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开鹏;潘兴南;许正锯;王崇国
1结核病的5种分型中,严重血行播散性肺结核(Ⅱ型)可伴有各类血细胞减少,其他分型则血细胞减少并不明显;或可伴有贫血,但白细胞及血小板水平变化并不明显。本科室于2012年2月收治双肺继发性肺结核(Ⅲ型)合并咯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尿、继发性癫痫患者1例,实属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永生;刘升凡;刘建平;罗敬福;陈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本院脑卒中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145例脑卒中合并尿路感染住院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方法。结果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等,分别占48.97%(71/145)、13.10%(19/145)、6.89%(10/145)、6.21%(9/145)、4.83%(7/145)和8.97%(13/145),其中部分大肠埃希菌呈多药耐药。结论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该类患者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差,多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发病率高,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加,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云英;董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提高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侵袭性肺曲霉病及两病并发的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结合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文献复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检查、影像学、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发热伴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可出现肝、肾、心、凝血等多脏器多功能损伤,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减少。侵袭性肺曲霉病在难以取得病理的情况下,应紧密结合其高危因素、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痰培养、G试验和GM试验等做出临床诊断,尽早治疗以降低病死率。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临床罕见,其发生可能由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减少、免疫力低下,导致侵袭性肺曲霉病等机会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程健;魏洪霞;池云;成骢;胡志亮;姚文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自体回输治疗的疗效和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9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组(33例),行DC/CIK治疗;B组(22例),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C组(20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用CHB外周血培养和扩增DC和CIK,成熟前给予HBsAg刺激。自体静脉回输(DC/CIK细胞数量109/100 ml),1次/3 d,共3次。各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6、12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IFN-γ、IL-4和IL-12水平。其中IFN-γ、IL-4和IL-12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病毒载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各阶段B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患者(P均<0.001);A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病毒载量显著下降(P均<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LT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后,A组患者血清IL-12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9.32±2.07 pg/ml vs 6.96±2.17 pg/ml,9.32±2.07 pg/ml vs 7.32±2.36 pg/ml,P<0.05),其他时间阶段各组比较,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之间血清IFN-γ、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DC/CIK细胞治疗对辅助T细胞的失衡无显著影响。
作者:韩际奥;杨丽;王志凌;韩莉;王郁杰;马英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氯霉素阴道泡腾片联合微波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均显著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5);对Ⅰ度和Ⅱ度宫颈糜烂疗效,两组患者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宫颈糜烂患者中,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P=0.048)。比较两组患者的HP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结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作用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叶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5月于本院ICU住院的患者所送检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239例合格痰标本中79例为菌群正常,其余160例共检出17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8%(136/177),革兰阳性球菌占15.3%(27/177),真菌占7.9%(14/177)。在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居第一位(32.5%,53/16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3.3%,38/163)、金黄色葡萄球菌(16.6%,27/163)和肺炎克雷伯菌(9.2%,15/163),以上细菌占所分离菌株的81.6%(133/163)。11.0%(16/146)患者出现多重感染,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占56.2%(9/1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6种的耐药率均>68%,而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4种的耐药率均>5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者分别达14种和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抗菌药物中10种的耐药率均>74%。