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华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治疗SD大鼠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中成纤维细胞的变化,揭示BMSCs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 提取同种异体SD大鼠BMSCs,传至第3、4代备用.将SD大鼠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BMSCs治疗组(C组),每组20只.A组普通饲料喂养,B组、C组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在SD大鼠背部取直径为2 cm创面,3 d后,溃疡模型成模.B组取密度为1×109/L的BMSCs 1 mL的DMEM-F12培养基悬浊液注射于创面,A组、C组取1 mL 0.9%氯化钠溶液注射于创面,分别于即刻、3 d、7 d、14 d、21 d取创面组织制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并提取组织中成纤维细胞,观察其增殖活力以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 高糖高脂饮食+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1周后测血糖,A组大鼠血糖为(3.91±0.44)mmol/L,B组血糖为(21.29±0.45) mmol/L,C组血糖为(21.46±0.51) mmol/L,B组、C组血糖明显高于A组(P<0.05).BMSCs治疗7 d,计算创面愈合率,A组(26.91±2.12)%,B组(7.55±2.11)%,C组(20.64±2.54)%,与A组和C组相比,B组愈合率明显降低(P<0.01).组织病理可见,与B组相比,C组创面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核饱满,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较强;C组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增殖率较A组低,但高于B组.结论 在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过程中,局部注射同种异体BMSCs可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局部成纤维细胞生长,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郑淑娟;贾赤宇;邱亚斌;张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比较单纯弹力压迫与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不同方法 疗增生性瘢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烧伤后合并瘢痕增生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瘢痕增生部位选自四肢及躯干非功能部位.对照组20例应用单纯弹力压迫,治疗组20例应用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观察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19例瘢痕软化或变平,疼痛、瘙痒症状消失或减轻,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中9例瘢痕软化,疼痛、瘙痒症状有减轻,总有效率45%,两组比较,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力压迫联合多磺酸黏多糖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弹力压迫治疗,效果肯定确切.
作者:柯家祥;赵静;王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前后工作方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10年10月至12月未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和2011年10月至12月实施责任制护理前后的延庆县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别随机抽取180份,对比分析责任制床边护理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前后,患者对护士仪表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后护士接待态度、介绍病房环境、护理技术操作评分、讲解饮食方面知识、药品知识宣教、疾病知识指导、护士主动巡视患者、协助基础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满意度评分有显著提高,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责任制床边护理工作方式,能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李秀丽;高丽娟;张新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无菌生物膜在小儿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四肢及躯干浅Ⅱ度烧伤患儿50例,年龄2~9岁,烧伤面积2%~6% TBSA.按治疗方法 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以无菌生物膜覆盖创面后包扎,对照组用磺胺嘧啶银霜换药治疗.分别统计两组创面的愈合时间、创面愈合率、平均换药次数、更换内层药用纱布/生物膜的平均次数,并取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同时定期监测两组患儿在用药期间有无实验室检测指标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缩短[(9.84±1.42)d vs (11.89±1.7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1 天创面愈合率均增高[(59.38±8.21)% vs (52.11±11.10)%,P<0.05;(98.88±3.06)% vs (89.94±6.20)%,P<0.05)],平均换药次数及更换内层药用纱布平均次数均明显降低(3.88±0.98 vs 7.83±1.10,P<0.05;0.38±0.49 vs 6.83±1.10,P<0.05).两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所有受试患儿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无异常波动,绝大多数患儿无不适主诉.结论 小儿浅Ⅱ度创面治疗中应用无菌生物膜,能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显著减少换药次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创面愈合.
作者:常菲;房贺;贲道锋;罗鹏飞;郑勇军;张梅;夏照帆;路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手术的时机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86例,按手术时机分为两组,受伤到手术的时间≥24 h的患者作为对照组(45例),受伤到手术的时间≤24 h的患者作为实验组(41例).两组患者均行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半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37.21%),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Harris评分(84.12±7.95)显著高于对照组(80.72±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总发生率(69.77%)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20.94%),差异具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对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在24 h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疗的总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疗效明显.
作者:郭宏斌;秦秀龙;李靖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男,47岁.2011年1月从高空坠落致腰椎骨折及截瘫,2012年1月右侧臀部出现褥疮并逐渐扩大,经久不愈,在外院曾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切口裂开,褥疮未见好转.2012年7月就诊于本院,入院查体:右侧臀部可见一3cm×3cm大小的创口,深约4cm,可探及坐骨结节,窦道直径约3cm,向内侧延伸约3cm,向后上方延伸约5cm(图1),可见坏死组织附着,有脓性分泌物,有臭味.
