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羟乙基淀粉容量替代治疗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江楠;邓晟华;吴晓丹;徐康清;黄文起

关键词:羟乙基淀粉, 容量治疗, 凝血功能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取代级羟乙基淀粉术中容量替代治疗对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顺序选取67例ASAⅠ~Ⅱ级择期普通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6%羟乙基淀粉130/0.4组(R1组,23例)和6%羟乙基淀粉200/0.5组(R2组,24例),林格溶液对照组(C组,20例),患者术前无肝肾功能异常,血常规、凝血功能各项检查正常,手术前2周未接受抗凝治疗,预计失血量超过400 ml,观察其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手术期间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R1和R2组患者容量治疗中液体总输入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羟乙基淀粉130/0.4和6%羟乙基淀粉200/0.5是容量替代治疗中有效的扩容剂,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同时,可低限度减少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靶向Chk2逆转乳腺癌启动细胞化疗耐药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化疗压力下,乳腺癌启动细胞DNA损伤修复的能力以及DNA损伤修复机制在乳腺癌启动细胞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乳腺癌细胞株MCF-7及其阿霉素耐药株AdrR/MCF-7,球囊培养检测乳腺癌细胞的自我更新功能,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D44+/CD24-细胞和侧群细胞的比例,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检测DNA断裂程度.结果 AdrR/MCF-7的球囊形成率高于MCF-7[(8.71±0.71)% vs(3.94±1.90)%,P<0.05];AdrR/MCF-7中高表达CD44+/CD24-[(59.27±4.86)% vs(1.86±0.60)%,P<0.001],并含有更高比例的侧群细胞[(8.43±1.82)% vs(0.20±0.10)%,P<0.01];AdrR/MCF-7比MCF-7能更加迅速地修复阿霉素引起的DNA损伤,拖尾消失(28.33±21.60 vs 315.00±24.54),且伴有Chk2的异常激活.干预Chk2的激活可以降低乳腺癌启动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凋亡细胞比例由(4.86±0.89)%增加至(19.17±0.70)%.结论 乳腺癌启动细胞的化疗耐药性与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有关,该功能与Chk2的异常激活相关.

    作者:欧阳能勇;龚畅;姚和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低位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0月至2010年4月应用改良小切口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78例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资料,手术要点包括.切口选择在胸骨上窝处,切口小以及应用超声刀.结果 本组78例疗效满意,切口长度3.0~3.5 cm,手术时间30~95 min,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无声音嘶哑,无继发性出血或血肿等并发症.切口一期愈合,于术后第2~4 d 出院,住院时间4~5 d.随访5~24个月,手术切口瘢痕细小、美观.结论 改良小切口甲状腺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晓华;陈建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癌组织TLR4蛋白表达及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脂多糖受体(TLR4)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TLR4、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组织中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癌旁组织比较,乳腺癌组织TLR4表达显著升高(P<0.05).随着乳腺癌患者T分期、N分期、M分期和细胞凋亡增殖比的增加,乳腺癌组织TLR4的表达升高(P均<0.05),乳腺癌组织TLR4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无关.结论 乳腺癌组织TLR4高表达,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在乳腺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吕宝军;张红雨;王晓鸿;苟新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所致并发症的比较: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营养治疗目前仍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是由于患者疾病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多器官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和营养状况的改变,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肾脏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障碍以及胃肠蠕动功能紊乱等.

    作者:张金良;陈强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阑尾残端二针法缝扎与荷包缝合的对照观察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为观察改进后的阑尾残端缝扎效果及有无明显并发症,我们统计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进行阑尾切除的32例病例,在阑尾残端处理方式上分别采取改进的二针法缝扎14例(观察组)和传统的荷包缝合18例(对照组),其中单纯性阑尾炎5例,化脓性阑尾炎23例,坏疽性阑尾炎4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33.1岁,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舒思远;陈飞云;喻登明;杨佳全;张正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43例

    随着修补材料的发展及对腹股沟解剖特点的进一步认识,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股沟疝逐渐成为主流,并迅速得到推广,但是仍有一定复发率和并发症.为此,我们对部分病例实施了改良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劲林;彭培建;吕宝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胰腺外伤40例的个体化诊治