结论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为首位感染病原菌;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敏感性较好,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需加强ICU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万海;徐岷;张傅山;叶亚菲;黄凯达;朱庆华;明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探讨治疗CHB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CHB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部分PBMC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s,部分PBMCs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CD25+Treg和CD4+CD25-T细胞;不同来源的DCs和正常对照组CD4+CD25-T细胞混合为反应细胞,将不同来源和不同比例的Treg分别加入到反应细胞中培养3 d,MTT法检测Treg抑制DCs的抑制指数(SI),并在培养DCs的不同时间加入Treg,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结果来源于CHB患者及NC组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作用,来源于CHB患者Treg抑制DCs能力显著高于N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比例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功能,随着Treg比例的增高抑制作用也越明显,抑制指数亦越高。在DCs培养的不同时间加入相同比例的Treg,发现Treg对DCs表面分子CD80、HLA-DR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加入Treg的时间越早,DCs表面分子表达降低越明显。结论 CHB患者Treg可显著抑制DCs免疫功能且呈时间和量的依赖,抑制DCs表面分子CD80和HLA-DR表达,可能是Treg抑制DC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培培;颜学兵;徐娟;武桂萍;石银月;赵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分析老年患者泌尿系感染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本院泌尿外科收治的87例并发泌尿系感染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87例患者以尿频、尿痛、血尿及排尿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60岁者发生率为83.91%(73/87),合并糖尿病、脑血管疾患等基础疾病者为78.16%(68/87),实施侵袭性操作者占67.81%(59/87)。结论老年患者继发泌尿系感染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应给予高度重视。
作者:叶恒志;成凤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商丘市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状况,检测血清抗-MP的阳性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217例患儿的血清进行MP IgM、IgG抗体检测。结果1217例患儿中MP IgM抗体的比率为19.88%(242/1217),IgG抗体阳性率为16.76%(204/1217),MP IgM和IgG抗体均为阳性的比率为12.65%(154/1217)。<1岁、1~3岁、3~6岁和>6岁年龄组MP 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46%(35/354)、21.07%(51/411)、23.14%(56/236)和41.32%(100/216);MP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5.20%(31/354)、33.33%(68/411)、23.04%(47/236)和28.43%(58/216);MP IgM和IgG抗体同时阳性的阳性率分别为17.53%(27/354)、26.62%(41/411)、29.87%(46/236)和25.97%(40/216)。不同性别之间抗-M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4;P=0.948);春、冬两季较夏、秋两季的抗-MP阳性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3.073;P=0.000)。结论 MP是儿童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肺炎支原体的检测根据病情合理选取标本,且其感染率与患儿年龄无关。
作者:冯道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作者:刘惠媛;廖宝林;李凌华;邓浩辉;陈志敏;向芳菲;林思炜;石裕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感染是造成人类死亡重要的因素,约占全球每年总体病死率的25.5%(约1500万人)。其中呼吸道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主要的感染性疾病,每年约造成430万人死亡[1]。由于感染性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依靠血常规、胸部影像或者是微生物学检查无法客观反映感染的真实情况,可能漏诊疑似病例,不便危重患者随访,无法快速鉴别致病菌。因此,如何早期诊断感染,鉴别病原体类型,评估感染程度并有效指导抗菌药物的使用成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者:陆一鸣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有症状与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对33例确诊为神经梅毒的患者进行血液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检测及脑脊液检测,对其临床及实验室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3例神经梅毒患者抗-HIV均为阴性,其中有症状神经梅毒患者22例(66.7%),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11例(33.3%);有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5.18±25.47)×106/L,异常率为68.2%(15/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为(21.09±21.49)×106/L,异常率为81.8%(9/1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32,P=0.6808)。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69.84±28.83)mg/dl,异常率为72.7%(16/22);无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蛋白为(43.75±19.6)mg/dl,异常率为18.2%(2/11),二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0.0040,P=0.0078)。结论脑脊液蛋白异常可能与神经梅毒的发展及相关症状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而脑脊液白细胞的异常可能贯穿神经梅毒的全过程。
作者:魏春波;伦文辉;万钢;徐克沂;荣在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与口服液序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均给予伊曲康唑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治疗。结果54例患者中确诊组6例、临床诊断组26例、拟诊组22例;三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16.67%(1/6)、69.23%(18/26)和72.73%(16/22),确诊组有效率低于临床诊断组(P=0.029)与拟诊组(P=0.022);有效组疗程为(29.97±4.71)d,无效组疗程为(15.42±3.2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00)。根据治疗时机的选择,将患者分为抢先/经验性治疗组和目标/挽救组。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74.42%(32/43),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的27.27%(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95,P=0.010)。中性粒细胞缺乏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伊曲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有效安全药物;rhG-CSF能够协同其抗真菌疗效。
