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爱国;郑民华;李东华;曹伟新;倪华妹;张浩波;黄梁;郁宝铭
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癌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的活力及其意义.方法通过反相高效液相层析(HPLC)系统,测定15例肝外胆管癌以及15例良性胆道疾病组织中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Ⅳ、Ⅴ(GnT-Ⅲ、Ⅳ、Ⅴ)的活力.结果肝外胆管癌组织中GnT-Ⅲ、Ⅴ活力升高,其中GnT-Ⅲ活力较良性组织增高约3.3倍;GnT-Ⅴ活力增高约13.5倍,尤以伴淋巴结转移的肝外胆管癌为甚(P<0.05).GnT-Ⅳ活力变化不大.结论 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Ⅲ、Ⅴ活力升高可作为肝外胆管癌存在或转移的标志物,有助于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作者:金晓凌;王炳生;陈惠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患者男,69岁,因突发腰背部撕裂样疼痛1周余急诊入院,有20余年高血压史.体检:神志清,BP 16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脐上有轻压痛,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上肢动脉搏动正常,股动脉搏动弱.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和心脏B超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DeBakey Ⅰ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
作者:陈福真;史振宇;颜志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体适量分流术后对分流口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因为它对术后疗效和预后提供一个客观的指标并可估计分流的效果.目前常用多普勒(Doppler) 超声观察分流术后的分流口情况,但尚欠满意.而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对血管特别是静脉系统的显像较好.为此,我们将因门静脉高压症而行门体适量分流术的患者行SCTA检查,以了解分流口的显示情况、通畅性、直径及有无血栓的形成,并与16例Doppler 超声检查结果相比较,以探讨其临床价值.
作者:蔡伟耀;邵堂雷;杨卫平;狄忠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镜阑尾切除术已逐渐为外科医师所接受,但遇到腹膜后阑尾炎时,一部分医师往往改中转开腹完成手术.我科于1996年10月至2001年元月使用腹腔镜行腹膜后阑尾切除术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62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6~48*!h.手术时间为40~90*!min.
作者:梁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Vater壶腹部肿瘤行壶腹部扩大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 1995~1998年行壶腹部癌扩大的局部切除术8例.切除范围包括肝外胆道、胆胰管汇合部、壶腹部及十二指肠降部后外侧壁乳头区.结果围手术期死亡 1例.术后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 1例,经再手术治愈.术后随访半年以上 7例,长生存29个月,无并发症及转移征象.结论该术式虽为局部切除但可达到广泛淋巴清扫的目的,符合肿瘤的治疗原则.
作者:李森;庄冠一;裴永泉;李春友;王建立;丁伟;杜福田;宋钦华;林开祥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了解其是否存在Th1与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及肿瘤免疫缺陷,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62例患者及15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分别抽取外周晨血测定IL-2、IL-6、IL-10、IL-12、TNF及测定NK、CD3+、CD4+、CD8+.结果IL-2、IL-12水平在肿瘤组显著下降,IL-12与Dukes分期相关.IL-6、IL-10在肿瘤组中显著升高(P<0.05),Dukes D期患者升高更显著,IL-10还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关.肿瘤组NK活性、CD4+及CD4+/CD8+比例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出现以Th1为主的细胞因子降低及Th2细胞因子的升高,肿瘤免疫缺陷.部分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可能与大肠癌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陆爱国;郑民华;李东华;曹伟新;倪华妹;张浩波;黄梁;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时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以及丹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丹参组保存16、24、32*!h肝脏 Bcl-2表达分别为6.29±0.05、4.88±0.13及4.27±0.30, 明显高于对照组5.54±0.44、4.32±0.39及3.79±0.20(P<0.05).丹参组bax表达分别为 3.34±0.08、4.74±0.22及5.22±0.09,明显低于对照组4.13±0.36、5.77±0.39及6.23±0.11 (P<0.05).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则分别为47.6±1.4、 293±12及 538±8明显低于对照组81±4、506±7及664±12(P<0.05).结论丹参可使肝脏保存再灌注后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弱,肝细胞凋亡减少.因而可以预防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
作者:赵浩亮;武小勇;李正中;李士骏;陈孝平;裘法祖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寻找可靠而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依据病理学变化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光学显微镜定量胆汁细胞学检查,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后1、2、3、5、7*!d胆汁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基因表达.结果同种异体移植组胆汁中细胞数持续升高,并出现淋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组检测到IL-2和IFN-γ mRNA转录,其特异性分别为70%和67%(7/10和8/12),敏感性分别为39%(7/18)和44%(8/18).3组胆汁中均检测到IL-4、IL-6基因表达.结论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细胞因子IL-2、IFN-γ基因表达检测是急性排斥反应有效而又无创伤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许赤;黄洁夫;陈规划;何晓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40%).防止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研究已表明辅助性全身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经门静脉灌注化疗(intraportal infusion chemotherapy,IP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IPIC的理论基础1.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由于肝脏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血管系统,因此肝转移性肿瘤的血供较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复杂.Archer等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脏的微小转移灶一直由门静脉供血到其直径达0.5*!mm.当肿块直径超过0.5*!mm时,其血供以肝动脉为主.
作者:高文超;王强;王元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1999年12月我们经开腹手术配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352例,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86例,女266例,男女之比为1∶3;年龄18~82岁,平均年龄男为42岁,女为58岁.2.结石分布情况:本组18例胆囊结石胆总管扩张未发现结石;44例肝胆管结石胆囊无结石;290例肝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其中68例术前未明确胆总管结石.3.手术方法: 28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术,为首次胆道手术;68例行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为二次或二次以上胆道手术;全部病例均常规行术中纤维胆道镜检查,检查结果:阴性18例,取净结石296例,取净率88.3%,未取净结石38例;急诊手术 106例,择期手术246例.
