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张卫;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关键词:类癌瘤, 预后, 临床方案
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 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外伤性单纯性十二指肠肠壁血肿一例

    患者男,22岁.以车祸后右上腹痛15*!d,腹胀伴呕吐8*!d于1999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有周期性右上腹饥饿痛病史2年,不规则使用雷尼替丁治疗.近3个月来无上腹痛发作.查体:体温36.8℃,脉搏8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5*!mm*!Hg,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口唇干燥.腹平坦,上腹部轻压痛,未扪及包块,肠鸣音稍活跃.实验室检查:血钾4.5*!mmol/L,血钠155*!mmol/L,血钙2.3*!mmol/L.胃镜:胃腔内见大量液体残留,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淡蓝色包块,约4*!cm×5*!cm大小,质软、有波动感.诊断:十二指肠肠壁血肿,上消化道梗阻,中度脱水.治疗过程:禁食、胃肠减压、制酸、保护胃粘膜、补液、补充电解质等处理.腹胀、呕吐缓解.3周后复查胃镜,胃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十二指肠降部前壁见一不规则瘢痕,大小约2*!cm×2.5*!cm,肠腔变形,稍变小.

    作者:李锋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直肠类癌33例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将其按直径大小和肌层是否有浸润分别分组,比较各组手术治疗效果及其生存率的区别.结果直肠类癌以大便习惯改变(17/33,52%)、便血(14/33,42%)和体检发现直肠肿块(14/33,42%)为主要临床表现.直肠类癌一般发现较早,肿瘤直径>2*!cm或浸润肌层者分别占12%(4/33).电灼术、局切术和扩大局切术共占79%(26/33),根治性手术仅占18%(6/33).所有病例(n=29)总的10年生存率为84%,肿瘤直径<2*!cm组(n=26)10年生存率为94%,而>2*!cm组(n=3)无1例活过5年,两者差别非常显著(P=1.0×10-9);未浸润肌层者(n=25)10年生存率为94%,而浸润肌层者(n=4)仅1例活过5年,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1.2×10-5).结论直肠类癌一般能早期发现,局部切除效果好.

    作者:邹鸿志;郁宝铭;李东华;赵任;孙骥远;王志伟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内残留胆道结石转归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胆道结石遗留腹腔的转归.方法将腹腔镜胆道手术中所取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和结石成份分析,在无菌条件下将结石置于51 只Wistar大鼠腹腔内,3个月后处死存活大鼠,观察腹腔结石情况并取结石周围组织做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腹壁切口排出结石1只,3个月内死亡8只,死亡原因分别为腹腔感染、腹腔脓肿、肠瘘和肠梗阻.另43只大鼠的结石均被大网膜包绕.病理学检查结果为结石周围组织内有灶性脓肿形成.结论腹腔残石对机体有害,腹腔镜胆道手术应避免结石遗留腹腔.

    作者:胡三元;亓玉忠;张建良;于文滨;王培林;吴钦志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用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紫杉醇剂量135*!mg/m2,均匀3*!h静脉输注,3~4周重复1次,平均每例给4次.在紫杉醇化疗前常规给予地塞米松、苯海拉明和西米替丁预防过敏反应.结果完全缓解(CR)3例,占10%,平均缓解期1.6个月,部分缓解(PR)10例,占33%,平均缓解期5个月,总有效率43%(13/30).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下降、肌肉关节疼痛、手足麻木、脱发和面色潮红.结论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周波;佟富中;杨德启;曹迎明;刘鹏;刘宏军;乔新民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了解其是否存在Th1与Th2细胞因子的不平衡及肿瘤免疫缺陷,了解细胞因子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62例患者及15例正常志愿者参与本研究,分别抽取外周晨血测定IL-2、IL-6、IL-10、IL-12、TNF及测定NK、CD3+、CD4+、CD8+.结果IL-2、IL-12水平在肿瘤组显著下降,IL-12与Dukes分期相关.IL-6、IL-10在肿瘤组中显著升高(P<0.05),Dukes D期患者升高更显著,IL-10还与肿瘤大小和病理分期有关.肿瘤组NK活性、CD4+及CD4+/CD8+比例降低.结论大肠癌患者出现以Th1为主的细胞因子降低及Th2细胞因子的升高,肿瘤免疫缺陷.部分细胞因子代谢紊乱可能与大肠癌的不良预后有关.

