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弓成形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弓发育不良

鲁亚南;刘锦纷;徐志伟;苏肇伉;丁文祥

关键词: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 胸, 心脏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缩窄段切除加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弓成形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14例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病婴行主动脉缩窄段切除加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弓成形手术,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3天至17个月,中位值4.33月龄;平均体重(6.14±2.36)kg.所有病婴均诊断为合并室间隔缺损的主动脉缩窄,同时存在主动脉弓发育不良.手术在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其中8例采用选择性脑灌注技术,6例停循环.主动脉成形采用新鲜的自体肺动脉补片.同期修补合并的室间隔缺损.结果 围术期死于循环衰竭1例.13例生存,其中1例合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经相应治疗恢复.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主动脉弓无残余梗阻.随访4个月至3年.超声心动图示主动脉弓压力阶差均<16 mm Hg(1 mm Hg=0.133 kPa),随访期间主动脉弓降部血流速度与出院时无明显变化.CT扫描显示主动脉弓几何构形正常;术后半年原左主支气管受压者症状明显改善或完全消失.无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结论 缩窄段切除加自体肺动脉补片主动脉弓成形是治疗婴儿主动脉缩窄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理想的手术方法.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胸腺多发不典型类癌并ACTH综合征1例

    病人 男,62岁.面部、双下肢水肿伴腹部肥胖4个月.查体: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全身皮肤多处见出血点及瘀斑,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血压175/105 mm Hg(1 mm Hg=0.133 kPa).血糖9.25 mmol/L,血钾1.71mmol/L,血皮质醇(CTS)晨8时1880.94 nmol/L,下午4时2383.26 n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32.12 pmoL/L,尿钾114.10 mmol,尿钠338.1 mmol,尿17-羟类固醇106.6μml,尿17-酮类固醇154.2 μml,尿香M草苷杏仁酸85.2μml.FT3、FT4、TSH正常.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阴性.胸部CT示右前下纵隔胸骨旁及升主动脉前上方各见一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约为5.6 cm×4.0 cm×2.9 cm,1.5 cm×1.2 cm×1.0 cm,边界清晰,增强扫描中度强化(图1~3).诊断:胸腺瘤并ACTH综合征.术前补钾等支持对症治疗.

    作者:梁柱;陈捷;程可洛;何悦概;林立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的双心室修复

    目的 总结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双心室修复的经验.方法 2006年7月至209年11月对6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病人采用双片法修补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人工血管补片作右心室内隧道,连接室间隔缺损与主动脉口,引导左心室血经内隧道进入主动脉;应用牛心包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环小者用带瓣补片跨环修补右室流出道;心室内隧道有可能阻塞右室流出道造成重度梗阻者,右室流出道与主肺动脉之间安置带瓣管道(Rastelli手术).结果 术后死亡1例,占16.6%,其余病例恢复良好.结论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右室双出口一期双心室修复可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富骊;尤斌;李平;郑铁;许李力;徐屹;刘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次报道[1],主要临床分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单中心型常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的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组织学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混合型.透明血管型CD约占单中心型CD病人的90%[2].而大多数多中心型CD的病人是浆细胞型,混合型则两者皆有.该病多发于胸腔内,特别是纵隔区域,以单发型为主,多发型少见.该病虽然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治疗、预后等仍缺乏深入了解,诊断和治疗受到局限.

    作者:龚民;高志;郑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隆凸切除术治疗支气管神经纤维瘤1例

    病人 女,42岁.反复咳嗽、咳痰5年,加重伴胸闷1个月.曾不规则抗炎治疗、不规则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查体气促明显,右侧卧位,右侧胸廓塌陷,右肺呼吸音低,左肺满布干湿罗音.X线胸片示右肺支气管扩张伴胸膜增厚,纵隔右移.胸部CT示气管隆凸右后方软组织肿块,侵犯气管考虑恶性变,右侧毁损肺,右侧胸膜增厚伴少量包裹性胸腔积液(图1、2).外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见下段气管腔内新生物,几乎完全堵塞,支气管镜不能送入远端腔内(图3).

    作者:冯键;茅腾;赵洋;陈文虎;吴洁;方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心房内径大于55mm心房颤动病人的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

    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我们在风湿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同期采用AtricurerTM双极射频消融(bipola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BRFA)改良迷宫手术治疗左心房内径(LAD)>55 mm房颤(AF)病人30例,AF消除率83.3%,近中期临床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34~57岁,平均(47.3±11.5)岁;AF病史为6~239个月,平均(30.8±10.2)个月.术前诊断为二尖瓣病变22例,双瓣膜病变8例.心功能(NYHA)Ⅱ级7例,Ⅲ级21例,Ⅳ级2例.>50岁病人术前常规行心脏双源CT或者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冠心病.合并脑栓塞2例,左下肢栓塞1例.