作者:夏存林;朱月清;王源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我们总结1994~1999年收治的26例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6~75岁,平均49.0±12.5岁.本组26例均有食生鱼史.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主要症状,病史6个月至3年.本组26例均有右上腹隐痛或绞痛;畏寒、发热(81%,21/26);以中、高度发热为主;黄疸(85%,22/26),以轻、中度为主.2例诊为重症胆管炎,1例以深度黄染及陶土样大便为主要症状.肝吸虫卵粪检阳性率15%(4/26), (术后)胆汁检查阳性率100%.B超检查表现为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3%(7/21),胆管炎、胆总管扩张38%(8/21),未发现明显异常29%(6/21).13例行CT检查,诊断肝吸虫3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炎并胆总管扩张7例,未发现明显异常1例,疑胆囊癌1例.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裴世强;陈国忠;霍枫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髂内动脉加门静脉置泵化疗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转移的价值.方法将我院96例直肠癌术前随机分成两组,门静脉加髂内动脉灌注化疗组(治疗组)48例与外周静脉化疗组(对照组)48例,对其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100%、83%、52%;局部复发率和肝转移率是13%、13%.对照组是88%、68%、32%,26%、28%.两组各项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置泵灌注化疗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和肝脏转移的治疗效果优于外周静脉全身化疗.
作者:何建苗;蒲永东;朱志东;杨波;董立国;赵学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为甲基黄嘌呤衍生物,它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合成与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我们采用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脾切除对TNFα的影响及PTX对其抑制作用,探讨PTX对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意义.材料与方法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无脾组(18只),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左肋缘下切口,行全脾切除;有脾组(18只)行部分大网膜切除及脾搬动;PTX治疗组(12只),施行脾切除,内毒素攻击前3*!d,口服PTX 160*!mg/kg,3次/d.术后饲养1周,每组动物尾静脉注射E.Coli O111 B4 LPS 0.1*!mg/kg,内毒素攻击后1.5*!h、4*!h 活杀动物,留取标本.
作者:陆家齐;杨英祥;姚咏明;焦华波;袁石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作者:邹鸿志;郁宝铭;李东华;赵任;孙骥远;王志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遗留腹腔的转归.方法将腹腔镜胆道手术中所取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和结石成份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将结石置于51 只Wistar大鼠腹腔内,3个月后处死存活大鼠,观察腹腔结石情况并取结石周围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壁切口排出结石1只,3个月内死亡8只,死亡原因分别为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肠瘘和肠梗阻.另43只大鼠的结石均被大网膜包绕.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结石周围组织内有灶性脓肿形成.结论腹腔残石对机体有害,腹腔镜胆道手术应避免结石遗留腹腔.
作者:胡三元;亓玉忠;张建良;于文滨;王培林;吴钦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比较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单纯行肝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及加用褪黑素(MLT)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7年1月至1998年1月收治100例不能1期手术的中晚期肝癌病人,TACE治疗组50例;MLT+TACE组50例,在TACE治疗前1周起开始口服MLT 20*!mg/d.结果两组近期有效率(WHO标准)分别为16%(8/50)和28%(14/50)(P<0.05),0.5年、1年及2年生存率TACE组分别为82%(41/50)、54%(27/50)和26%(13/50),MLT+TACE组分别为100%(50/50)、68%(34/50)及40%(20/50),两组比较MLT+TACE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TACE组(P均<0.05).MLT可使TACE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的含量提高及SIL-2R的表达降低(P<0.01).结论 MLT可增强患者的免疫保护,提高TACE的疗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作者:晏建军;沈锋;王葵;吴孟超 刊期: 2001年第10期
憩室穿孔为重症急腹症之一,我科收治二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报告如下.本组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4岁、56岁.1例因腹部肿物在外院就诊,查体时突然出现剧烈腹痛,2*!h后转来本院.检查患者呈急性腹膜炎体征,末稍血白细胞增高,腹透未见游离气体,腹穿为黄色混浊液体.以急性腹膜炎行剖腹探查术.腹腔内为粪性液体,污染严重,结肠脾区下方5*!cm处近系膜缘可见1肿物,直径10*!cm,呈烧瓶状,底部有1*!cm之穿孔,有粪便外溢,诊断结肠憩室穿孔.行病变肠段切除,近端造口,远端封闭,冲洗腹腔置引流管.剖视肿物其内为粪便团块,黏膜糜烂,基底部开口2*!cm.病理学诊断:结肠憩室炎并穿孔.经二期手术而愈.另1例患者因从高处跳下,落地后突发难以忍受的腹痛而就诊.
作者:吕生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胆囊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手术切除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胆囊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68%(23/34),其中PT1 0(0/3),PT2 43%(3/7),PT385%(11/13),PT482%(9/11).按淋巴结部位转移率分别为:胆囊管淋巴结29%(10/34),胆总管旁淋巴结44%(15/34),肝门淋巴结18%(6/34),肝动脉旁淋巴结24%(8/34),门静脉旁淋巴结21%(7/34),胰十二指肠后上淋巴结38%(13/3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4/6.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淋巴结清扫范围应根据术中探查和冰冻病理提供的资料确定.
作者:孟兴凯;彭淑牖;彭承宏;吴育连;曹利平;沈宏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紫杉醇剂量135*!mg/m2,均匀3*!h静脉输注,3~4周重复1次,平均每例给4次.在紫杉醇化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西米替丁预防过敏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3例,占10%,平均缓解期1.6个月,部分缓解(PR)10例,占33%,平均缓解期5个月,总有效率43%(13/3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肌肉关节疼痛、手足麻木、脱发和面色潮红.结论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周波;佟富中;杨德启;曹迎明;刘鹏;刘宏军;乔新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 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作者:张卫;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