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媛;廖宝林;李凌华;邓浩辉;陈志敏;向芳菲;林思炜;石裕明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者不同样本病毒检出率差异,为手足口病检测样本的选择和疫情控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一步法RT-PCR扩增对55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拭、肛拭、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 PCR-荧光探针核酸检测。结果本组患者咽拭样本阳性37例(67.3%),肛拭样本阳性34例(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血液样本阳性13例(23.6%),尿液样本阳性9例(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血液、尿液样本阳性率同咽拭样本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0和26.0,P均<0.005);肛拭、咽拭均阳性的33例样本中有9例肛拭样本的循环阈值(CT)小于咽拭,占24.2%(9/33)。结论为获得病原学依据,应对咽拭阴性的患者可进行肛拭样本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液、尿液可能造成的感染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成勇;王建;高远征;张公文;马俊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对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和维他派克斯(VITAPEX)糊剂在根尖周炎治疗与根管诱导成形术中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患者发生牙髓坏死的94例年轻恒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和VITAPEX糊剂,治疗后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6个月、1年和2年的随访,并对患者的成功率以及根管成形术中的疼痛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疼痛消失率显著增高(χ2=4.40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和术后2年根据疗效判定的成功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甲硝唑碘仿氢氧化钙糊剂既能有效地治疗根尖周炎,又能减轻由根管诱导成形术所带来的疼痛,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作者:陈巨汉;罗玉芳;阳晃焱;郑颖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哈尔滨市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趋势,分析艾滋病患者高效抗病毒治疗(HAART)的治疗效果,为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在哈尔滨某综合医院接受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的80例患者,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80例病例中有72例(90%)处于随访中,男女比例为5.15︰1,平均年龄41岁;已婚和同居者占48.75%(39/80),未婚者占32.5%(26/80),同性性传播占全部例数的56.25%(45/80),其次为异性传播,占21.25%(17/80),有2例女性系通过丈夫而感染。治疗前CD4<200个/μl高达73.75%(59/80),其中<50个/μl者24例(30%);16.25%(13/80)患者近1年曾有过结核感染史;治疗后,患者相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CD4水平在治疗3、6、12个月均有显著提升,86.67%患者病毒载量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有效率达81.67%(49/60)。结论哈尔滨市艾滋病目前处于低流行区,但在特殊人群中处于高流行态势;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效果明显;各级防控人员必须加强该人群的干预和检测;鼓励符合治疗要求的患者接受治疗。
作者:林元龙;闫存玲;王福祥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BV对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从成人骨髓分离纯化MSCs并体外培养至第3代,将MSCs与含高浓度HBV的人血清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并用不含HBV的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采用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计算细胞倍增时间。分别应用细胞克隆形成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的克隆形成能力和细胞增殖指数。结果实验组的生长曲线发生右移,其对数生长期的细胞倍增时间较对照组延长(t=2.453,P<0.05)。体外培养10 d后,实验组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和增殖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 =2.488,P <0.05;t =2.798,P <0.05)。结论 HBV可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魏开鹏;潘兴南;许正锯;王崇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例丙型肝炎患者。丙型肝炎是一种“沉默”的疾病,有50%~90%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无症状,超过30%感染者肝功能指标正常。由于HCV感染初期不易被察觉,导致超过90%的感染者尚未被发现。同时HCV感染具有高隐匿、高漏诊、高慢性化的特点,70%~90%的患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相比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HCV感染更易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早期发现HCV感染,对丙型肝炎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本院脑卒中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共145例脑卒中合并尿路感染住院患者,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方法。结果脑卒中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真菌等,分别占48.97%(71/145)、13.10%(19/145)、6.89%(10/145)、6.21%(9/145)、4.83%(7/145)和8.97%(13/145),其中部分大肠埃希菌呈多药耐药。结论脑卒中患者多为老年人,该类患者基础疾病多,自理能力差,多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发病率高,病原菌耐药性不断增加,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作者:董云英;董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氯霉素阴道泡腾片联合微波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宫颈脱落细胞检测HPV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阴道分泌物清洁度均显著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3,P=0.645);对Ⅰ度和Ⅱ度宫颈糜烂疗效,两组患者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度宫颈糜烂患者中,观察组较对照组疗效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09,P=0.048)。