    作者:曾富春;刘胜中;丛伟;冯刚;甘崇志;王雪海;薛洋;耕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胸腔镜治疗小结节非小细胞肺癌

    直径≤1.5 cm的周围型单发肺小结节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称之为小结节非小细胞肺癌(snNSCLC),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在其治疗上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现探讨snNSCLC的临床特点及VATS在其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杨洁;姜格宁;丁嘉安;陈晓峰;朱余明;陈昶;李文涛;刘明;姜思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81例

    目的 评估应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81例在电视胸腔镜、腹腔镜联合辅助下经右胸、腹、左颈,行食管次全切除术及纵隔区、腹区两野淋巴结清扫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胸、腹腔镜联合下完成食管癌根治术.全组总手术196~315 min,平均每例270.5 min,腹腔镜下胃游离及腹区淋巴结清扫40~90 min,平均约64.5 min;胸腔镜食管游离及纵隔淋巴结清扫60~125 min,平均81.2 min.全组共清扫淋巴结1652枚,平均每例20.4枚(5~41枚),转移率30.9%(25/81例);纵隔区淋巴结1012枚,平均每例12.5枚;清扫腹区淋巴结591枚、平均每例7.3枚.术中无大出血,腹腔出血30~100 ml,平均42.4 ml;胸腔出血60~300 ml,平均121.5 ml.术后住院8~45天,平均9.2天.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2%,呼吸衰竭1例死亡.肺部感染10例、喉返神经损伤5例、颈部吻合口瘘3例、乳糜胸2例、管状胃瘘1例和胸胃扩张各1例.术后79例随访2~31个月,平均14.2个月;死亡7例,总体生存率为91.1%.近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8%,其中反流性食管炎12例、复发或转移6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食管癌创伤小,并发症低,生活质量改善.该术式技术上可行,其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及临床疗效方面是有效的.

    作者:陈保富;朱成楚;马德华;王春国;吴春雷;林江;张波;孔敏;叶加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心脏的外科治疗

    多发性大动脉炎(TA)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除可侵犯主动脉及其分支以及肺动脉外,还可造成心脏瓣膜、心肌、心包以及冠状动脉的病变[1].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我们收治TA病人132例,其中有9例(6.8%)因炎症累及心脏而接受手术治疗.现对TA累及心脏的特点及治疗策略进行同顾性分析.

    作者:王明岩;高长青;李伯君;姜胜利;肖苍松;吴扬;任崇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阿魏酸钠对婴幼儿体外循环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肺转流术(CPB)围手术期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循环内皮细胞(CEC)水平的变化,初步探讨阿魏酸钠对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6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随机分为阿魏酸钠组(S组)和对照组(C组)各30例.S组于体外循环前静脉滴注阿魏酸钠注射液8 mg/kg,C组予等量平衡盐溶液,检测CPB前(TO)、30 min(T1)、结束时(T2)、手术后2h(T3)、6 h(T4)5个时间点血浆NO和ET浓度,以及T0和T2两个时间点的CEC变化.结果 两组间T0比较差异不明显,12与T0比较CEC浓度均升高明显;T2时与C组比较,S组CEC升高幅度明显被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N0浓度T1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间点两组NO浓度均有所上升,但均低于T0,差异明显,S组NO降低程度比C组小(P<0.05).两组T1时ET-1稍有降低,随后ET-1升高明显(P<0.01);S组T1、T2、T3、T4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体外循环手术可造成NO/ET失平衡状态,CEC数明显增加,证实CPB后存在着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阿魏酸钠组术后NO下降幅度,ET、CEC升高的幅度,明显较对照组小,阿魏酸钠可有效拮抗ET的分泌,促进NO的生成,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手术有较好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廖健毅;徐洪军;冉旭东;曹鼎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发生率,为术后准确分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124例行胸段食管癌切除合并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术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24例中34例出现了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34例共清扫了297枚淋巴结,47枚淋巴结有转移,其转移率为27.41%(34/124例),转移度为15.82%(47/297枚).34例有转移者中,高分化食管癌4例,中分化食管癌13例,低分化食管癌17例;低分化食管癌比高、中分化食管癌更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上段食管癌9例、中段20例、下段5例,上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为30%,中段为29%,下段为20%,上、中段食管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下段食管癌;T2 6例,T1 27例,T2的转移率为23.08%(6/26例),T3的转移率为28.72%(27/94例),两组转移率基本相似,P>0.05.11例术后出现声嘶,发生率为8.87%(11/124例),7例3个月后恢复.结论 胸段食管癌病例有近1/3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胸上段、低分化、浸润深(T2 以上)的食管癌更易发生.

