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进展

肖雅琼;孙宗全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移植术后, 静脉移植物, 内膜增生, 旁路血管, 大隐静脉, 通畅率, 动脉粥样硬化, 治疗方法, 血栓形成, 乳内动脉, 临床, 发病机制, 综述, 应用, 文献, 技术
摘要: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早使用的旁路血管,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大隐静脉旁路术后1年的通畅率为84%,10年为61%;而乳内动脉的10年通畅率为85%[1].急性旁路血管衰败主要受技术和血栓形成影响,而晚期的衰败(CABG术后1个月以上)则是内膜增生和随之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所致.现就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帮助.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应变及应变率显像在瓣膜病患者心功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心力衰竭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是瓣膜病术后死亡的重要影响因素[1],也是手术相对禁忌证之一.近年来许多新型超声显像技术先后问世.应变( strain,S)及应变率(strain rate,SR)显像被认为可以更敏感和准确地评价局部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我们对采用应变及应变率显像评价瓣膜病患者心功能的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帮助.

    作者:王斌;洪涛;程蕾蕾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4例肺功能重度受损患者食管胸下段癌切除术中纵隔镜的应用

    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我们应用纵隔镜为4例肺功能重度受损的食管胸下段癌患者行食管癌切除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例术前均行上消化道钡餐、纤维内镜及病理活检检查,确诊为食管鳞癌,均为男性;年龄53~ 64岁,平均61.5岁 呼吸道准备至少1周,术前检查除肺功能重度受损外无手术禁忌术前肺功能主要指标.

    作者:李海波;任光国;方强;肖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重建右心室流出道中BalMedic管道与同种异体带瓣管道比较

    目的 比较国产牛颈静脉带瓣BalMedic管道与同种异体带瓣管道(Homograft)在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使用Homograft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患者10例,使用BalMedic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患者14例.术后1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测移植管道内径、远端吻合口压差、新建肺动脉瓣跨瓣压差、有无血栓形成或瘤样扩张及肺动脉瓣反流程度.结果 Homograft组9例治愈出院,1例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与管道明确相关;BalMedic管道组13例治愈出院,1例于术后第2天因心力衰竭死亡.两组肺动脉瓣及远端吻合口均未见明显狭窄(压差< 2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血栓形成,且未见瘤样扩张.Homograft组肺动脉瓣轻度反流2例,中度1例;BalMedic管道组轻度反流4例,无中、重度反流.结论 对于右心室流出道重建,两种管道可获相同治疗效果.鉴于BalMedic管道方便获取、易于保存及更加匹配等特点,将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李虔桢;陈道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MicroRNAs 调控肺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MicroRNAs( miRNAs)为小非编码单链RNA片段,约22 ~ 24个核苷酸长度,通过与绑定的mRNA3'端非翻译区的碱基配对来调控mRNAs的翻译和降解[1].MicroRNAs可以通过同一通道调控多个目标而放大其生物学效应,一个miRNAs可以作用于上千个mRNAs,因此,即使相对较小的miRNAs表达的改变即可产生重要的生物学效应[2].MicroRNA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增殖、细胞凋亡等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3].

    作者:孙益峰;张鹏;粟波;陈昶;高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合并胸腺瘤对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效果的影响

