;门-体分流术加门-奇断流术是治疗本病的佳选择.
作者:马秀现;唐哲;党晓卫;许培钦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男性,24岁,因右上腹隐痛不适二月余入院.无发热、黄疸、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黑便等病史.过去无肝炎病史.查体:发育、营养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肝脏于右侧肋下3 cm可触及,压痛不明显,肝区有扣击痛.B超、CT及核磁共振检查均提示肝右叶不均质实性团块,AFP(-),HBsAg(-),肝功能正常.术前诊断: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入院5 d后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无腹水,无肝脏硬化征象,肿瘤位于肝脏右叶被膜下,边界清楚,包膜完整,向表面凸起.完整切除肿瘤后送病理检查.
作者:王锦波;曹保凯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疝复发的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结合11例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复发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手术的方法及对复发疝的治疗.结果本组10例,其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复发6例,平片修补术后复发4例.复发原因为平片修补术后因补片过小复发1例,补片卷曲、移位1例,补片精索孔留得过大2例,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充填之网塞未牢靠固定在疝环口周围的坚韧组织上复发2例,疝环口过大,与充填之网塞不匹配2例,充填的2个网塞之间未固定,留有间隙1例,网塞间断缝合固定,但网片未固定1例.结论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复发疝的原因主要是术中操作失误即对网塞和补片的置入和固定不当,其治疗方法仍为开放的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是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作者:姚峰;赫杰;陈倩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通过阻断Fas介导T细胞凋亡,建立快速大量激活制备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方法.方法分离肝癌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选择FasL表达阳性的肝癌标本,在体外将两者混合,并在CD28单抗共刺激下,激活制备特异性CTL.应用可溶性Fas受体阻断肝癌细胞通过Fas/FasL途径触发激活T细胞凋亡,与对照组比较观察阻断凋亡作用,通过 3 H掺入法和 51 Cr释放法了解T细胞增殖杀伤活性.结果流式细胞术仪检测未阻断组较阻断组和未阻断对照组凋亡率明显升高,未阻断组凋亡率达47.82%±0.13%,静息性T淋巴细胞组为3.76%±0.25%,阻断组为8.22%±0.26%(P<0.01),DNA ladder显示未阻断组T淋巴细胞出现明显梯状条带,阻断组为阴性.51Cr释放法表明阻断后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增加,较未阻断组及未阻断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3H掺入法检测证实可溶性Fas受体阻断激活T细胞凋亡后,细胞增殖明显升高,较未阻断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体外实验可获得大量激活T细胞,并可杀伤肿瘤细胞,
作者:王平;卫立辛;张柏和;吴孟超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纤维光导乳管镜检查对乳头溢液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三菱公司FV-2000E型半硬性纤维光导乳管镜检查系统,对269例乳头溢液进行诊断,并与术后病理诊断作对比分析.结果 269例患者中发现乳管内占位性病变129(48%)例,其中单发病变92(71.3%)例,多发病变27(20.9%)例,弥漫性病变10(7.8%)例,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125(96.9%)例,恶性病变4(3.1%)例.镜下诊断乳头状瘤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9%,与乳腺癌的诊断符合率为75%.另外140(52%)例诊断为非肿瘤性良性疾病,主要为乳腺导管扩张症、乳管炎.结论纤维光导乳管镜检查乳头溢液准确、可靠.
作者:李金锋;欧阳涛;王天峰;林本耀 刊期: 2004年第12期
自Fear于1968年首次报道了腹腔镜检查后通过切口缺陷的小肠疝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腹腔镜术后切口疝值得重视.本文就其原因、临床表现及防治等有关问题作一综述.
作者:杨鹏;牟一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7.5%高渗盐水对择期腹部大手术后液体平衡的影响.方法 22例择期腹部大手术患者,配对分为两组.术毕进入外科ICU后,研究组11例应用7.5%高渗盐水4 ml/kg,后续平衡液;对照组11例仅用平衡液.比较两组患者的输液量、尿量、液体平衡和体重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手术日和术后第1天尿量较多[(2 650±531)ml vs. (2 046±572)ml,t=2.551 7,P<0.05;(2 716±640)ml vs. (2 232±489)ml,t=2.287 8,P<0.05];术日和术后48 h的液体正平衡量较少[(4 058±1 159)ml vs. (5 922±1 493)ml,t=2.870 1,P<0.05];(4 926±2 698)ml vs. (7 656± 2 543)ml, t=2.229 4,P<0.05];术后体重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5.0±1.9)kg vs. (7.2±1.3)kg;t=2.809 8,P<0.05];术后体重下降时间早于对照组[(24.4±3.4)h vs. (31±5)h;t=3.382 6,P<0.01].结论 7.5%高渗盐水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可动员、排出体内扣押的过多液体,减少择期腹部大手术后液体正平衡,促进液体负平衡提前出现.