比较两组患者的HPV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00,P=0.040)。结论微波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糜烂合并HPV感染疗效显著,且不良作用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叶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71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所有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分析HCV基因型对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的影响。结果71例患者中,HCV基因1b型48例,占67.6%;2a型12例,占16.9%;3a型6例,占8.5%;3b型2例,占2.8%;6a型1例,占1.4%;未分型2例,占2.8%。治疗4周时,基因1型组和非1型组的RVR分别为27.1%和8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4076,P=0.000002)。治疗12周时,基因1型组和非1型组的EVR分别为39.6%和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16,P=0.02363)。疗程结束时,基因1型组和非1型组的ETVR分别为68.8%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520,P=0.08577)。已停药随访24周的患者出现SVR者,基因1型组、非1型组分别为62.22%和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3797,P=0.00379)。结论我国HCV感染者基因型以1b型和2a型为主。基因1型HCV感染者的RVR、EVR和SVR均低于非基因1型者。
作者:程丹颖;闫杰;赵红;王艳斌;谢雯;成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诱导脓毒症小鼠免疫抑制的细胞学机制。方法腹腔高剂量LPS重复注射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通过模型小鼠生存率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鉴定脓毒症的分期;区分粒系和单核系来源的髓系抑制细胞(MDSCs)亚群,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在感染性休克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通过CD4+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评价其免疫抑制功能。结果本研究利用腹腔重复注射高剂量LPS成功建立不同分期脓毒症小鼠模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脓毒症小鼠骨髓、外周血和脾脏中的MDSCs细胞比例显著增加;不同MDSCs亚群均对CD4+T细胞具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结论MDSCs在脓毒症免疫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介导脓毒症免疫麻痹的重要负向调节细胞。
作者:王蓓蓓;贾蓓;曾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肝硬化合并肾功能衰竭、伴凝血异常的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肾功能衰竭、伴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共40例,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三腔静脉导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A组)患者根据实验室凝血检测结果常规输注血浆和血小板;治疗组(B组)患者根据TEG监测结果输注血浆和血小板。同时观察两组病例穿刺后TEG的变化、伤口渗血以及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穿刺后TEG测定反应时间(R)、凝血酶形成时间(K)、大振幅(MA)和α角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采用TEG监测治疗的患者伤口出血减少,且局部感染率降低。结论肝硬化患者通过TEG监测数据及时纠正血液低凝状态,可减少伤口出血和感染,同时可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有创诊治提供帮助。
作者:赵佳平;侯米莎;胡海立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HCV-1b型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E2-PePHD功能区的基因序列突变程度与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拟进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标本以及实验室数据和随后的临床治疗资料。提取血清标本RNA,RT-PCR鉴定HCV基因型。选取HCV-1b型阳性的标本,利用RT-PCR分别扩增ISDR区、PKR-BD区、NS5A-V3功能区及E2-PePHD功能区的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与标准株的基因序列比对,确定各区的氨基酸突变位点和数量。回顾性分析各基因区氨基酸突变数量与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169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HCV-1b型患者124例,占74.4%;在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满12个月并随访满6个月的HCV-1b型感染者中,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与持续病毒反应(SVR)的发生率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突变型(突变氨基酸数≥4)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为85.7%,中间型(突变氨基酸数为1~3)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为55%,而野生型患者群的SVR发生率低,仅为30%;而PKR-BD区、NS5A-V3功能区以及E2-PePHD功能区的氨基酸突变数量与SVR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CV-1b型感染者治疗前NS5A区的ISDR突变程度对于干扰素/利巴韦林联合治疗的疗效具有很大的预测价值。
