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存林;朱月清;王源荣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遗留腹腔的转归.方法将腹腔镜胆道手术中所取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和结石成份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将结石置于51 只Wistar大鼠腹腔内,3个月后处死存活大鼠,观察腹腔结石情况并取结石周围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壁切口排出结石1只,3个月内死亡8只,死亡原因分别为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肠瘘和肠梗阻.另43只大鼠的结石均被大网膜包绕.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结石周围组织内有灶性脓肿形成.结论腹腔残石对机体有害,腹腔镜胆道手术应避免结石遗留腹腔.
作者:胡三元;亓玉忠;张建良;于文滨;王培林;吴钦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加门静脉置泵化疗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我院96例直肠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门静脉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治疗组)48例与外周静脉化疗组(对照组)4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83%、52%;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是13%、13%.对照组是88%、68%、32%,26%、28%.两组各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置泵灌注化疗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脏转移的治疗效果优于外周静脉全身化疗.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朱志东;杨波;董立国;赵学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单纯行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及加用褪黑素(MLT)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100例不能1期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病人,TACE治疗组50例;MLT+TACE组50例,在TACE治疗前1周起开始口服MLT 20*!mg/d.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WHO标准)分别为16%(8/50)和28%(14/50)(P<0.05),0.5年、1年及2年生存率TACE组分别为82%(41/50)、54%(27/50)和26%(13/50),MLT+TACE组分别为100%(50/50)、68%(34/50)及40%(20/50),两组比较MLT+TACE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P均<0.05).MLT可使TACE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的含量提高及SIL-2R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 MLT可增强患者的免疫保护,提高TACE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晏建军;沈锋;王葵;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寻找可靠而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依据病理学变化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光学显微镜定量胆汁细胞学检查,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后1、2、3、5、7*!d胆汁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基因表达.结果同种异体移植组胆汁中细胞数持续升高,并出现淋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组检测到IL-2和IFN-γ mRNA转录,其特异性分别为70%和67%(7/10和8/12),敏感性分别为39%(7/18)和44%(8/18).3组胆汁中均检测到IL-4、IL-6基因表达.结论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细胞因子IL-2、IFN-γ基因表达检测是急性排斥反应有效而又无创伤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许赤;黄洁夫;陈规划;何晓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一、历史回顾现代外科的发展和外科医生培训制度,首先是在欧洲各地开始,随后渐渐向其他各国扩展.自 1123年教皇 Calistas禁止神甫行医后,外科手术主要由理发师施行.当时外科技术的培训是以师授徒的方式进行.14世纪时的英格兰尚无医学院校、医学协会或医学刊物. 1462年英王爱德华六世特许成立理发师协会,授权协会的负责人考查新会员和检查他们使用的器械.到1518年,在伦敦可培训医生的只是大学、主教、军事外科协会和理发师协会.1540年英王亨利八世下令将过去理发师和外科医师两个分开的协会合并成为一个.亨利八世的御医 Thomas Vicary 就成为第一个合并协会的主持人(master).当时英格兰的医学水平不高,外科和解剖学方面居领先地位的医学中心主要在欧洲大陆,因此很多医生都往欧洲大陆求学.有鉴及此,英格兰 St. Thomas医院的外科医生 William Cheselden认识到如果外科医生和理发师仍互相兼职,外科的水平是不会提高的,于是他在1745年5月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外科学会.约一个世纪后该协会演变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学会.他的学生 John Hunter 被公认为外科学科学基础的奠基人.
作者:刘允怡;廖传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40%).防止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研究已表明辅助性全身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经门静脉灌注化疗(intraportal infusion chemotherapy,IP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IPIC的理论基础1.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由于肝脏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血管系统,因此肝转移性肿瘤的血供较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复杂.Archer等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脏的微小转移灶一直由门静脉供血到其直径达0.5*!mm.当肿块直径超过0.5*!mm时,其血供以肝动脉为主.
作者:高文超;王强;王元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Fas配体mRNA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配体mRNA在52例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大肠癌Fas配体mRNA表达阳性率为58%(30/52).存在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组织中FasL mRNA阳性率为25%(3/12),而无癌周炎性反应的大肠癌阳性率为68% (27/4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as配体mRNA表达在Dukes B期组38% (10/26),C期组为73% (16/22),D期组为100% (4/4),差异有显著性(P<0.05).FasL mRNA阳性组术后5年累积生存率为50%(15/30),明显低于阴性组86% (19/22),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Fas配体对大肠癌临床分期和预后起重要作用.