作者:王玲;李华伟;滕清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对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和维他派克斯(VITAPEX)糊剂在根尖周炎治疗与根管诱导成形术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发生牙髓坏死的94例年轻恒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和VITAPEX糊剂,治疗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6个月、1年和2年的随访,并对患者的成功率以及根管成形术中的疼痛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疼痛消失率显著增高(χ2=4.40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根据疗效判定的成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既能有效地治疗根尖周炎,又能减轻由根管诱导成形术所带来的疼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巨汉;罗玉芳;阳晃焱;郑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建立小鼠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动物模型。方法将9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于接种前4天和接种前1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200 mg/kg,通过鼻腔吸入浓度为1×1011/L烟曲霉菌孢子悬液40μl。非环磷酰胺对照组:除以0.9%氯化钠注射液(NS)代替环磷酰胺外,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环磷酰胺对照组:以NS代替烟曲霉菌滴鼻,其余操作同模型组。空白对照组:用NS代替环磷酰胺行腹腔注射,以NS代替烟曲霉菌孢子,其余操作同模型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在模型组基础上,接种真菌孢子1天后皮下注射G-CSF 20μg?kg-1?d-1。通过肺组织病理、肺组织真菌培养和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测定(GM试验)等确定肺侵袭性曲霉菌病模型是否构建成功。结果肺曲霉菌培养、血清GM试验和病理切片等结果均表明,模型组和G-CSF组均发生了IPA,其余各组均无IPA发生。结论成功建立了小鼠肺曲霉菌模型。
作者:陈海龙;宫立众;郭建巍;黄友章;陈晓平;李莉;赵德峰;刘毅;沈建良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狂犬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探讨狂犬病的预防及患者的临终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1974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15例狂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组患者共215例,其中暴露后伤口未处理或不正规处理者189例,未接种狂犬病疫苗者155例,未全程接种及不正规接种即发病者31例。215例患者全部死亡。结论目前狂犬病仍无有效治疗方法,一旦暴露后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尽早、足量以及全程预防注射是防止发病的主要手段;做好患者的对症护理、安全护理、临终关怀及家属的心理疏导是护理的关键。
作者:刘小冬;刘欣;石秋颖;蒋荣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小鼠免疫抑制的细胞学机制。方法腹腔高剂量LPS重复注射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模型小鼠生存率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鉴定脓毒症的分期;区分粒系和单核系来源的髓系抑制细胞(MDSCs)亚群,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感染性休克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通过CD4+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评价其免疫抑制功能。结果本研究利用腹腔重复注射高剂量LPS成功建立不同分期脓毒症小鼠模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脓毒症小鼠骨髓、外周血和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不同MDSCs亚群均对CD4+T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结论MDSCs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介导脓毒症免疫麻痹的重要负向调节细胞。
作者:王蓓蓓;贾蓓;曾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例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是一种“沉默”的疾病,有50%~9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无症状,超过30%感染者肝功能指标正常。由于HCV感染初期不易被察觉,导致超过90%的感染者尚未被发现。同时HCV感染具有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化的特点,70%~9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相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HCV感染更易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早期发现HCV感染,对丙型肝炎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疗效,为有效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常规方法培养分离细菌共54株,获得纯培养后用VITEK-2全自动分析仪鉴定鲍曼不动杆菌,应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多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确定其中34株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随机选取30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单药MIC值。再采用棋盘法测定米诺环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1︰1)的联用MIC值。计算FIC指数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FIC指数0~0.5者占35.3%,0.5~1者占58.8%,1~2者占5.9%。结论米诺环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应用具有协同和叠加作用,二者之间无拮抗作用,临床上治疗由MDR-ABA引起的重症感染,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联合用药。
作者:关晓宣;褚云卓;白玉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进展为肝癌(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征。方法对本院收治的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性别、年龄、生化学指标、HBV DNA载量、免疫学状态以及服药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52例HBeAg阴性HCC患者的血清HBV DNA分布:<103拷贝/ml者18例(34.63%),103~105拷贝/ml者22例(42.30%),>105拷贝/ml者12例(23.07%)。血清HBV DNA载量愈高的患者肝损伤愈重。抗-HBe (-)/抗-HBe(+)和抗-HBs(-)/抗-HBs(+)不同血清HBV DNA的分布无相关性,HCC的发生与抗-HBe和抗-HBs是否出现无关。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CC发生例数显著低于未使用过药物者,提示抗病毒药物能降低或延缓HCC的发生。结论对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尤其是有重症化和肝硬化病理基础、年龄偏大的患者,其HBeAg转阴可能是在药物作用下实现的自然血清学转换伴HBV DNA水平下降至正常,甚至有患者出现HBSAg阴转;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所致;此两类患者均应警惕HCC的发生。
作者:陈建刚;袁晓京;陈琳琳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