作者:毛源;苗盛巍;王伟;邱洁;沈传来;沈玲;胡朝晖;谢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普通人群HBV慢性携带者(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carriers,CsC)的重要原因[1]。尽管国内普遍开展了HBV母婴阻断技术,但目前仍有10%~3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孕妇所产的新生儿未能幸免HBV感染而成为CsC[2-3],故此,阻断HBV宫内感染已成为降低我国HBV感染的重要手段,现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唐中权;郭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亚胺培南抗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活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OXA-23、IMP、VIM、OXA-24)的基因携带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对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低抑菌浓度(MIC)值及不同浓度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MIC值的变化。采用四唑氮蓝检测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的变化。结果6株细菌均携带OXA-23碳青霉烯酶基因,不同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15 mg/ml、7.5 mg/ml、1.5 mg/ml、0.75 mg/ml)干预后,亚胺培南的MIC值分别为4096 mg/L、1024 mg/L、512 mg/L和128 mg/L,较未干预组(64 mg/L)显著提高;经1.5 mg/ml还原型谷胱甘肽干预后,细菌细胞内外活性氧均增加。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降低亚胺培南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杀菌活性,与活性氧引起的抗菌效应无关。
作者:于亮;王梅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与血清HBV DNA、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及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CHB患者(A组)和6例经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规律抗病毒治疗48周CHB患者(B组)进行肝组织活检以检测肝纤维化分期,并应用real time-PCR检测肝细胞HBV ccc DNA含量。分析A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化程度以及两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相关性,分析B组患者HBV ccc DNA变化。结果肝细胞cccDNA及血清DNA水平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但HBV ccc DNA相关性更强(r=-0.465,P=0.008)。肝细胞HBV ccc DNA与血清HBV DNA不存在相关性(r =0.057, P =0.418)。B组患者肝细胞HBV ccc DNA较对照组(自A组中选取性别、年龄及HBV DNA无差异患者共12例)显著下降,其中3例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检测下限,但肝细胞仍可检出HBV ccc DNA。结论肝细胞HBV ccc DNA与肝纤维程度呈负相关,而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肝内病毒复制的程度。CHB患者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期进行才可能完全清除肝细胞内HBV ccc DNA。
作者:刘惠媛;廖宝林;李凌华;邓浩辉;陈志敏;向芳菲;林思炜;石裕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5月于本院ICU住院的患者所送检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239例合格痰标本中79例为菌群正常,其余160例共检出17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8%(136/177),革兰阳性球菌占15.3%(27/177),真菌占7.9%(14/177)。在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居第一位(32.5%,53/16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3.3%,38/163)、金黄色葡萄球菌(16.6%,27/163)和肺炎克雷伯菌(9.2%,15/163),以上细菌占所分离菌株的81.6%(133/163)。11.0%(16/146)患者出现多重感染,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混合感染为主,占56.2%(9/16)。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6种的耐药率均>68%,而铜绿假单胞菌对17种抗菌药物中14种的耐药率均>55%;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者分别达14种和13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抗菌药物中10种的耐药率均>74%。结论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鲍曼不动杆菌为首位感染病原菌;病原菌显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仅对米诺环素敏感性较好,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仅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好,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对万古霉素敏感。需加强ICU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万海;徐岷;张傅山;叶亚菲;黄凯达;朱庆华;明亮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体外克隆人类基因FAM172A,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其重组蛋白的表达,制备兔抗FAM172A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观察其在不同细胞系的表达情况。观察FAM172A-1和FAM172A-3蛋白对L02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PCR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2a(+)-FAM172A-1和pET-32a(+)-FAM172A-3。诱导该基因不同异构体重组蛋白的表达,并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进行鉴定。纯化后的重组蛋白FAM172A-1和FAM172A-3与肝细胞L02细胞共孵育,观察不同浓度的重组蛋白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纯化后的FAM172A(异构体3)重组蛋白免疫大耳白兔,获得抗FAM172A-3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以及Western blot技术对获得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效价分析及特异性检测。结果成功扩增获得FAM172A(异构体1、3)的基因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已公开的基因序列一致;成功表达FAM172A(异构体1、3)的重组蛋白,经过Western blot鉴定正确;纯化后的重组蛋白FAM172A (异构体1、3)与L02细胞共孵育结果发现,两者对L02细胞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有促进细胞增殖的作用。所制备的兔抗人FAM172A-3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ELISA检测显示其效价可达1︰1280000, 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良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蛋白在肝脏间质细胞和实质细胞均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结论 FAM172A蛋白在肝实质细胞及肝间质细胞均表达,且其重组蛋白可以促进L02细胞增殖,推测该基因可能与肝细胞损伤、肝纤维化以及肝细胞再生等发生机制有关。