作者:丁尔迅;王强;袁克文;付志仁;吴德敬;陈学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本实验就蛋白激酶C对肝脏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的保护作用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方法: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50~300*!g,1,2-二辛酸甘油(DOG)、多粘菌素B(PB)均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腹腔注射麻醉动物,取正中线入腹,在肝动脉和门静脉水平用血管夹阻断左肝血流,撤夹后恢复血流.再灌注90*!min后取血样和组织标本,分别测血清AST、ALT、LDH和组织SOD、LPO.随机将动物分成6组,每组8只. 对照组:仅行麻醉和剖腹术. 缺血再灌注组(I/R):阻断左半肝血流90*!min,恢复血流再灌注90*!min. 预处理组(IPC):先缺血5*!min,再灌注5*!min,然后行I/R. 缺血再灌注加1,2-二辛酸甘油(I/R+DOG):在I/R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DOG(8*!mg/kg,给药超过2*!min).预处理加多粘菌素B(IPC+PB):在IPC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PB(0.1*!mg/kg,给药超过2*!min).二甲亚砜(DMSO):在I/R前5*!min,肠系膜上静脉注射DMSO(0.5*!ml,给药超过2*!min).
作者:张燕忠;任智;李正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5~1998年行壶腹部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8例.切除范围包括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壁乳头区.结果围手术期死亡 1例.术后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 1例,经再手术治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7例,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该术式虽为局部切除但可达到广泛淋巴清扫的目的,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
作者:李森;庄冠一;裴永泉;李春友;王建立;丁伟;杜福田;宋钦华;林开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体适量分流术后对分流口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对术后疗效和预后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并可估计分流的效果.目前常用多普勒(Doppler) 超声观察分流术后的分流口情况,但尚欠满意.而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血管特别是静脉系统的显像较好.为此,我们将因门静脉高压症而行门体适量分流术的患者行SCTA检查,以了解分流口的显示情况、通畅性、直径及有无血栓的形成,并与16例Doppler 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蔡伟耀;邵堂雷;杨卫平;狄忠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的活力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层析(HPLC)系统,测定15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5例良性胆道疾病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GnT-Ⅲ、Ⅳ、Ⅴ)的活力.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GnT-Ⅲ、Ⅴ活力升高,其中GnT-Ⅲ活力较良性组织增高约3.3倍;GnT-Ⅴ活力增高约13.5倍,尤以伴淋巴结转移的肝外胆管癌为甚(P<0.05).GnT-Ⅳ活力变化不大.结论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Ⅴ活力升高可作为肝外胆管癌存在或转移的标志物,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陈惠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56岁.2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面部及胸部潮红,以夜间为重.并逐渐出现腹泻,从每天5~6次增加到10余次.于1999年10月收住我院.CT检查提示胰头钩突部有占位性病灶,肝脏多发转移灶. B超引导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脏转移性类癌或未分化癌.诊断为胰腺类癌伴肝脏转移,类癌综合症.应用生长抑素可以控制症状.但是病情仍进展,2个月后善宁用量达每日0.6*!mg才能控制症状.于2000年4月14日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肝脏左、右叶多个质硬、灰黄色、直径约1.5~2.0*!cm结节,约10余枚.胰腺钩突部有一直径为2.5*!cm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关系不清.胰头周围多个淋巴结肿大.遂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周边淋巴结清扫术.用无水酒精注射肝脏转移病灶.善宁用量递减,于术后2周完全停药,未再出现术前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体重增加3*!kg,食欲佳,大便每日1~2次,成形.CT示:肝脏病灶同前.病理报告:胰头部类癌,侵犯神经.淋巴结转移胰腺上4/9、胰腺下1/1、肠系膜根部1/3、肝固有动脉旁1/1.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嗜铬蛋白(CgA)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5-羟色胺(Seroton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胃泌素(Gastrin) +、胰多肽+.
作者:王跃辉;季晓春;袁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69岁,因突发腰背部撕裂样疼痛1周余急诊入院,有20余年高血压史.体检:神志清,BP 16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脐上有轻压痛,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上肢动脉搏动正常,股动脉搏动弱.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和心脏B超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DeBakey Ⅰ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
作者:陈福真;史振宇;颜志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有研究[1]表明,白细胞介素-6在刺激肝细胞再生中起重要作用,胆汁中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在肝移植中可作为判断移植早期有无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2],但其与肝功能的关系如何尚缺乏研究.我们通过检测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胆汁中IL-6水平的变化,观察其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关系.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胆管癌患者23例,其中右肝管癌16例,左肝管癌7例,其诊断依据彩色超声,CT、MRCP和病理学检查,本组均无肝炎及肝硬化和黄疸史,年龄40~65岁,平均55岁.于 1996~1998年在我院行肝切除术治疗,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2例.
