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凝血纤溶系统改变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林延明;郭丽婧;富大鹏;杨爽;陈磊;李强;吴致委;许庆

关键词:结肠肿瘤, 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促凝血酶原时间, D-二聚英文编辑负责
摘要:目的 分析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imer)变化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凝血、纤溶指标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手术前1天及术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PT、APTT及D-dimer,记录变化幅度并分析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的PT变化幅度(1.1±0.4)s,APTT变化幅度(5.4±2.4)s,D-dimer变化幅度(112.5±31.4)μg/L.术后发生血栓及栓塞12例(10.0%),出血9例(7.5%).PT、APTT及D-dimer变化幅度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术前或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无明显异常的结肠癌患者术后仍有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等疾病的风险,手术前后出现凝血、纤溶指标大幅度变化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临床上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术后监测.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在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上检索2016年7月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晚期胃癌的相关研究,按照Jadad质量计分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篇合计3174例晚期胃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组的总生存期(HR=0.83,95%CI:0.76~0.91,P<0.01)、无进展生存期(HR=0.70,95%CI:0.57~0.87,P=0.001)、完全缓解(OR=1.90,95%CI:1.08~3.35,P=0.03)、部分缓解(OR=1.59,95%CI:1.32~1.90,P<0.01)、总体有效率(OR=1.76,95%CI:1.36~2.27,P<0.01)、1年生存率(OR=1.25,95%CI:1.05~1.47,P=0.01)均优于单纯化疗或安慰剂组.安全性方面,腹泻(OR=1.93,95%CI:1.30~2.87,P=0.001)、腹痛(OR=1.56,95%CI:1.11~2.17,P=0.009)、高血压(OR=5.95,95%CI:3.58~9.87,P<0.01)、蛋白尿(OR=4.90,95%CI:1.29~18.66,P=0.02)的发生率也更高.结论 抗血管生成药物可提高晚期胃癌的治疗有效率,改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但可能增加腹泻、腹痛、高血压、蛋白尿发生率.

    作者:李龙;龙勃;展昊;周辉年;焦作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乳腺癌BALB/c小鼠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和小动物18F-FDG PET/CT成像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生物发光和小动物PET/CT成像技术在BALB/c小鼠乳腺癌原位移植模型中的显像效果,寻找适合的评价乳腺癌肿瘤模型的分子影像学方法.方法 将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乳腺癌细胞4T1接种于雌性BALB/c小鼠左侧第二对乳房垫下使其成瘤,活体荧光成像和小动物PET/CT成像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18F-FDG PET/CT显像利用IRW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感兴趣区技术(ROI)测量组织18F-FDG摄取值.结果 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操作步骤相对较简单;活体荧光成像系统观察能够特异性地探测到肿瘤组织,小动物PET/CT影像观察发现小鼠体内多数器官组织都有18F-FDG摄取,但肿瘤组织在所有组织、器官中18F-FDG摄取值高;18F-FDG药物吸收时间30~60 min,有放射性,荧光素钾盐药物吸收时间3~5 min,无放射性;小动物PET/CT成像用时20 min,生物发光活体成像用时3 min;小动物PET/CT分辨率<1 mm,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分辨率1~10 mm;小动物PET/CT呈三维成像,生物发光活体成像呈二维成像.结论 生物发光活体成像比18F-FDG PET/CT特异性好,操作简单,图像采集时间短,价钱便宜,无放射性,可检测细胞存活状态,但小动物PET/CT分辨率较高,可精准定位,图像三维立体,可监测到细胞的代谢能力,为以后实验研究中正确选择活体影像学监测手段提供依据.

    作者:苏乔;林颖;李雯雯;钱学珂;李武国;赵广银;杜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逆行切除法在甲状腺腺叶全切除术的应用

    目的 探讨逆行切除法在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8月至10月收治的98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逆行切除组和传统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术中及术后一般情况的差异.结果 无论单侧还是双侧甲状腺手术,逆行切除组手术时间均较传统手术组短(t=8.79,P=0.000),住院费用低(t=3.36,P=0.001),无需引流,住院时间较短(t=16.57,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声嘶、呛咳和手足抽搐等并发症.结论 逆行法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甲状腺结节来说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余炯标;区奕猛;罗永平;胡安;朱易凡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加速康复外科在进展期胃癌围手术期的应用初探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外科手术患者应用加速康复外科(ERAS)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行限期胃癌手术患者128例,分为传统组(60例)和ERAS组(68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平均进食时间、并发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 传统组与ERAS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80±26.3)ml vs(175±30.0)ml]、手术时间[(145±23.3)min vs(151±26.1)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AS组在术后平均肠道排气时间、进食时间、离床活动时间、引流拔除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均较传统组时间少(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施ERAS可以降低胃癌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上消化道胃癌手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临床试验支持.