作者:邵永胜;张应天;彭开勤;全卓勇;龚少敏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院自1998年7月至2002年10月收治绝经后乳头血性溢液患者36例,常规行乳管探查术,对乳管内乳头状瘤行瘤体单纯切除,乳头状瘤病及乳腺导管扩张症行区段乳腺切除,乳头状癌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雷树林;刘祥英;田士宝;杨永忻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甲状腺切除术囊内技术(capsular technique)的出现,使喉返神经损伤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发生大大减少.我院自1996年7月至2003年6月,应用囊内技术实施甲状腺单侧或双侧次全切除122例,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乐岷;宋春芳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评价Survivin、VEGF和MM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HCC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67例肝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及正常肝脏标本中Survivin、VEGF和MMP-2的表达.选择可能对HCC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进行量化,依次引入COX风险模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计生存率,并经Log-rank检验.结果多因素分析(COX模型)显示Survivin的表达、VEGF的表达、肝功能Child分级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各因素均与术后死亡率有正相关.结论患者的肝功能分级情况、Survivin、VEGF的表达水平是HCC患者手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常宏;吴泰璜;穆庆岭;李乐平;潘晓华;靖昌庆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我们通过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 (PTC)下胆道钳夹活检临床研究,旨在评价胆道活检的可行性和敏感性.材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2001年4月至2003年3月,我们收治 65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男36例,女29例,年龄33~88岁.发生黄疸时间7~90 d,平均32 d.血清胆红素63~994 μmol/L,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除PTC常用器械外,活检器械有:(1)活检钳引入鞘为8 F胆道支架推送器(COOK公司,美国),前段弧形弯曲,头端带一环形标记;(2)活检钳为HBLF-1.5-220活检钳.
作者:韩新巍;李永东;吴刚;马波;邢古生 刊期: 2004年第12期
BRCA1基因(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是乳腺癌发生的易感基因,在调节细胞周期进程、DNA损伤修复、细胞生长与凋亡及转录活化与抑制等多种生物学途径都起重要作用[1].我们应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BRC A1基因的突变,探讨广西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特点.
作者:张海添;陆云飞;曾健;廖清华;林进令;林坚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调查本院2002~2003年间普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方法采用多项营养评价指标测定4012例非急诊住院患者营养状况,分析年龄、疾病等因素与营养状况之间关系.结果各项指标进行营养评价得出本院普外科非急诊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是:BMI 21.3%,TSF 50.6%,MAC 20.5%,AMC 21.2%,SGA 38.0%,MNA 20.8%,ALB 24.2%,PA 35.4%,TLC 55.8%.>60岁组老年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高于≤60岁患者、消化道外疾病患者及良性疾病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本院普外科住院患者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0.5%~55.8%,不同的营养评价指标得出的营养不良发生率不同.
作者:吴国豪;刘中华;全应军;吴肇汉 刊期: 2004年第12期
患者女,58岁.因右下腹痛行阑尾切除时发现大网膜转移性腺癌1周于2003年6月人院.查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质偏硬包块,直肠指检和妇科检查无明显异常.CT:右下腹片状不规则阴影,与腹壁浸润,右侧盆腔结节状低密度阴影,盆底少量积液,余未见异常.
作者:詹利永;陆伯豪;张杰 刊期: 2004年第12期
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3年9月共实施原位肝移植术125例,其中87例患者接受了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本组病例中男性71例,女性16例,年龄12~67岁,平均48岁.病种为乙肝后肝硬化43例,其中合并肾功能不全8例;原发性肝癌27例,其中肝硬化合并肝癌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5例,先天性肝豆状核变性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5例,酒精性肝硬化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1例.患者术前肝功能:Child A级6例(肝癌患者),Child B级25例, Child C级56例.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原位肝移植术,其中9例同时接受了肾移植, 1例12岁先天性肝豆状核变性女孩接受了减体积肝移植术,1例16岁先天性肝豆状核变性女孩接受了母亲右半供肝亲体肝移植术,平均肝移植手术时间7 h,无肝期60~90 min,均不采用静脉转流.
作者:夏强;彭志海;王书云;刘俊;陈国庆;徐军明;祝哲诚;钟林;戚晓升 刊期: 2004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CA15-3检测对于判断乳腺癌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145例乳腺癌患者的CA15-3水平,分析其与复发转移和治疗效果的关系,CA15-3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结果发生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CA15-3水平明显高于无复发转移者(χ2=27.865, P<0.01),多发转移的患者CA15-3水平高于单发转移者(χ2=6.666,P<0.01),综合治疗有效的复发转移患者CA15-3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清CA15-3检测对于判断乳腺癌的转移和治疗效果有一定意义.
作者:乔新民;张凤华;王殊;程琳;张嘉庆 刊期: 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