作者:何贵金;朱兴;杜怀林;戴显伟;王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了解其是否存在Th1与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及肿瘤免疫缺陷,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62例患者及15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分别抽取外周晨血测定IL-2、IL-6、IL-10、IL-12、TNF及测定NK、CD3+、CD4+、CD8+.结果IL-2、IL-12水平在肿瘤组显著下降,IL-12与Dukes分期相关.IL-6、IL-10在肿瘤组中显著升高(P<0.05),Dukes D期患者升高更显著,IL-10还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关.肿瘤组NK活性、CD4+及CD4+/CD8+比例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出现以Th1为主的细胞因子降低及Th2细胞因子的升高,肿瘤免疫缺陷.部分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可能与大肠癌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陆爱国;郑民华;李东华;曹伟新;倪华妹;张浩波;黄梁;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s)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改良银染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及AgNORs计数. 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5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I及AgNORs计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胃泌素阳性表达组癌组织PCNA-LI和AgNORs计数均明显高于胃泌素阴性表达组(P<0.01). 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合成产生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何渝军;何双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22岁.以车祸后右上腹痛15*!d,腹胀伴呕吐8*!d于1999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有周期性右上腹饥饿痛病史2年,不规则使用雷尼替丁治疗.近3个月来无上腹痛发作.查体: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mm*!Hg,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唇干燥.腹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稍活跃.实验室检查:血钾4.5*!mmol/L,血钠155*!mmol/L,血钙2.3*!mmol/L.胃镜:胃腔内见大量液体残留,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淡蓝色包块,约4*!cm×5*!cm大小,质软、有波动感.诊断:十二指肠肠壁血肿,上消化道梗阻,中度脱水.治疗过程:禁食、胃肠减压、制酸、保护胃粘膜、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处理.腹胀、呕吐缓解.3周后复查胃镜,胃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不规则瘢痕,大小约2*!cm×2.5*!cm,肠腔变形,稍变小.
作者:李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瘤100例,用S*#-P法测定促甲状腺素(TSH)受体,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瘤体及其周围甲状腺组织,了解有无微小瘤灶,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100例甲状腺瘤中,男11例,女89例,年龄10~72岁,平均30岁.均因为颈前肿块就诊,其中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4例,肿块隐痛8例,呼吸困难4例;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57例,峡部6例,左叶37例;肿块单发97例,多发3例.T3、T4升高4例,正常71例,低于正常25例;TSH正常82例、升高18例;吸碘率升高3例,正常97例;131I甲状腺扫描96例,其中冷结节25例,凉结节22例,温结节45例,热结节4例;手术方法:肿瘤摘除术25例,患叶次全切除术33例,患叶切除术40例,双侧叶次全切除术2例.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20岁.因骑摩托车发生车祸事故,车把撞击上腹部致腹痛6*!h入院.查体:BP 90~60*!mmHg.神志尚清,精神萎靡.上腹中线偏右侧皮肤挫伤,皮下约有6*!cm×6*!cm范围空虚感.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以上腹部为著.考虑十二指肠损伤的可能性大.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上腹右侧腹直肌完全断裂,腹内有多量浑浊血性液体.吸除液体后见胰头十二指肠损毁伤:十二指肠第2段自胰头剥葱皮样撕脱,并完全断裂,断段挫伤重.胰头多发挫裂伤,损伤达1/3深度,出血.未发现断裂的主胰管,仅有副胰管1支保存,但未发现十二指肠粘膜上的副乳头.胆总管末端撕脱游离.胆囊自肝床撕脱,呈紫黑色,张力高.右肾前脂肪囊破裂,腰2、3椎体横突裸露,腰2横突骨折.
作者:王洪波;锡文庆;刘汇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的189例慢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本组中135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占71.4%,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胰体尾切除术12例,假性囊肿内引流术26例,胰管空肠吻合术16例,单纯解除胆系梗阻手术59例,剖腹探查胰腺组织活检术7例.术后98.5%的患者主诉疼痛明显减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结论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受到重视,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廖泉;李秉璐;赵玉沛;蔡力行;朱预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