    目的 探讨胰腺外伤的个体化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40例胰腺外伤患者的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12例行保守治疗,28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单纯手术引流6例,清创修补引流术11例,B超引导经皮穿刺置管引流3例,行胰尾或胰体尾切除术4例,右半肝+远端胰腺+脾切除1例,远端胰腺胃吻合+空肠造瘘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肝、胆总管、十二指肠、胰修补+胃及空肠造瘘1例.治愈38例,死亡2例,发生胰瘘4例,十二指肠漏1例.结论 根据胰腺外伤的位置和程度,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法是提高胰腺外伤治愈率的关键.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及胰胃吻合等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作者:李清汉;甄作均;陈焕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下患者术中知晓的情况分析及护理干预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手术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的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1200例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于术后第1、4天对其术中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分析研究影响患者术中知晓情况的因素并进行护理干预.结果 1200例手术患者中术中肯定知晓患者有12例(1.0%),术中做梦者(可疑知晓)96例(8.0%),其中女72例(75.0%),接受异丙酚麻醉者75例(78.13%).术中做梦发生与年轻女性及与接受异丙酚麻醉存在相关(P<0.01);术中知晓与ASA分级水平相关,但与年龄、性别无关.结论 护士应做好全麻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护理,掌握相关的麻醉知识,积极配合麻醉医生,预防术中知晓发生,减少患者术后的不良心理应激.

    作者:朱琼芳;李芳;黄毓婵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基因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在于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组织纤维化,但目前单独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不明显,由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外源基因的良好载体,相关研究发现,通过体内、体外将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抑制肝组织纤维化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加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这为肝纤维化的治疗带来新的策略.

    作者:李明亮;邓美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Livin mRNA在结直肠癌、腺瘤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结直肠癌、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中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Livin mRNA在64例结直肠癌、36例结直肠腺瘤及12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并用REST-XL(C)软件作基因表达的相对定量统计学分析.结果 Livin mRNA的表达量在正常结肠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组织及结直肠癌组织中依次增高,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及正常结直肠黏膜相比较,Livin mRNA的表达上调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正常黏膜相比,结直肠腺瘤中Livin mRNA表达上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结论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参与了大肠肿瘤的发生,且在大肠腺瘤-腺癌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永;宋怡才;尹作文;喻军;刘军辉;李一帆;郭梅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抗EGFR治疗与结直肠癌K-ras基因突变状态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占全部癌症的9.4%,发病率排位男性居第4位,女性居第3位,现有的结直肠癌患者数量仅次于乳腺癌[1].结直肠癌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2007年全球结直肠癌新病例接近120万,死亡63万,分别比2000年增加27%和28%,平均年增长3.9%和4.0%[2].

    作者:任镜清;刘建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门脉侧支循环状态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术式选择

    目的 通过16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V),了解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脉侧支循环状态,探讨其在选择合理手术方式中的价值.方法 7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分别进行脾切除术(14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7例)、分流术(17例)和断分流联合术(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PV检查,获得门脉侧支循环血管的清晰图像.结果 CTPV重建门脉侧支循环系统.73例患者中,以胃左、食管旁、脾静脉曲张为主要表现55例(75.3%),伴有脐静脉曲张伴腹壁静脉曲张5例(6.8%),伴有胃短/胃后静脉曲张9例(12.3%),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或栓塞9例(12.3%),肠系膜上静脉血管闭塞3例(4.1%).结论 CTPV重建可较好地显影门静脉侧支循环状态,结合肝功能分级和门脉血流动力学等资料,有助于术者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实现门脉高压症的个体化治疗.

    作者:刘星伟;李坚;蔡潮农;关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乳腺癌癌周淋巴管密度对腋淋巴结转移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组织中癌周淋巴管密度(LVD)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数量及转移水平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浸润性乳腺癌95例,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乳腺癌癌灶周边组织微淋巴管,计数LVD,分析其与同侧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关系.结果 95例乳腺癌癌周组织LVD与腋淋巴结转移数量呈正相关(r=0.856),与腋淋巴结转移水平亦有显著相关性(r=0.664).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癌周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数目及淋巴结转移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杨宏伟;田茂新;罗启志;黄云辉;刘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癌结节对72例中期/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

    结直肠癌为临床常见多发肿瘤,全世界结直肠癌发病率每年以2%的速度上升[1],随着我国年龄结构和生活习惯向发达国家的转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和致残率逐年升高,其中,复发和转移是该病导致死亡常见原因.我们通过回顾分析72例结直肠癌患者资料,探讨了系膜癌结节的存在对预后的影响,并与AJCC第7版TNM分期对比,分析其趋势变化.