    目的 总结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远期疗效,并分析合并胸腺瘤对手术疗效的潜在影响.方法 2001年4月至2009年10月47例重症肌无力接受胸腔镜手术的患者分为有胸腺瘤组和无胸腺瘤组两组,评价肿瘤因素对重症肌无力胸腔镜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47例中男20例,女27例;平均年龄36.6岁.根据美国重症肌无力基金会(MGFA)分型:Ⅰ型18例、Ⅱa型14例、Ⅱb型14例、Ⅲa型1例.胸腺瘤组22例,无瘤组25例.随访至2011年6月,无瘤组随访20 ~ 122个月,平均57个月;失访2例.无瘤组完全稳定缓解(CSR) 78.3%,药物缓解(PR) 13.0%,微小症状表现(MM)4.3%,无恶化(W)0,无复发(E)0,死亡(D)(4.3%).胸腺瘤组分别为:50.0%、22.7%、13.6%、4.5%、9.1%和0.结论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远期疗效满意,无瘤组在完全缓解率上优于有瘤组,但在总有效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李剑锋;崔健;杨帆;刘彦国;卜梁;隋锡朝;王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杂交”手术治疗20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6月龄内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的早期治疗结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20例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手术年龄(56±45)天,体重(4.5±1.6)kg.主动脉缩窄压差30 ~56 mm Hg(1 mm Hg =0.133 kPa),其中5例伴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室间隔缺损8 ~ 16 mm.均行“杂交”手术治疗.结果 全组无手术及围术期死亡.围术期并发症4例(20%).术中造影发现主动脉弓缩窄严重处直径为1.5 ~ 3.4 mm,选择大球囊直径4~12 mm,扩张后即刻主动脉缩窄处压差为0~ 27 mm Hg.全组体外循环40~ 87 min,主动脉阻断20 ~ 41min,无延迟关胸.术后患儿机械通气(2.2±1.4)天,住监护室(5±3)天.患儿均随访(10.0±3.6)个月,主动脉弓缩窄扩张处末见有动脉瘤发生,无气道受压.末次随访2例患儿主动脉弓残余梗阻,压差12 ~ 35 mm Hg,再次手术干预.结论 主动脉弓缩窄球囊扩张联合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小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纲;贾兵;刘芳;吴琳;叶明;成梦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DeBakey Ⅰ 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中的神经系统保护

    目的 总结“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时神经系统保护的经验和方法.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56例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常规体外循环下行升主动脉段置换、弓部分支血管重建和主动脉弓降部腔内支架置入术,根据术前脑动脉、主动脉CTA检查结果,选择单侧顺行脑灌注(un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UACP)或双侧顺行脑灌注(bilateral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BACP)联合股动脉插管灌注的方法对脑和脊髓组织行持续灌注,并选择性重建左锁骨下动脉.结果 5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中神经系统灌注采用BACP+股动脉灌注16例,右侧UACP+股动脉灌注33例,单纯股动脉灌注7例.19例患者行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重建,37例患者行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重建.体外循环时间44~95 min,平均(65 ±24)min;主动脉阻断32 ~71 min,平均(48±29) min;脑灌注24 ~ 44 min,平均(32±13) min.术后1例(1.8%)单纯股动脉灌注患者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5例(8.9%)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死于重度感染,1例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放弃治疗,54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 ~ 25个月,所有患者无新发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CTA显示人工血管通畅.19例未重建左锁骨下动脉者术后无明显的锁骨下动脉窃血症状,3例患者左上肢肌力轻度减退,6~ 12个月后恢复正常.结论 “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时,机体无深低温和停循环状态,UACP或BACP联合股动脉插管灌注的方法,保证了术中脑和脊髓的持续灌注,降低了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神经系统保护效果.

    作者:吴海卫;景华;李德闽;李忠东;董国华;罗立国;申翼;许飚;钱建军;王常田;张晓华;程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单中心500例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

    2009年4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500例患者实施了支气管内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检查,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男325例,女175例;年龄22 ~ 84岁,平均57.01岁. 术前胸部CT发现肺内、纵隔病变和(或)叶支气管以上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1.0) cm.所有患者均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等手术禁忌证,患者或其家属术前均被告知检查程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作者:陈苏峰;胡鸿;张杰;周建华;张亚伟;相加庆;陈颖;陈海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肺移植术后早期的重症监护及处理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肺移植术后早期监护与治疗经验,以提高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9例原位肺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21 ~ 67岁,平均(46.1 ±14.1)岁;生存6例.病因为肺纤维化4例,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3例,双侧支气管扩张(支扩)2例;行单纯左肺移植1例,右肺移植3例,双侧单肺序贯式肺移植5例.术后呼吸机辅助2 ~32天;监护室停留3~42天;术后住院3~60天;术后并发急性排斥反应2例.肺感染4例(3例使用体外膜氧合辅助治疗);死亡3例,死因为感染2例,循环衰竭1例.6例生存,生存率66.7%.结论 肺移植术后早期处理应重视血流动力学监测和处理,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和利尿药物,通过药物和通气调整肺循环阻力,应用肺保护机械通气策略,降低机械通气和带管时间,控制术后肺感染的患病率,对于肺移植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至关重要.

