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外科治疗

张希;孙培吾;童萃文;曾讯;黄素珍

关键词:心内膜炎, 细菌性, 心脏瓣膜, 人工, 心脏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 报告一组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人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36例病人中,34例次(94%)有赘生物,19例次(52%)瓣膜穿孔,29例次(81%)严重瓣膜关闭不全,均在体外循环下行紧急外科手术,切除和清除感染瓣膜、组织、赘生物.用0.2%呋喃西林、先锋霉素溶液反复冲洗;置入机械瓣,矫治心内畸形.结果 33例恢复出院,包括2 例术前因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心跳骤停,在心肺复苏、呼吸机辅助下行急诊瓣膜置换手术者.3例术后死亡,病死率为8.3%.1例死于心力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死于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急性肾功能衰竭.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 感染性心内膜炎出现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感染不能控制时,赘生物需接受紧急外科手术治疗;紧急手术不会使感染灶扩散;置换瓣膜时可选用人工机械瓣膜.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左心室流出道巨大纤维瘤切除1例

    病人男,41岁.活动后心慌、气短、心前区憋闷1年、加重3个月.既往无晕厥及栓塞史.查体:心尖部闻及3/Ⅵ级粗糙的收缩期杂音.

    作者: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迟力群;李佳春;王加利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食管癌术后胸胃心包瘘1例

    病人男,73岁.1992年11月因食管下段癌行左侧开胸、食管下段癌根治切除、胃食管主动脉弓上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

    作者:张清春;李保田;韦仕辉;方云山;陈良金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抑肽酶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局部应用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在采取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转流中预充小剂量抑肽酶4~5万KIU/kg、手术失血和术后机器余血回输),再局部应用抑肽酶的血液保护效果.方法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10例)、局部应用抑肽酶组(A组10例).手术后0、2、6h分别测定纵隔心包引流液中D-二聚体(D-D)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蛋白C(PC)含量,记录各组术后纵隔心包引流量、24h血红蛋白丢失量.结果 局部应用抑肽酶组引流液中D-D含量、t-PA活性、PC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P<0.01),PAI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纵隔心包引流量、血红蛋白丢失量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在常规采用综合性血液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局部应用抑肽酶可收到更佳的血液保护效果.

    作者:王晓伟;陈亦江;陈广明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后纵隔原发性骨源性肿瘤2例

    例1 女,36岁.左侧胸背部隐痛3个月,伴活动气短10d.查体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左纵隔旁类圆形、分叶状块影,边缘清晰,密度不均,与脊柱重叠.

    作者:李国仁;戴建华;刘晓峰;何炳虹;苗福禄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5例

    我们自1992年8月至1999年10月共行胸科手术1053例,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5例,发生率为0.47%,其中4例经抢救治疗无效死亡.现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赵小刚;王化生;姜兴涛;崔永;赵民刚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改良术式矫正Ebstein畸形

    目的 报告改良术式改善重症Ebstein畸形隔、后瓣下移明显、前瓣发育差、功能右室小、手术矫正困难者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7年6月至1999年8月用改良术式对8例Ebstein畸形施行了手术矫正(改良组).并与采用Hardy、Carpentier等术式矫正及三尖瓣置换共55例病人(对照组)的疗效进行了跟踪随访比较.结果 改良组无死亡,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心功能的恢复及三尖瓣反流的改善效果更好.结论 改良术式扩大了右心室形态及三尖瓣重建的手术适应证范围,使部分重症病人避免了瓣膜置换术的并发症.对隔、后瓣下移明显且前瓣发育不良的病人消除了术后三尖瓣反流并在保持左、右心室几何形态和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作者:尤斌;陈英淳;梁宜武;柳克晔;张守科;许春雷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廓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肺癌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转移方式,为制定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1988~1999年间,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131例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转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现跳跃性纵隔淋巴结转移23例(17.5%),腺癌占绝大多(82.6%),多数为周边型肺癌(74.0%),T1和T2肿瘤占优势(91.3%),转移部位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密切相关,大多累及区域纵隔淋巴结.结论 肺上叶非小细胞肺癌跳跃性转移多发生在上纵隔,下叶肿瘤跳跃性转移多在下纵隔;因此,在无肺门淋巴结转移时可单独廓清区域性纵隔淋巴结.

    作者:王洲;殷洪年;张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209例肺内单发球形病变的诊治

    肺内单发球形病变常见,但诊断有一定困难.现总结我们近年经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的209例病人的诊断体会如下.

    作者:尚立群;李辉;姚松朝;张章渝;王田贵;李学昌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导管前主动脉弓缩窄及主动脉弓管状发育不良

    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是较常见的心血管畸形之一,国内报道[1]在先天性心脏病尸检材料中占7%,主动脉弓管状发育不良(tubular hypoplasia of the aorta)是指主动脉弓某一部分狭窄的长度较长.