    作者:邵俊;姜卫东;高淳;王志强;张云鹏;孙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肥胖与代谢病外科围手术期管理的思考

    肥胖与代谢病外科(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 surgery)是指通过精确的诊断及评估,应用手术干预的方式治疗肥胖症及其相关的代谢性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1].

    作者:王存川;张俊昌;黄上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预防性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清扫术在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术中的必要性探讨

    目的 探讨预防性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LN-prRLN)清扫术在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术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395例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行中央区淋巴结(CCLN)清扫术的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清扫术分为清扫组和未清扫组,其中清扫组205例,非清扫组190例.统计两组患者CCLN及LN-prRLN的转移情况.结果 清扫组发生CCLN转移53.17%,非清扫组5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4,P=0.345).清扫组LN-prRLN转移率为14.15%,低于中央区其他部位淋巴转移率(5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57,P=0.001).清扫组患者的平均中央区阳性淋巴结为(6.7±1.4)个,而非清扫组为(5.2±1.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8,P=0.036).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永久性声嘶或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清扫组和非清扫组各有5例患者出现暂时性声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4%vs 2.63%,x2=0.01,P=0.939);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发生率分别为17.07%(35/205)和9.47%(18/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2,P=0.027).结论 LN-prRLN是右侧甲状腺乳头状非微小癌的淋巴转移好发位置之一,预防性行LN-prRLN清扫术增加了CCLN的阳性检出率,并可使分期更为准确.

    作者:龙淼云;梁思华;谭浪平;朱玥;黄明清;罗定远;黄楷;黎洪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腹膜后局限型Castleman病诊治分析

    Castleman病又称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本病并以此命名.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局限型(孤立性)和弥漫型(多中心型、全身性),其中局限型Castleman病(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 LCD)是一种病理以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和临床以无痛性巨大单发软组织肿块为主要表现的良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本文就两年前收治的一例LCD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崔然然;林志翔;杨文圣;李文岗;刘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对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 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PLR)对肝细胞癌(HCC)患者的预后是否具有预测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接受根治性肝切除手术的HCC患者392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PLR的佳截点,分析PLR水平与患者流行病学数据、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PL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用于评估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研究PLR佳的截点是135.高PLR组(PLR≥135)中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肿瘤直径较大、AFP高以及进展期TNM的患者比例较高.低PLR组(PLR<135)的患者总体生存优于高PLR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1.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PLR水平、进展的TNM分期以及多个肿瘤是本组研究中总体预后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x2=15.788、19.084、18.728,均P<0.01).结论 PLR可作为HCC患者的预测指标,PLR水平的升高提示总体预后不佳.

    作者:邓国荣;陈博艺;李荣;刘宁江;钟其焕;王振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高尔基糖蛋白73在早期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高尔基糖蛋白73(GP73)在早期肝癌、慢性乙型肝炎和健康者血液及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比较探讨GP73在早期肝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反应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成年健康者(正常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炎组)及50例早期肝细胞癌(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73的质量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肝脏、3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30例早期HCC组织中GP7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1)肝癌组患者血清中GP73蛋白的质量浓度为(143.01±38.09)μg/L,显著高于正常组的(66.01±25.45)μg/L及肝炎组的(89.78±26.98)μg/L,且GP73蛋白在正常组、肝炎组及肝癌组血清中的质量浓度依次升高(均P<0.01);(2)GP73蛋白在肝癌组标本中的蛋白表达分别高于肝炎组及正常组,阳性率分别为83.33%、56.67%和15.00%(x2=5.08、22.74),肝炎组又高于正常组(x2=8.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73蛋白在早期HCC中呈明显高表达,早期HCC患者血清中GP73蛋白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及健康者;同时GP73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质量浓度亦高于健康者,提示GP73表达的升高可能与慢性HBV感染有关,可能参与了HCC的早期发生、发展.

    作者:张金玲;吴超;赵志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精准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精准肝切除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精准肝切除术治疗的10例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和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肿瘤切除后切缘均为阴性,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92±45)min,术中出血量为(365±81)ml,术后住院时间为(13±3)d.术后发生胸腔积液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分别于术后4个月、5个月发生肿瘤复发并死亡,其余恢复良好.结论 精准肝切除术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术中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康复快的优势.