    作者:李强;马旭晨;卢家凯;张京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室破裂的外科处理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1981年5月至2010年11月,2638例患者行二尖瓣置换术,其中11例发生左心室破裂,男4例,女7例;年龄28~71岁.术前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9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32 ~62 mm.结果 根据左心室破裂时间分类,延迟破裂4例,早期破裂7例;无晚期左心室破裂.破裂类型经手术或尸检证实Ⅰ型5例,Ⅱ型4例,Ⅲ型2例.手术抢救成功4例,死亡7例.结论 女性、高龄、病理改变以二尖瓣狭窄为主、小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 35 mm)和体重过低等是左心室破裂的危险因素.过多去除二尖瓣环上的钙化斑块;置换瓣膜型号过大,尤其是生物瓣瓣脚过高;瓣环处缝合进针过深;对乳头肌牵拉过度或者切除过多;心肌血肿以及粗暴搬动心脏等因素增加了左心室破裂的危险性.一旦发现左心室破裂,应尽快恢复体外循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直接缝合或在心腔内、外同时修补较为确实、可靠,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祝岩;王辉山;汪曾炜;李新民;金岩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治疗进展

    大隐静脉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早使用的旁路血管,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大隐静脉旁路术后1年的通畅率为84%,10年为61%;而乳内动脉的10年通畅率为85%[1].急性旁路血管衰败主要受技术和血栓形成影响,而晚期的衰败(CABG术后1个月以上)则是内膜增生和随之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所致.现就静脉移植物内膜增生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临床提供帮助.

    作者:肖雅琼;孙宗全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主动脉瓣置换术中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的预防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AVR)中预防人工心脏瓣膜-患者不匹配(PPM)现象的措施和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357例接受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参照人工心脏瓣膜的有效开口面积(EOA)和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有效开口面积指数(EOAI),将EOAI >0.85 cm2/m2定义为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PPM,0.65≤EOAI≤0.85 cm2/m2定义为中度PPM,EOAI<0.65 cm2/m2定义为重度PPM.术中采用“三步法”预防PPM.若患者主动脉瓣环过小,则采用以下3种方法:(1)主动脉瓣置换采用单针单线不带垫片间断缝合技术;(2)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3)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结果 357例AVR,置换机械瓣272例、生物瓣85例.本组49例AVR采用单针单线间断缝合法.38例应用新型人工心脏瓣膜,11例应用主动脉瓣环扩大手术.357例手术的PPM总发生率为6.4%,但无重度PPM发生.置换机械瓣的PPM发生率为1.8%,而生物瓣为21.2%.结论 AVR术中采取适当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术后PPM现象的发生.

    作者:武忠;周庆;王强;潘俊;王东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漂浮导管评估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目的 研究漂浮导管评估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85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男39例,女46例,年龄(22.8±16.5)岁,体重(46.4±12.1)kg,单纯室间隔缺损42例,房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9例,动脉导管未闭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5例,其他11例.右侧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入漂浮导管,动态监测肺动脉压、评估血流动力学,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与漂浮导管相比超声心动图对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8%对100%,P>0.05),评估肺动脉收缩压偏低[(118.2±44.7) mmHg(1mmHg=0.133kPa)对(139.5 ±32.3) mmHg,P<0.05,),对艾森门格综合征诊断有较高假阳性率(8.4%对0,P<0.01).漂浮导管测定平均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肱动脉收缩压值1.22 ±0.35;平均肺动脉平均压/平均肱动脉平均压值1.07 ±0.11;肺血管总阻力(17.6±8.3)wood单位,剔除14例艾森门格综合征患者后肺血管总阻力为(11.3±3.7)wood单位,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67例,确诊艾森门格综合征14例.大量双向分流7例.漂浮导管检查中发生穿刺部位血肿2例.结论 漂浮导管检查评估肺动脉高压的程度、性质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安全、准确,同时可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可为制定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邢建洲;王志维;高尚志;林道明;夏军;李罗成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保留附加肺血流之双向腔肺分流术的利弊:计算机模拟分析

