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松;卢慧敏;周潘宇;夏琰;黄蓉蓉;许硕贵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Osteoset人工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 方法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治疗1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 部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无术后感染、肱骨头坏死、神经损伤,接骨板松动等并发症.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本组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 Osteoset人工骨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定.
作者:于永杰;王国伟;来庆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休克期磨痂及削痂两种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方法 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取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小儿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4岁,平均(3.5±0.5)岁,烧伤总面积15%~31%TBSA,平均(20.2±1.9)%TBSA.依据治疗方法 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削痂组及磨痂组,每组30例,且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P>0.05).入院后患儿均经充分补液复苏,于伤后24 h内在全身麻醉下实施削痂或磨痂手术.观察两组患儿休克期补液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残余创面发生率及后期再植皮手术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 磨痂组第一个24 h内补液量(1865.2±220.2)mL少于削痂组(2150.9±234.5)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00%)、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率(13.33%)均低于削痂组(93.3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残余创面发生率(13.33%)、再植皮手术发生率(6.67%)均低于削痂组(36.67%,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16.97±2.45)d短于削痂组(24.22±1.12)d,磨痂组创面愈合质量(温哥华评分为5.56±1.32)低于削痂组(9.61±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休克期磨痂具有对患儿生命体征影响小,操作简便、副损伤轻、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瘢痕轻等优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早期处理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好方法
作者:姚兴伟;孙伟晶;韩德志;刘艳红;薛晓蕾;葛亮;陈向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LC)急性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PLC急性损伤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0~52岁,平均39.1岁.其中右膝30例,左膝26例,均早期手术,进行关节镜下韧带修复及重建术,术后标准功能锻炼,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和IKDC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72个月,平均32个月.IKDC:正常49例,接近正常5例,异常2例.术后Lysholm评分为86.23±5.69,较术前(40.15±6.63)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PLC损伤,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张国栋;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瘢痕组织是人体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广义上说,没有瘢痕形成也就没有创伤的正常愈合.但是瘢痕组织的产生无论在外观或者功能上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付晋凤;谭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男,47岁.2011年1月从高空坠落致腰椎骨折及截瘫,2012年1月右侧臀部出现褥疮并逐渐扩大,经久不愈,在外院曾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切口裂开,褥疮未见好转.2012年7月就诊于本院,入院查体:右侧臀部可见一3cm×3cm大小的创口,深约4cm,可探及坐骨结节,窦道直径约3cm,向内侧延伸约3cm,向后上方延伸约5cm(图1),可见坏死组织附着,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
作者:吴杭庆;王良喜;孙勇;毛学飞;邓向东;潘晓峰;刘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术前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实质性小结节(直径<1.0 cm)、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30例患者共38个乳腺结节,进行超声声像特征分析.结果 30例患者38个乳腺结节中,26个结节位于中央区,12个结节位于周边区;34.2%(13/38)的结节与周边导管关系密切;74.0%(28/38)的结节边界不清;68.4%(26/38)的结节纵横比<0.7;86.8%(33/38)的结节内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81.6%(31/38)的结节显示为Ⅰ~Ⅱ级血流;86.8%(33/38)的结节阻力指数<0.7.超声诊断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率为68.4%(26/38).良性与不典型增生及恶变结节声像特征比较:24个良性结节中58.3%(14/24)边界不清,79.2%(19/24)内部可探及彩色血流,显示为Ⅰ~Ⅱ级血流,阻力指数均<0.7,79.2%(19/24)的结节纵横比<0.7;14个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节边界均不清,内部均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71.4%(10/14)显示为Ⅱ级血流,57.1%(8/14)阻力指数<0.7,50.0%(7/14)的结节纵横比<0.7.结论 结节与周边导管的密切关系及其内彩色血流信号的存在,对直径小于1.0 cm的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帮助.