    作者:陆爱国;郑民华;李东华;曹伟新;倪华妹;张浩波;黄梁;郁宝铭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胆汁细胞学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寻找可靠而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同基因移植组和免疫抑制组,依据病理学变化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光学显微镜定量胆汁细胞学检查,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术后1、2、3、5、7*!d胆汁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4和IL-6基因表达.结果同种异体移植组胆汁中细胞数持续升高,并出现淋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组检测到IL-2和IFN-γ mRNA转录,其特异性分别为70%和67%(7/10和8/12),敏感性分别为39%(7/18)和44%(8/18).3组胆汁中均检测到IL-4、IL-6基因表达.结论胆汁细胞学检查和细胞因子IL-2、IFN-γ基因表达检测是急性排斥反应有效而又无创伤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许赤;黄洁夫;陈规划;何晓顺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PCNA、AgNORs的关系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胃泌素表达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核仁组成区嗜银染色(AgNORs)的关系.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改良银染法检测48例大肠癌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粘膜胃泌素和PCNA的表达及AgNORs计数. 结果大肠癌组织胃泌素阳性率为39.58%,高分化腺癌明显高于低分化和粘液腺癌(P<0.05).癌组织的PCNA-LI及AgNORs计数显著高于癌旁粘膜和正常粘膜(P<0.01),胃泌素阳性表达组癌组织PCNA-LI和AgNORs计数均明显高于胃泌素阴性表达组(P<0.01). 结论部分大肠癌细胞可通过自分泌方式合成产生胃泌素,促进癌细胞的增殖.

    作者:何渝军;何双梧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时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探讨丹参对肝脏保存再灌注时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建立离体大鼠肝脏保存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Bcl-2、 Bax表达和肝细胞凋亡以及丹参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丹参组保存16、24、32*!h肝脏 Bcl-2表达分别为6.29±0.05、4.88±0.13及4.27±0.30, 明显高于对照组5.54±0.44、4.32±0.39及3.79±0.20(P<0.05).丹参组bax表达分别为 3.34±0.08、4.74±0.22及5.22±0.09,明显低于对照组4.13±0.36、5.77±0.39及6.23±0.11 (P<0.05).丹参组肝细胞凋亡指数则分别为47.6±1.4、 293±12及 538±8明显低于对照组81±4、506±7及664±12(P<0.05).结论丹参可使肝脏保存再灌注后Bcl-2表达增强,Bax表达减弱,肝细胞凋亡减少.因而可以预防肝脏保存再灌注损伤.

    作者:赵浩亮;武小勇;李正中;李士骏;陈孝平;裘法祖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胰腺类癌综合征一例

    患者男,56岁.2年前开始出现间歇性面部及胸部潮红,以夜间为重.并逐渐出现腹泻,从每天5~6次增加到10余次.于1999年10月收住我院.CT检查提示胰头钩突部有占位性病灶,肝脏多发转移灶. B超引导肝脏穿刺活检病理报告为肝脏转移性类癌或未分化癌.诊断为胰腺类癌伴肝脏转移,类癌综合症.应用生长抑素可以控制症状.但是病情仍进展,2个月后善宁用量达每日0.6*!mg才能控制症状.于2000年4月14日行开腹探查,术中见肝脏左、右叶多个质硬、灰黄色、直径约1.5~2.0*!cm结节,约10余枚.胰腺钩突部有一直径为2.5*!cm肿块,与正常胰腺组织关系不清.胰头周围多个淋巴结肿大.遂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及周边淋巴结清扫术.用无水酒精注射肝脏转移病灶.善宁用量递减,于术后2周完全停药,未再出现术前症状.术后3个月复查体重增加3*!kg,食欲佳,大便每日1~2次,成形.CT示:肝脏病灶同前.病理报告:胰头部类癌,侵犯神经.淋巴结转移胰腺上4/9、胰腺下1/1、肠系膜根部1/3、肝固有动脉旁1/1.免疫组化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稀醇化酶(NSE) ++、突触素(Syn) +++、嗜铬蛋白(CgA) +++、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5-羟色胺(Serotonin) ++、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胃泌素(Gastrin) +、胰多肽+.