    目的 通过数学模型,分析附加肺血流(additional pulmonary blood flow,APBF)的意义及其流量控制.方法 建立APBF-BCPS模型,计算机分析APBF对氧供(oxygen delivery,DO2)的影响,APBF 流量对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以及动脉氧饱和度(SaO2)的影响.结果 APBF对机体的作用取决于上腔静脉血流量与下腔静脉血流量之比(QSVC/QIVC),QSVC/QIVC>0.3时,保留APBF降低组织氧供;QSVC/QIVC<0.3时,适当APBF有助于提高组织氧供.APBF流量增加和CVP增加呈线型相关,斜率与肺血管阻力正相关,用CVP的增加来衡量APBF流量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氧饱和度的增加与APBF流量及CVP的增加不是线型关系,用 SaO2判断APBF流量可能引起误导.随年龄增加,QSVC/QIVC逐渐降低,BCPS加上适当的APBF有助于提高氧供.随年龄增加,无APBF的BCPS的患儿,QSVC/QIVC逐渐降低,氧供呈下降趋势;合并肺动静脉瘘则氧供急降.结论 适龄且肺血管发育尚可患儿(QSVC/QIVC>0.3),消除APBF能在心排血量相等情况下改善氧供.肺血管发育差(QSVC/QIVC<0.3)或年龄偏大患儿,需要适当APBF提高氧供.单纯BCPS循环远期氧供呈逐渐恶化趋势,对于选择BCPS作为终术式的病例,建议保留APBF.

    作者:黄继红;苏肇伉;刘锦纷;孙琦;史珍英;周燕萍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右旋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治疗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患儿术后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观察右旋美托咪啶和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治疗在先心病肺动脉高压( PAH)儿童术后的效果.方法 PAH术后患儿40例,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奇数入右旋美托咪啶治疗组(A组),偶数入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组(B组).A组右旋美托咪啶的负荷剂量为0.5~1.0 μg/kg,维持剂量为0.25~0.75 μg·kg-1 ·min- 1;B组咪达唑仑的负荷剂量为0.1 mg/kg,维持剂量为0.5~2.0μg· kg-1 ·min-1,芬太尼的维持剂量为1.0~1.5μg· kg-1·min-1.对比两组患儿镇静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追加镇静药物的频次、谵妄发生率,用药前、用药后10 min、1h、4h、8h、12h的COMFORT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变化.结果 A、B两组患儿用药后各个时间点的COMFORT评分均比用药前显著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两组患儿各时间点之间的COMFOR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COMFORT评分、HR、MAP和SPO2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追加镇静药物的频次显著低于B组患儿[(4.3±3.3)次对(10.7±5.5)次,P<0.01].A组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25%对60%),P<0.05.两组患儿的镇静达标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儿较B组机械通气时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治疗相比较,单用右旋美托咪啶可在相同时间内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同时可以减少其他镇静药物的使用和谵妄的发生.

    作者:蒋利;丁盛;张渝华;张立平;陈雪;张近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婴儿右心房纤维瘤1例

    患婴 女,3月龄.腹泻伴发热2天,发现心包积液1天.查体:一般情况差,气促,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湿罗音,心音遥远,心率125次/min,律齐.腹部膨隆,余体征无特殊.心包穿刺抽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150ml.心脏CT示右心房内类圆形充盈缺损影,考虑黏液瘤;卵圆孔未闭;双肺感染,左侧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超声心动示右心房内一实性低回声占位,范围约2.6 cm ×1.9 cm;卵圆孔未闭;中等量心包积液(图1).