作者:吴杭庆;王良喜;孙勇;毛学飞;邓向东;潘晓峰;刘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使用人工真皮结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人工真皮结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12例,其中腕关节瘢痕畸形2例,踝关节4例,腘窝部6例.观察植皮区皮片成活情况与四肢功能恢复情况,供皮区愈合情况及瘢痕生长情况.结果 植皮区皮片均成活满意,平均愈合时间(26.3±6.7)d,移植皮片表面光滑有弹性,皮肤色泽、外观满意.随访3~6个月,四肢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创面愈合良好,无明显瘢痕形成.结论 人工真皮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可用于修复四肢瘢痕挛缩畸形,尤其适用于小面积瘢痕挛缩畸形患者.
作者:于炳洋;沈国良;钱汉根;林伟;祁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后躯干瘢痕增生程度较轻的特点,探讨反复切除后躯干瘢痕皮用于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后期瘢痕整形的可行性,积累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后期伴有瘢痕挛缩畸形患者17例,患者烧伤面积85%~98%TBSA,其中Ⅲ度面积70%~95%TBSA.创面瘢痕增生半年至1年,其中肘关节10例,膝关节5例,颈部2例.患者术中睡翻身床,松解挛缩瘢痕,根据产生创面大小,采用鼓式取皮机,切取后躯干中厚瘢痕皮,拉网或打孔后覆盖创面.同时取刃厚头皮制邮票回植后躯干供皮区.术后7 d开始更换后躯干供皮区敷料,术后10 d启视创面,观察瘢痕皮存活情况,并开始功能锻炼.结果 17例患者瘢痕皮均存活良好,瘢痕松解较彻底,外观、功能恢复较满意.后躯干供皮区瘢痕增生不明显,3~4个月后即可再次供皮.本组17例患者中有2例后躯干同一部位反复供皮达3次,4例患者达2次.结论 后躯干瘢痕皮反复切取用于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后期瘢痕整形,方法 单,费用相对低廉,效果满意,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后期整形提供一项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张文振;章锦成;陈如俊;叶鹂柳;叶胜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不稳定瘢痕可以发生恶变而成为瘢痕癌.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临床上瘢痕癌的病例数渐趋增多.笔者单位2011年7月收治2例瘢痕癌,均通过手术扩大切除病灶后,应用整张中厚皮片修复创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邱亚斌;贾赤宇;李鹏程;郑淑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因工作时长发不慎卷入转动的搅伴机中,致全头皮撕脱2 h后入院.检查:体温36.3℃,脉搏134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89/54mm Hg(1mm Hg=0.133kPa),神志清楚,面色苍白,全头皮撕脱,前起左眉弓、鼻根、右上睑缘,后及枕部发际,右侧达耳根、颧弓、左耳廓缺失,总面积约35cm×45cm,头顶、双颞侧、枕部颅骨外露,面积约25cm×28cm(图1),撕脱的头皮及左耳挫伤、污染重,无法回植.查血红细胞计数2.46×1012/L、血红蛋白浓度72.0g/L.入院后快速补液、输血抗休克等治疗后急诊手术,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清创、止血,3%过氧化氢溶液、0.9%氯化钠溶液冲洗创面.
作者:刘江涛;黄书润;欧阳容兰;王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休克期磨痂及削痂两种治疗方法 临床效果,以期寻找一种更为理想的治疗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处理方法 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选取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住院治疗的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小儿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1~4岁,平均(3.5±0.5)岁,烧伤总面积15%~31%TBSA,平均(20.2±1.9)%TBSA.依据治疗方法 不同将入选患儿分为削痂组及磨痂组,每组30例,且两组患儿具有可比性(P>0.05).入院后患儿均经充分补液复苏,于伤后24 h内在全身麻醉下实施削痂或磨痂手术.观察两组患儿休克期补液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残余创面发生率及后期再植皮手术发生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质量等指标.结果 磨痂组第一个24 h内补液量(1865.2±220.2)mL少于削痂组(2150.9±234.5)mL,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40.00%)、消化功能紊乱发生率(13.33%)均低于削痂组(93.33%,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残余创面发生率(13.33%)、再植皮手术发生率(6.67%)均低于削痂组(36.67%,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磨痂组创面愈合时间(16.97±2.45)d短于削痂组(24.22±1.12)d,磨痂组创面愈合质量(温哥华评分为5.56±1.32)低于削痂组(9.61±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休克期磨痂具有对患儿生命体征影响小,操作简便、副损伤轻、并发症少、创面愈合快、瘢痕轻等优点,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早期处理小儿大面积深Ⅱ度烧伤创面的好方法
作者:姚兴伟;孙伟晶;韩德志;刘艳红;薛晓蕾;葛亮;陈向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治疗电离子术后创面的疗效观察.方法 将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皮肤科就诊的32例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单双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暴露疗法.观察组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1次/d;对照组外用红霉素软膏,1次/d;每周复诊1次,共3周.记录皮损愈合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100%,优于对照组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用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能有效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缩短病程.