作者:李丽萍;吕伟;张建华;孙锁柱;丁姗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局部蜕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表达水平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关系.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2 年6 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0例为实验组,年龄(28.94±3.98)岁,怀孕 (36.56±2.94)周.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妊娠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7.50±3.61)岁,孕(38.97±3.03)周.均排除内科合并症和其他产科并发症.采用免疫酶化学技术分析两组蜕膜组织CD14+巨噬细胞水平变化,同时对蜕膜CD14+巨噬细胞水平与产妇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以及新生儿体质量的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 验组患者CD14+巨噬细胞水平表达阳性率为8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35,P=0.001);CD14+巨噬细胞水平与产妇平均动脉压、24 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582、0.453,P<0.05),与新生儿体质量呈负相关(r=-0.108,P<0.05).结论 胎盘组织中蜕膜CD14+巨噬细胞水平与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张巍;王玉珏;房芳;杨玲;邢思思;魏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对第1年入科新护士进行规范化岗前和岗位培训,帮助她们尽快适应新环境,迅速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分配到科室的21名新护士进行烧伤专科规范化系统培训半年,包括脱产1周的专业岗前培训,举办为期2个月的烧伤护理学习班,制定烧伤专科新护士轮转培训手册,双导师带教.入科第1~3个月实行住院护士制,前半年实行科内轮转制,半年后实行中夜班考核准入制,对烧伤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技能操作进行非脱产强化训练等.结果 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新护士烧伤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培训后21名新护士专科护理、病情观察、抢救配合、设备应用、病房管理及职责等各项考核成绩以及自我评价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加培训的21名新护士中20名护士考核合格,1名护士考核不合格被淘汰.结论 对新护士进行规范化岗前和岗位培训,有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环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实现从普通护士到烧伤专科护士的角色转变.
作者:刘新;丁汉梅;张卫东;吴红;周静;田国娟;陈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修复小腿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16例小腿难愈性创面,其中胫前骨外露7例,骨折术后钢板外露7例,肌腱外露2例.患者经支持治疗后,彻底清创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结果 16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至1年外形及功能均较为满意.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在体表走行相对恒定,形成皮瓣较容易,操作简单,修复小腿难愈性创面效果好,对患者损伤小,是一种较佳修复方法
作者:努尔兰·吐尔逊;刘小龙;买斯吾提·买买提;查天建;迪里夏提·库尔班;张兆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步探讨生物可吸收性形状记忆聚合物(biodegradable shape-memory polymer,BSMP)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体外试验:将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与BSMP共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并通过MTT检测评价BSMP的体外生物相容性.体内实验:将BSMP植入新西兰兔皮下与肌肉内,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局部与宏观表现后取材送组织学检查,并检测材料埋入肌肉后的重量丢失百分比,综合评价BSMP的体内生物相容性.结果 与BSMP共培养的BSMP组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与未与BSMP共培养的对照组相比,生长状态良好,MTT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皮内植入BSMP 24、48、72 h后BSMP组及对照组手术部位均未发现红斑或水肿,皮内刺激检测的评分是0,且BSMP植入皮内后的第2周及第4周BSMP组及对照组的组织学观察没有发现明显的栓塞、水肿、坏死及炎性介质反应;BSMP植入肌肉后24周的降解总量达8.4%.结论 BSMP生物相容性良好,体内降解速率稳定,是一种良好的聚合材料.
作者:程晓松;卢慧敏;周潘宇;夏琰;黄蓉蓉;许硕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前言皮肤由两个基本层组成,覆盖在基膜上的角质层即表皮层,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真皮层使得皮肤有着柔软、耐用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及外观至关重要.若有可能,治疗急性烧伤首选的替代材料还应该是患者自身的皮肤.对于小面积烧伤而言,可以通过断层自体皮移植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需要进行网状自体皮肤或皮肤替代物移植.
作者:李彦青;崔小雪;贾赤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遇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并从中得到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成长是在与事件顽强抗争中获得的,而非事件本身带来的.许多因素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但并未得到确凿的证据,而且观点也存在争议.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测量工具的编制模式,需要一套适合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处于试验证实阶段,结论 确立还需大量研究证实.