    作者:黄辰;苏刚;舒礼良;李聪;王磊;黄明君;徐敬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内科介入治疗目前已是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巨大房间隔缺损的内科介入治疗还存在一定难度,一般认为ASD内科介入治疗适应证为ASD大伸展内径小于30 mm[1].2005年3月至2011年3月,我们使用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97例巨大ASD,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勇;杨谦;舒涛;邱风;朱鹏;陈江华;苏茂龙;廖崇先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早期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行性探讨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可行性.方法 1996年6月至2011年7月,135例IE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分为A组(早期手术治疗组,2008年后收治的患者)和B组(传统治疗组,2008年前收治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死亡、治疗后心功能不全、感染复发、出院后栓塞等事件,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组间比较,A组患者整体死亡比例下降(9.4%对23.0%,P=0.016);心脏功能衰竭患者比例减少(5.4%对26.2%,P<0.001);两组患者感染复发比例无差异(0对4.9%,P=0.112;).A组患者手术比例高(67.6%对32.8%,P<0.001),手术死亡率及再感染发生率未增加(6.0%对15.0%,P=0.222;0对5.0%,P=0.405).结论 早期积极合理的外科治疗可以改善IE患者整体预后.

    作者:贾立群;付强;杨帅;梁德刚;吕星;魏民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缺氧、复氧的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鲜猪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前降支中、下1/3部切3段,每段长2 mm.取45段,单纯随机抽样法分5组,每组9段.各组冠状动脉血管环分别处理如下:对照组—未经缺氧、复氧处理,37℃有氧条件下Krebs-Henseleit (KH)液浸泡90 min;A组-37℃、KH液缺氧浸泡30 min后复氧30 min;B组-37℃、KH液缺氧浸泡1h后复氧30 min;C组—-37℃、含尼可地尔(0.1 μmol/L)的KH液缺氧浸泡1h后复氧30 min;D组—37℃、含尼可地尔(0.1μmol/L)及5-羟基癸酸甘油酯(10 μmol/L)的KH液缺氧浸泡1h后复氧30 min.分别检测消炎痛(7 μmol/L)、N-硝基-L-精氨酸(300 μmol/L)及氧合血红蛋白(20 μmol/L)作用下,前列腺素F2α和缓激肽引发的血管收缩、舒张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缓激肽引发的血管环大舒张反应,A、B、D组均明显降低(P<0.001),C组变化不明显(P>0.05);与A组相比,B、D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 缺氧、复氧会损害冠状动脉内皮源性超极化因子所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缺氧时间越长,损害作用越大.尼可地尔对其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尼可地尔能选择性开放线粒体上的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有关.

    作者:李世康;何立术;周琦云;胡应学;冯志强;孙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 58例复杂原发性肺癌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

    目的 评价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在复杂的原发性肺癌(肿瘤直径≥5 cm、复合肺叶切除、新辅助化疗后及肿瘤侵犯局部胸壁)中的价值和应对处理方法.方法 2006年9月至2011年6月连续开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复杂的原发性肺癌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龄(59.2±11.4)岁.实体肿瘤大径(5.50±2.92)cm.具体操作方法与我中心以往报道相同.结果 全组手术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215.6 ±60.9) min,术后带胸管(8.0±4.7)天,术后住院(11.3±5.9)天;中转开胸14例,中转率24.1%.术中出血(271.0±188.3) ml.术后轻微并发症8例,发生率13.8%.术后病理结果腺癌29例,鳞癌16例,小细胞癌5例,肺泡细胞癌、腺鳞癌、类癌各2例,大细胞、肉瘤样癌各1例.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治疗相对复杂的或相对禁忌证的原发性肺癌未延长手术时间,未增加手术出血,未延长术后恢复时间,未增加中转开胸概率.

    作者:李运;杨帆;赵辉;姜冠潮;李剑峰;刘军;王俊 刊期: 2012年第08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