    作者:王跃辉;季晓春;袁谊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大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结直肠类癌的预后因素及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9年经我院治疗的46例结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肠类癌男女之比为1.4∶1.直肠类癌发病率高(83%,38/46),肿瘤体积小(直径<2*!cm 者占82%,31/38),预后较好.肿瘤直径大于2*!cm的直肠类癌转移率为71%(5/7),平均生存时间25个月.结肠类癌发现晚,转移发生早,转移率为83%(5/6),大于2*!cm结肠类癌平均生存时间18个月.结论结直肠类癌的大小,有无浸润及远处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类癌良恶性、决定手术方式和预后的主要依据.

    作者:张卫;孟荣贵;傅传刚;金国祥;喻德洪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肝吸虫性胆管炎26例

    我们总结1994~1999年收治的26例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资料,以探讨其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6~75岁,平均49.0±12.5岁.本组26例均有食生鱼史.以反复发作的胆管炎为主要症状,病史6个月至3年.本组26例均有右上腹隐痛或绞痛;畏寒、发热(81%,21/26);以中、高度发热为主;黄疸(85%,22/26),以轻、中度为主.2例诊为重症胆管炎,1例以深度黄染及陶土样大便为主要症状.肝吸虫卵粪检阳性率15%(4/26), (术后)胆汁检查阳性率100%.B超检查表现为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3%(7/21),胆管炎、胆总管扩张38%(8/21),未发现明显异常29%(6/21).13例行CT检查,诊断肝吸虫3例,胆总管结石1例,胆囊炎并胆总管扩张7例,未发现明显异常1例,疑胆囊癌1例.

    作者:詹世林;陈建雄;裴世强;陈国忠;霍枫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分离的介入开窗治疗一例

    患者男,69岁,因突发腰背部撕裂样疼痛1周余急诊入院,有20余年高血压史.体检:神志清,BP 160/90*!mm*!Hg,心肺正常,腹软,脐上有轻压痛,腹主动脉、双侧颈动脉、上肢动脉搏动正常,股动脉搏动弱.核磁共振动脉造影(MRA)和心脏B超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分离(DeBakey Ⅰ型),经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

    作者:陈福真;史振宇;颜志平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5月~1999年8月收治的189例慢性胰腺炎病例资料.结果本组中135例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占71.4%,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胰体尾切除术12例,假性囊肿内引流术26例,胰管空肠吻合术16例,单纯解除胆系梗阻手术59例,剖腹探查胰腺组织活检术7例.术后98.5%的患者主诉疼痛明显减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结论慢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受到重视,它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疾病发展非常重要.

    作者:廖泉;李秉璐;赵玉沛;蔡力行;朱预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胆管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早期胆汁中IL-6水平变化与肝功能关系的研究

    有研究[1]表明,白细胞介素-6在刺激肝细胞再生中起重要作用,胆汁中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在肝移植中可作为判断移植早期有无排斥反应的重要指标[2],但其与肝功能的关系如何尚缺乏研究.我们通过检测胆管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早期胆汁中IL-6水平的变化,观察其与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关系.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胆管癌患者23例,其中右肝管癌16例,左肝管癌7例,其诊断依据彩色超声,CT、MRCP和病理学检查,本组均无肝炎及肝硬化和黄疸史,年龄40~65岁,平均55岁.于 1996~1998年在我院行肝切除术治疗,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6例,死亡2例.

    作者:何贵金;朱兴;杜怀林;戴显伟;王舒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腔镜腹膜后阑尾切除术13例

    镜阑尾切除术已逐渐为外科医师所接受,但遇到腹膜后阑尾炎时,一部分医师往往改中转开腹完成手术.我科于1996年10月至2001年元月使用腹腔镜行腹膜后阑尾切除术13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17~62岁.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为6~48*!h.手术时间为40~90*!min.