作者:祝红娟;王淑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不稳定瘢痕可以发生恶变而成为瘢痕癌.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上瘢痕癌的病例数渐趋增多.笔者单位2011年7月收治2例瘢痕癌,均通过手术扩大切除病灶后,应用整张中厚皮片修复创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亚斌;贾赤宇;李鹏程;郑淑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因工作时长发不慎卷入转动的搅伴机中,致全头皮撕脱2 h后入院.检查:体温36.3℃,脉搏134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89/54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头皮撕脱,前起左眉弓、鼻根、右上睑缘,后及枕部发际,右侧达耳根、颧弓、左耳廓缺失,总面积约35cm×45cm,头顶、双颞侧、枕部颅骨外露,面积约25cm×28cm(图1),撕脱的头皮及左耳挫伤、污染重,无法回植.查血红细胞计数2.46×1012/L、血红蛋白浓度72.0g/L.入院后快速补液、输血抗休克等治疗后急诊手术,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清创、止血,3%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创面.
作者:刘江涛;黄书润;欧阳容兰;王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治疗电离子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2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暴露疗法.观察组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1次/d;对照组外用红霉素软膏,1次/d;每周复诊1次,共3周.记录皮损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能有效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病程.
作者:刘晶晶;林立航;叶小茵;田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烧伤仍是困扰人类的一大顽疾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烧伤治疗水平得到了长足进步.本文就国内外关于己酮可可碱对烧伤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烧伤后瘢痕、菌群移位、各主要脏器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与回顾,以期为临床治疗烧伤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作者:赵景春;咸春静;于家傲;吴巍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弹力压迫与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不同方法 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烧伤后合并瘢痕增生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瘢痕增生部位选自四肢及躯干非功能部位.对照组20例应用单纯弹力压迫,治疗组20例应用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19例瘢痕软化或变平,疼痛、瘙痒症状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9例瘢痕软化,疼痛、瘙痒症状有减轻,总有效率45%,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弹力压迫治疗,效果肯定确切.
作者:柯家祥;赵静;王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无菌生物膜在小儿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四肢及躯干浅Ⅱ度烧伤患儿50例,年龄2~9岁,烧伤面积2%~6% TBSA.按治疗方法 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以无菌生物膜覆盖创面后包扎,对照组用磺胺嘧啶银霜换药治疗.分别统计两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平均换药次数、更换内层药用纱布/生物膜的平均次数,并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定期监测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有无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9.84±1.42)d vs (11.89±1.7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1 天创面愈合率均增高[(59.38±8.21)% vs (52.11±11.10)%,P<0.05;(98.88±3.06)% vs (89.94±6.20)%,P<0.05)],平均换药次数及更换内层药用纱布平均次数均明显降低(3.88±0.98 vs 7.83±1.10,P<0.05;0.38±0.49 vs 6.83±1.10,P<0.05).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所有受试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无异常波动,绝大多数患儿无不适主诉.结论 小儿浅Ⅱ度创面治疗中应用无菌生物膜,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显著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常菲;房贺;贲道锋;罗鹏飞;郑勇军;张梅;夏照帆;路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总结应用超量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大面积皮肤缺损的相关经验.方法 对2006年至2010年收治的32例面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患者,置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行超过额定容积的超量扩张,扩张器植入6周后,再行瘢痕切除皮瓣转移修复术.观察扩张器皮肤血运及皮瓣转移术后皮瓣存活情况.结果 32例患者共置入扩张器92枚,扩张器额定容积50~600 mL,注水量与额定容积比值为2∶?1~4∶?1,注水时间6周~3个月.6处扩张器在术后4~8周出现表面皮肤坏死,扩张器外露;皮瓣转移术后有7处扩张皮瓣远端发生大小面积不等坏死,其余皮瓣成活良好,创面愈合.结论 超量扩张比定量扩张可以获得更多的额外皮肤,能更有效地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的大面积皮肤缺损.
作者:陈骥扬;孟晖;何海填;孙东原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