作者:张仁雯;康艳芳;乔雍;郝晓花;常路丝;李红敏;任慧;张晓静;孟雪;李兴旺;魏红山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自体回输治疗的疗效和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方法95例CHB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A组(33例),行DC/CIK治疗;B组(22例),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C组(20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用CHB外周血培养和扩增DC和CIK,成熟前给予HBsAg刺激。自体静脉回输(DC/CIK细胞数量109/100 ml),1次/3 d,共3次。各组均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3、6、12个月分别检测肝功能、HBV DNA、IFN-γ、IL-4和IL-12水平。其中IFN-γ、IL-4和IL-12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病毒载量无显著差异。治疗各阶段B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均低于A组和C组患者(P均<0.001);A组患者治疗后3、6个月时病毒载量显著下降(P均<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ALT和TBi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后,A组患者血清IL-12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9.32±2.07 pg/ml vs 6.96±2.17 pg/ml,9.32±2.07 pg/ml vs 7.32±2.36 pg/ml,P<0.05),其他时间阶段各组比较,IL-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之间血清IFN-γ、IL-4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CIK细胞治疗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推测DC/CIK细胞治疗对辅助T细胞的失衡无显著影响。
作者:韩际奥;杨丽;王志凌;韩莉;王郁杰;马英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监测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学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的送检腹水标本共452例,统计分析病原谱的分布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收集腹水标本中分离到的94株致病菌,培养阳性率为20.8%(94/452)。其中革兰阴性杆菌49株(52%),革兰阳性球菌42株(45%),真菌3株(3%)。病原菌以肠道来源细菌占优势,革兰阴性杆菌以肠杆菌科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19株(20%)、肺炎克雷伯菌6株(6%),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13%)、屎肠球菌10株(11%)和粪肠球菌8株(9%)。3株真菌均为白念珠菌。革兰阴性杆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93%,40/43)、亚胺培南(81.4%,35/43)和美罗培南(83.7%,36/43),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头孢他啶(62.8%,27/43)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8.2%,15/22)。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率在80%以上的有万古霉素(96.9%,30/31)、替考拉宁(89.7%,26/29)、利奈唑胺(87.9%,29/33)和奎奴普丁/达福普汀(100%,18/18),敏感率在60%以上的有复方新诺明(70%,21/30)和甲氧苄胺(76.5%,13/17)。结论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病原体以肠源性细菌多见,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分离株对常见抗菌药物明显耐药。
作者:魏丽荣;刘景院;宋丽红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树突状细胞(DCs)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探讨治疗CHB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CHB患者和健康对照组(NC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部分PBMC体外诱导培养获得DCs,部分PBMCs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CD25+Treg和CD4+CD25-T细胞;不同来源的DCs和正常对照组CD4+CD25-T细胞混合为反应细胞,将不同来源和不同比例的Treg分别加入到反应细胞中培养3 d,MTT法检测Treg抑制DCs的抑制指数(SI),并在培养DCs的不同时间加入Treg,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HLA-DR的表达。结果来源于CHB患者及NC组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作用,来源于CHB患者Treg抑制DCs能力显著高于N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比例的Treg均可抑制DCs的免疫功能,随着Treg比例的增高抑制作用也越明显,抑制指数亦越高。在DCs培养的不同时间加入相同比例的Treg,发现Treg对DCs表面分子CD80、HLA-DR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发现加入Treg的时间越早,DCs表面分子表达降低越明显。结论 CHB患者Treg可显著抑制DCs免疫功能且呈时间和量的依赖,抑制DCs表面分子CD80和HLA-DR表达,可能是Treg抑制DC免疫功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培培;颜学兵;徐娟;武桂萍;石银月;赵爽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TB/HIV双重感染者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来本院收治的361例TB/HIV双重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流行率为21.32%(361/1693),病死率为10.53%(38/361);其中78.67%(284/361)患者为肺结核,73.96%(267/361)患者为肺外结核,52.63%(190/361)患者为肺结核及肺外结核同时存在。临床类型以肺外结核为主(73.96%,267/361),继发性肺结核次之(47.37%,171/361),再次为结核性胸膜炎(23.55%,85/361),血型播散型肺结核亦不少见,原发性肺结核少见;常见的肺外结核为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其次是结核性腹膜炎、心包结核,尚存在骨结核、肠结核及盆腔结核;两个部位同时感染常见(75.35%,272/361);其次是单一部位感染(58.73%,212/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亦较多见(16.90%,61/361);3个及以上部位感染者病死率高(18.03%,11/61),几乎是单一部位及两个部位感染病死率的两倍。结论四川地区住院艾滋病患者中TB/HIV双重感染常见,结核多部位感染、肺外结核、肺结核与肺外结核同时存在常见。
作者:刘大凤;何盛华;蔡林;周锐锋;张毅;岳翼;温贤敏;周晓飞;陈萍;王伟;李青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