    作者:梁驰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己酮可可碱对大鼠脾切除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 PTX)为甲基黄嘌呤衍生物,它对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的合成与释放具有抑制作用,可减轻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我们采用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模型,观察脾切除对TNFα的影响及PTX对其抑制作用,探讨PTX对脾切除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意义.材料与方法1. 动物模型制备及分组:雄性Wistar大鼠48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3组:无脾组(18只),以1%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取左肋缘下切口,行全脾切除;有脾组(18只)行部分大网膜切除及脾搬动;PTX治疗组(12只),施行脾切除,内毒素攻击前3*!d,口服PTX 160*!mg/kg,3次/d.术后饲养1周,每组动物尾静脉注射E.Coli O111 B4 LPS 0.1*!mg/kg,内毒素攻击后1.5*!h、4*!h 活杀动物,留取标本.

    作者:陆家齐;杨英祥;姚咏明;焦华波;袁石初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结直肠癌切除术后预防性门静脉灌注化疗

    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脏是常见的转移部位(40%).防止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对改善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有十分重要意义.一些研究已表明辅助性全身化疗未能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经门静脉灌注化疗(intraportal infusion chemotherapy,IPIC)预防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一、IPIC的理论基础1.肝脏转移性肿瘤的血液供应:由于肝脏存在肝动脉及门静脉两套血管系统,因此肝转移性肿瘤的血供较其他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复杂.Archer等的研究表明,较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而肝脏的微小转移灶一直由门静脉供血到其直径达0.5*!mm.当肿块直径超过0.5*!mm时,其血供以肝动脉为主.

    作者:高文超;王强;王元和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唾液酸化Lewis X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唾液酸化Lewis X (sialyl-Lewis X)的表达状况和分布特点,以及与肿瘤发生发展、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微波-LSAB法,对90例大肠癌及30例正常粘膜组织进行Sialyl-Lewis X检测,并进一步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对阳性物质的分布特征进行观察.结果大肠癌组织中83例呈Sialyl-Lewis X阳性表达,阳性率为92.2%;正常大肠粘膜中5例呈弱阳性表达,阳性率仅为16.7%.Sialyl-Lewis X表达阳性率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为1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82.1%)(P<0.01).免疫电镜显示,在阳性癌细胞中Sialyl-Lewis X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的界膜、内质网、高尔基体及近细胞核膜处,而在正常粘膜则主要分布于细胞浆的界膜处.结论Sialyl-Lewis X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其生物学行为有关,它可能是通过改变糖链的糖基及其构型而参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过程.

    作者:尚培中;谷化平;孙印臣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与Bassini修补术的比较

    目的探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mesh plug)在腹股沟疝修补中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8月至2000年2月间施行的108例次mesh plug修补术与87例次Bassini修补术.结果两组术式比较,原发性疝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复发性疝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活动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均<0.05).mesh plug组术后疼痛及局部不适显著较轻.随访2~20个月,平均11个月.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和23%,复发率分别为0%和2%.结论mesh plug修补术近期疗效令人满意,优于传统Bassini修补术,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作者:李力人;黄奕华 刊期: 2001年第10期

  • 甲状腺瘤促甲状腺素受体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瘤100例,用S*#-P法测定促甲状腺素(TSH)受体,连续切片病理检查瘤体及其周围甲状腺组织,了解有无微小瘤灶,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100例甲状腺瘤中,男11例,女89例,年龄10~72岁,平均30岁.均因为颈前肿块就诊,其中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状4例,肿块隐痛8例,呼吸困难4例;肿块位于甲状腺右叶57例,峡部6例,左叶37例;肿块单发97例,多发3例.T3、T4升高4例,正常71例,低于正常25例;TSH正常82例、升高18例;吸碘率升高3例,正常97例;131I甲状腺扫描96例,其中冷结节25例,凉结节22例,温结节45例,热结节4例;手术方法:肿瘤摘除术25例,患叶次全切除术33例,患叶切除术40例,双侧叶次全切除术2例.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1年第10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主管:普外临床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