    作者:何坤;胡泽民;余元龙;阮嘉后;周载平;黄锐钦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凝血纤溶系统改变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目的 分析结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D-dimer)变化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凝血、纤溶指标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手术前1天及术后第2天清晨抽取空腹血检测PT、APTT及D-dimer,记录变化幅度并分析其与患者病理特征、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的PT变化幅度(1.1±0.4)s,APTT变化幅度(5.4±2.4)s,D-dimer变化幅度(112.5±31.4)μg/L.术后发生血栓及栓塞12例(10.0%),出血9例(7.5%).PT、APTT及D-dimer变化幅度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术前或术后凝血纤溶指标无明显异常的结肠癌患者术后仍有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等疾病的风险,手术前后出现凝血、纤溶指标大幅度变化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更高,临床上应重视对此类患者的术后监测.

    作者:林延明;郭丽婧;富大鹏;杨爽;陈磊;李强;吴致委;许庆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小于2cm的肝脏肿块的影像学诊断比较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多层螺旋CT、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在小于2 cm肝脏肿块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脏外科中心就诊的53例资料完整的肝脏肿块患者临床资料,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多层螺旋CT增强、磁共振(PWI+DWI)检查,结合临床特征得出相应的初步诊断,再与病理和随访结果比较,分析三种影像学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结果 病理和随访证实27例为原发性肝癌,10例肝脏局造型结节增生,9例肝血管瘤,4例转移性瘤,2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囊肿混合感染.肝脏的PWI+DWI在诊断中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性(91%、97%、93%),稍优于超声造影,明显优于增强CT(P<0.05).结论 肝脏PWI+DWI和超声造影在小于2 cm肝脏肿块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作者:王健;张万广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乳腺肿物微创切检术后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43例诊治分析

    目的 分析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术后43例病理结果为恶性肿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每处病灶切除所需时间为9~18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病灶直径3~28 mm,切口长度3~4 mm.微创术后年龄阶段为35岁到绝经前发现恶性肿瘤的例数较多.高质量的彩超结果对于临床诊治来说意义重大.导管原位癌的例数较小叶原位癌的例数多.外上象限相较于其他象限发生例数较多.结论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可以在兼顾美容的前提下将乳腺的病变切除活检,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

    作者:黄胜超;李贤勇;陈小东;丁洪飞;罗雨;李亚东;王春统;张远起;张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治疗现状

    肝脏是结直肠癌常见的远处侵犯器官.目前肝切除是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LM)安全、有效且唯一有治愈可能的方法,且大于50%的患者术后可以获得5年生存.近年来,化疗、消融术、放射治疗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内外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合理地联合应用这些疗法制定综合的治疗方案,对CLM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就CLM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盛;喻春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肝脏及胆道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诊疗模式专家共识

    肝脏及胆道恶性肿瘤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胆囊癌.PLC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混合型等不同病理学类型;肝外胆管癌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为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肝脏及胆道恶性肿瘤往往恶性程度较高,传统、单一的诊疗手段效果有限,故建立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诊疗模式的需求尤为迫切.

    作者: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多学科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内镜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应用现状

    恶性胆道梗阻是由胆道或其他转移性恶性肿瘤所致的胆道梗阻性疾病,主要以梗阻性黄疸、胆管扩张、肝损伤为其临床表现,后期患者肝功能恶化,容易合并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肾衰竭等病症,大部分患者就医时已为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支架以及胆道腔内射频消融、内镜下光动力治疗等作为姑息性微创治疗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开展,而且与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相比,ERCP具有患者痛苦少、操作相对简单等优点.本文整理相关文献,综述经ERCP内镜下解除恶性胆道梗阻的主要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作者:李越;何南;曹良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 术前肠道准备影响结直肠癌根治术预后的研究进展

    术前肠道准备(PBP)是结直肠癌(CRC)根治性切除手术的必要术前准备,既往主要采取传统肠道准备(TBP)如清洁灌肠,但是存在较大风险,容易引起患者营养状况下降、水电解质紊乱、肠壁充血和水肿,甚至导致肠道内癌细胞脱落,增加局部复发(LR)和远处转移(DM)的风险.而目前临床实践主要应用术前快速肠道准备法(RBP),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对肠道损伤较小且患者耐受性好,但是由于RBP采用的口服泻药如口服甘露醇的患者在手术中因甘露醇可被分解产生甲烷,因而禁用电刀、电凝,影响术中止血.近期国内外学者提出术前肠内营养(EN)代替术前TBP或RBP,在避免上述两者缺点的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更快地促进术后肠道功能恢复,且不会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本文就PBP相关处理措施的优缺点以及对CRC患者近、远期预后影响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范俊;周总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