    作者:任光国;邓建华;肖波;方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肺并支气管腔内错构瘤1例

    病人 女,43岁.发热20天,咯血2周.查体:双锁骨上区淋巴结无肿大.听诊左下肺呼吸音低.胸部CT示左肺下叶支气管显示不清,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影(图1).纤维支气管镜检见左主支气管内可见大量白色泡沫样痰,左肺下叶支气管开口处可见一类圆形新生物,质稍韧、有蒂、能活动,管壁可见散在出血点,管腔近乎阻塞(图2).活检病理:考虑腺瘤(类癌、黏液腺癌等).

    作者:刘建伟;高学军;张庆广;张连国;刘洪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奇静脉弓静脉瘤1例

    病人 男,42岁.体检发现上纵隔包块.查体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128层胸部增强CT显示双肺野清晰,右后纵隔旁见一椭圆形稍高密度影,大小约4.27 cm×6.73cm×3.69 cm,边缘较光滑,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渐进性强化(图1).三维重建显示病变与邻近上腔静脉关系密切(图2).纤维支气管镜提示支气管黏膜充血,管腔内见较多浓痰.心电图正常.腹腔彩色超声未见明显异常.2010年4月全麻下经右第4肋间前外侧切口行右侧剖胸探查术.术中见一5.0 cm×6.5 cm×4.0 cm暗紫色囊性包块,囊壁与奇静脉弓相连.游离奇静脉弓近、远心端,分别结扎、缝扎后切断,切除肿瘤.术后剖视囊性包块,内为暗红色静脉血,未见血栓.病理检查符合静脉瘤病理改变(图3).

    作者:唐烽;谭益;唐胜军;张俭荣;杨超;向舒;余鑫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新手术方式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1.5%,是少数需行急症手术的心脏儿科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肺静脉异常连接到体静脉循环,导致氧合血回流到右心房,而非左心房,所以卵圆孔开放(PFO)或房间隔缺损(ASD)是其生存的必备条件,症状的轻重与PFO或ASD大小、肺静脉有无梗阻密切相关,这也造成病儿就诊年龄的巨大差异.我们2005年6月至2009年10月近5年采用腔静脉横断心外吻合法治该类病儿1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殷胜利;张希;刘云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53N15融合肽转染肺腺癌细胞系H1299的抗肿瘤作用

    目的 探讨p53N15融合肽转染对肺腺癌细胞H1299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通过腺体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 AAV)载体把p53N15融合肽高效导入p53缺失肺腺癌H1299细胞系,应用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MTT细胞活性试验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p53N15对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 p53N15融合肽在H1299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并发挥明显效应,表现为显微镜下,重组病毒转染72 h可见大片细胞死亡.MTT试验分析,重组病毒转染组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流式细胞仪技术显示,重组病毒转染组可见大量死亡细胞.结论 p53N15融合肽转染可明显抑制肺腺癌细胞H1299的体外生长.

    作者:王宏涛;杜绪仓;李曙东;豆亚伟;曹燕飞;田伟;王全颖;杨广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西孟旦乌司他丁与其联合用药对幼兔离体心脏的保护作用

    目的 通过幼兔离体心脏Langendorff模型,探讨左西孟旦、乌司他丁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幼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新西兰幼兔离体心Langendorff模型,经左心房、二尖瓣置入左室测压管.K-H液平衡灌注10 min,分别用K-H液(C组)、乌司他丁5万单位/kg(U组)、小剂量左西孟旦0.1 μmoL/L(L1组)、大剂量左西孟旦0.3 μmol/L(L2 组)、乌司他丁5万单位/kg和左西孟旦0.1 μmol/L(L+U组)灌注10 min.应用St.Thomas停跳液使心脏停跳,全心缺血30 min,然后分别以上述液体复灌30 min.于缺血前和复灌即刻、10 min、20 min、30 min记录心率(HR)、左室内压(LVP)、左室内压大上升速率(LVdp/dt)、冠脉流量(CF);同时测定冠状静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cTnI)、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结果 L1 组、L2组和L+U组复灌后LVP、LVdp/dt与对照组(C组)和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L2组的心率明显高于其他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左西孟旦和乌司他丁联合用药组复灌后冠脉流量(CF)升高(P<0.05);冠状静脉流出液CK、cTnI,TNF-α、IL-6的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组.结论 左西孟旦和乌司他丁通过不同机制均能较好地减轻幼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联合用药对未成熟心肌的保护作用强于单独应用.