    作者:武海燕;朱清於;金崇厚;李凤山;武卫平;吴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影响食管癌病人术后生存期的多因素分析

    在影响食管癌病人预后的因素中,肿瘤TNM分期是目前主要的预后指标之一,但TNM分期并非完善.

    作者:陈景寒;孟龙;王永康;刘静;刘莹;张林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风湿性瓣膜病心肌损害的体视学分析

    目的 用体视学方法较准确揭示风湿性瓣膜病不同类型的心肌病理损害特点.方法 通过光镜、电镜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用体视学方法,对29例不同类型风湿性瓣膜病瓣膜置换病人(RHD组)及7例急性非心血管病死亡者(对照者)心肌的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肌原纤维及线粒体含量进行定量分析.RHD组分二尖瓣狭窄(MS)组(1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R)组(7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R)组(6例)和双瓣膜置换(DVR)组4例.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换瓣前左室功能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结果 间质纤维化含量(F%):RHD各组间无差别,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细胞胞密度(Vc%):MR及AR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及MS组,AR及MR组间无差别.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RHD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AR组低于MS组.线粒体体密度(Vvmit%):MS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线粒体比膜面(δmmit%):RHD各组比膜面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面数密度(NA%):MR及AR组低于对照组及MS组,MR组与AR组间无显著差异.线粒体比表面(δmit%)、线粒体平均截面(Amit%):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DVR组4例左室流出道与二尖瓣乳头肌体视学结果无差异.结论 风湿性瓣膜病病人术前均有较明显的、不同程度的心肌病理损害.相似心功能状态下,MS、MR及AR者的心肌病理损害程度有逐渐加重的趋势.手术时机的选择在依据临床表现的同时,应注意心肌病理损害因素及不同病种间的区别.

    作者:苏丕雄;官颖鹏;尤斌;王盛宇;陈英淳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再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静脉桥通畅率的造影分析

    目的 比较单一静脉桥与序贯静脉桥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的通畅率和寿命.方法 收集300例再次CABG病人术前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其中106例既有单一桥(159条),又有序贯桥(118条).结果 106例病人单一桥对序贯桥的堵塞率和狭窄率(≥50%)为:1年,1%和1%对2%和0;5年,1%和0对2%和1%;10年,8%和7%对7%和9%;15年,24%和18%对23%和25%;23年,45%和31%对39%和42%.结论 序贯吻合本身不影响静脉桥的通畅率.

    作者:陈长志;陆佩中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肺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1例

    良性转移性平滑肌瘤(benign metastasizing leiomyomas,BML)是一种罕见的、原因不明的疾病.世界上仅有40余例报告[1].

    作者:马旭晨;张志泰;陈玉平;胡燕生;宋飞强;李昕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改良胸后外侧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的肺功能对比

    标准胸部后外侧切口造成胸壁肌层的广泛损伤、术后胸痛及肩关节功能障碍,且呼吸肌破坏较显著,肺功能下降,影响病人术后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

    作者:陈满荫;何建行;杨运有;韦兵;殷伟强;曾伦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心脏术后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3例

    晚期化脓性肋软骨炎是较少见的心脏直视手术后正中胸骨切口并发症,因临床表现隐匿,易造成诊断治疗延误,致病程长,加大病人痛苦,治疗费用高,临床处理颇为棘手[1-3].

    作者:林昌锦;王天佑;韩鸥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应用COX模型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的研究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确立术后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对1985~1989年间1014例食管癌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研究.选择13个可能对食管癌切除术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根据预后指数(PI)的大小将病人分组,分别建立其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5年随访率为91.9%.全组3年生存率54.9%,5年生存率45.9%,10年生存率39.3%.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是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侵及深度、部位、长度和组织类型(P<0.0001);PI值小的病人预后较好.结论 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状况是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要提高术后5年生存率必须加强区域淋巴结的处理和综合治疗;可利用预测模型,预测不同病人的术后生存概率.

    作者:张合林;平育敏;白世祥;孟宪利;何明;何清波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漏斗胸合并肺囊肿同期手术2例

    例1 男,11岁.出生后发现胸骨下部凹陷,随着年龄增长凹陷逐渐加深,活动后出现胸闷、气促.

    作者:颜廷华;王悦明;王丽丽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温州浙南心血管病医院诚聘心血管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原发性左心房纤维粘液肉瘤1例

    病人女,27岁.活动后心悸、气短3个月,胸痛伴双下肢水肿1个月.查体:颈静脉轻度怒张,两肺底有湿罗音,强迫半卧位,心率109次/min,心尖区闻及3/VI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左侧卧位时加重,P2亢进.

    作者:刘宁;朱富国;王东文;朱红军;韩玉龙 刊期: 2000年第06期

  • 法洛四联症合并一侧肺动脉缺如矫治术后早期危险因素

    近几年,我们为7例法洛四联症合并一侧肺动脉缺如(TOF+PAA)病儿施行矫治术.现初步总结术后早期危险因素如下.

    作者:程沛;杨能善;罗毅;宫殿富;韩玲 刊期: 2000年第06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管: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