    作者:陈松;曾杨;熊大芾;刘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口服谷氨酰胺对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的影响

    目的 评价口服谷氨酰胺对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谷氨酰胺组和对照组,各60例.术后两组患者都接受同样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排气后予流质饮食.术后3 d起谷氨酰胺组口服谷氨酰胺(30 g/d),对照组只给予流质饮食,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谷氨酰胺组术后7 d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其切口裂开、胸水、膈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谷氨酰胺有益于肝癌肝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伍岗泉;车潇;邹国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PICC置管改良方法与理想深度的探讨

    目的 探讨PICC置管方法与理想置管深度,为临床PICC置管深度提供一种较为简易、准确的预测方法.方法 选取行PICC置管的患者30例,进行方法的改良:体表置管长度测量和严格的体位要求,根据X线摄片确定理想置管深度进行总结.结果 本组30例置管中无置入颈静脉、锁骨下静脉及无置入上腔静脉过浅过深,全部都能到达理想置管深度.结论 PICC 置管方法改良与理想置管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值的推广.

    作者:袁宝玉;郑焱;夏冬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肌肉减少症

    骨骼肌是机体的蛋白质库,机体60%的蛋白质都以各种形式储存在骨骼肌内.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早由Evans WJ和Rosenberg IR于1991年提出,形容骨骼肌减少,同时泛指骨骼肌细胞去神经支配、线粒体功能障碍、炎性、激素合成及分泌改变以及由以上过程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肌力下降、易疲劳、代谢紊乱、骨折等[1-2].

    作者:李玉斐;余红兰;石汉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外源性磷酸肌酸抗失血性休克兔心肌损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磷酸肌酸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组(CP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组),各10只.制作家兔失血性休克模型,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MAP);分别于休克前(T0)、休克60 min(T1)、复苏30 min(T2)、60 min(T3)、120 min(T4)5个时间点抽血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CK),实验终点取心脏组织观察其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检测心肌线粒体Na+-K+-ATP酶和Ca2+-ATP酶活性,并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N组比较,CP组心肌病理组织学改变程度较轻;CP组在复苏期各个时间点的CK值和cTnI值均明显减低(P<0.05);CP组家兔心肌线粒体中的Na+-K+-ATP酶和Ca2+-ATP酶活力均明显升高;CP组心肌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 磷酸肌酸具有抗失血性休克所致的心肌再灌注损伤作用.

    作者:周芹;梁青春;杨芃;段晓芸;黄雄庆;黄文起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外生型肝癌的临床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外生型肝癌的临床分型.方法 复习1993~2008年国内有关外生型肝癌89例的文献资料和我院14例外生型肝癌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1例进行介入治疗.把外生型肝癌分为膈面型和脏面型,再根据肝叶分为左叶膈面型、左叶脏面型、右叶膈面型和右叶脏面型及尾状叶型,根据外生型肝癌肝内有无肿瘤分为单纯型M(-)和混合型M(+),根据有无蒂分为带蒂型D(+)和无蒂型D(-).结果外生型肝癌可以生长在肝脏表面的任何部位:生长在肝脏脏面部位的比较多,为81例,占78.64%;而生长在肝脏膈面部位的仅为7例,占6.80%;尾状叶15例,占14.56%.外生型肝癌合并肝内病变占7.77%,外生型肝癌带蒂的占34.95%.结论 本研究对外生型肝癌的临床分型明确、容易掌握,对外生型肝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有很大意义.

    作者:吴海江;魏卫;吴计萍;董超;骆勇;曹驰;崔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神经型钙黏附蛋白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神经型钙黏附蛋白(N-cadherin)在上皮恶性肿瘤中表达上调,且与上皮-间质转换关系密切,N-cadherin高表达提示肿瘤的能动性和转移能力增强,在肿瘤的发生、浸润、转移、血管生成中起了重要作用.ADH-1作为N-cadherin抗体的一个全身性抗癌药,诱导靶细胞的凋亡,破坏肿瘤组织中的血管,通过破坏胞外N-cadherin间的黏附,改变N-cadherin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1)间的关系,破坏FGFR-1,导致FGFR-1表达缺失,从而破坏肿瘤血管,抑制肿瘤的生长,为临床肿瘤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王敏;尚培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