    作者:陈庆良;王轩;刘建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FW-Ⅱ型轴流泵短期辅助抗体内血栓形成性能评价

    目的 对优化设计FW-Ⅱ轴流泵短期辅助的抗血栓性能进行评价,为后期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5只60~70 kg成年小尾寒羊,建立心室-泵-降主动脉旁路循环模型.FW-Ⅱ轴流泵辅助循环2周,分别在术前和置入泵术后1、2、3、7、10、14天抽取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 V,CD41/61及CD14量化外周血中活化血小板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检测不同转速下血小板活化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实验结束后观察轴流泵各组成部分有无血栓形成,取材观察心、脑、脾、肾大体和镜下病理表现.结果 同术前相比较,置入轴流泵术后实验动物血小板活化及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形成显著增加,第2天达到高峰,7天内维持较高水平,后逐渐降低,但术后14天仍高于术前水平.泵转速8000转/min时活化血小板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数低.实验结束后拆分泵,轴流泵轴根部有少量血栓形成,叶轮、泵管及前、后导叶无血栓形成,心、脑、脾、肾等主要脏器大体和镜下观察均无血栓形成及缺血梗死表现.结论 FW-Ⅱ型泵抗血栓性能良好,可用于短期循环辅助.特定转速下血小板活化和白细胞-血小板聚集体值达到低.

    作者:陈海波;胡盛寿;周建业;孙寒松;唐跃;张岩;柳光茂;朱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肺Castleman病2例并文献复习

    Castleman(Castlemanps disease,CD)病又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或巨大淋巴结增生症[1].我们收治2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例1男,48岁.间断咳嗽、咳痰3年,发现右肺部肿物3个月.查体未见明显异常.X线胸片(图1-1)和CT(图1-2)示右肺近肺门处圆形肿物,4 cm×4 cm大小.纤维支气管镜示右肺下叶支气管开口隆起;活检报告为炎性组织.2009年10月全麻下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肿物位于水平裂斜裂交界处,4 cm×4 cm×3 cm大小,有纵隔胸膜覆盖,行肿物切除.

    作者:赵惠民;高茹;揭俊卿;李爱明;贾东辉;温实;尚雪飞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纵隔平滑肌肉瘤1例

    病人 女,48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困难、前胸胀痛1月余.胸部增强CT示右纵隔心脏旁软组织肿物,大小约10 cm×8 cm,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图1).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未找到恶性细胞.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为间叶组织肿瘤.腹部超声及全身骨ECT未发现转移性病变.

    作者:韩敬泉;崔键;张凯;刘成;赵桂彬;辛衍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临床ⅠA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临床Ⅰ A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早期周围型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治疗临床Ⅰ A期的周围型NSCLC 281例,男152例,女129例;年龄19~86岁,平均(60.31±12.13)岁.行肺叶切除或肺局限性切除加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症状、吸烟史及吸烟量、既往肿瘤史、肿瘤家族史、肿瘤部位、肿瘤大径、有无钙化、毛刺、分叶、胸膜牵拉征、边界清楚、血管集束征、空洞等16项临床资料,通过逻辑回归分析筛选与N2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 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NSCL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共有7个指标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关联,足否消瘦(比值比22.262)、既往是否有肿瘤史(比值比5.485)、结节大小(比值比3.788)、是否密度均匀(比值比5.850)、是否胸膜牵拉征(比值比1.371)、界限是否清楚(比值比8.259)和是否有空泡征(比值比7.124).结论 对于临床Ⅰ A期的周围型NSCLC,肿瘤直径越大,其淋巴结转移风险性越高;而既往有肿瘤病史,影像上出现密度不均匀,周围毛刺症,空泡症,界限不清,胸膜牵拉,体征出现消瘦者尽管肿瘤较小,但出现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明显增加,应加强淋巴结的手术清扫.

    作者:金璐明;姜冠潮;李运;赵辉;李剑锋;刘军;王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左心房完全钙化的二尖瓣置换1例

    病人 女,52岁.间断性咯血30年,活动后心悸、气促5年.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明显扩大(75.6 mm)且房壁僵硬,可探及大量云雾状影,二尖瓣重度狭窄.胸部X线示双肺淤血,肺动脉段突出,心影内可见弧形阴影(图1).胸部CT示左心房壁圆弧形钙化(图2).

    作者:魏庆彬;李刚;李育敏;李君权;郎济禄;田伟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