作者:刘晶晶;林立航;叶小茵;田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和探讨膝关节后外侧复合体(PLC)急性损伤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PLC急性损伤患者病例资料,其中男34例,女22例,年龄20~52岁,平均39.1岁.其中右膝30例,左膝26例,均早期手术,进行关节镜下韧带修复及重建术,术后标准功能锻炼,定期随访.采用Lysholm和IKDC评分系统对患者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5~72个月,平均32个月.IKDC:正常49例,接近正常5例,异常2例.术后Lysholm评分为86.23±5.69,较术前(40.15±6.63)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PLC损伤,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毕海勇;孙秀江;慕宏杰;张国栋;杨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术前超声检查提示乳腺实质性小结节(直径<1.0 cm)、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30例患者共38个乳腺结节,进行超声声像特征分析.结果 30例患者38个乳腺结节中,26个结节位于中央区,12个结节位于周边区;34.2%(13/38)的结节与周边导管关系密切;74.0%(28/38)的结节边界不清;68.4%(26/38)的结节纵横比<0.7;86.8%(33/38)的结节内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81.6%(31/38)的结节显示为Ⅰ~Ⅱ级血流;86.8%(33/38)的结节阻力指数<0.7.超声诊断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准确率为68.4%(26/38).良性与不典型增生及恶变结节声像特征比较:24个良性结节中58.3%(14/24)边界不清,79.2%(19/24)内部可探及彩色血流,显示为Ⅰ~Ⅱ级血流,阻力指数均<0.7,79.2%(19/24)的结节纵横比<0.7;14个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结节边界均不清,内部均可探及彩色血流,其中71.4%(10/14)显示为Ⅱ级血流,57.1%(8/14)阻力指数<0.7,50.0%(7/14)的结节纵横比<0.7.结论 结节与周边导管的密切关系及其内彩色血流信号的存在,对直径小于1.0 cm的实性结节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有帮助.
作者:李丽萍;吕伟;张建华;孙锁柱;丁姗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前言皮肤由两个基本层组成,覆盖在基膜上的角质层即表皮层,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屏障作用,真皮层使得皮肤有着柔软、耐用的特点,这些特点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及外观至关重要.若有可能,治疗急性烧伤首选的替代材料还应该是患者自身的皮肤.对于小面积烧伤而言,可以通过断层自体皮移植进行治疗,但是对于大面积烧伤的患者,需要进行网状自体皮肤或皮肤替代物移植.
作者:李彦青;崔小雪;贾赤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在生活中遭遇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并从中得到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成长是在与事件顽强抗争中获得的,而非事件本身带来的.许多因素都对创伤后成长有影响,但并未得到确凿的证据,而且观点也存在争议.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不能一味地照搬西方测量工具的编制模式,需要一套适合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处于试验证实阶段,结论 确立还需大量研究证实.
作者:祝红娟;王淑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瘢痕组织是人体组织创伤修复过程中的一种必然产物,广义上说,没有瘢痕形成也就没有创伤的正常愈合.但是瘢痕组织的产生无论在外观或者功能上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作者:付晋凤;谭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硫化氢(H2S)对严重烧伤大鼠盲肠部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IgA)及盲肠肠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淋巴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变化的影响,探讨H2S在烧伤后肠黏膜免疫屏障中的作用.方法 将104只SD 纯种雄性大鼠,体质量220~250 g,随机分为烧伤组(96只)和正常对照组(8只),其中烧伤组随机分为单纯烧伤组(32只)、烧炔丙基甘氨酸(PPG)干预组(32只)、硫氢化钠(NaHS)干预组(32只).正常对照组不烫伤,其余各组背部剃毛造成30% TBSA Ⅲ度烫伤后,各烧伤组分别于伤后2 d、7 d、14 d及21 d四个时相点取8只SD大鼠盲肠及内容物,用双G抗体-PEG放射免疫法测定SIgA;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盲肠肠壁组织中T淋巴细胞CD3+、CD4+ 、CD8+ 数量及并计算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组各时相点SIgA均降低;烧伤组各时相点CD3+、CD4+降低,CD8+明显升高,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烧伤组比较,NaHS干预组SIgA水平在伤后各时相点均升高,CD3+ 、CD4+明显升高,CD4+/CD8+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烧伤组比较,PPG干预组各时相点SIgA水平降低,CD3+、CD4+明显降低,CD4+/CD8+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源性H2S对严重烧伤大鼠的肠道免疫屏障有保护作用.
作者:吴晓伟;李毅;王洪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Osteoset人工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方法 方法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骨外科自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Osteoset人工骨植骨治疗15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随访时间3~15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 部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时间为3~6个月.无术后感染、肱骨头坏死、神经损伤,接骨板松动等并发症.按Neer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本组优10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86.7%.结论 Osteoset人工骨结合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确定.
作者:于永杰;王国伟;来庆芬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